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阜阳市临泉县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语文3月测试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3-04-25 类型:月考试卷

一、选择题:单元知识回顾(共5题,15分)

  • 1. 对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全都有误的一项是(     )

    ①匪我期,子无良媒       愆:拖延

    ②日月其不淹兮           忽:忽然

    ③宁死以流亡兮           溘:突然

    ④忍尤而诟               攘:排斥

    ⑤言既矣,至于暴矣       遂:于是,就

    ⑥回车以复路兮           朕:皇帝的自称

    ⑦女也不 , 士贰其行        爽:差错、过失

    余情其信芳             苟:苟且

    A、①③④⑤⑦ B、①③⑤⑦⑧ C、②④⑤⑥⑧ D、①③④⑥⑦
  • 2. 下列对句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彼垝垣”与“独与迈小舟”(《石钟山记》)两句中的“乘”字含义相同。 B、室劳矣”与“不毕见”(《屈原列传》)两句中的“靡”字含义相同。 C、车帷裳”与“闻水声潺潺”(《醉翁亭记》)两句中的“渐”字含义不同。 D、“夙夜寐”与“风雨焉”(《劝学》)两句中的“兴”字含义不同。
  • 3. 下列对句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竞周容以为”与“我至军中”《鸿门宴》两句中的“度”字含义不同。 B、掩涕意思是掩面而泣,“涕”与《出师表》“临表零”的“涕”字含义相同。 C、流亡意思是随流水消逝,“亡” 与《过秦论》“秦无矢进铁之费”的“亡”字含义相同。 D、游目意思是放眼观看,“目”与《<论语>十二章》“请问其”的“目”字含义不同。
  • 4. 下列有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的开端,也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在汉代时被尊为儒家经典。 B、《诗经》分“风”“雅”“颂”三部分,反映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社会生活,是一部现实主义的诗歌总集。 C、“楚辞”是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体裁,《楚辞》是西汉刘向辑录的以屈原及宋玉的作品为主体的诗歌总集。 D、《离骚》由战国诗人屈原创作,作品倾诉了对楚国命运和人民生活的关心,是我国古代最长的叙事诗。
  • 5. 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联,人称代词,秦以前指“我的”或“我”,无论王公贵族,还是市井小民,都可以自称朕。从秦始皇开始,“朕”专用作皇帝的自称。 B、陛是宫殿的意思。“陛下”指站在台阶下的侍者,后来成为君主的尊称。“殿下”也是对皇上的尊称。 C、字又称“表字”,是在本名之外另取的一个和本名意思有某种关系的名字。古人取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呼,对平辈或尊辈称字是出于礼貌和尊敬。 D、冠,指帽子。古代常用“冠巾”来区别贵族和平民百姓,冠是古代一般贵族所戴的普通帽子,平民百姓只能戴巾。

二、 现代文阅读(27分)

  • 6. 阅读

    材料一:

    作诗一定是“情动于中而形于言”。中国古典诗歌自始即以其能予人直接的感发之力量为最基本的特色。“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即看到外界的景、物、情、事使内心感动,然后用诗歌表达出来。钟嵘在《诗品序》中说:“嘉会寄诗以亲,离群托诗以怨。至于楚臣去境,汉妾辞宫。或骨横朔野,魂逐飞蓬。或负戈外戍,杀气雄边。或士有解佩出朝,一去忘返。凡斯种种,感荡心灵,非陈诗何以展其义?非长歌何以骋其情?”可见钟嵘所认识的诗歌,其本质乃是心物相感应之下发自性情的产物。使人心动的,除了外在的、大自然的景物外,人世间的死生离别更加使人心动。如杜甫写在天宝乱世年间的诗歌:“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当你看到沿途有饿死、冻死的人,难道不会去关心吗?所以,作诗的真正动机和兴起,可以使人对宇宙万物、社会产生一种关怀。

