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淮北市五校联考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下学期历史第一次月考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3-04-28 类型:月考试卷

一、选择题

  • 1. 1949年9月21日,来自46个单位的662名代表齐聚北平参加会议。他们参加此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   )
    A、争取国内和平 B、筹备人民政权 C、商讨入朝作战 D、制定国家宪法
  • 2. “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国家,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该内容应摘选自(   )
    A、 B、 C、 D、
  • 3.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新纪元”体现在(   )
    A、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 B、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 C、实现了国家的工业化 D、消除了列强对中国的威胁
  • 4. 朝鲜内战爆发后,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越过三八线,把战火烧到中朝边境,并派飞机入侵中国领空,多次轰炸扫射中国东北边境城市。美国的行径(   )
    A、实现了全球霸主的地位 B、加速了朝鲜半岛的统一 C、严重威胁到中国的安全 D、维护了东亚地区的和平
  • 5. 激昂雄壮的歌曲让我们荡气回肠。当我们看到下图所示场景时,不由地唱起(   )

    A、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 B、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 C、社会主义好,社会主义国家人民地位高 D、翻身农奴把歌唱,幸福的歌声传四方
  • 6. 追忆革命先烈,感悟民族精神。毛岸英、罗盛教、杨根思、邱少云等革命先烈与下列哪一称号相符(   )
    A、“最可爱的人” B、“劳动模范” C、“人民的好公仆” D、“两弹元勋”
  • 7. 1950年,我国在新解放区进行土地改革。这次土地改革的目的是将地主土地所有制转变为(   )
    A、国家土地公有制 B、人民土地所有制 C、集体土地公有制 D、农民土地所有制
  • 8. 从下表所示信息中我们可以知道(   )

    项目

    中国(1952年产量)

    印度(1950年产量)

    美国(1950年产量)

    钢产量(人均)


    2.37千克

    4千克


    538.3千克

    发电量(人均)


    2.76千瓦时


    10.9千瓦时

    2949千瓦时

    A、引进外国资金的重要性 B、实施“一五”计划的紧迫性 C、进行土地改革的必要性 D、科教兴国战略的可行性
  • 9. “在欢声笑语和雷鸣般的掌声中,首批12辆解放牌汽车缓缓驶下装配线”。这一令人难忘的历史场景出现在(   )
    A、沈阳 B、长春 C、鞍山 D、武汉
  • 10. “一五”计划期间,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诗句“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歌颂的成就位于下图中的(   )

    A、 B、 C、 D、
  • 11. 王崇伦是鞍钢机修厂工具车问的一名刨工,他成功革新了7种工具、卡具,用一年时间完成了几年的生产任务,被誉为“走在时间前面的人”。他的事迹体现出鞍钢工人的精神是(   )
    A、乐于助人 B、无私奉献 C、勤俭节约 D、舍生取义
  • 12. 从下面的知识小卡片中我们可以知道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我国(   )

    1953年,鞍山钢铁公司大型轧钢厂等三大工程建成投产

    1956年,生产出第一辆解放牌汽车

    1956年,沈阳第一机床厂建成投产

    1956年,中国第一架喷气式歼击机试制成功

    A、农轻重协调发展 B、科技领先世界 C、重工业成就显著 D、工业门类齐全
  • 13. 经过“一五”计划,我国共完成156个工业项目,使中国的重工业在近现代化道路上迈进了一大步,“在中国大地上史无前例地形成了独立自主的工业体系雏形”。这描述的是第一个五年计划的(   )
    A、实施背景 B、进行经过 C、完成意义 D、存在缺点
  • 14. “这是中国人民在人类政治制度史上的伟大创造……通过这一根本政治制度,将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牢牢掌握在人民手中”。这里的“根本政治制度”指(   )
    A、多党合作制度 B、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C、一党执政制度 D、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 15. 申纪兰,参加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次数最多的代表,从1954年第一届算起,一共13届,堪称历届人大的“活化石”。1954年,她参加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商议的主要议题是(   )
    A、讨论入朝作战问题 B、筹备第一个五年计划 C、制定社会主义宪法 D、如何进行土地改革
  • 16. 20世纪50年代,我国的贫苦农民缺乏生产工具、资金,一家一户难以解决水利问题,难以抵御自然灾害,不能使用先进的机械化农具。为改变这一状况,中央政府采取的措施是(   )
    A、改革土地制度 B、重点发展工业 C、走集体化道路 D、开展公私合营
  • 17. 下边两幅图片展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进行的两次农业改造。这两大举措起到的共同作用是(   )

