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资阳市乐至重点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语文3月月考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3-04-27 类型:月考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当今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要通过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化,以活化的新形式发扬其深厚内涵,涵养中国精神,滋润现代人生。不论是为当代中国人更好理解传承民族文化,还是为参与国际文化交流、树立国家文化形象,都需要我们发挥宏大传统优势,开掘文化资源蕴藏的巨大价值,创造具有国际影响的文化体验。

    数字技术为更好再现文化遗产提供支撑。文化是一条流淌不息的河流,每个时代都有特色文化形态,即便那些恒定不变的价值,其表现形式也不断发生嬗变。近年来,集中展示中国传统文化的博物馆利用数字技术改进展陈方式,优化“用户体验”,强化互动性和参与感,满足观众感知与互动需求,加强对文化遗产的认知。数字敦煌、数字故宫让我们以新鲜有趣的形式、真实可感的体验徜徉于历史文化场景,感受传统文化艺术精髓及精神。故宫通过与动漫、影视、文学及社交平台全方位融合,设计开发产品和数字内容,使传统文化魅力不断传播发酵,推出一批网红产品,数字技术让传统文化以全新方式获得时空延伸,融入生活日常,提升生活品位。故宫以“跨界”之思和“网红”之势,举办相关文化活动,获得年轻人追捧,实现了优秀传统文化对日常生活的有效融入。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获得更好传播,还要把中国要素与时尚表达有机结合起来。目前这类具有强势文化传播力的文化产品和品牌媒体较少,缺乏像《功夫熊猫》《花木兰》这样叫好又叫座的品牌产品。有待更新思维模式,重视多元文化背景,找到贴切的表达方法,呈现出既具中国文化深远意味又贴近海外受众审美习惯和对中国元素期待的文化产品,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国门,在交流互鉴中绽放独特魅力,在多元文化合作与竞争中实现共存共荣,促进人类文明共同进步。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条件借助数字技术提升内容传播的效度、强度和广度。作为一种战略性资产,传统文化资源如何“活化”,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时代对文化工作者提出的重要课题,还需要我们在国际国内视野中,顺应时代新要求和文化新趋势,不断实现内涵挖掘与表达创新的双向突破,创造具有强大影响力和广泛传播力的中国文化产品和文化品牌。

    (摘编自高宏存《以数字技术创新传播优秀传统文化》)

    材料二:

    对于任何一种文化传统来说,如何协调守成、创新与外来文化三者之间的关系始终是一个关键问题。晚清至20世纪,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大规模接触伴随着侵略、殖民与冷战,增加了问题的复杂程度。多数人认为,五四新文学运动是文学史上的一个成功范例。之所以认定这是一次成功的文学转换,首要的标志是:相对于中国古典文学,汉语白话文学更适合表现今天的中国经验。这丝毫不存在贬低中国古典文学的意思。中国古代批评家曾指出:“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每一个时代都有自己的文学及其评价依据。任何一个时期的文学都将受到文学传统与现实世界纵横坐标构成的不同压力。强调来自纵轴的文学传统,还是追求更大限度地再现当代的现实世界?现实主义的宗旨显然是后者。这时,所谓的创新可以表述为,一种再现当代现实的企图改变了文学传统的发展方向。

    这就划出了一个区分的标准:如何辨别鲁迅式的“盗火者”与“言必称希腊”的崇洋分子?尽管二者都对西方文化表示出浓厚的兴趣,但“盗火者”的主旨是探索民族的独特道路,力图“师夷长技以制夷”;而崇洋分子热衷于将民族历史纳入一个普遍的模式,使之成为西方文化逻辑的具体例证。

