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广州市荔湾区2023年中考一模化学试题

试卷更新日期:2023-04-28 类型:中考模拟

一、单选题

  • 1.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氮气可用作焊接金属时的保护气 B、氧气能够支持燃挠,可用作燃料 C、二氧化碳是形成酸雨的污染物 D、氢氧化钠可用作改良酸性土壤
  • 2. 下列用于制作生活生产物品的材质属于有机合成材料的是(   )
    A、用玻璃钢制作的船体 B、用青铜制作的东汉铜奔马 C、用大理石制作的天安门华表 D、用可降解塑料作手术缝合线
  • 3. 下列关于二氧化碳的认识,正确的是(   )
    A、组成:由C和O2组成 B、性质:与CO相似,能与CuO反应 C、用途:可用于生产碳酸型饮料 D、制取:实验室采用木炭燃烧获得
  • 4. 服用葡萄糖酸锌口服液可用来补锌。关于葡萄糖酸锌(C12H22O14Zn)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葡萄糖酸锌属于混合物 B、葡萄糖酸锌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大 C、葡萄糖酸锌的相对分子质量是455g D、葡萄糖酸锌中C,H,O,Zn四种元素的质量比为12:22:14:1
  • 5. 下列有关实验操作的“先”与“后”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实验室制取氢气时,先装药品,后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B、CO还原CuO实验开始时,先通入CO,再点燃酒精灯加热 C、加热KMnO4并用排水法收集O2的实验结束时,先熄灭酒精灯,后移出导管 D、稀释浓硫酸时,先把浓硫酸倒入烧怀中,后沿器壁缓慢注入水,边加边搅拌
  • 6. 下表反映了我国不同年份的能源结构比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年份

    煤炭

    石油

    清洁能源

    2015年

    63.8%

    18.4%

    17.8%

    2018年

    59.0%

    18.9%

    22.1%

    2021年

    56.0%

    18.7%

    25.3%

    A、水能、风能、煤类都是清洁能源 B、我国能源结构中石油占比变化不明显 C、石油主要含碳和氢元素,在空气中完全燃烧会产生二氧化碳和水 D、氢气制取成本高和贮存困难,因此大量使用氢能源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 7. 如图所示的生命吸管是一种将污水净化为饮用水的吸管装置。其中加碘树脂主要起杀菌消毒的作用,可以除去99.3%的细菌和病毒。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生命吸管的活性炭能够降低水的硬度 B、经过生命吸管净化后的水属于纯净物 C、经过生命吸管净化后的水不含病毒和细菌 D、生命吸管净水过程中发生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 8. 某初三学生基于以下化学事实作出了分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事实1:稀硫酸和氧化铜反应生成硫酸铜和水。

    事实2:稀盐酸除铁锈时反应生成氯化铁和水。

    A、稀硫酸、稀盐酸均含有H+ B、氧化铜、氧化铁均属于金属氧化物 C、酸能与某些金属氧化物反应生成盐和水 D、除锈时可将铁制品长时间浸泡在酸中
  • 9. 把50g质量分数为98%的浓硫酸稀释为质量分数为20%的稀硫酸,需加水(   )
    A、245g B、195 g C、49 g D、196 g
  • 10. 下图是碳呼吸电池工作原理示意图,已知二氧化碳的含量:空气>气体a.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利用该技术可捕捉大气中的二氧化碳 B、Al2(C2O43中酸根离子的符号为C2O42 C、该反应中元素的化合价没有发生改变 D、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A1+6CO2__A12C2O43
  • 11. 以饱和NaCl溶液和饱和NH4HCO3溶液为原料制备NaHCO3的原理为:NaCl+NH4HCO3=NaHCO3+NH4Cl (已知NH4HCO3在40℃受热易分解)反应中的四种物质溶解度曲线见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在35℃时a的溶解度小于b的溶解度 B、图中表示NaHCO3溶解度曲线的是a C、析出NaHCO3固体是因为其溶解度变化受温度影响较小 D、为提高NaHCO3的产率,反应需控制在40℃以下进行
  • 12. 向滴有酚酞的NaOH溶液中滴加稀H2SO4至恰好完全反应,图表示该反应前后溶液中存在的主要离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表示OH- B、参加反应的H2SO4和NaOH的质量比为49:40 C、恰好完全反应后溶液中Na+SO42的个数比为2:1 D、将NaOH溶液换成KOH溶液则不能产生类似的现象
  • 13. 下列实验方案中,能达到目的的是(   )
    A、鉴别羊毛纤维和合成纤维:取样,灼烧闻气味 B、鉴别NH4NO3和KCl固体:取样,加入CaCl2粉末,研磨、闻气味 C、除去CuO中少量的MnO2:加入足量H2O2溶液充分反应后过滤 D、除去KNO3中少量的MgSO4:加入足量蒸馏水,溶解后过滤
  • 14. 下列实验中,现象和相应结论均正确的是(   )

