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巴中市2023年高考历史一诊历史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3-04-28 类型:高考模拟
一、选择题
-
1. 孔子曾说过“士志于道”“君子谋道不谋食”。他的弟子曾参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孟子说:“天下有道,以道殉身;天下无道,以身殉道”。这些言论反映了( )A、士阶层对道的探索 B、士阶层的价值定位 C、儒者们的高行美德 D、百家之道趋于统一2. 汉武帝后期穷兵黩武,耗尽文景时期积蓄的财富。元狩中,汉武帝打破商人及其子弟不得入仕的旧规,任用大盐商东郭咸阳和大冶铁商孔仅为大农丞领盐铁事,任用商人子弟桑弘羊主持财政事务,桑弘羊官至御史大夫,跻身“三公”之列。由此可知( )A、汉武帝放弃了抑商政策 B、西汉政权基础发生变异 C、汉武帝强化了经济控制 D、商业发展影响君主用人3. 魏晋南北朝和两宋之交出现了大规模的人口迁移,其迁移方向如图。这两次人口迁移的共同影响是( )A、改变中国经济文化格局 B、促进南北经济文化平衡 C、孕育了华夏文明新高峰 D、激化矛盾加深文化隔阂4. 唐宋以来,江南等地区的垸田(圩田),梯田大量出现,如图。导致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江南的农耕技术高于北方 B、江南的农业产值高于北方 C、农耕技术没有革命性突破 D、江南等地的民族融合加快5. 宋代,“凡政事有大变革,必集百官议之,不然犹使各条具利害,所以尽人谋而通下情也”,有的决策甚至邀请平民参加,如陈恕为三司使时,“将立茶法,召茶商数十人,俾各条陈利害”。熙宁年间,“其议财也,则商贾、市井、屠贩之人,皆召而登政事堂”。这可以用来说明宋代( )A、平民获得了参政权 B、皇权专制有名无实 C、四民社会受到冲击 D、具有开明专制色彩6. 明代科举实行分卷制度,下表是宣德、正统年间分卷考试及录取比例。分卷制( )
卷种
涉及地区
录取比例
南卷
应天(今南京)、苏松诸府、浙江、江西、福建、湖广、广东等
55%
北卷
顺天(今北京地区)诸府、山东、山西、河南、陕西等
35%
中卷
四川、广西、云南、贵州等
10%
A、反映了明代党争的激烈 B、利于协调全国文化发展 C、化解了官僚集团的矛盾 D、导致地域政治集团形成7. 据研究,鸦片战争后中国茶叶出口在离岸前至少要经过五道转手(如图),据此可知( )A、清政府大力扶持茶叶生产和出口 B、中国茶叶有严格成熟的生产流程 C、中国茶叶经营形成完整的产业链 D、中国茶叶在国际市场竞争力减弱8. 辛酉政变(1861年)后,英国驻华公使普鲁斯在致英外交大臣的信中说:“在过去十二个月中,造成了一个倾心于相信(同外国)友好交往可能性的派别,有效地帮助这一派人掌权,这是一个非同小可的成就。(我们)在北京建立了令人满意的关系,在某种程度上已成了这个政府的顾问”。从材料中可以得到的正确认识是( )A、列强完全控制了清中央政府 B、中国同列强的矛盾已经解决 C、中国社会半殖民地程度加深 D、洋务运动得到列强大力支持9. 1945年9月20日,国民政府新任教育部长就台湾的去殖民化教育问题指出:“日本在教育上用过许多工具,尤其是在台湾,有50年奴化教育的历史……我们要改造台湾600多万人的思想,陶铸于国家文化领域之中。……要彻底消除他们在教育上所注入的毒素。”这表明当时( )A、台湾人的“皇民意识”严重 B、政府对台湾加强了思想专制 C、政府致力于台湾的文化回归 D、台湾人的民族文化认同加强10. 1930年1月,毛泽东在给林彪的信中指出:中国是许多帝国主义国家相互争夺的半殖民地……有了红军和游击队的存在和发展的可能……红军、游击队和红色区域(也就是在局部地区内的革命政权)的建立和发展,是半殖民地中国在无产阶级领导下的农民斗争的最高形式和必然结果,并且是促进全国革命高潮的重要因素。对毛泽东这一论述理解合理的是( )A、国情决定中国无产阶级革命道路 B、工农武装割据道路已成全党共识 C、毛泽东思想形成成熟的理论体系 D、农民阶级始终是中国革命的主力11. 湖南省吉首县土改完成后,农村又出现了两极分化。据当时调查,乾州镇在1953年秋的两个月里土地买卖量达四、五十亩;河溪乡桃花坪寨共49户,就有45户借了高利贷,其中有13户因欠债过多无力偿还,只有卖田、当田抵债,全寨共卖、当田48亩,贫农高兴吉先后将土改分得的3.5亩田地卖完。这说明( )A、土地改革使农民的处境恶化 B、变革农村生产方式势在必行 C、小私有制不能满足农民要求 D、小农经济阻碍了工业化进程12. 共和国中期以后的罗马法对婚姻家庭关系有如下规定:婚姻的条件是完全同意;夫对妻无“夫权”,妻子对丈夫没有绝对服从的义务,夫妻处于形式上的“同等地位”;夫妻财产原则上彼此分开,妻子的财产不问婚前婚后所得,一律属于自己所有。这反映了罗马法( )A、私法规定完备 B、保护妻子权利 C、维护家庭稳定 D、具有人文精神二、非选择题
-
13. 阅读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医外治法源远流长,它是古代劳动人民和古代医家在与疾病长期斗争中总结出来的一套独特的、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在《殷墟卜辞》中有针刺治病的卜辞2条,艾灸治病的卜辞5条等。东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载有的外治理论,既是对前人零散外治经验的总结,更是成为后世如外科、骨伤等诸多专科理论体系建立的重要来源。唐代外治法的运用更加广泛,中医外治也逐步扩大其应用范围。如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中载有外治方达1200余首,外治法50多种,尤其在妇科、儿科疾病中使用了大量药物外治法。宋代随着印刷、造纸业的进步,医家著述开始大量增多;另外,由于医政改革,官方统一编写综合性著作,并对大量医籍系统地校订和整理,推动中医外治法进入了新一轮的发展、创新。明清时期,中医外治法不仅在中药外治方面有了更多的突破,同时伴随着体表手术的发展,还出现了适用于手术的外治器具。