    如果说,五四时期的“盗火者”曾经将西方文化视为现代性的启蒙,那么,现今的历史语境中,中国文化业已成为更重要的思想资源。中国文化浩如烟海,门类繁杂,一批饱学之士始终专心致志地从事整理和阐释工作。如马克思所言:“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法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只有意识到现今中国文化对于“改变世界”的历史使命,才能更深刻地理解这批饱学之士的学术贡献。也因为意识到这种使命,人们才不会满足于某些徒具形式的表面文章,诸如三叩九拜之类。中国文化的真正活力不是刻意维护某种古老的礼仪,而是进入当今社会,力争发现问题并且解决问题。工业社会贯穿生活时,农耕社会的古典诗学(“意境”“情景交融”“天人合一”等)保存了哪些不可或缺的文化基因?启蒙、革命、利益、市场以及围绕这些产生的社会关系瓦解了古代的乡绅之治后,儒家的“修身”与西方文化的宗教具有哪些不同的社会功能?“君子和而不同”的思想蕴含着哪些重大的启示?这些问题的提出与展开,已经显现出中国文化对话历史、对话现实的思想含量与独特价值。

    (摘编自南帆《中国文化的活力》)

    材料三:

    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把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要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激活其生命力,让中华文明同各国人民创造的多彩文明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精神指引。要围绕我国和世界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着力提出能够体现中国立场、中国智慧、中国价值的理念、主张、方案。我们不仅要让世界知道“舌尖上的中国”,还要让世界知道“学术中的中国”“理论中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中的中国”,让世界知道“发展中的中国”“开放中的中国”“为人类文明做贡献的中国”。

    (摘自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1)、下列对材料一内容的理解,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发挥宏大传统优势,开掘文化资源的价值,能让我们更好地理解传承民族文化,进而参与国际文化交流、树立国家文化形象。 B、数字技术使传统文化以全新的方式获得时空延伸,激活人们对传统文化价值的认同,从而能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 C、只要运用数字技术来传播传统文化,就能创造具有强大影响力和广泛传播力的中国文化产品和文化品牌。 D、在新时代背景下,中国传统文化要提升内容传播效度、强度和广度,需要有条件地借助数字技术。
    (2)、下列关于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述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用数字敦煌、数字故宫等成功案例论证数字技术对文化遗产的支撑,可见传统文化创新形式可借助数字技术。 B、材料一以动画电影《功夫熊猫》《花木兰》为例,论述了当前传统文化存在的问题,指出应该把中国要素与时尚表达有机结合起来。 C、材料二围绕着中国文化,文章论及时间轴的古代与现代,空间轴的西方与中国,思接千载,视通万里。论证方法丰富。 D、材料二对比了鲁迅式“盗火者”与“言必称希腊”的崇洋者的异同,包含对二者的褒贬评价,指出二者都具有很大的不足。
    (3)、下列对上述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认为每个时代都有它特色的文化形式,不变的是那些恒定不变的价值,不断变化的只是文化的表现形式。 B、材料二认为任何时期的文学所遭受的作为纵轴的文学传统与作为横轴的现实世界所构成的压力都不尽相同。 C、材料三认为要推动中华文明创新性转化、发展,激活其生命力,要多种文明共同发展,为人类提供正确精神指引。 D、三则材料虽然论述角度不同,但都认为中国传统文化需要创新性发展,而且还要立足于中华民族最本质的文化基因。
    (4)、请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简要分析两者在论证方法上有何不同。
    (5)、根据上述三则材料,谈谈新形势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应该如何传播与创新发展。
  • 2.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白雪的墓园

    迟子建

    父亲去世的日子离除夕仅有一月之差。父亲没能过去年,可我们必须要过这个年。

    天非常寒冷,我站在火炉旁不停地往里面添柴。火苗像一群金发小矮人一样甩着胳膊有力地踏着脚跳舞,火星则像蜜蜂一样嗡嗡地在炉壁周围飞旋。炉火燃烧的声音使我非常怀念父亲。

    母亲躺在她的屋子里,炕很暖和,但我知道她没有睡着。她还不到五十,头发仍是乌色的,全家人中最痛苦的莫过于她了,可她并不像其他失去丈夫的女人一样大放悲声。她很少哭,有时哭也是无声的,这种沉重的不愿外露的哀思使我们非常害怕。在我年幼的时候,年前的这段时光中,母亲常常是踏着缝纫机为我们做新衣裳,那种好听的“嗒嗒嗒”的声音就像割麦子一样。那时候厨房里总是热气腾腾,一会儿蒸年糕了,一会儿又用大锅烧水洗衣裳了,干柴在火炉里毕剥作响,乳白的水汽云雾般地涌动,晃得人眼神恍惚。往往是父亲撞上了我们,或者我们撞上了母亲,无论谁撞了谁都要乐一阵子。

