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2023年大数据精准教学联盟高考历史一模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3-04-28 类型:高考模拟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2小题,共48.0分)

  • 1. 商朝青铜器纹饰以幻想的动物形象为主,尤其是代表凶恶野兽的饕餮纹。西周青铜器主流纹饰是龙纹、凤鸟纹,纹饰排列也由商的中轴对称转为序列化。这一变化反映出西周(   )
    A、青铜神秘色彩削弱 B、礼乐制度强化 C、现实主义风格兴起 D、地方统治加强
  • 2. 南朝文风讲究声律词藻,北朝文风质朴、宜于实用。北魏中期后,南方文学逐渐在北方传播。北齐、北周时,北方作家多以南方作家为楷模,出现了以南方文学为主流的现象。这一现象可用于证明(   )
    A、南北民族交融的情形 B、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C、南方统一北方的趋势 D、经济重心南移基本完成
  • 3. 唐太宗时,宰相不能单独与君主议政,只能集体晋见,共商军国大事,并规定:“中书、门下及三品官入奏事,必使谏官、史官随之,有失则匡正,美恶必记之。”此举旨在(   )
    A、提高行政效率 B、完善三省权力制衡 C、强化君主专权 D、彰显决策的科学性
  • 4.  18世纪,荷兰的银行给商户贷款利率为3%,英国为4%-5%,而同期中国钱庄、票号的利率平均为39.2%。据此可知(   )
    A、中国金融业更为发达 B、传统伦理影响中国商业 C、西欧国内市场较狭窄 D、西欧银行经营效益低下
  • 5. 据1887年牛庄海关报告,每包重三百斤的洋纱,售价白银五十七两,而同样重量的土纱,售价白银八十七两。这表明(   )
    A、海关注重维护民族企业 B、外商惯用恶意倾销手段 C、自然经济解体速度加快 D、各省纷纷设厂广为制造
  • 6.  1896-1898年间,“读书人无不喜阅”《时务报》,主要撰稿人梁启超“名重一时,士大夫爱其语言笔札之妙,争礼下之。”对此,西人创办的《字林西报》评价说,读报开始成为中国人的“习惯”。这反映出当时(   )
    A、白话文已普及开来 B、新式教育成效显著 C、变法社会动员充分 D、士人危机意识突出
  • 7.  1929~1936年,国民党严厉查禁“宣传阶级斗争”“鼓吹共产主义”的书刊。但是,反对辩证唯物论的代表人物却惊呼:“赞成唯物辩证法的书籍,现在大有满坑满谷之势。”这说明(   )
    A、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心变化 B、马克思主义已是改造社会利器 C、国共由分裂对峙到合作抗日 D、《新民主主义论》的影响扩大
  • 8.  1977年经济理论届举行了三次关于按劳分配问题的理论讨论会,1978年讨论进一步深化,参加人数更多,内容更深入。讨论得到邓小平的明确支持,9月国务院要求有关部门尽快提出改革工资制度、奖励制度和劳保福利制度的具体意见。这场讨论(   )
    A、反映了改革重点转向分配领域 B、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指导思想 C、配合了扩大企业自主权的开展 D、回应了干部群众的重大关切
  • 9. 在古代雅典法律中,只有受害人才能对施害人提出控告。梭伦时期制定的法律增加了公民拥有第三者起诉权。这(   )
    A、确立了雅典民主政治基石 B、纠正了陶片放逐法的弊端 C、强化了雅典城邦公共利益 D、弘扬了西塞罗自然法精神
  • 10.  18世纪中期以前,欧洲女性的口袋是藏进宽大蓬裙里的系带腰包,可以装很多东西,常沉重地摆动着。18世纪中后期,女性衬裙下放置口袋的空间消失,挂在手臂上的口袋逐渐流行起来。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浪漫主义思潮盛行 B、近代交通工具出现 C、工业城市大量涌现 D、社会分工发生变动
  • 11. 近代资本主义工业化的“正统”是英国的自由放任,“看不见的手”是最有力的手,而19世纪0年代的德国认为国家是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德国工业快速发展。这反映了(   )
    A、殖民扩张推动德国跨越式发展 B、国家力量推动经济发展的趋势 C、德国容克贵族集团封建性浓厚 D、自由主义政策退出了历史舞台
  • 12. 如图为1950年5月有关欧洲发展状况的漫画《舒曼的交响乐》。画中贝文尽管也在鼓起腮帮努力演奏,但他左右双臂怀抱着两个婴儿,一个代表“社会主义规划”,另一个代表“英联邦”。该漫画表明(   )

    A、欧洲的联合面临复杂挑战 B、欧洲煤钢联营组织的发展 C、欧洲国家抵制马歇尔计划 D、英国主导欧洲一体化进程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5小题,共72.0分)