    A、促进农业迅速发展 B、废除封建剥削制度 C、公有制得到了巩固 D、彻底消灭地主阶级
  • 18. “(我)失去的是我个人的一些剥削所得……得到的却是一个人人富裕、繁荣强盛的社会主义国家”。“我”的身份应是(   )
    A、农民 B、手工业者 C、工人 D、民族资本家
  • 19. 幸福是奋斗来的。1956年令中国人民感到幸福的喜事是(   )
    A、朝鲜战争捷报频传 B、完成土地改革 C、走上社会主义道路 D、“一五”计划超额完成
  • 20. 在三大改造后期,我国把大量无剥削的小手工业者和小商小贩卷入全行业公私合营中,混淆了劳动者和剥削者的界限。这说明在三大改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是(   )
    A、管理过松 B、要求过缓 C、改变过慢 D、工作过粗

二、改错题

  • 21. 20世纪50年代是一个激情燃烧的年代,也是一个令人难忘的年代。辨别下列史实的正误,正确的打“正确”,错误的打“错误”,并加以改正。
    (1)、1950年10月,以朱德为司令员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开始入朝作战。( )

    改正:

    (2)、1951年,新疆和平解放标志着祖国大陆获得统一。( )

    改正:

    (3)、1956年,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出现了全行业公私合营的高潮。( )

    改正:

    (4)、1952年,黄继光在长津湖战役中用胸膛堵住敌人的机枪射口,为国捐躯。( )

    改正:

三、综合题

  • 22. 20世纪50年代,为实现工业化,我国实施了第一个五年计划。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953年将是我国进行大规模建设的第一年。工业化―这是我国人民百年来梦寐以求的理想,这是我国人民不再受帝国主义欺负、不再过穷困生活的基本保证,因此这是全国人民的最高利益。全国人民必须同心同德,为这个最高利益而积极奋斗。

    ——1953年《人民日报》元旦社论

    材料二:镜头记录难忘历史时刻。

    (1)、根据材料一指出我国要实现工业化的理由,结合所学知识举出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我国在交通运输建设方面取得的成就两例。
    (2)、根据材料二指出第一个五年计划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指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可以从第一个五年计划中借鉴的历史经验是什么。
  • 2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材料二: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中国正式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国社会第一次通过和平方式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这样一个最伟大最深刻的社会变革……为开始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建设搭建了一个极为有利社会制度平台,为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了一个新的起点。

    ——摘编自李捷《论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及其历史意义》

    (1)、图1、图2反映的是哪两大行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其改造的共同方式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在图3所示行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中我国的创新性政策。
    (2)、根据材料二,说说三大改造的完成对中国产生的影响。
    (3)、综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指出我国能够完成三大改造的保证。
  • 24. 阅读下列材料,探究相关问题。

    材料一:重大历史事件产生重要历史影响。

    材料二:经此一战,中国人民粉碎了侵略者陈兵国门,进而将新中国扼杀在摇篮之中的图谋,可谓“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帝国主义再也不敢作出武力进犯新中国的尝试,新中国真正站稳了脚跟……经此一战,中国人民打败了侵略者,震动了全世界,奠定了新中国在亚洲和国际事务中的重要地位,彰显了新中国的大国地位。

    ——摘编自《中国共产党简史》

    材料三:为什么要进行这种改革呢?简单地说,就是因为中国原来的土地制度极不合理……这就是我们民族被侵略、被压迫、穷困及落后的根源……这种情况下如果不加改变,中国人民革命的胜利就不能巩固,农村生产力就不能解放,新中国的工业化就没有实现的可能。

    ——刘少奇《关于土地改革问题的报告》

    (1)、结合所学知识,将材料一图片所示事件填写在下列横线上(填写序号即可)。

    ①标志着新中国成立:;②彻底废除中国的封建土地制度:

    ③保卫中朝边境安全:;④确立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2)、“经此一战”指的是哪场战争?根据材料二,指出这场战争胜利的意义。
    (3)、根据材料三,指出新中国成立后进行土地改革的背景和目的。
    (4)、综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指出上述历史事件共同反映的时代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