    诗歌的吟诵是中华民族所独有的。诗词是一种美文,它包括了形、音、义等几个方面,所以诗词的声音是非常重要的。中国的语言有四声——平、上、去、入,这种单音独体是我们中国语言的特色。因此,诗歌有平仄和结构,有一种独特的声调。而这不是古人生编硬派给我们的,而是自然而然形成的。《诗经》大多是四个字一句,就是因为我们独体单音的语言,四个字一句才能够表现出仄仄平平、平平仄仄的声调和节奏。《诗经》里的第一首是:“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两字一停顿,才有节奏,而这个节奏是我们中华民族语言的基本节奏。不管是五言诗还是七言诗,原则上是两个字一个停顿,如“国破山河在”,是二二一的停顿。“相见时难别亦难”,是二二三的停顿。这种停顿,是诗词最基本的节奏。中国的传统诗歌吟诵是结合中华民族的语言文字特色,经过了必然的、自然而然的演化过程所形成的一种音调,它是中华民族所独有的。

    读词背诗,要懂得它所隐藏的深厚内涵。我们来欣赏一首李白的作品《忆秦娥》。这首词写于唐朝由盛而衰的时候——天宝之乱,中国的诗词讲究出处,字字有来历。“秦娥”出自汉朝的一首乐府诗:“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因此秦氏楼上的女子秦娥就代表着美丽的女子。李白的这首词看起来是一首寻常的描写相思怨别的词,可是它写在安史之乱之时,其中就有了深意。这部作品带给了我们非常丰富的联想。“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你听到那吹箫的声音,像哭泣一样的呜咽,那楼上的女子每当月明的夜晚就怀念起那个远离她的人。“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灞陵是首都长安送别人的地方,可是这首词中让人怀念的人,可能不是指爱人,而是逃难到西蜀的唐玄宗。“乐游原上清秋节”,乐游原是长安郊外的一处草原,乐游原到了凄清冷落的秋季,越发惨淡。“咸阳古道音尘绝”,从长安出发,在咸阳古道远行的那个人,一直没有回来。玄宗到了四川,“音尘绝”,留在长安的诗人或百姓心断望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在凄清冷落的秋天,在夕阳残照之下,一阵秋风吹过。“汉家陵阙”,这是我们大唐汉民族的陵墓,是我们的宫阙。从最后的两句可以看出,这不是普通的描写男女相思怨别的词。在这首词里,有诗人对国家危乱的无尽悲哀和无限感慨。所以,读诗词不只是“入乎耳,出乎口”,只会背就算了。你要知道那首诗写作的时代、写作的背景,你要把它的内容、深刻的感情读出来。

    中国古典诗歌之所以如此精妙,是因为诗人重心,物之间的兴发感动,由一生二、由二生三、由三生无穷;以内心的感发为主,“在心为志,发言为诗”。中国古人作诗,是带着感情而写的,他们把自己内心的感动写出来,千百年后再读其诗作,依然能够受到同样的感动,这就是中国诗歌的生命。

    (摘编自叶嘉莹《传统诗词到底美在哪儿》)

    材料二:

    中华诗词从发源至今已经3000多年,人们学习、创作、吟诵诗词的热情日益高涨,这既是中华诗词的魅力所在,更是中华文化自信的突出表现。在新形势下,如何进一步推动中华诗词事业向前迈进,取得更好成绩,是摆在诗词界面前的重要课题。

    古人云:“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人民群众的事业和生活、顺境和逆境、梦想和期望、爱和恨、存在和死亡,人类生活的一切方面都应当在诗词作品中找到启迪。这就要求诗人深入生活,深入社会,拥抱时代。诗人除了要有较好的专业素养,还要有较好的人格修为,有铁肩担道义的社会责任。

    诗词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是“小众文学”。诗词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能锁定在一个小天地里。例如,通过成立演艺界诗词工委,让中华诗词插上舞台艺术的翅膀,飞得更高、传得更远。诗词一经朗诵、演唱和表演,就变得形象直观、轻松活泼、生动有趣,更富有欣赏价值,进一步强化了诗词的感染力,提高了传播力和影响力。如今,中华诗词正在从“小众文学”走向“大众文学”。