  • 1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666年,法国在路易十四支持下创建了科学院,有21名院士。1699年,又赐名巴黎皇家科学院,制订了章程,院士分为领薪金的学者和名誉会员,共70人。科学院依靠皇家研究基金支持,促使成员有组织的合作科研。而伦敦皇家学会初期对会员的身份没有明确限定,只要对实验科学有兴趣,经推荐选举后均可进入,贵族享有入会优先权,科学家约占13。在巴黎,院士必须是专家,终身衣食无忧,竞争激烈。法国奖励国内外的科学成果,瑞士的欧拉4次获得重奖。法国科学院与各省科学院联系密切,有众多省份科学院加入了法国科学院,也有部分省科学院仍是独立社团。院士与大型院校联系密切,并有院士在院校任教。随后,欧洲各地照此制度和精神建立了众多科学院。

    ——摘编自杨庆余《法兰西科学院:欧洲近代科学建制的典范》

    材料二:1949年6月,中共中夹筹备建立科学院,11月成立中国科学院,作为全国领导机构兼科研中心,还调查了全国产业部门以及高等学校中的科研机构,并加强与这些机构的联系。1950年,政务院设立了重工业部,下设航空工业筹备组、兵工办公室等,1952年设立主管国防工业的“二机部”。国家调整高校后,高校科研机构发展起来,同时中等专业及中学的研究机构,以及各部门和各级政府的专业研究机构大量增加,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的组织遍布城乡。到1959年,科协会员发展到600万。随着12年科学发展远景规划的制定和实施,中国的科研系统形成“集中力量,形成拳头,进行突破”的原则。

    ——摘编自钱减《新中国科技体制的建立和初步发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法兰西科学院成为欧洲近代科学建制的典范。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科技体制建立的特点与意义。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科技体制促进当前中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启示。
  • 1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大部分学者都承认现代化进程包含以下主要特征:第一,现代化是一种革命进程。因为这一进程明显地反映出传统社会与现代社会的对比,它包含着人们生活方式的一个急速并且是总体上的变化。第二,现代化是一种复杂进程。它不能被归结到某一因素或某一方面,它所包含的变化实际上包括了人类思想和行为的一切方面。第三,现代化是一种系统进程。因为某一因素的变化总会影响到另外一些因素的变化。

    一一摘自钱乘旦等《走向现代国家之路》

    上述材料是学者对现代化进程特征的阐释。据此,结合所学知识,提出世界近现代某一国家的现代化进程特征,并进行简要阐释。(要求:提出不少于两个特征,史论结合,史实准确,逻辑清晰。)

  • 15. 材料:在各种因素和力量的推动下,1864年11月,沙皇颁布法令展开司法改革。在刑事审判制度领域,建立了对抗式的诉讼模式,司法权和行政权分离:引入了西方律师制度和陪审团制度,保障了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否定了官僚贵族对案件裁判权的垄断:完善了检察制度,明确了检察官的基本职责:打破了等级式法院体系,法官主要由进举产生,复杂的上诉体制被简化,司法工作效率提高。由此构建起了一套全新的、具有藓明俄国特色的刑事审判制度。但未解决“限制专权、立法在民”这些法律现代化进程中的根本问题,也未将农民融入统一的国家成文法律体系,以致社会危机时政府无法获得他们的支持。

    ——摘编自杨莹《亚历山大二世时期刑事审判制度改革研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沙俄刑事审判制度改革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沙俄刑事审判制度改革。
  • 16. 材料:二战后,欧洲在整个亚洲的影响衰落。“1949年中国的震动”给美国造成“第二次红色恐怖”,到艾森豪威尔就任美国总统的前后,美国还没有走出从“震动”到“恐怖”的怪圈。1954年,美国国务卿杜勒斯把南朝鲜、台湾和印度划为“抵御中国共产党侵略的”三个重要保护地区,扶植日本成为对抗共产主义的战略基地和“反共经济堡垒”。从1951~1955年,美国通过《美日安全条约》《美菲条约》《美、澳、新条约》《美韩共同防御条约》《东南亚集体防务条约》《美台共同防御条约》,完成了亚太地区的军事体系部署。

    ——据王绳祖《国际关系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完成亚太地区军事体系部署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美国完成亚太地区军事体系部署的影响。
  • 17. 材料:建设工业强国,是中国共产党人在七届二中全会上作为建国方略提出的。1954年,周恩来在第一届全国人大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如果我们不建设强大的现代化的工业、现代化的农业、现代化的交通运输业和现代化的国防,我们就不能摆脱落后和贫困。”这是周恩来代表党中央第一次提出关于“四个现代化”的构想。1957年,毛泽东将科学文化现代化和国防现代化列入了实现中国现代化的整体构想中,周恩来说明工业现代化“包括交通运输在内”,因而“交通运输现代化”不再被单独作为一个现代化概念。1960年,周恩来将“科学文化现代化”改为“科学技术现代化”,这样“四个现代化”的基本内容便被完整提了出来。根据毛泽东的建议,1964年12月周恩来在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中代表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国务院首次确定了“四个现代化”目标的规范表述,即“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四个现代化”的口号就在全国范围内广泛传播开来。

    ——据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毛泽东、周恩来等领导人探索“四个现代化”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毛泽东、周恩来等领导人提出“四个现代化”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