山东省临汾市2023年高三下学期语文4月高考考前适应性训练考试(二)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3-05-05 类型:高考模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 1. 现代文阅读I

    材料一:

    最近一段时间,ChalGPT(GPT全称为Generative Pre-trained Transformer,即预训练生成模型)吸引了社会各界的目光。ChatGPT为什么突然如此吸引人呢?原因在于ChatCPT与之前的AI聊天机器人相比更加真实、准确,理解自然语言的能力、生成有效答案的水平都"更上了一层楼",甚至有人觉得ChatGPT模拟人类助手的精确度令人"害怕"。其实,从人工智能的发展历程中不难看出,从最初的聊天机器人鼻祖 Eliza,到微软小冰、谷歌 Siri、小度音箱等,再到 ChatGPT,这类基于AIGC技术的聊天机器人是一个螺旋式发展的过程,ClualG-PT的出现可以说是从量变到质变的必然现象。ChalGPT能够如此成功,在技术方面确实有独到之处.最主要是采用了Trausformer结构和“自回归+Prompting”的训练模式,使得自然语言处理研究范式发展为预训练模式,并最终走向通用人工智能模式、Transformer结构的低层和中层存储了词性、句法等知识,中高层则广泛存储抽象语义类、事实概念类知识,其中,模型的总参数量高达1750亿,使得模型能够解锁许多大型语言模型的新能力

    ChatGPT模型的训练分为三个阶段:首先采用带有标准答案的人工标注高质量问题进行初步训练:随后,标注员对模型生成的多个答案的喜好程度进行排序打分、激励模型学习什么样的回答是真实、无害、有用的;最后,结合强化学习策略进一步训练模型生成高质量答案的能力。这一训练范式增强了语言模型理解人类命令的能力,而语言模型能理解人类命令的能力也正是模型"善解人意"的关键,才使得ChatCPT取得了突破性成就。

    (摘编自尚俊杰《ChatGPT与高等教育变革:价值、影响及未来发展》)

    材料二:

    在《教育和技术的竞赛》一书中,凯兹曾详细分析了技术变革、教育和贫富差距三者之间存在的微妙"竞赛"关系:当教育走在技术前头,贫富差距会缩小;当教育落在技术后头,贫富差距就扩大、但在后工业社会中,这种带有工业化色彩的经济话语的解释,其局限性也非常明显。这种解释背后所隐藏的假设仍是将教育作为经济发展的工具,可能导致既误解教育的本质,也会遮蔽"技术—经济范式"的转型。

    在工业革命之前,教育与生产或经济发展的关系一直较为疏远,教育的目的主要在于培养完人或君子,而技术的进步主要掌握在熟练工匠手中。教育与技术之间井水不犯河水,不属于同一个场域,也就不存在"竞赛"关系。

    工业革命从根本上改变了人类社会的经济发展范式,由于工业经济存在特定技能偏好,人的受教育程度与劳动生产率密切相关,为满足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教育不得不从培养人转向培养才。其结果是学校偏离了教育的宗旨,倾向于通过严格的筛选,有组织、有计划地为工业社会各部门提供适合的技能人才。在工业经济体系中,教育与技术以人力资本为纽带被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进而相互竞赛或竞争。工业社会中的教育制度以人才培养为目标、以工厂为典范完成了学校化的转型。在工厂化的学校里,教师是工人,教室是车间,教材是图纸,学生是产品,而学历和文凭则相当于"出厂合格证"。经过工业社会技术文化的规训、教育成为经济发展的附属、受教育的目的也从成人转变为不断积累人力资本,以适应工作场所中对于相关知识和技能的需要。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兴起,尤其是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职场或工作发生了深刻变革,工业社会向后工业社会的转型已经势不可挡。后工业社会的来临意味管工业社会的"技术-经济范式"和社会结构将发生颠覆性变化,在一个以人工智能为主导的无工作或工作日益稀缺的世界里,教育不能再以就业为目的,不能再以人才培养为中心,更不能再追求定向培养、学以致用、专业对口。教育改革需要改弦易辙、返璞归真、重归对于人的培养、对于人性之善的张扬。