    关于诗词的创作与评价,自古至今已经形成了一套成熟的理论,这套理论发挥了重要作用,并且还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但历史的车轮已经驶入21世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新时代,诗词理论也应当与时俱进。唐诗宋词的巨大成就所产生的巨大影响,使今人形成了一些固定的观念和标准,制约着当代诗词创作和诗词评论,需要加以突破。中华诗词的未来在青年。很多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感知、中华民族认同感的形成,很大程度上是从小时候背诵古诗词开始的,其中满载着家国情怀、描绘着壮美山河、萦绕着思乡之情。不少青年人在儿童时代背诵过很多古典诗词作品,可是后来很多人把它丢了,非常可惜。我国青年人现在参与中华诗词创作的人还相对较少,迫切需要更多的年轻人参与。另一方面,青年也需要中华诗词。中华诗词是青年的精神滋养,包括中华诗词在内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对青年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摘编自党云峰《周文彰:发挥中华诗词在建设文化强国中的作用》)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古典诗歌从诞生开始就以给人直接的感发力量为最基本的特色,这感发力量来源于外界的自然景物或人世间的生离死别。 B、中华诗词有平仄和结构的特殊要求,这是中华民族诗词所独有的,这种平仄和结构的要求是中国传统诗词吟诵一开始就固定下来的。 C、读诗背词不只是“入乎耳,出乎口”,只会背就算了,要能够知人论世、以意逆志,把诗歌所隐藏的深厚内涵和深刻感情读出来。 D、现在人们学习、创作、吟诵诗词的热情日益高涨,既源于中华诗词的魅力,更源于人们对中华文化越来越强烈的自信。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诗一定是“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因此只要有对外界的景、物、情、事有真切感应就可以创作出真实动人的诗歌。 B、叶嘉莹认为李白的《忆秦娥》可能不是描写男女相思怨别,而是诗人或百姓在思念玄宗。这种深层解读,未必是定论。 C、中华诗词创作取得的巨大成就和成熟的评价理论,既是我们的宝贵财富,也是当代诗歌创作与评论的沉重负担。 D、中华诗词的未来在青年,要想根本改变当今青少年不愿意创作诗词的局面,关键在于从小抓起,加强古诗词的背诵。
    (3)、周文彰主张传统诗词应该“深入生活,深入社会,拥抱时代”,主动担负起反映现实生活的责任,对下列几首这类诗歌的解读,不准确的一项是(  )
    A、“北拒沙流,西连太岳,拱卫京津百万兵。凝眸处,邀苍烟一抹,绿色长城”写出了塞罕坝机械林场的林业工人的无私奉献和丰功伟绩。 B、“抗疫悬壶争挽弓,神州处处起春风。签名请战飞千里,白纸梅花指印红”赞美了新冠疫情防疫线的医务工作者挺身而出、大义凛然的精神。 C、“灯火人家月色幽,小桥流水唱无休。帮扶走访深山路,每与春风一道谋”表现了扶贫工作者深入基层的工作状态和以苦为乐的精神状态。 D、“古道漫风烟,散落诗篇。窟封宝藏不知年。应是前生心暗许?一见生欢”赞扬了沉潜于敦煌学研究的学者们“择一事终一生”的治学精神。
  • 7. 阅读

    文本一:

    荷花淀(节选)

    孙犁

    女人们到底有些藕断丝连。过了两天,四个青年妇女集在水生家里来,大家商量。

    “听说他们还在这里没走。我不拖尾巴,可是忘下了一件衣裳。”

    “我有句要紧的话,得和他说说。”

    “听他说鬼子要在同口安据点。……”水生的女人说。

    “哪里就碰得那么巧,我们快去快回来。”

    “我本来不想去,可是俺婆婆非叫我再去看看他——有什么看头啊!”

    于是这几个女人偷偷坐在一只小船上,划到对面马庄去了。

    到了马庄,他们不敢到街上去找,来到村头一个亲戚家里。亲戚说:“你们来的不巧。昨天晚上他们还在这里,半夜里走了,谁也不知开到那里去。你们不用惦记他们,听说水生一来就当了副排长,大家都是欢天喜地的……”

    几个女人羞红着脸告辞出来,摇开靠在岸边上的小船。现在已经快到晌午了,万里无云,可是因为在水上,还有些凉风。这风从南面吹过来,从稻秧上苇尖吹过来。水里没有一只船,水像无边的跳荡的水银。

    几个女人有点失望,也有些伤心,各人在心里骂着自己的狠心贼。可是青年人永远朝着愉快的事情想,女人们尤其容易忘记那些不愉快。不久,她们就又说笑起来了。

    “你看说走就走了。”

    “可慌哩,比什么也慌,比过新年,娶新——也没见他这么慌过!”

