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梧州市2023年高考历史一模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3-04-28 类型:高考模拟

一、选择题

  • 1. 西周时期,诸侯朝觐天子时需采用最高等级的玉礼器七寸璧琮作为信物,诸侯之间来往则只需要六寸玉礼器即可。诸侯和别国使者来往时,使者的玉礼器应比国君的爵位降一等。据此可知,西周时期(   )
    A、分封制与宗法制实现了结合 B、君主专制权力有所强化 C、统治集团内部矛盾有所缓和 D、贵族等级秩序得到维护
  • 2. 下表是关于秦汉时期朝廷对河套地区开发政策。由此可知,秦汉时期移民政策(    )

    秦朝

    厉行移民实边政策,但由于没有做好安置、扶助工作,遭至民怨沸腾,甚至引起

    农民起义。

    西汉

    对移民的经济投入甚巨,对于迁徙途中的百姓,“衣食皆仰给县官。数岁,假予

    产业,使者分部护之,冠盖相望,其费以亿计,不可胜数”。

    东汉

    “令郡国募人无田欲徙它界就肥饶者,恣听之。到在所,赐给公田,为雇耕佣,

    赁种饷,贯与田器”。

    A、促进了华夏民族认同 B、体现政府治理理念 C、保障了丝绸之路畅通 D、直接影响王朝兴衰
  • 3. 尽宋人庄季裕的味鸡肋编》记载:“建炎之后,江浙湖湘闽广,西北流寓之人遍满。绍兴初,麦一斛至万二千钱,农获其利,倍于种稻……于是竞种春稼(小麦),极目不减淮北。”这说明,江南地区(   )
    A、农产品商品化成为必然趋势 B、农业种植结构受到移民影响 C、小麦种植促成经济重心南移 D、南稻北粟的农业格局已改变
  • 4. 黄宗羲提出“缘夫天下之大,非一人之所能治,而分治之以群工”。顾炎武倡导“自公卿大夫,至于百里之宰,一命之官,莫不分天子之权,以各治其事,而天子之权乃益尊”。可见黄宗羲和顾炎武均主张(   )
    A、分化事权以提高行政效率 B、重设丞相以削弱君主专制 C、小国寡民以维护天子威严 D、民主选举以实现地方自治
  • 5.  1857年,清政府强烈反对在长江中游设置通商口岸。其后签署的《天津条约》约定,等到“军务肃清再行酌办”。1860年底,清政府转而同意开放汉口、九江两地。这一态度变化主要基于(   )
    A、外交体制调整的要求 B、推动洋务运动的考量 C、以夷制夷策略的实施 D、应对内部危机的需要
  • 6. 在严复看来,竞争的基本准则有两个:其一,竞争必须是以正途进行实力、智力和能力的角逐,这已规定于“优胜劣败之公例”中,胜者,必须是优者。其二,竞争只肯定最大的且最有效的付出,只要比对手付出更多的努力,就能在竞争中获胜。严复的上述主张(    )
    A、直接批评了中国儒释道传统观念 B、从体用关系角度论证竞争的残酷性 C、强调开启民智在竞争中的重要性 D、意在激发民众挽救民族危亡的热情
  • 7. 日方《华北方面军作战记录》写道:“该战斗……同时向我交通线及生产地区发动奇袭,尤其在山西省的攻势特别猛烈,……将铁路、桥梁及通信设施加以炸毁或破坏,……损害甚大。”与该记载对应的这场战争(   )
    A、揭开了战略进攻的序幕 B、是正面战场的最大胜利 C、推动抗战进入相持阶段 D、打破日军“囚笼”政策
  • 8. “一五”计划期间,我国新建工业主要分布在东北地区;“三线建设”时期,我国新建工业主要分布在西南和西北地区。该变化反映了当时我国(   )
    A、工业分布不均衡状况得到根本改变 B、致力于奠定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C、重大战略调整受国际形势变化影响 D、落实了调整国民经济的“八字方针”
  • 9. 柏拉图在老师苏格拉底被雅典民主法庭判处死刑后打消了从政理想,开始潜心学术研究。后来在《理想国》中提出“哲王治国”的思想。认为国家的“第一要务”是进行公民教育,“国王”应该是有政治技艺并依照法律统治的哲学家。这反映了(   )
    A、柏拉图具有平等法治的观念 B、雅典缺少真正的民主 C、雅典的阶级关系发生了变化 D、雅典民主政治走向衰落
  • 10. 有学者指出,在16世纪的宗教改革中,与法国主要任务是批判世俗的封建制度及为它服务的天主教理论不同。德意志的首要任务是依靠世俗封建诸侯的武装驱逐罗马教廷于国之外。据此可知,该时期(  )
    A、德意志尚未出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B、法德两国宗教改革的内容完全不同 C、德意志实现民族独立的需求更迫切 D、德意志的宗教改革不批判天主教会
  • 11. 17世纪初,英国上流社会的女性流行喝加糖红茶,并以此为高贵的象证。从17世纪中期开始,英国的糖进口量成倍增长,到18世纪中期,英国民众的人均糖用量是法国人的8到9倍,与此相应,红糖和茶逐渐惠及下层民众。以上变化反映了(   )
    A、工业革命改变生活方式 B、英国逐步确立殖民霸权 C、自由贸易有利糖的进口 D、启蒙运动促进社会平等
  • 12. G20即二十国集团成立于1999年,由原八国集团以及其余十二个重要经济休组成,包括欧盟以及具有广泛代表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阿根廷,印度……它是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象以平等地位在一起商讨问题的国际经济合作论坛。G20的建立(   )
    A、有利于推动国际关系民主化 B、是区域经济集团化的成果 C、发达国家丧失经济主导地位 D、使国际社会贫富差距缩小