——王鹏《中医外治法历史源流与现代研究进展》
材料二:民国初期,经历了近代半个多世纪的耻辱之后,许多人认为只采用西方技术与政治制度是不会成功的,要让中国走向富强就必须在思想和观念上彻底西化。新文化的发起者陈独秀曾指出,“无论政治学术道德文章,西洋的法子和中国的法子,绝对是两样,断不可调和迁就的。”新文化运动在否定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也冲击了中医。在当时的那种氛围下,作为传统文化精髓之一的中医自然被认为是振兴中华民族的绊脚石。随着对西医的认识越来越深入,人们发现西医借助近代科学技术,在临床方面取得了飞速发展。相对而言,中医则几乎徘徊不前。西医飞速发展,不断攻克医学难题,而中医却没表现出这类似的特质,这让人们对中医感到更加不满。所以在这种情形下,中医走向衰落可以说是一种必然的历史过程。
——郎栋《质疑,被边缘化到被否定——近代中医衰落的历史轨迹》
材料三: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建立生育支持政策体系,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健全公共卫生体系,加强重大疫情防控救治体系和应急能力建设,有效遏制重大传染性疾病传播。
——二十大报告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医外治法发展的特点并指出其发展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近代中医走向衰落的因素。(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当前中医发展的有利条件。1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英国历史哲学家柯林武德曾提出“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这一命题引起史学界的热议。他说:“历史学家不能仅仅关心事件,而应关心事件背后的思想。因为人只有某种思想,才会从事某种行动。思想在历史中所期的作用正像原因在科学中所起的作用一样。思想就是原因,只有发现了历史历史行动的思想,才能说历史地解释了事件。”
请结合中国历史,对柯林武德的命题进行评析。
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述合理。
15. 早在新中国建立前夕,在共产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就明确提出了中国农业的现代化目标,其主要内容是“集体化和机械化”的模式。20世纪60年代,我们逐步了解、研究了美国、日本以及法国、荷兰、比利时的西方国家农业发展的事实,同时知道中国的农业与发达国家农业水平有着巨大的差距。这个时期对农业现代化的内容变为实行“四化”:机械化、化肥化、水利化、电气化。这是我们对农业现代化认识的第二阶段,中国开始重视和借鉴西方农业现代化好的经验。改革开放后,中国农业现代化进入了新时期。进入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农业发展更多的是依靠制度创新、价格机制、非传统要素投入以及市场体系建设等,农业现代化水平显著提高。2007年,中国农业正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换,无论是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农业装备条件、农业管理手段,还是农业组织化程度等方面都有了突破性进展。——黄道霞《中国农业现代化道路述论》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农业现代化之路的特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时期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有利条件。16. 冯如,中国第一位飞机设计师、制造师和飞行家,被誉为“中国航空之父”。冯如从小喜欢制作风筝等玩具,对神话飞天故事更是满心向往。12岁随父漂洋过海到美国谋生,1901年,他到纽约一家工厂半工半读,他目睹美国先进工业,认为国家富强必须依靠工业的发达,改变中国贫穷落后面貌非学习机械、发展工业不可。1903年,当得知莱特兄弟发明飞机后,冯如决心要依靠中国人的力量来制造飞机,他得到了当地华侨的大力赞助,1907年,在旧金山的奥克兰设立飞机制造厂。1908年,冯如制造出中国第一架飞机。随后,冯如按照原计划将飞机制造公司由美国迁回广州。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后,冯如被革命当局任命为陆军飞机长,冯如积极为革命军组织飞机侦查队,协助革命军攻打清军。1912年,冯如在广州燕塘飞行表演中不幸失事牺牲。——改编自刘诗中等《中国历代科技人物录》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冯如成功制造飞机的条件。(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冯如对中国近代化所做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