    当下技术的变革正在成为驱动教育转型的关键。面对技术变革,尤其是生成性人工智能技术的涌现,故育需要摆脱工业社会中对于筛选与竞争的迷思,放弃对高竞争等于更卓越地执迷、走出为就业而教的窠臼。从人才培养回归人的培养。教育的根本在于培养人之为人的美好品质,而不是通过专业对口或学以致用为就业做准备。在工业社会中,知识和技能的传授是教育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媒介:在后工业社会甲、教育应以科目教学和专业教育为中心转向更加注重培养人的债向素养.以更充分、更适合的教育帮助每一个人更好地应对愈来愈不确定的未来。面对新智能技术的不断涌现,收育既要有危机意识,也要有文化自信。未来无论技术如何强大,我们仍然需要人之为人的美好品质,这是教育得以存在并生生不息的根本。教育不需要与技术竞赛,也无须一定成为竞赛中的赢家(在技术的层面上,教育不可能超过技术),但只要我们还有“成人”的需要,教育就不会消失(在人性的层面上、教育的优势在于让人成为人)。面对技术的变革,教育体制的挑战不是想方设法与技术竞赛,而是更深入地认识人性、培养人性,以避免技术创新可能会误入歧途,最终导致社会不平等的加剧。

    (摘编自王建华《技术变革驱动教育转型》)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ChatGPT模拟人类助手非常精确,除了技术方面确实有独到之处外,也有从量变到质变

    的因素。

    B、ChatGPT具有能够解锁许多大型语言模型的新能力,有赖于它可存储千亿级别的总数量的信息。 C、教育走在技术前头,可缩小贫富差距;反之,贫富差距扩大。这种解释在后工业社会具有局限性。 D、无论未来社会如何变化,技术如何强大,教育得以存在并生生不息的根本仍是培养人的美好品质。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 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B、 C、 D、
    (3)、下列哪种教育理念最符合后工业社会人才培养趋向(   )
    A、潘光旦提出教育分类分层理论和原则是"工读兼营",即知识学习要与知识应用相结合,强调学习者应深入社会,体验实需。 B、苏霍姆林斯基提出了"培养共产主义建设者""合格的公民"等等,强调要把青少年培养成为“社会进步的积极参与者”。 C、于漪认为教育不是把不同的人培养成相同的人,而是把不同的人变得更加不同,使其变得更具良好的个性,更具鲜明的特色。 D、魏元光认为"良善"的工业教育,不仅包括知识、技能,还应包括工业精神,譬如准确、守时、信用、有序等应有的国民素质。
    (4)、结合材料,谈谈你对"教育的根本在于培养人之为人的美好品质"的理解。
    (5)、结合材料,简要分析不同时期技术与教育的关系。
  • 2. 现代文阅读Ⅱ

    别离的故事

    陶  然

    那时是何等的青春年少。异国那四季如春的山城,是我出生的地方。离开它的前几天,我觉得我正在做一件大事,欢喜成天在我的眉间舞蹈,连走路,也轻飘飘地几乎要飞上天去了。

    一天中午,妈妈带我上街,就在一家常去的面店,给我点了我最喜欢吃的饺子面汤。

    "孩子,你离开家,最留恋的是什么?"看着我狼吞虎咽,妈妈忽然开口问道。

    "我?"我一面吃,一面含糊地答道,"我留恋的是我的学校,我的同学们。"

    "家呢?"妈妈的语调中微微有些失望,"你一点也不留恋吗?"

    "家?"这个问题几乎从来没有在我的心中引起过注意。我怔了一下,才觉得有些愧意,连忙补充:"家当然也留恋。"

    妈妈大概也听出这并不是我的真实想法,轻轻地叹了一口气,便默然了。过了一会儿,她又抬起头来问我:“你离开的时候,会不会哭?”

    “哭?”我哈哈大笑了起来,“男孩子,怎么可以哭!”

    妈妈笑了一笑,但我觉得好像有点勉强。我不大明白,她实在是怎么想。

    离去的那天上午,我仍在兴高采烈地向邻居道别。自己一边想着,午饭一吃,我便要出发,横过太平洋,远走高飞,留下惊异的他们,心中便觉得过瘾。刹那间,我便以为自己是引人瞩目的人物,一种莫名其妙的虚荣心便得到了相当程度的满足。

    时间毫不留情地在我的身边滑走,这“最后的午餐”,一下子就伸到我的面前,我突然觉得心沉了下去。全家围坐在一张桌子边,吃的是鸡粥。刚吃两口,妈妈突然掩面而去,我的眼泪一下涌了出来,但却拼命地忍着,只顾低头一口一口把粥往嘴里塞。突然呛住了,我抬起头来,正想咳一下,却瞥见爸爸一边吃着,泪水却无声地流了一脸。

    我怎么都抑制不住了,"哇"的一声,便冲向洗脸间,在那里没命地哭了起来。就在这时候,我才有些意识到,我这一去,就意味着永远不能再回头。但在这以前,不知为什么,我总有个错觉,以为这不过是一次远行,去了还会回来。

    但,我就像只断线的风筝,永远也回不去了。

    爸爸妈妈千里迢迢跑来探我的时候,已经是十五年以后的事情了。这一别,竟会如此长久,当初我怎么会想得到!