二、非选择题

  • 13. 西域是汉唐时期东西方文明交流的“催化剂”。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伴随这阵阵悦耳的驼铃和漫天的黄沙,葡萄、苜蓿、石榴、胡麻、胡桃、胡葱等作物来到中国,葡萄和石榴的引种最为典型。葡萄最早为古埃及人栽培,后来被传到地中海沿岸。《史记》中“葡萄”写作“蒲陶”,就是希腊文Botrus的音译。当时中国不仅引进葡萄,还带来了葡萄酿酒技术。石榴原产于波斯,中亚、南亚、西亚也都有悠久的栽种历史。古代波斯的女神阿娜希塔、西传地希腊的赫拉女神、南传地古印度的鬼子母神诃梨帝,都把石榴作为自己的圣物,而她们又都是生育女神。

    ——摘编自李兰芳《地图上的中国史》

    材料二:两汉魏晋时期,中亚地区小国林立。随着两汉政府同匈奴战争的胜利,中原王朝的势力和影响也逐渐渗透西域,大宛、康居和大月氏等国与中原王朝关系趋于热络。南北朝时期,中原形势发生重大变化,西亚萨珊波斯在公元3世纪兴起后,导致贵霜帝国逐渐衰落。隋唐时期,随着中国国力强盛,与中亚的联系进一步加强,唐朝在中亚设立羁縻府州。中亚粟特地区正式出现的安、康、米等昭武九姓国家也频繁与中原王朝发生联系,嗣后因阿拉伯人向中亚扩张,及唐王朝与阿拉伯的势力在中亚交锋,这种联系更加密切。安史之乱后,唐王朝无力西顾,逐渐丧失对中亚的控制。

    ——摘编自张国刚《中西文化关系通史》

    材料三:习近平同志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努力拓展改革发展新空间》中指出:“我国是‘一带一路’的倡导者和推动者,但建设‘一带一路’不是我们一家的事。”“我们要在发展自身利益的同时,更多考虑和照顾其他国家利益。”“‘一带一路’建设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包容的,不是中国一家的独奏,而是各参与国的合唱。”

    ——摘自《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努力拓展改革发展新空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介识,概述物种交流的历史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唐时期西域地区国家发展的特点及其原因。
    (3)、根据材料三,谈谈你对“一带一路”建设的认识,
  • 14.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9世纪:印度工业衰退。