    我站在火炉前茫然若失。我的心很空,眼前总是闪现出山上墓园的情景。父亲现在睡着的地方是我小时候进山最害怕的地方,因为那里使我有一种莫名的忧伤。现在我才明白悬了多少年的心只是因为那里会成为收留我亲人的地方。现在它成了父亲的墓园,我才不害怕经过那里,我才心平气和地第一次认真观察那里的景色:那里地势较高,背后有一个平缓的山坡,山坡上长着稀疏的樟子松。而坡下,也就是墓园四周却是一大片清一色的落叶松,它们全都直直地卧在丰盈的白雪之上,是一片十分年轻的树木。再过百年,这些树木蔚为壮观的时候可能会使墓园看上去十分古老,它们的环绕将使灵魂越来越宁静。

    炉火越来越旺了,弟弟从火炉西侧最小的一间房子里走出来,走到我身旁。他黑着脸,一声不吭地争着抢我手中的炉钩子,他也想来烧火。我把炉钩子让给他,转回身,朝厨房走去。这时我突然听见母亲的房门响动的声音,接着我听见弟弟扔炉钩子的声音,他似乎是追着母亲出去了。他怕她出去想不开,我们都怕这样,所以母亲一出门总得有人装做无意地出去跟踪。不一会儿,弟弟先开门回来了,他手里提着一只竹筐,里面装满了碗和盘子。他神色有些喜悦地对我说:“咱妈想过年了,她去仓房里收拾过年用的东西。”我如释重负。

    母亲把我们姊妹几个叫到一起,向我们布置忙年的工作。母亲一旦活起来,我们也就跟着活起来了。母亲吩咐活儿的时候她的左眼里仍然嵌着圆圆的一点红色,就像一颗红豆似的,那是父亲咽气的时候她的眼睛里突然生长出来的东西。我总觉得那是父亲的灵魂,父亲真会找地方。父亲的灵魂是红色的,我确信他如今栖息在母亲的眼睛里。

    再有两天就是年三十,我们要依照风俗去山上请爸爸回家过年。一大早,母亲就起来忙着煎鱼、炒鸡丝和摊鸡蛋,她做这些都是上坟用的,而我们姐弟三人则在里屋为父亲打印纸钱。等一切都准备停当我们将要出发的时候,母亲突然说:“让我也去吧。”母亲垂下手,很自然地征求我们的意见。我和弟弟同时看了看姐姐,姐姐说:“你别去了,我们去就行了。”“可我还一次也没去过呢。”母亲很有些委屈地说。她飞快地摘掉围裙,冲进里屋去找围巾和手套。我们姐弟三人趁她还没出来就先溜出家门。她不知道父亲墓园的确切位置,而且她发现我们是故意摆脱她之后,她绝对不会再追赶我们的。从墓园回来已近晌午,厨房里很温暖,炉火很旺。母亲头也不抬地守着一只盆子剐鱼,看来她是生了气了,她很少这样对我们生气。

    年三十,按照母亲的吩咐姐姐必须回婆家过年,那么只有我和弟弟同她共度除夕之夜了。为了不惹她伤心,我们在那一天都表现得出奇的勤快,而且都装出很高兴的样子。午夜之时,外面的爆竹声连成一片,像地震似的。母亲像往年一样以家庭主妇的身份站在灶前煮饺子,而我和弟弟则马不停蹄地往桌子上摆菜、筷子、酒杯和食碟。我们坐在桌前举起酒杯为新年做着陈旧的祝福。母亲神情极其镇静。自始至终,她没有落一滴泪,她的眼睛里收留着那个柔软的孩子般地栖息在她眼底的灵魂——那枚鲜红的亮点同母亲的目光一起注视着他们在这个世界上创造的共同的孩子。那天夜晚,炉火十分温存,室内优柔的气氛使我们觉得春天什么时候偷偷溜进屋里来了。

