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2023届高三下学期3月高考质检历史试卷(三)

试卷更新日期:2023-04-28 类型:高考模拟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共48分)

  • 1. 考古学家在湖北随州枣树林发现春秋中晚期的曾国墓葬群,出土了礼器近600件,其中第169号墓出土编钟铭文译文大意:“伯括受命,遵循大禹的功业,被分封到南土,在曾地建邦。我是周文王的后裔,穆侯的长子,通过统治曾国,光大‘夏’的功业。”据此可知(   ) 

    ①西周实行宗法制和分封制                    ②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形成 

    ③春秋中期华夏认同的观念日趋形成              ④礼乐文明得到继承和传播

    A、①②④ B、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 2. 《资治通鉴》载:“魏主雅重门族,以范阳卢敏,清河崔宗伯,荥阳郑羲,太原王琼四姓。衣冠所推……其穆、陆、贺、刘、楼、于、嵇尉(鲜卑代人)八姓,自太祖以降,助著当世,位尽王……勿充猥官,一同四姓。”由此可知,孝文帝改革(   )
    A、参照了魏晋的门阀士族制度 B、消除了汉族与鲜卑族的隔阂 C、对选官制度进行了重大调整 D、通过缓解阶级矛盾稳定统治
  • 3. 唐代开元年间,政府实行“和籴法”,即政府出钱向民间购买粮食。但中央政府命令江南各州的租米折成布匹运输到长安,用作在关中“和籴”的本钱。据此推知(   )
    A、京杭运河成为运输干线 B、粮食安全保障体系基本形成 C、江南地区粮食严重歉收 D、政府利用市场调节供求关系
  • 4. 绍兴八年(1138年)二月,岳飞在鄂州坚持“戮力练兵”“日夜训阅”,并上书宋高宗:“夷狄不可信,和好不可恃……”高宗未予理睬。同年十一月,反对宋金“讲和”的枢密副使王庶、枢密院编修胡铨等或被罢官,或被贬谪。这说明南宋初年(    )
    A、中央集权受到威胁 B、武将政治地位卑下 C、统治核心偏安江南 D、官吏任免随意性强
  • 5. 中唐以后,南方各个丘陵山区大量垦辟茶园,不少农家以栽茶、种茶为生,称为“园户”。陆羽《茶经》的记载表明,唐代的茶树栽培、茶叶采摘和培制加工技术已相当成熟。可见,这一历史时期(   )
    A、经济作物的生产得到发展 B、南方经济开始超过北方 C、民营手工业实现规模经营 D、重农抑商政策逐渐松动
  • 6.  1825年,魏源编的《皇朝经世文编》以支政、户政、礼政等八纲为主要内容,常为当时施政之依据,风行海内。1841年,魏源编撰的《海国图志》是中国近代最早介绍外国历史地理的书籍之一,印行数量不大。这反映了当时的中国(   )
    A、社会主流观念滞后于时代潮流 B、师夷长技思想萌发 C、经世思想成为挽救危机的法宝 D、程朱理学逐步完善
  • 7.  1898年7月4日,张之洞、陈宝咸联名呈递《妥议科举新章折》,主张废八股、改进科举。7月19日,光绪帝发布上渝,认为张之洞、陈宝筒的方案“割切周详,颇中肯肇”,并以此为蓝本进行改革。据此推知,该方案(   )
    A、推动新旧势力间的合流 B、颠覆了“中体西用”的理念 C、有助于减少变法的阻力 D、否定了维新变法的理论基础
  • 8.  1938年9月,中国共产党报《新华日报》响应国民党第九战区发起的征募四百万件背心运动,仅两个月就募集到民众支持的棉背心五百九十九万件;1938-1945年,该报刊载1079篇华侨支援抗战的文章,鼓舞了抗战士气。由此可见(   )
    A、海外爱国华侨的赤子之心 B、中华民族具有炽烈的家国情怀 C、国共合作抗战的亲密无间 D、国统区人民民主运动空前高涨
  • 9.  1951年4月17日,山西省委向中央和华北局提交《把老区的互助组织提高一步》的报告,指出要战胜农民自发的趋势,最根本的就是“对于私有基础,不应该是巩固的方针,而应当是逐步地动摇它、削弱它,直至否定它”。这说明“老区的互助组织提高一步”旨在(   )
    A、建立人民当家作主的土地制度 B、建立公有制为核心的计划经济体制 C、强制取消农民土地私有制 D、克服小农经济局限而推动经济发展
  • 10. 1996年后,中俄哈吉塔(2001年增加乌兹别克斯坦)五国首脑会晤取得诸多成果,部分成果如表所示。由此可见,“上海合作组织”的成立( )

    时间

    地点

    成果

    1996年4月

    中国上海

    签署《关于在边境地区加强军事领域信任的协定》

    1997年4月

    俄罗斯莫斯科

    签署《关于在边境地区相互裁减军事力量的协定》

    1998年7月

    哈萨克斯坦阿拉木图

    发表《阿拉木图声明》,五国愿“扩大和加强多边合作”,“研究确保中亚和整个亚洲大陆安全和扩大合作问题”