    1800-1850年:欧洲蒸汽驱动工业能力急剧增长。

    1805-1849年:默罕默德•阿里统治埃及并提倡工业化。

    1831-1848年:欧洲三大工人运动。

    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1835-1918年:美国企业家安德鲁•卡内基在世。

    1839年:英国迫使埃及终止对棉花工业的保护。

    1853年7月8日;佩里驶入东京湾。

    19世纪中叶:着重军事技术的日本工业化。

    1860年:农民革命控制大片中国领土;英法联军占领北京。

    1861年:俄国的农奴制改革;中国“洋务运动”。

    1871年:德国的统一和德意志帝国的建立;巴黎公社革命。

    1868年:日本的明治维新。

    1877-1900年:日本对外贸易额增长10倍。

    19世纪90年代:美国的钢产量两倍于英国。

    1895年:日本在争夺朝鲜控制权的战争中打败中国。

    ——摘编自[美]非利普•费尔南德兹一阿迈斯托《世界:一部历史》

    上述材料是19世纪世界发生的部分重大事件。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这一时期的阶段特征,并进行简要阐述。(要求:归纳不少于两个阶段特征。示例:“科技快速发展的世纪”,考生归纳的阶段特征不能与示例重复;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 15. 材料:同治五年(1866年),闽浙总督左宗棠奏设船政学堂于福州,是为清末教育改革,接受西方近代教育体系之始。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京师大学堂创办于北京,成为戎戌变法后推行的新政之一。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包括蒙学堂、小学堂、中学堂、高等学堂、京师大学堂钦定章程及《考选入学章程》的“壬寅学制”颁布,但未及施行。次年十一月,包括《学务纲要》与初等小学堂、中学堂、高等学堂、大学堂、初级师范学堂、优级师范学堂以及各级农工商实业学堂等章程的“癸卵学制”颁布,成为中国近代史上第一部系统而又完备的新式教育制度。这一制度规定了各级各类学校的办学目标、年限、入学条件、课程设置及相互衔接关系。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袁世凯、张之洞等联衔奏请立停科举,迫使清王朝于当年八月“谕立停科举,以广学校”,使延续千余年之久的科举制度最终结束。

    ——摘自赵福寿主编《邢台通史(下)》

    (1)、根据材料,概括清末教育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清末教育改革。
  • 16. 材料: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和战争的长期化,使饱受战乱之苦的各国人民强烈反对帝国主义战争,渴望和平。与此同时,几乎所有交战国和中立国的政治家们也都认为有必要建立一个新的国际体系来防止如此巨大的灾难再度发生。1920年1月20日凡尔赛条约生效,国际联盟正式成立。国际盟约宣称,国联成立的宗旨在于“促进国际合作,保证国际的和平与安全”,它们的所有决议必须全体一致表决通过。国际联盟是世界上第一个政治性的国际组织,它反映了20世纪世界已发展为一个息息相关的整体的现实。但在帝国主义强权政治存在的情况下,国联实际成为美法操纵的,并时时为美国所支持的,维护它们在战后建立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工县。

    “联合国组织”是由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获得胜利的同盟国于1945年建立的国际组织,其目标是做其前身“国际联盟”没有做到的事:保证国际和平。与国联不同,联合国有一个具有强大执行力的“安全理事会”机构,安全理事会具有广泛的权威,包括采取抵御侵略的海、陆、空军行动的权力。“联合国大会”只能辩论问题,并向安理会建议采取行动。过去50年间,这些机构在世界事务中起着极其重要的积极作用,但是,联合国在政治、军事领域的表现还很令人失望。

    ——摘编自[美]菲利普•J.阿德勒、[美]兰德尔•L.波韦尔斯《世界文明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国际联盟成立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联合国与国联的异同。
  • 17. 材料:徐悲鸿(1895-1953),江苏宜兴县人,受岭南画派创始人高剑父、高奇峰和近代思想家康有为的启示而步入画坛。1919年起留学法国,师从精于古典画风的达仰。1938年,他创作了《负伤之狮》,画中双目怒视的负伤雄狮在不堪回首的神情中,准备战斗、拼搏,蕴藏着坚强与力量。这是一幅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结合的画作。1940年他创作的《愚公移山图》,既有中国画线条的白描勾勒,又有油画透视关系和明暗效果的体现,这是一幅生动有力的人物群像图,画面动静结合,画中人物既各司其职又协同劳作,体现了人们众志成城的决心。新中国成立后,他从解放区的美术创作中看到了自己过去的不足,深入人民生活,表现战斗英雄、劳动模范和革命领袖人物,为自己开拓了崭新的创作领域。这一时期的主要作品有《战斗英雄》《毛主席在人民中》《劳动模范》等。

    ——摘编自洪再新《中国美术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徐悲鸿艺术创作的特点及其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徐悲鸿的艺术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