    选项

    实验操作

    现象

    结论

    A

    将燃着的小木条分别插入空气样品和呼出气体的样品中

    空气样品中木条继续燃烧,呼出气体样品中木条熄灭

    呼出气体中不含氧气

    B

    将白磷浸没在冷水中,再向冷水中的白磷通氧气

    通氧气前白磷不燃烧,通氧气后白磷燃烧

    氧气是燃烧需要的条件之一

    C

    将石蕊染成紫色的干燥纸条放入充满HCl气体的试管中,无明显现象,再滴入水

    紫色纸条变红色

    HCl气体溶于水后溶液的pH<7

    D

    将电解器的两极玻璃管注满水,接通直流电源

    两极玻璃管中有气体生成,体积比是1:2

    水由氢原子和氧原子组成

    A、A B、B C、C D、D

二、填空题

  • 15. 经过我国科技工作人员的努力,芯片技术研究最近捷报频传,正在逐步实现弯道和换道超车,相信我国芯片技术共将走向世界前沿。
    (1)、I、2023年1月27日,中国科学院宣布经过科技攻关,在3nm光子芯片技术上取得重大突破。光子芯片的材料以第二代半导体InP、GaAs为主,传输速度比电子芯片快1000倍。

    铟元素(In)在元素周期表中的部分信息及原子结构示意图如图所示。

    ①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铟元素属于金属元素        B.铟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中X=18

    C.铟原子的中子数为49        D.铟原子的核外电子分5层排布

    ②InP的名称是

    (2)、GaAs具有的性质是:①亮灰色,具有金属光泽;②性脆而硬;③加热到600℃时,外表开始被氧化膜包覆。其中属于物理性质的是(填编号)。
    (3)、Ⅱ、2023年2月3日,中国首条量子芯片生产线在合肥正式建成投产,并用生产出来的量子芯片制造了世界上运算能力最强大的商用“悟空”量子计算机。量子芯片主要使用第三代半导体材料SiC和GnN制造,其运算速度是传统芯片的万倍,甚至亿倍。

    SiC中Si的化合价为+4价,则SiC中C的化合价为

    (4)、GaN的一种制备方法是利用Ga和NH3在一定条件下发生置换反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16. 氟硅酸(H2SiF6)溶于水形成无色透明溶液,带有强烈的刺激性气味。可用于电镀、木材防腐等,常温下,K2SiF6和BaSiF6是不溶于水的白色固体,Na2SiF6和FeSiF6均易溶于水形成溶液。
    (1)、从物质的类别来看,H2SiF6属于类(填“酸”或“碱”或“盐”),预测可以与①酸碱指示剂、②、③、④、⑤(填物所类别)发生反应。请结合已知信息,任意选取②③④⑤中的一种物质验证预测,有关实验操作与预期的实验现象是:取少量H2SiF6溶液于试管中,
    (2)、写出一种制备FeSiF6的方案:。(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 17. 钴(Co)是一种银白色金属,其化学性质与铁相似,钴及其化合物广泛应用于磁性材料、电池材料等领域。经查阅资料,Co(NO32和CoSO4溶液均呈粉红色,Co(OH)2难溶于水。
    (1)、①向Co(NO32溶液中滴入少量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②向CoSO4溶液中加入足量锌粉,观察到的现象是

    (2)、将一段金属钴条(表面覆盖有CoCO3、Fe2O3等物质)放入过量的稀硫酸中,如图:

    反应过程中有气体产生,气体的成分为(填化学式),并请在图中补充完善反应后溶液中含有的粒子种类(粒子数目不作要求,不考虑水)

    (3)、四氧化三钴(Co3O4)是制备新能源汽车电池的原料之一,工业上可以将草酸钴晶体(CoC2O4·2H2O,相对分子质量为183)在空气中煅烧制得。实验室模拟其制备方法,测得煅烧过程中质量变化与温度的关系如图所示:

    已知300℃以上残留的固体全部为钴的氧化物,BC段空气中的氧气参与了反应,生成的气体均为CO2 , 请计算BC段参与反应的氧气质量为g。

三、综合题

  • 18. 中国是最早冶炼和使用金属铜的国家之一,古代炼铜有“湿法炼铜”和“火法炼铜”。
    (1)、①火法炼铜:古代人们就发现了在翠绿色的孔雀石【主要成分为Cu2(OH)2CO3】上燃烧木炭会有红色的铜生成。该过程通过两步反应生成Cu,请写出第二步的化学方程式。

    第一步:Cu2OH2CO3__2CuO+H2O+CO2

    第二步:

    ②湿法炼铜:《梦溪笔谈》中记载“熬胆矾铁金,久之亦化为铜”。胆矾溶于水可得硫酸铜溶液,请写出“铁金化为铜”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铜在潮湿的空气中会生锈,产生铜锈【主要成分为Cu2(OH)2CO3】。为探究铜生锈的条件,某实验小组设计了以下所示实验。

    【提出猜想】铜生锈可能与空气中的CO2、H2O、O2有关。

    【进行实验】实验小组的同学取形状大小均相同的铜片,并打磨光亮。设计了如下图所示的4个实验并持续观察。

    编号

    A

    B

    C

    D

    实验

    现象

    铜丝表面出现铜锈

    无明显现象

    无明显现象

    无明显现象

    说明:所用蒸馏水都是经煮沸迅速冷却的;固体干燥剂只吸收水分,不吸收CO2和O2

    ①为探究铜生锈是否与CO2有关,应选择的实验为(填编号),为探究铜生锈是否与H2O有关,实验D试管中所加的物质除了金属Cu和干燥剂外,还有

    ②有同学认为无需上述的实验也能推理出空气中的CO2和H2O肯定参加了铜生锈的反应,你认为该说法合理吗?说出你的观点并阐述理由:

    (3)、生活上常用醋酸(CH3COOH)浸泡法除去铜锈,其原理是:

    Cu2OH2CO3+4CH3COOH=2CH3COO2Cu +3H2O+CO2

    现将100g生锈的铜器放入10%的醋酸溶液(密度约为1g/cm3)中浸泡(假设其他杂质不反应),一段时间后取出铜器,清洗、烘干、称重,质量为95.56g。计算理论上至少消耗该醋酸溶液mL。(相对分子质量:Cu2(OH)2CO3-222;CH3COOH-60)

  • 19. 同学们在学习酸碱盐的性质时,进行了以下实验:
    (1)、制取二氧化碳。

    ①仪器B的名称是

    ②实验室制备CO2的化学方程式为

    ③为了便于多次添加液体反应物,可从图中选择仪器(填字母),组成一套发生装置。

    (2)、验证碱的化学性质。完成图所示的实验1、实验2、实验3。

    实验2中观察到的现象是

    (3)、探究混合溶液的组成。实验结束后,将三个实验的废液倒入同一个干净烧杯中如图,充分搅拌、静置。发现烧杯底部有白色沉淀,上层混合溶液呈红色。

    ①由此可初步判断上层混合溶液中肯定不含的阳离子是(填离子符号)。

    ②为进一步确定上层混合溶液的组成,进行以下实验探究:

    步骤i:取少量上层混合溶液于试管中,加入过量碳酸钠溶液,振荡,静置。无沉淀产生,溶液呈红色。

    步骤ⅱ:另取少量上层混合溶液于试管中,加入过量a溶液,振荡,静置。有白色沉淀产生,溶液呈红色。

    步骤ii加入a溶液,a可选择(填字母)。

    A.紫色石蕊            B.Ba(NO32

    C.Ba(OH)2            D.CaCl2

    ③综合上述实验,上层混合溶液中肯定含有的离子是(填离子符号)。

  • 20. 碳酸锶(SrCO3)广泛应用于生产锶铁氧体磁性材料,现以粗碳酸锶(含杂质BaCO3、MgCO3、CaCO3)为原料制备高纯碳酸锶的工艺流程如下:

    已知:i、不溶或微溶性碳酸盐煅烧时分解生成金属氧化物和二氧化碳。

    ⅱ、某些金属氧化物与水发生化合反应的条件是生成物为可溶性碱。

    iii、可能用到某些物质的溶解度见下表:(g/100g水)

    温度/℃

    20

    40

    60

    80

    100

    Sr(OH)2

    0.81

    1.77

    3.68

    8.30

    27.9

    Ca(OH)2

    0.173

    0.141

    0.121

    0.094

    0.076

    回答下列问题:

    (1)、将粗碳酸锶“粉碎”的目的是
    (2)、“煅烧”粗碳酸锶时,碳酸锶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3)、滤渣1的主要成分是(写化学式)。
    (4)、流程中需用温度为100℃热水浸的目的是
    (5)、“沉钡”过程中:

    ①写出含锶化合物与H2SO4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②下表为H2SO4溶液的加入量对溶液中Sr2+和Ba2+含量的影响情况:

    H2SO4溶液加入量

    过量10%

    过量20%

    过量30%

    Sr2+/(g/L)

    89.86

    89.57

    89.23

    Ba2+/(g/L)

    0.21

    0.13

    0.11

    根据表中的数据回答,实际生产中加入过量20%的H2SO4溶液较为合适,原因是

    (6)、“沉锶”反应后的“一系列操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