    初一的时候天忽然下起漫无边际的大雪,我很迟才从梦中醒来,觉得屋子里暖洋洋的,用手试试火墙,才知母亲早已起来生过火炉了。我披好衣裳,下地,去母亲的房间。可我突然发现母亲不在房间里,她的房间收拾得十分干净。我的心沉了一下,慌慌地去把弟弟摇醒,“妈妈不见了。”我说,“不会走远吧。”弟弟穿衣起来跑到屋外的院子里去找母亲,但怎么也没能找到。我们急得几乎要放声哭了。

    母亲会不会因为一时思念成疾而真的抛下我们呢?我的眼前突然闪现出山上墓园的情景。现在那里是白雪的墓园,母亲会不会去那里了呢?没等我说出这个可怕的想法,母亲突然推门而入了。她的身上落着许多雪,她围着一条黑色的头巾,脸色比较鲜润,目光又充满了活力。

    “你去哪儿了,急死我们了。”我说。

    母亲摘下围巾,上上下下地拍打着她身上的雪花,有些不好意思地笑笑,轻轻地告诉我们:“我看你爸爸去了。”

    “找到地方了吗?”我们问她。

    “我一上山就找到了。”她垂下眼睑低声地说,“我见到他的坟时心里跳得跟见到其它的坟不一样,我就知道那是你爸爸。”

    “他那里真好。”母亲有些迷醉地说,“有那么多树环绕着,他可真会找地方。春天时,那里不知怎么好看呢。”她说完走进里屋把围巾手套放置好,又重新走回厨房,戴上围裙,掀开炉圈去看炉膛的火,这时我才吃惊地发现她的眼睛如此清澈逼人是因为那颗红豆已经消失了!看来父亲从他咽气的时候起就不肯一个人去山上的墓园睡觉,所以他才藏在母亲的眼睛里,直到母亲亲自把他送到住处,他才安心留在那里。窗外的大雪无声而疯狂地漫卷着,我忽然明白母亲是那般富有,她的感情积蓄将使回忆在她的余生中像炉火一样经久不息。这时母亲温和地转过身来问我们:“早饭你们想吃点什么?”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母亲起初躺在屋子里,后来“活起来”准备过年,又独自去墓园看父亲,这些表现说明她已走出悲痛,开始了新的生活。 B、年幼时,年前的时光总是忙碌而温馨;而今年,父亲的离世让全家沉浸在悲痛中,没有了往年属于这个时间的欢声笑语。 C、弟弟黑着脸抢炉钩子,也来烧火,这一系列举动体现了弟弟对“我”的不满,说明父亲去世后,姐弟之间也出现了隔阂。 D、年三十的前两天,母亲备好祭品,本想和姐弟三人一起去给父亲上坟,却被拒绝,姐姐断然拒绝的态度令母亲非常生气。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父亲没能过去年,可我们必须要过这个年”,既表达了失亲之痛,让悲伤的情调笼罩全篇,又为后文全家忙年的情节埋下伏笔。 B、小说通过动作、语言、神态等描写,塑造了一个情感丰富、豁达坚毅的母亲形象,她通过自己的行动带给孩子们温暖和勇气。 C、“炉火”这一意象具有象征意义,它在小说中多次出现,几乎贯穿全篇,既有助于表现人物形象,同时也烘托了小说的主旨。 D、小说围绕父亲除夕前去世后,一家人如何过这个年展开;语言温婉细腻,娓娓道来,感情真挚,充满生活气息,又富感染力。
    (3)、小说第(4)段详细描写墓园的景色,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具体分析。
    (4)、迟子建说,我有一个短篇小说叫《白雪的墓园》,有人读了,说我写得挺温暖,我说这篇小说其实多么凄切啊。请结合文中对“母亲眼中的红豆”的描写,谈谈你对“温暖”和“凄切”的理解。

