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宿州市2023年高考历史一模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3-04-28 类型:高考模拟

一、选择题

  • 1. 唐人柳宗元在《封建论》中指出:“周有天下,裂土田而瓜分之,设五等,邦群后。布履星罗,四周于天下,轮运而辐集;合为朝觐会同,离为守臣扦城。”下列选项中,对这一“国家治理模式”解读正确的是(   ) 

    ①国家治理由松散趋向严密 

    ②中央对地方实行垂直管理 

    ③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 

    ④推动了不同地域文明的交融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 2. 如表内容是古籍中对先秦城市规划的记述,所反映的城市规划理念是(   )

    “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杜,面朝后市”。

    《周礼•考工记》

    “王城方九里,公城方七里,侯城方五里,爵城方三里。”

    《左传•隐公元年》

    “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高毋近阜而水用足,毋近水而沟防省。因天材,就地利。”

    《管子•承马》

    ①彰显统治者的权威 

    ②与经济制度相适应 

    ③人与自然互相适应 

    ④国家治理与社会治理的需要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③
  • 3. 清人龚自珍在《春秋决事比》中讲判汉宣帝时一个案例:“甲父乙,与丙争言相斗。丙以佩刀刺乙,甲即以杖击丙,误伤乙”,廷尉问董仲舒“甲当何论”,董仲舒回答说,“《春秋》之义,许止父病,进药于其父而卒。君子原心,赦而不诛。甲非律所谓殴父也,不当坐。”由此可见,“春秋决狱”反映了(   )
    A、无罪推定量刑准确 B、引礼入法尊崇儒术 C、情法结合客观公正 D、德主刑辅体系完备
  • 4. 唐代吴道子《送子天王图》(局部),描写佛教始祖释迦牟尼降生以后,他的父亲净饭王和母亲摩耶夫人抱着他去朝拜大自在天神庙,诸神向他礼拜的故事。从文化交流的角度看,该图反映了(   )

    A、佛教中国化的形态已完成 B、佛教在唐代居于主导地位 C、画面保持印度美术的风格 D、佛教与道教的排斥与交融
  • 5. 《南京条约》签订后,纺织品进口税率平均由19.9%降至6%,第二次鸦片战争后降至5%以下。1845年后“洋布大行,价才当梭布三之一”“松太(江苏松江府与太仓州)布市,消减大半”。1892年由镇江进口洋纱达8.5万担。1895年南通、海门两地,每日可销洋纱20大包,已合1万纱锭的产量。上述材料表明(   )
    A、不平等条约签订拉动中国经济的发展 B、进口纺织品价廉质优受到消费者喜爱 C、中国经济被动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D、中国近代产业与世界市场的深度融合
  • 6. 下表中的言论,反映了持论者都(   ) 

    梁启超

    “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之公理也。”“变亦变,不变亦变。”“变而变者,变之权操诸己,不变而变者,变之权让诸人。”

    孙中山

    “我辈既以担当中国改革为己任,虽石烂海枯,而此身尚存,此心不死”“则终有最后成功之一日。”

    陈独秀

    “国人而欲脱蒙昧时代,羞为浅化之民也,则急起直追,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

    A、努力改良政治制度 B、主张推翻封建帝制 C、希望提高国民素养 D、探索社会变革道路
  • 7.  1941年11月,陕甘宁边区第二届参议会召开,选举议员219名,除共产党员外,地方绅士和其他人士占2/5;常驻议员9人,其中党外人士6人。党外进步人士担任乡长以上各级行政领导的有3592人,例如区副议长安文钦、副主席李鼎铭,建设厅长霍子乐、教育厅长柳湜,都是著名党外人士。这些措施(   )
    A、体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政治原则 B、扩大了中国共产党执政的阶级基础 C、扩大并巩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D、挫败了日伪军对抗日根据地的“扫荡”
  • 8. 从20世纪20年代起,各地美术学校陆续设立“国画课”“国画科(系)”。1927年,在音乐家刘天华主持下,国乐改进社成立。1931年7月,中华医药联合会更名为中华国医学会。1931年底至1932年初,京戏大师齐如山参与创建国尉学会。这些现象反映了(   )
    A、国人文化自觉意识增强 B、国民政府注重科教文化 C、传统文化紧跟时代潮流 D、知识精英探索国家出路
  • 9. 雅典乡居的公民进城参加公民大会朝出暮归,人们彼此比较熟悉,城邦政务简单,易于在公民大会中讨论和表决。公元前431年,雅典全部人口为40万人,其中雅典自由民16.8万,外邦人3.2万,奴隶20万。而自由民中,妇女被排除于公民之外。由此可见,雅典民主制的特点是(   )
    A、奴隶主贵族阶级的民主 B、直接民主与民主范围狭隘 C、自由民享有民主的权利 D、民主政治呈现渐进性特征
  • 10.  1347-1351年,黑死病传到欧洲并肆虐欧洲全境,欧洲人口下降了25%-50%,多数欧洲人认为,这场瘟疫是上帝对人类原罪的惩罚。为了获得上帝的原谅,成群结队的男男女女,辗转于城镇之间,用鞭子狠狠地相互抽打,以求洗清自己的罪责,这就是鞭笞运动。这种现象本质上反映了(   )
    A、当时欧洲防疫能力的低下 B、被徒对上帝信仰的虔诚 C、黑死病具有不可抗拒特点 D、天主教神学思想的毒害
  • 11.  19世纪70年代以后,德意志法律主要包括全德使用的“共同法”和各邦的地方法。法学家蒂堡认为当下全部的法律杂乱无章,不仅无法解决实际问题,更会造成德意志人民之间的隔阂。因继承罗马法而丧失本国法律的稳定性,依赖于罗马与巴黎的法律文化甚至政治文化,这是一种充满屈辱和压迫的做法。蒂堡的最终意图是(   )
    A、摆脱对法国民法典的依赖 B、制定一部统一的德意志民法典 C、彰显德意志法律文化传统 D、为德意志帝国的侵略扩张服务
  • 12. 圣雄甘地认为,西方工业文明带来的不仅是人类道德的堕落,而且毁灭了整个印度传统社会的经济秩序。他以为独立后的印度决不能建立以工业文明为模式的西方式社会,着重恢复传统的农业和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他理想中的社会是重建印度文明基础之上的非暴力社会。甘地的良苦用心旨在(   )
    A、为实现民族独立而进行社会动员 B、以逆现代化手段改造印度的经济 C、避免印度重复西方工业化的老路 D、经济社会发展必须具有印度特色