    “拴马桩也不顶事了。”

    “不行了,脱了缰了!”

    “一到军队里,他一准得忘了家里的人。”

    “那是真的,我们家里住过一些年轻的队伍,一天到晚仰着脖子,出来唱,进去唱,我们一辈子也没那么乐过。等他们闲下来没有事了,我就傻想:该低下头了吧。你猜人家干什么?用白粉子在我家映壁上画上许多圆圈圈,一个一个蹲在院子里,托着枪瞄那个,又唱起来了!”

    她们轻轻划着船,船两边的水,哗,哗,哗。顺手从水里捞上一棵菱角来,菱角还很嫩很小,乳白色,顺手又丢到水里去。那棵菱角就又安安稳稳浮在水面上生长去了。

    “现在你知道他们到了哪里?”

    “管他哩!也许跑到天边上去了。”

    她们都抬起头往远处看了看。

    “唉呀!那边过来一只船。”

    “唉呀!日本,你看那衣裳!”

    “快摇!”

    小船拼命往前摇。她们心里也许有些后悔,不该这么冒冒失失走来,也许有些怨恨那些走远了的人。但是立刻就想,什么也别想了,快摇,大船紧紧追过来。

    大船追得很紧。

    幸亏是这些青年妇女,白洋淀长大的,她们摇的小船飞快。小船活像离开了水波的一条打跳的梭鱼。她们从小跟这小船打交道,驶起来就象织布穿梭、缝衣透针一般快。

    假如敌人追上了,就跳到水里去死吧!

    后面大船来的飞快。那明明白白是鬼子!这几个青年妇女咬紧牙,制止住心跳,摇橹的手并没有慌,水在两旁大声地哗哗,哗哗,哗哗哗!

    “往荷花淀里摇!那里水浅,大船过不去。”

    她们奔着那不知道有几亩大小的荷花淀去,那一望无边无际的密密层层的大荷叶迎着阳光舒展开,就像铜墙铁壁一样。粉色荷花箭高高的挺出来,是监视白洋淀的哨兵吧。

    [注]①方言,兴奋。②指荷花的花苞,像箭头一样顶在花梗上。

    文本二:

    写小说应该是因人设事(情节),反过来,又可以见景生情(新的情节),这样循环往复,就成布局、就成结构。

    《红楼梦》写了一些大排场,比如秦可卿之死,这是为了表现王熙凤的才干而设;写了元春归省,则借此机会表现很多人物的身份、地位、性格。这些大排场,我们也可以叫它中心事件。《红楼梦》里这些大事件都不孤立,前因后果都很清楚,而且潜伏很长,波及很远。比如元春归省,这不只是繁华场面,它牵动着全书的布局。最明显的是归省修造了大观园,使姐妹们都住进去,作为故事的中心场地。它又包括着许多小情节,比如:归省买来了小戏子,这就是芳官等人的出处,归省要用尼姑,这就是妙玉的出处。而这些人在书中,并非十分次要的人物。在这里,大的情节又起纲的作用,它牵动着很多小的情节。

    曹雪芹在处理大情节时,总是像观览大江大河一样,先找它的发源,细察它的汇流,看好它的来龙去脉。比如第三十三回“不肖种种大受笞挞”,先是用“把他耳上带的坠子一拨”这样一个小动作,极其生动地写宝玉和金钏之调情。然后,出乎意外的王夫人一巴掌,已经使事件严重,但作者暂把这个危机放下,接着写“划蔷”,写“撕扇子”,写“麒麟”,写“诉肺腑”,这就是写贾宝玉自己仍在随波逐流地浮在爱情的无边孽海之上;而林、薛、史、花等人,却以他为中原之鹿,正在进行殊死的情场大角逐。直到宝玉迷离恍惚、六神无主,才写“老爷叫他”,接着又是忠顺王府来要人,又是贾环告状,这才是“不肖种种”,步步紧逼、气上加气,使得“大受笞挞”有声有色。打过了,接着又是贾母训子,林黛玉抹眼泪,这样情节相连,还容易揣想。而因此引起宝黛交讽,甚至薛蟠耍无赖,玉钏调羹这一系列的小情节,都写得这样合情合理、自然生动。