二、古代诗文阅读

  • 3. 阅读《史记·高祖本纪》片段,完成下列各题。

    汉元年十月,沛公兵遂先诸侯至霸上。秦王子婴素车白马,系颈以组,封皇帝玺节,降职道旁。诸将或言诛秦王。沛公曰:“始怀王遣我,固以能宽容;且人已服降,又杀之,不祥。”乃以秦王属吏,遂西入咸阳。欲止宫休舍,樊哙、张良谏,乃封秦重宝财物府库,还军霸上。召诸县父老豪杰曰:“父老苦秦苛法久矣,诽谤者族,偶语者弃市。吾与诸侯约,先入关者王之,吾当王关中。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余悉除去秦法诸吏人皆案堵如故凡吾所以来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暴无恐 , 且吾所以还军霸上,待诸侯至而定约束耳。”乃使人与秦吏行县乡邑,告谕之。秦人大喜,争持牛羊酒食献军士。沛公又让不受,曰:“仓粟多,非乏,不欲费人。”人又益喜,唯恐沛公不为秦王。五年,高祖与诸侯兵共击楚军,与项羽决胜垓下。项羽卒闻汉军之楚歌,以为汉尽得楚地,项羽乃败而走,是以兵大败。高祖曰:“列侯诸将无敢隐朕,皆言其情。吾所以有天下者何?项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高起、王陵对曰:“陛下慢而侮人,项羽仁而人。然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与天下同利也。项羽妒贤嫉能,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高祖曰:“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餽馕,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节选自《史记·高祖本纪》)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余/悉除去秦法/诸吏人皆案堵如故凡/吾所以来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暴无恐/ B、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余/悉除去秦法诸吏/人皆案堵如故/凡吾所以来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暴无恐/ C、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余悉除去秦法/诸吏人皆案堵如故/凡吾所以来/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暴/无恐/ D、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余悉除去秦法诸吏/人皆案堵如故凡/吾所以来/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暴/无恐/
    (2)、下列对文中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符:古代朝廷封官、传命或调遣兵将的凭证,分为两半,各执其一,以便验证真伪。 B、弃市:古代将受刑罚的人在街市示众,让民众共同鄙弃之。文中的“弃市”指死刑。 C、飨:名词,美食。与《鸿门宴》中“旦日,飨士卒,为我击破沛公军”中的“飨”不同。 D、爱:动词,怜爱、爱护。与《齐桓晋文之事》中“我非爱其材而易之以羊”中的“爱”不同义。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沛公的军队比其他诸侯的军队先行抵达霸上,秦王子婴降低身份乘白车白马前往迎战。 B、沛公把秦王交给主管官吏后西人咸阳,因樊哙、张良的劝谏,未能停留在秦宫中休息。 C、项羽的士兵听到汉军唱起了楚地的歌,以为汉军已经完全占领了楚地,项羽战败逃走。 D、高起、王陵的回答具有辩证思维:高祖虽然傲慢且喜欢侮辱人,但是能与人同享利益。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诸将或言诛秦王。沛公曰:“始怀王遣我,固以能宽容;且人已服降,又杀之,不祥。”

    ②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5)、文末高祖说的那番话,揭示出什么道理?高祖这样说的意图是什么?
  • 4.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一剪梅·舟过吴江

    蒋捷

    一片春愁待酒浇。江上舟摇,楼上帘招。秋娘渡与泰娘桥[注] , 风又飘飘,雨又萧萧。

    何日归家洗客袍?银字笙调,心字香烧。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注释】 秋娘渡、泰娘桥是当地两处有名景点。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片开篇写词人触景生愁,无法排解,就想找寻酒家,希望能够借酒浇愁。 B、“舟摇”写出漂泊之感,“帘招”写见酒楼心喜,两处描写表露了词人心迹。 C、洗袍、调笙、烧香这一系列动作,是在实写词人回家之后宁静而又闲适的生活。 D、上片白描写景,景中带情;下片正面写情,情中有景,表达了倦游思归之情。
    (2)、词下片“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是流传千古的名句,请简要赏析。
  • 5. 默写。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写到孔子听了子路的志向后笑了笑,这是因为他认为“”。
    (2)、《登岳阳楼》中,杜甫用“”表达了和《登高》中“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相似的孤独病痛之感。
    (3)、《桂枝香·金陵怀古》中“”两句把水天融为一体,旷远而清新,雄健而壮阔。