    我只记得,那年,当我走向海关时,送行的人们被铁栅栏隔在一百米以外。我提着手袋,一步挨着一步地走,并且频频地回过头去,往人丛中寻找爸爸妈妈的踪影。

    我终于见到,爸爸和妈妈正在那边挥舞着手。我的眼泪又涌了上来。我放下手袋,无力地举起手,招了一招,连再多看一眼也没有勇气,便回头顺着人群向前流去。等我想到再看他们一眼时、我的视野已经给建筑物挡住了。爸爸呢?妈妈呢?全都看不见了。

    就这样,我便踏上人生的旅途,眼泪模糊了我的视线,心顿时好像给分隔成几片。

    要知道、在那之前、我从来没有离开过父母的身边半步呀!

    那时,我才十六岁。

    一整夜、雪就下个不停。清早起来,映进眼帘的,是一片白茫茫的世界。我的心,也像外头的气温一样,冷到零下二三十度。她为我送行,我们漫步在雪地上,一脚踩下去,雪就涌到膝头上。阴霾的天空中,雪片仍在不断地飞旋着飘飘而下,轻灵灵的,密麻麻的。走了一大段路、彼此仍旧一言不发。大家都不知该说什么好,惟恐一句不恰当的话,会掘开暂时还隐藏在地下的伤感的泉源,

    竟然到了火车站。竟然到了开车时间。

    “这就走了?”她裹着蓝白方格头巾,隔着车窗,问我。

    我点了点头,不吭声。我知道,只要一开口,我的泪水就会汹涌而来。

    “还会来吧?”她又怯声怯气地问。

    我又点了点头,尽管心中十分茫然,因为我知道我要走得很远很远。

    火车猛然颤抖了一下。好像给铁锤敲了一下,我的心一缩,我看见她急遽地背转身去,两滴泪水似乎滴在我冰凉的心中。

    在我的印象中,仿佛有一种朦胧的什么。然而大家从来没有承诺过什么,既无言,也未曾示意。

    在大雪纷飞中,彼此心里都明白,这大约是最后一面了。而我不远千里,来到这边塞,原也只为说声“再见”。

    由南向北,再由北向南。

    但,路线已不尽相同了。人的一次来回踱步、想要准确到一厘不差地回到原地,本来就不太可能,何况人生的变化!那五千个日日夜夜、堆积在我的生命中,为脸上皱纹的出现,开了道路。

    古都的最后一晚,流泻着令人留恋的柔意。我缓缓地在大街上走着,多少心头的浪花,又重新在记忆的长河中跳出。

    在情感上,他是我的兄长;在事业上,他是我的师长。当我去告别时,他无言地笑着,拿出一堆刚蒸熟的螃蟹,招呼我一起吃下

    淡黄的灯光照了下来,院子里寂静一片。我们似乎没有很多话说,也许,该说的都已经说完了;也许,要说的也不知道应该怎么说。

    "热爱生活,热爱人类,热爱书籍。"这是他对我的临别赠言,我一直记得一清二楚。它屡屡阻挡了我偷懒和退却的想法,尽管历尽挫折,我总算还能够维持这份兴趣,直到今天。

    今天经过码头,偶然见到小贩在那里摆卖螃蟹。我的心啊,不禁又飞到了那淡黄灯光下的屋子里,飞到了五年半以前的那个沉默的晚上。

    他留我住那古都的最后一晚,然而我不能,我还要回去收拾行装。因为,第二天一早,我便要南飞了。

    他送我到大门口,缓缓说道:"再见。"

