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部分高中联考协作体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生物试题
试卷更新日期:2023-04-26 类型:期中考试
一、单选题
-
1. 如图表示种群的各个特征之间的关系,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丙为性别比例,主要通过影响出生率来间接影响种群密度 B、甲为出生率和死亡率,乙为迁入率和迁出率 C、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调查方法有标记重捕法和取样器取样法 D、丁为年龄结构,每种类型包括老年、中年和幼年三个年龄期2. 研究小组对某自然保护区内一种留鸟进行连续观察研究,在14年间统计其种群增长速率如下表所示。据表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年份
第2年
第4年
第6年
第8年
第10年
第12年
第14年
增长速率
0.80
1.20
2.00
3.50
2.05
1.20
0.03
A、第8年之前由于增长速率逐年增大,其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 B、第8~14年间由于增长速率逐年减小,该种群的年龄结构为衰退型 C、第4年和第12年增长速率相同,说明这两年该种群的出生率相同 D、该种留鸟种群的环境容纳量可能为第8年时种群数量的两倍3. 兴趣小组对“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的数量怎样随时间变化”进行探究,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如果一个小方格内酵母菌过多,难以数清,应当加水进行适当倍数的稀释 B、抽样检测时,先用吸管吸取培养液滴于计数室内,然后盖上盖玻片 C、从试管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之前,应将试管轻轻振荡几次 D、本实验不需要设置对照组,但需要进行重复实验4. 研究种群数量的变化规律及影响因素,对于有害动物的防治、野生生物资源的保护和利用,以及濒危动物种群的拯救和恢复都有重要意义。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通过治理环境,降低有害动物的环境容纳量,是防治有害动物的最持久有效且不产生污染的措施 B、保护濒危动物时,可以通过捕杀捕食者来增加被保护动物的K值 C、自然生态系统中呈“S”形增长的种群,主要限制因素是天敌 D、自然生态系统中的种群数量,多数是“S”形增长,没有“J”形增长5. 为研究甲、乙两种藻的竞争关系,在相同条件下对二者进行混合培养和单独培养,结果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单独培养时乙藻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 B、混合培养对乙藻的影响较大 C、单独培养条件下,甲藻数量约为1.0×106个时种群增长最快 D、混合培养时,种间竞争是导致甲藻种群数量在10~12天增长缓慢的主要原因6. 光肩星天牛是一种林木蛀干害虫,林业工作者常通过检查产卵孔、羽化孔(成虫羽化在树干留下的小孔)和幼虫粪便等方法对该虫进行监测预报。某研究机构借助标记─释放—回捕法,将引诱剂与诱捕器组合对某旱柳林内光肩星天牛的成虫数量进行估算(单位:头),其结果如下表。下列推断错误的是( )项目
标记释放总数
诱捕总数
回捕标记数
雄性
574
65
27
雌性
574
62
32
总数
1148
127
59
A、该区域内光肩星天牛成虫的估算数量约为2471头 B、经估算,该区域内光肩星天牛成虫雄性数量多于雌性数量 C、利用实验中的引诱剂诱捕光肩星天牛可破坏种群正常的性别比例 D、调查该区域内旱柳株数和每株新羽化孔数也可估算光肩星天牛成虫数量7. 武夷山国家公园内的黄岗山从山脚到山顶依次出现常绿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针叶林和中山草甸。这里鸟类资源丰富,是候鸟重要的迁徙地。例如栗头鹟莺是冬候鸟,主要栖息于低山地带常绿阔叶林和灌木丛,以昆虫为主以及少量杂草种子为食;黑眉柳莺为夏候鸟,栖息地带与栗头鹟莺相同,以昆虫为食:黄腹角雉是留鸟,生活在较高海拔的常绿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中,以植物和少量的昆虫为食。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该地区生态环境相对稳定的情况下,中山草甸会演替为常绿阔叶林 B、黑眉柳莺与黄腹角雉生活在不同的空间呈现垂直分布的特点 C、栗头鹟莺和黑眉柳莺栖息地和食性相似,竞争激烈 D、栗头鹟莺和黄腹角雉都至少占有两个营养级8. 在生活着多种生物的一个草原中,研究人员对其中的甲、乙两种生物的食物进行了研究,下图是根据研究结果绘制的曲线,阴影部分表示两种生物取食生物种类相同的部分。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甲、乙两种生物间的关系只有捕食 B、物种乙的取食地范围大于物种甲的 C、食物短缺时,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会变小 D、a种食物减少时,物种乙的种群数量可能基本不变9. 某湿地是由河流携带的泥沙长期淤积逐渐形成的,该湿地由近水边到岸边分为光滩区、近水缓冲区、湿地核心区等区域,如图1所示。研究人员统计了近水缓冲区和湿地核心区的植物盖度(表示植被的茂密程度),结果如图2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若进行人为干预可能会加快该群落的演替速度 B、芦苇在该湿地的分布不能体现该湿地群落垂直结构上的差异 C、近水缓冲区群落能代表湿地核心区群落形成的早期状况 D、在多年的演替中,灌木逐渐替代了草本,主要原因是灌木繁殖能力较强10. 