    2001年6月

    中国上海

    签署了《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宣言》和《打击恐怖主义、分裂主义和极端主义上海公约》

    A、致力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B、强化了成员国的同盟关系 C、反映了和平发展的时代主题 D、促进了多极化趋势的兴起
  • 11. 亚里士多德认为每个公民都是城邦的一部分。在教育儿童时,先把功夫用在他们的习惯方面,再及于理性方面,训练其身体,然后启发其理智。其强调教育的目的是(   )
    A、完善雅典民主政治 B、服务国家未来发展 C、实现公民地位平等 D、传播人文主义思想
  • 12. 从11世纪开始,意大利很多地方兴起了繁荣的工商业城市,城市普遍开始设置由选举产生的市政长官——执政官,它不仅是一个官职,而且还是完全意义上的自我统治的象征。据材料可知(   )
    A、工商业发展推动意大利的城市自治 B、行会在意大利城市治理中地位突出 C、封建庄园制阻碍了城市经济的发展 D、近代民主政体在意大利已普遍建立
  • 13.  1795年,法国国民公会中:“过去驳杂之极的度量衡,非‘平等之友’所能忍受。对于共和主义者来说,岂能容忍用‘国王的脚’来丈量他们的土地!”1798年,法国等国的科学家以子午线测量新数据,最终核定米的长度为3古尺11.296寸。这表明当时法国(   )
    A、工业革命推动科技创新 B、自然理性契合现实需要 C、大革命彻底颠覆君主制 D、国内统一市场最终形成
  • 14. 有学者对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进行了相关研究后认为:英国比欧洲任何国家也许更接近于革命。该学者的观点是(   )
    A、英国的专制影响依然存在着 B、工业资产阶级获得更多议席 C、国王权力受到法律严格限制 D、工人阶级成功获得了普选权
  • 15. 1951—1956年,自由欧洲电台和自由欧洲出版社利用气球向东欧地区投放约400吨的传单、招贴画、印刷品等宣传材料,刻意传播东欧国家禁止发行的文学作品,着意刊登东欧流亡者和叛逃者撰写的反共文章。这一行动( )
    A、提升了欧洲文化的实力 B、削弱了苏联对东欧的控制 C、揭开了美苏冷战的序幕 D、渗透了资本主义意识形态
  • 16.  1977年,纽约市长爱德华•科赫在就职演说中表明:“长期以来,纽约是无家可归者的救生艇、饥饿者的粮仓、求学者的图书馆。那些针对确有其需者的项目最终都以满足贪婪者而告终,公民做不到的事情不能都交给政府做。”这旨在(   )
    A、激发劳动者积极性 B、宣扬西方民主原则 C、推动美国经济复苏 D、树立纽约公共形象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

  •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清朝时,北京有很多皇家园林,由内务府的特别机构奉宸苑管理和维持。紫禁城内有皇家花园;皇城内有北海、中海和南海三大湖泊,亭台楼阁点缀其间;城郊有颐和园。此外,北京城还有众多皇室庙宇,如社稷坛、太庙、天坛、地坛、先农坛等。高官显贵往往拥有华丽的花园,老百姓只能偶尔逛逛民间庙会和城郊的西山,街道成为他们最主要的娱乐场所。1914年,民国政府建立京都市政公所,让其担负改造旧的城市面貌从而改善人民生活的责任。同年,社稷坛被市政公所改造为中央公园,向公众开放,成为北京第一个近代公园。其建设经费主要依靠北洋政府财政支出、城市居民捐赠以及门票收入。后来,北海、天坛、颐和园等纷纷向公众开放,近代公园逐渐发展成为集娱乐、商业、文化和政治活动于一体的多功能场所。

    ——据(美)史明正《从御花园到公园20世纪初北京城市空间的变迁》

    材料二:清末民初,归国学人引入西方“都市森林化”城市规划理论。1931年,国民政府实业部第一次下令要求各省市筹建森林公园,以开发城市风景、增益民众健康,南京、北平等先后响应。1934年,经实业部再次敦促后,汉口、开封等着手试行;两年后,实业部又提醒其余省市筹设切勿懈怠。然而不久后该令几近中止,森林公园建设不了了之。许多“在建”的森林公园并未完成;建成的森林公园,因城市交通和经济条件所限,主要吸引热衷西式生活风尚的都市青年或中上层社会群体,普通市民对森林公园的接受程度并不高。