    我知道他是个很洒脱的人,加上多年来惯于走南闯北,他说再见便再见,绝不拖泥带水,但我却仍听得出"再见"声中的感伤味道。

    我们就这样分手了。巷子里灯光暗淡,街边没有青青的杨柳,只有一棵棵梧桐树。那些秋风吹送下的叶子,相互拍打着,怅竑地在微带寒意的夜空中,"哗啦啦"地响动。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竟然到了火车站、竟然到了开车时间"中的两个"竟然"表达的是出乎意料之感,没想到时间过得如此之快。 B、师长对我的临别赠言,屡屡阻挡了我偷懒和退却的想法,这说明"我"是一个爱偷懒和没有坚强意志、韧性的人。 C、本文叙写三个场景:少年时离别父母;青年时去边塞和初恋相见复相别;离开古都时,与亦师亦友的友人告别。 D、"多情自古伤离别",离别,是文学永恒的主题之一。本文作者拨响心弦,弹奏出的这一曲人间至情让人震撼。
    (2)、下列对本文叙写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全文叙写采用回忆视角,这些叙写又都带有追述性。从叙述顺序看,三次别离顺叙成文,远不及倒叙效果好。 B、第一次别离时间跨度最长,注重对话、神情描写,第二次只截取车站送别的一个断面、第三次有很多小场景, C、文章写别离有倒转的处理。如写爸妈千里迢迢来探"我"之后,又回忆了15年前他们海关送“我”的场景。 D、在描写真实别离的同时,作者又以此为媒介,倾注真挚充沛的情思,写出了丰富的内心世界和生命体验。
    (3)、面对与父母的别离,"我"的心绪随着自己的所见所感而逐步生发展开。请结合文中相关内容简要分析。
    (4)、作者在表述自己的散文观时说:"就我个人的愿望来说,总是力求一篇散文写出来后,多多少少有点韵味。"本文是如何做到有"韵味"的?请结合文章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 3. 文言文阅读

    文本一:

    后稷教民稼穑,树五谷;五谷热而民人育。人之有道也,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圣人有忧之,使契为司徒,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叙,朋友有信。

    (节选自《孟子·滕文公上》)

    文本二:

    凡谷:成熟有早晚,苗杆有高下,收实有多少,质性有强弱,米味有美恶,粒实有息耗。地势有良薄,良田宜种晚,薄田宜种早。良地,非独宜晚,早亦无害;薄地宜早,晚必不成实也。山泽有异。山田、种强苗以避风霜;泽田、种弱苗以求华实也。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返道,劳而无获。入泉伐木,登山求鱼,手必虚;迎风散水,逆坂走丸,其势难。

    凡谷田:绿豆小豆底为上;麻、黍、胡麻次之;芜菁、大豆为下。良地一亩,用子五升;薄地三升。谷田必须岁易。凡春种欲深宜曳重挞夏种欲浅直置自生。凡种谷雨后为佳:遇小雨,宜接湿种;遇大雨,待薉生。春若遇旱,秋耕之地,得仰垄待雨。夏若仰垄,直荡汰不生,兼与草蔬俱出。凡田欲早晚相杂、有闻之岁,节气近后,宜晚田;然大欲早,早田倍多于晚。早田净而易治,晚者芜薉难治。其收任多少,从岁所宜。早谷皮薄,米实而多;晚谷皮厚,米少而虚也。

    食者,民之本;民者,国之本:国者,君之本。是故人君上因天时,下尽地利,中用人力,是以群生遂长,五谷蕃殖;教民养育六畜,以时种树,务修田畴,滋殖桑麻、为治之本,务在安民;安民之本,在于足用:足用之本,在于勿夺时;勿夺时之本,在于省事;省事之本,在于节欲;节欲之本,在于反性。反其所受于天之正性也。未有能摇其本而清其末,浊其源而清其流者也

    (节选自《齐民要术》卷一、卷三)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凡A春B种C欲D深E宜F曳G重H挞I夏J种K欲L浅M直N置O自P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艺,文中指种植,与《齐桓晋文之事》中“树之以桑”的“树”意思相同。 B、宜,文中指适合 与《谏太宗十思疏》中"所宜深慎"的"宜"意思不同。 C、匪,文中是指"不",这与《诗经·氓》中"匪我愆期"的"匪"意思相同。 D、卒,文中是指全、都,这与《六国论》中"率赂秦耶"的"率"意思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后稷教百姓生产劳动之法。栽培的谷物成熟了,百姓不仅可以吃饱穿暖,还可以住得舒服,能满足基本的生活需求。 B、种植庄稼时,百姓需根据田地的肥沃或贫瘠、山田或泽田的情况,选择各自适合的种植时间,以期获得较高的收获。 C、种植庄稼要顺应四季变化,如果听凭主观情感去做,如同潜入水中砍树,只会空手而归;就像逆风泼水,形势艰难。 D、君主是国家的根本,所以要教导百姓依据农时耕种收割,还应指导他们养育六畜,按季节种植各种树木,发展桑麻业。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

    ②早田净而易治,晚者芜箴难治。其收任多少,从岁所宜。

    (5)、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中国历代重视稼穑的好处。
  • 4. 古代诗歌阅读

    春日五首(其五)