三、语言文字运用

  • 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惯常的印象中,方言常常营造出浓郁的乡土氛围,承载着温暖的家长里短和丰富的风土人情,游子因方言对于乡土有____①____的眷念。然而今天,在流行语聚集的网络上,方言也突然散发出不小的“感染力”。年轻人中间,夹杂不同方言的聊天方式越来越流行;方言发音和用词的“土味”不仅不被避讳,反而博得了年轻人的青睐。带有方言特色的表达已成为当今“Z世代”日常社交中_____②_____的部分。在虚拟空间和公共空间中勇于并勤于使用方言,背后是对乡土文化的认同和自信。某媒体在2021年面向高校学生的一项调查显示,81%的人明确表示喜欢自己家乡的方言,76%的人会不自觉向身边的人“安利”家乡话,近八成“Z世代”表示愿意为家乡话代言。一句方言的身后是一方水土的桑梓之情 , 是多少“谁不说俺家乡好”的期待。随着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胜利,我国全面进入小康体会。过去的______③_____或坐拥“金山银山”,或发展特色产业,都成了丰衣足食的所在。家乡话的自信也因此底气十足了。更多人对方言的态度转变,可能意味着亿万人对祖籍,对人生来源的更坚定自信和更强烈认同。亿万人的“小家乡”汇成国人的“大家乡”,这份态度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益处良多。

    (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文中画横线句子若改为“人们对方言的态度转变,意味着亿万人对祖籍、对人生来源的坚定自信和强烈认同”,哪一句表达效果更好一些?好在哪里?请简要说明。
    (3)、下列各项中,和画波浪线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
    A、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B、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C、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D、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
  • 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古籍是对中国古代书籍的简称,它蕴藏着国人的精神密码,成为文明传承的载体。古籍修复是一项_____①____,它的神奇,在于“挽救”文物,赋予残损不堪的珍贵文献“第二次生命”;它的伟大,在于连绵千年的技艺传承,不曾丢失对分寸、火候等的把控,用时间、手艺、技术对抗古籍的自然衰老和岁月摧残。酸,被认为是纸张的“第一杀手” , 也是纸质类文献古籍保护的世界性难题。纤维素是纸张的主要成分,亦是其强度的主要来源。_____②____,纤维素容易发生水解,促使纸张老化。木材、竹子、稻草等造纸原料,有的本身具有酸性物质,有的通过长期氧化、水解产生酸性物质,同时,环境污染加速了纸张酸化。“脱酸”是馆藏古籍保护工作者的工作重点。

    不过,对古籍保护行业来说,“脱酸”绝不是其面临的唯一挑战。人为保护的速度赶不上自然损毁的速度,人才的缺乏也是其面临的重要挑战之一。文保行业需要“新鲜力量”是文保行业不争的事实。可喜的是,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下,人才短缺的难题____③_____。

    (1)、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2)、文中画波浪线处的引号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四、作文

  • 8.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近日,关于中小学生使用的“教育部编义务教育语文教科书”古诗文篇目将大幅增加的消息引发各方关注。整个小学六个年级共有古诗文129篇,平均每个年级约20篇,占课文总数的30%左右。面对此种情况,社会上有着不同的观点:有人点赞,认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就需要从中小学生抓起;有人质疑,认为有些古诗文晦涩难懂,中小学生未必能够理解古诗文的内涵,强行背诵,也给人囫囵吞枣的感觉;还有人认为,这样做的初衷很好,接下来还应注重调动各种资源和力量,创新平台和方式去传承和表达,让中小学生真正感受到古诗文之美,为推动传统文化归位培养更多新力量。

    你对义务教育语文教科书增加古诗文篇目的做法有何个人看法?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观点。要求选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