2020 年我国“深海勇士”号深潜器在中国南海1600米深处发现了鲸落。鲸落是鲸鱼死亡后沉入深海形成的一种特殊生态系统,其演化分为四个阶段:鲨鱼、螃蟹等取食鲸鱼的柔软组织→海蜗牛、蠕虫等无脊椎动物以残余鲸尸为食→鲸骨腐烂产生硫化氢,硫细菌等从硫化氢中获取能量→鲸骨的矿物遗骸作为礁岩成为生物的聚居地。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鲸落中的各种动物和微生物共同构成了上述特殊生态系统 B、因为深海没有阳光,特殊生态系统鲸落中不存在生产者 C、鲸落的形成演化会改变鲸落所在地的环境和生物种群分布 D、鲸骨礁岩上演化出充满生机的珊瑚礁的过程属于初生演替11. 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图如下图,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若图中物质循环表示碳循环,则碳在③④⑤过程的传递形式为CO2 B、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可借助生物之间的取食过程相依相伴进行 C、②表示热能散失的过程,生态系统需要通过①过程从外界获得能量 D、图中黑色箭头可表示能量流动过程,白色箭头可表示物质循环过程12. 生态系统在正常情况下能保持稳态,即使受到一定程度的外来干扰,也能通过负反馈调节而保持自身的稳定性。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生态系统的稳态就是其中的各种成分稳定不变 B、雾霾现象可自行退去,体现了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C、增加物种多样性有利于提高生态系统恢复稳态的能力 D、正反馈和负反馈调节均能使生态系统达到和保持稳态13. 生态系统中具有同种食物来源的两种捕食者之间,存在相互捕食对方的现象,称之为集团内双向捕食(即互为集团内捕食者和集团内猎物),如图所示。这种现象对群落中相关物种的种群动态和害虫的生物防治有着很大影响。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天敌1和天敌2的种间关系为捕食和种间竞争,能量在两者之间能双向流动 B、农业生产中增加捕食者种类能有效抑制害虫数量 C、通过调查植食性昆虫的年龄组成,可以预测其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 D、天敌1、天敌2和植食性昆虫之间的信息传递是双向的14. 某小型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过程如下图所示[单位为103kJ/(m2·y)],A,B,C,D代表不同的生物成分。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由A,B,C,D构成的食物网是能量流动、物质循环的主要渠道 B、B→D的能量传递效率约为18.7% C、若利用A凋落的枝叶种植茶树菇,可以提高对光能的利用率 D、C分解有机物获取能量,同时也为A提供无机盐和CO215. 孟子曰:“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网眼细密的渔网)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林木不可胜用也”。下列有关生态保护的叙述,错误的是( )A、不使用“数罟”捕鱼,利于鱼鳖的种群年龄结构较长时间处于增长型 B、“食谷”、“食鱼鳖”、“用林木”,体现了生物多样性最重要的价值 C、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合理利用就是最好的保护 D、工农业生产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16. 云南西双版纳国家自然保护区是由五个互不连通的自然保护区组成的。2021年该地区15头野生亚洲象“离家出走”事件引起了人们广泛的关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追踪迁徙中的象群数量可采用逐个计数法 B、大象利用耳朵收集次声波来辨别方向,大象迁徙时“迷路”可能与信息传递失调有关 C、气温、干旱对种群的作用强度与亚洲象的种群密度无关 D、栖息地碎片化会形成许多小种群,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有利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17. 长江中下游由于生态环境破坏、过度捕捞等导致生态退化,渔业资源锐减,长江江豚、中华鲟等长江特有珍稀动物濒临灭绝。为了挽救长江生态环境,国家制定了“长江10年禁渔”等保护政策,对长江生态环境及生物多样性进行保护和修复。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挽救长江江豚等珍稀濒危动物长期有效的措施是建立人工养殖场,进行易地保护和保种 B、长江鱼类资源稳定恢复的关键在于长期禁渔 C、定期投放本土鱼类鱼苗是促进长江鱼类资源快速恢复的手段之一 D、长江保护应在优先保护地方经济发展的基础上,进行生态修复和生物多样性保护18. 发展农村庭院经济可助力乡村振兴。在庭院内设置大棚,使污水在大棚内进行处理。污水经一系列处理后,在温室大棚内能用于浇灌作物。在有限的空间内节约集约利用各类资源,可有效提高农村农业生产力。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农村庭院经济有利于实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同步发展 B、流经“庭院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 C、肉牛粪便堆肥还田可体现生态工程的自生原理和循环原理 D、肉牛的健康养殖,还需要关注致病微生物的潜在传染风险19. 