二、非选择题

  • 1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从隋炀帝大业元年( 605年)设置进士科算起,至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发布上谕停罢科举止,科举制在中国历史上实行了1300年。科举制把考试竞争机制引入选官制度,向社会各阶层敞开入仕大门,朝廷得以从社会各阶层吸纳大量优秀人才进入政府各层级管理部门。科举制促进了中国的强盛统一,也一度使得中国衰败落后;既有利于吏治的清明,也在一定程度上诱发了朋党;既促进了文化的普及,也阻碍了学术的进步;既促进了学校教育的发展,又使学校沦为其附庸;既选拔了大量才智之士,也虚耗了无数学子的人生光阴。 

    ——摘编自张国安等《中国古代文官选捩制度及其现代借鉴》

    材料二:从 1570年到1870年关于中国科举制的英文版论文和专著就有78种之多。17世纪,英国建立起资本主义制度,但少数人或集团掌握着官员的任免权,导致营私舞弊等政治乱象频发。内阁制和政党政治形成后,出现了“政党分肥制”,造成腐败泛滥,降低了行政效率。工业革命后,国家管理职能急剧扩展,急需建立能迅速处理日常事务的职业官僚体系。同时,随着教育程度的提高,人们要求平等参与政府工作的愿望日益强烈。英国学者如郭士立、麦都思、密边乐在介绍科举制的同时,都强烈呼吁英国政府按科举制原则对选官制度进行改革。1853年政府提出《关于建立常任英国文官制度的报告》,建议实行公开竞争考试录用制。1870年枢密院颁布关于文官制改革的命令规定,标志着英国近代文官制度的建立。 

    ——摘编自刘海波《英国文官制度与科举制的渊源》等

    材料三:1993年《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的发布,标志着现代中国国家公务员制度的诞生。经过了20年人事制度改革和公务员制度推行,政府相继出台了敦十个与之相配套的《暂行规定》、实施细则等法律法规,使公务员管理的各个环节做到了有法可依,国家行政机关人事制度法规体系初步形成。公务员制度建立了“公开、竞争、择优、平等”的四项基本原则。坚持逢进必考原则,公务员招考录用制度稳定运行。 

    ——摘编自成业、于勇《经济发展中我国公务员制度的历史变迁与现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科举制的作用和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文官制度建立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指出我国公务员制度建设方面取得的成就。上述材料反映了官员选拔制度怎样的发展趋势?
  • 1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现代化有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两种模式,它们具有共同的基础,即工业化。现代化渗透到社会的政治、文化、思想各个领域,表示为多层次、多阶段的历史过程。中国式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实践表明,西方现代化道路并非人类通向现代化的唯一道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 

    ——摘编自高放《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现代化、全球化的消长》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认识。(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准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 1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世纪的阿拉伯天文学家的“图斯双圆”理论出现在300年后的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中,现代天文学家中的很多名称和术语来自阿拉伯天文学家。12世纪开始,许多希腊哲学著作的阿拉伯文译本又重新译成欧洲各种文字,欧洲人才重新接触到真实的希腊古典哲学著作。从阿拉伯世界涌来的知识潮流,给欧洲带来了向心灵解放的“大跃进”,促进了文艺复兴的到来。中国的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是经阿拉伯人之手,逐步传入西欧。 

    ——摘编自蔡德贵《中世纪阿拉伯人对哲学和科学的贡献》

    材料二:16世纪开始的大航海时代,中国与欧洲有了直接的交往和交流。来华传教士把他们发现的儒家思想文化传播到欧洲。18世纪的法国启蒙思想家将孔子与儒家思想理性化和理想化,作为批判基督教神学和封建专制主义、论证新文化理想的根据和证明。教士们把西方自然科学中的声、光、电、医学等科学技术介绍到中国。西学东渐填补了许多中国文化中原来没有的元素,并且通过具有先进思想的国人的学习与研究,近代科学在中国逐步传播与发展。中国知识界关于近代科学的分类也渐次趋向专门化,形成比较系统的领域。新式思想和研究方法改变了中国古老的思想文化领域,改造、丰富和发展了中图文化的结构。 

    ——摘编自周报鹤《中西文化交流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阿拉伯文化对近代欧洲的影响。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中西思想文化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