    秦  观

    金屋旧题烦乙子、蜜脾新采赖蜂臣。

    蜻蜓蛱蝶无情思,随例颠忙过一春。

    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

    范成大

    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

    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蛱蝶飞。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秦诗一二句运用比喻手法,诗人将自己比作采蜜工蜂,每天在书房里辛勤校对。 B、范诗一二句运用多个意象,摹写了南方农村以特点,有花有果,色彩鲜明。 C、两首宋诗都写了春日特有的景象,相较范诗而言,秦诗则富含哲理,引人咂摸。 D、两首宋诗都采用了起承转合的章法,状物写景,勾勒神韵,语言简练,含义丰富
    (2)、这两首诗中,蜻蜓蛱蝶所起的作用并不相同,请简要分析。
  • 5. 名篇名句默写
    (1)、《离骚》是一篇浪漫主义的抒情之作,它的开端就很奇特。诗人首先以十分庄重而自

    矜的口吻,交代自己奇特的出生之日的诗句是:“”。

    (2)、《燕歌行》中的“”两句,描绘了大漠草腓、落日孤城的萧瑟景象,有力地渲染了塞外艰苦的自然环境和战士们殊死奋战的悲壮气氛。
    (3)、二十四节气反映气温、物候等变化,能帮助人们认知时节规律,指导农事,是农耕文

    明的产物。古诗词中有关二十四节气的诗句有“”。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6. 语言文字应用1

    在2022年北京冬奥会开闭幕式的舞台上,来自河北省保定市阜平县的44名孩子组成“马兰花儿童声合唱团”,用希腊语唱响了《奥林匹克颂》。这一幕,惊艳了世界,至今令人____。而邓小岚,正是这天籁童声背后的筑梦人。

    “你把自己留给一座小小山村,你把山村的孩子们送上最绚丽的舞台。”2004年,邓小岚来到河北省保定市阜平县马兰村义务支教。当时,几乎这里的孩子们没有机会演唱,更别说接触音乐了。于是,邓小岚决定教授他们音乐,募集和组建合唱团。为了能够让孩子们近距离接触乐器,起初她自己出钱购买,后来又从亲朋好友那里凑了一批,再后来政府赞助了两批乐器,孩子们才算有了属于自己的乐器。由于孩子们音乐基础较差,她就带头苦练,几十次奏一段歌谱,一首歌曲上百次唱,成千次练一个弹奏动作。在邓小鼠的精心培育下,孩子们实现了从不识谱子的"大白嗓"到挑战外文歌曲,从独唱到合唱,从小提琴独奏到多种乐器合奏的转变。每一次到马兰村,邓小岚至少要呆一周,长则一个月。十几年来,无论遇到什么天气状况,她都____,将音乐的梦种在了孩子们的心里。

    从退休直至因公殉职,邓小岚整整坚守阜平县马兰村义务支教18年!她手把手地教,面对面指导。本该在家中____的老人,为了一份承诺、一份惦念长年奔波往返,日复一日不知疲倦地辛苦,但她始终甘之如饴。18年来,邓小岚同志从北京往返马兰村的行程超过了20万公里!

    青山巍巍埋忠骨,一腔热血洒杏坛!斯人已去,风骨长存!

    (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3)、把文中画横线部分的句子改写为整句,更好地突出邓小岚带孩子们对一段歌谱、一首歌曲、一个弹奏动作的反复练习。
  • 7. 语言文字应用Ⅱ

    2023年3月27日,贵州黔东南州台江县台盘村"村BA"冠亚军争夺赛如期进行。比赛开始前,现场已经座无虚席,观众席上的村民期待着欣赏当地青少年篮球爱好者的精彩表现;_________,现场的2万多名观众在现场呐喊助威,观看黔东南州队和遵义市队的激烈角逐,最终前者获得冠军;比赛结束后,大家依旧恋恋不舍,回味无穷。

    台盘村虽然原来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村落,________。“村BA”火爆全网的背后,是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共同向往。_________,是因为这项篮球比赛有着和NBA 有过之而无不及的现场氛围,也有着和NBA不一样的办赛风格——"接地气"。这项由台盘村"六月六"吃新节篮球赛发展而来的赛事,场地设在村口球场;比赛由村民组织;参赛者以村民为主,极具乡村气息的办赛风格也赋予了这项赛事不一样的激情和意义。台盘村村长说:未来我们将坚持“村BA”姓“村”,全面促进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

    (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请用一句话概括这则新闻的主要内容,不超过25个字。

四、写作(60分)

  • 8.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大文豪苏轼曾赞颂韩愈"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济天下之溺",意思是伟愈著文,不无病呻吟、重反映现实,扭转一代风气;韩愈从政,不自诩清高,能心怀道义,为弱势者发声。韩念一生,以有思想的文章不断教化百姓,以利民之行替百姓办了不少好事。韩文公之"道"影响了后世范仲淹、张载等一批人,也给当代青年为文、为人以启发。

    以上材料给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结合材料,写成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