下列关于传统发酵技术应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A、利用乳酸菌制作酸奶过程中,先通气培养,后密封发酵 B、家庭制作果酒、果醋和腐乳通常都不是纯种发酵 C、果醋制作过程中发酵液pH逐渐降低,果酒制作过程中情况相反 D、毛霉主要通过产生脂肪酶、蛋白酶和纤维素酶参与腐乳发酵20. 下列关于传统发酵技术的叙述,正确的是( )A、家庭酿果酒,一般不对果实进行严格消毒,主要是保留水果的原味 B、果酒制作过程中在果汁里加入人工培养的酵母菌会降低果酒的品质 C、腌制泡菜的过程中乳酸菌含量会逐渐增多并达到最高峰,然后下降 D、工业制作腐乳时,豆腐块上的毛霉主要是来自于空气中的毛霉孢子二、综合题
-
21. 图甲表示棉花田内存在的部分食物健,麻雀以棉籽(位于棉铃中)和棉铃虫为食,棉铃虫主要取食棉花的叶片和棉铃。研究人员为防治棉田主要害虫棉铃虫,在面积为一公顷的棉田内每隔一定距离设置适宜高度的模拟树桩,定期调查棉田中棉铃虫的种群密度,如图乙所示。回答下列相关问题:(1)、若想调查棉铃虫的种群密度,则最好采用的方法是。如果当前棉铃虫的年龄结构为增长型,一定时间内棉铃虫的数量却没有持续上升的原因可能是。(2)、一般而言,能量在相邻营养级之间的传递效率为10%至20%,但研究发现,在棉花与棉铃虫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不足10%,原因是。(3)、由图甲可知,棉铃虫与麻雀的种间关系为 , 由此推测,在棉田中每隔一定距离设置适宜高度模拟树桩的目的是。由图乙可知,树桩之间的距离为时防治害虫的效果较好。及时消灭农田中的害虫,从能量流动角度分析,其意义是。22. 下图为某一陆地生态系统的碳循环示意图,括号内的数字表示年变化量,单位为109tC/a,未加括号的数字表示库存量,单位为109tC/a。在不考虑砍伐、火灾、病虫害等情况下,净生态系统生产力(NEP)可以近似看作是陆地生态系统与大气间的净碳交换量(碳收入和碳支出的差值),NEP是衡量陆地生态系统碳源分布的重要指标。请回答下列问题:(1)、我国已将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确定了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北京冬奥会打造了首个真正实现“碳中和”目标的奥运会。冬奥核心区绿化造林成活率达99%以上,森林覆盖率达到80%以上。冬奥核心区造林的树种多以本地树种为主,宜乔则乔,宜灌则灌,实现森林树种的多样化。核心区多选择本地物种的原因有 , “宜乔则乔,宜灌则灌”涉及生态工程的原理,冬奥核心区的绿化造林既能涵养水源、净化空气,也能供人们休闲娱乐、放松身心,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价值。(2)、据图分析,植物一年内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等生命活动的能量为tC/a。如果考虑人类生产活动影响等因素,则该生态系统的NEP是(填“正值”或“负值”)。土壤中某种昆虫能从植物的新鲜叶片和掉落物中获取能量,这说明它在生态系统中的成分可能是。(3)、下列对“碳循环”“碳达峰”“碳中和”的叙述,正确的有(填序号)。
①碳循环是指CO2在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间的循环过程
②碳达峰就是指在某一个时点,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不再增长达到峰值,之后逐步回落
③碳中和是指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以抵消自身产生的二氧化碳或温室气体排放量,达到CO2相对“零排放”
④绿色植物可通过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参与生态系统的碳循环
23. 水稻害虫二化螟和褐飞虱在水稻植株上产卵繁殖,导致水稻减产。科研人员对这两种害虫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1)、二化螟和褐飞虱同在水稻植株上寄生。确定它们的生态位是否有重叠,可以通过查阅资料、调查法和实验法进行研究,分析它们的等,从而作出推断。(2)、科研人员在害虫寄生情况不同的四组水稻植株上放置二化螟,7天后分别测定各组水稻植株上放置的二化螟虫体重量,处理及结果如图甲所示。实验结果表明,褐飞虱对新放置的二化螟的影响是。(3)、稻螟赤眼蜂可将卵产在二化螟的虫卵内,是二化螟的天敌。二化螟和褐飞虱在水稻上寄生导致水稻产生的防御性挥发物发生变化,“气味”有所不同。科研人员在Y形管(见下图乙)的A侧和B侧放置不同“气味”的水稻植株(见下图丙),Y形管的底部放置稻螟赤眼蜂,得到稻螟赤眼蜂被吸引移向A侧或B侧水稻的百分率。综合分析图丙结果,概括本实验的结论:。(4)、研究发现,二化螟为钻蛀性害虫,以水稻茎秆纤维等为食;而褐飞虱主要刺吸水稻茎叶汁液取食物。请从生态位的角度,概括这两种害虫的关系:。24. 生物兴趣小组对某农田生态系统的碳循环过程进行了调查,并绘制碳循环过程示意图。回答相关问题:(1)、物质循环过程伴随着能量流动,据图分析,输入农田生态系统的能量包括。(2)、在农田生态系统中,农作物通过过程①从大气中吸收二氧化碳并固定在农作物体内。土壤碳库中的有机物由分解者通过过程②转变成无机物重新被植物利用。(3)、碳元素在大气碳库、植物碳库和土壤碳库之间循环的主要形式是 , 人类活动(填“加速”或“减缓”)了碳循环的进程。(4)、有同学认为生态系统物质是循环利用的,无需不断向农田中施加肥料。你是否同意该同学的观点? , 请给出你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