    ——据左承颖《“森林”进入城市:民国时期森林公园筹设研究》

    材料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绿色高质量发展目标

    年份

    1980

    1989

    1991

    1992

    2001

    2007

    2013

    2017

    2018

    目标

    绿色城市

    卫生城市

    山水城市

    园林城市

    宜居城市

    生态园林城市

    海绵城市

    森林城市

    公园城市

    ——据韩若楠等《改革开放以来城市绿色高质量发展之路》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初北京城近代公园与传统皇家园林、庙宇的差异。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影响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森林公园建设的主要因素,并分别予以说明。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绿色高质量发展所蕴含的先进理念。
  •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法律儒家化是指儒家所倡导的礼的精神和有时是礼的具体规范,被直接写入法典,与法律融合于一体的。这一过程始于汉代,并在随后的几个世纪中,逐渐深化。公元653年,《唐律》制定颁布,它标志着礼法结合的最终完成。道德习俗(礼)以实在法(法)的形式,具有了正式的法律效力;或者用另一位学者的话来说,实在法(法)作为自然法(礼)的具体化有道德规范的作用。

    ——摘编自莫里斯(美)布迪(美)《中华帝国的法律》

    材料二:为了适应社会客观实际形势的发展需要,武汉国民政府司法部采取了一些改革措施。首先,司法部宣布举行法官考试。第一试测国文和三民主义,第二试测民法、刑法、民事诉讼法、刑事诉讼法和宪法;口试为最后的考试,注重测验应试者的政治态度。其次,司法部创办了“法官政治党务训练班”。目的是给司法人员灌输革命知识,而关于法律问题的讲座,则占很少时间。此外,司法部还整改了原来分设的审检机构:审判方面,在中央设大理院,在各省市设高等审判厅和地方审判厅;检察方面,在中央设总检察厅,在地方设高等检察厅和地方检察厅等。但是改革很快就不了了之。 

    ——摘编自黄晓东《大革命时期的司法改革》

    材料三:《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被称为“社会生活百科全书”,是民事权利的宣言书和保障书,如果说宪法重在限制公权力,那么民法典就重在保护私权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新时代,编纂民法典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编纂民法典是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现实需要,是推进全面依法治国、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大举措,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客观要求,是增进人民福祉、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必然要求。 

    ——据《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草案)>的说明》整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综述汉唐法律儒家化形成的原因和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武汉国民政府司法改革的特点。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的地位及颁布的重要意义。
  •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我国有源远流长的私人讲学传统,早在春秋战国时期,私学就是一种重要的教直线杂交,表明其心反,其符合直线所列,对于列举一例论述的是批治术人才的需要,而忽视设学培育人才,有发展/在这种情况下,书院便以新生事物所特有的强大生命力,得到较大程度的发展,并成为一种重要的教育组织。 

    ——摘编自孙培青主编《中国教育史》

    材料二:清末的教育改革是从改革科举、创办新学堂和鼓励出国留学开始的。政府于1904年制定了一套以日本为模式的学堂行政管理规章,学堂的正规教育分为初、中、一高三级,高等学堂毕业后可进入分科大学学习,分科大学的毕业生被授予进士功名,高等学堂的学生被授予举人功名。除了学习政治学和法律外,学堂中每月的初一和十五都要举行祭孔仪式,儒家经典和雍正的《圣谕广训》仍是教育的主要内容。 

    ——摘编自【美】费正清主编《剑桥中国晚清史》

    材料三:人民政府接管了国民党统治下的各级学校,还对这些学校进行了初步改革、除了国民党“党义、“公民”等及动教材,开设了对学生进行人生观教育为主的政治课。全国接受外国津贴的20所高等学校,改为公立或中国人自办的私立学校,政府干以补助一外籍董事一律解职。人民政府还进行了高等院校的院系调整工作,以培养工业建设人才和师资均重点,发展专门学习和专科学校,逐步创办函授学校和夜大学,并在机构上为大量吸收工农成分学生入高等学校准备条件。

    ——摘编自何沁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宋朝书除兴起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晚清的教育改革。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教育改革的意义。
  • 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如表是中国外交政策概念的历史分期表。 

    阶段

    特征

    主要概念

    1949年至1978年

    独立自主,和平共处

    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一边倒、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中间地带,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东风压倒西风,三和一少,世界革命中心,反帝反修、两个拳头打人,两个中间地带;

    一条线,一大片,三个世界。

    1978年至2012年

    和平发展、有所作为

    第三世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不结盟,和平与发展,国际新秩序;不扛旗、不当头、不称霸,韬光养晦、有所作为;

    和平发展合作,多极化,战略伙伴关系,与邻有善、以邻为伴;

    和平发展道路,战略机遇期,伙伴关系,和谐世界,睦邻、安邻、富邻。

    2012年以来

    大国外交、和平发展、合作共赢

    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新型国际关系、新型大国关系,亲诚惠容,正确义利观;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一带一路,人类命运共同体,百年大变局。

    ——摘编自周桂银《当代中国外交史的思想维度一概念史研究的视角》

    结合中国现代史的相关知识,从上述中国外交政策概念的历史分期表中提取一个主题,并进行简要阐述。(要求:主题明确,史论结合,论述清晰,逻辑严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