    他写一个中心事件,总是像在平静的湖面上投一大石,不只附近的水面动荡,摇动荷花,惊动游鱼,也使过往的小艇颠簸,潜藏的水鸟惊起,浪环相逐,一直波及四岸;投石的地方已经平息,而它的四周仍动荡拍击不已。

    这就叫做精心结构。

    (摘自孙犁《如何写长篇小说》)

    (1)、下列对文本一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的节选部分写白洋淀的“这些青年妇女们”在探望丈夫的归途中遇到敌人,这是小说情节的发展阶段。 B、亲戚说“大家都是欢天喜地的”,女人们也谈到“我们一辈子也没那么乐过”,展示了战士们的精神风貌。 C、丈夫参军才“过了两天”,女人们就商量着去找他们,虽然理由各不相同,但是她们的心思却是很一致的。 D、归途中突然望到日本人后,女人们立刻感到了巨大的危险,同时,也对此次探望丈夫的行为感到十分后悔。
    (2)、下列对文本一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万里无云”,“水里没有一只船,水像无边的跳荡的水银”,这些景物描写清新自如,既富有诗情画意,又反衬出人物的内心情感。 B、“打跳的梭鱼”是船的飞快;“织布穿梭、缝衣透针”,是人物动作的飞快、熟练。这些比喻既切合当时的情景,也切合妇女的身份。 C、“水在两旁大声地哗哗,哗哗,哗哗哗!”用这样的拟声词写划船声音,十分生动,同时也表现出这些青年妇女的沉着、勇敢、能干。 D、“浮在水面上生长”的“乳白色”的菱角和“像哨兵一样高高地挺立”的“粉色荷花箭”相映成趣,构成了白洋淀上一道秀丽的风景。
    (3)、依据文本一,分析“这些青年妇女”的人物形象。
    (4)、虽然是短篇小说,但《荷花淀》仍体现孙犁“精心结构”的创作思想,请结合文本二,分析文本一“精心结构”的设计及其表现效果。

三、古代诗文阅读(23分)

  • 8. 文言文阅读

    杜甫,字子美,本襄阳人,后徙河南巩县。曾祖依艺,位终巩令。祖审言,位终膳部员外郎,自有传。父闲,终奉天令。

    甫天宝初应进士不第。天宝末,献《三大礼赋》。玄宗奇之,召试文章,授京兆府兵曹参军。十五载,禄山陷京师,肃宗征兵灵武。甫自京师宵遁赴河西,谒肃宗于彭原郡,拜右拾遗。房琯布衣时与甫善,时琯为宰相,请自帅师讨贼,帝许之。其年十月,琯兵败于陈涛斜。明年春,琯罢相。甫上疏言琯有才,不宜罢免。肃宗怒,贬琯为刺史,出甫为华州司功参军。时关畿乱离,谷食踊贵,甫寓居成州同谷县,自负薪采梠[注] , 儿女饿殍者数人。久之,召补京兆府功曹。

    上元二年冬,黄门侍郎、郑国公严武镇成都,奏为节度参谋、检校尚书工部员外郎,赐绯鱼袋。武与甫世旧,待遇甚隆。甫性褊躁,无器度,恃恩放恣。尝凭醉登武之床,瞪视武曰:“严挺之乃有此儿!”武虽急暴,不以为忤。甫于成都浣花里种竹植树结庐枕江纵酒啸咏与田畯野老相狎荡无拘检严武过之有时不冠其傲诞如此永泰元年夏,武卒,甫无所依。及郭英乂代武镇成都,英乂武人粗暴,无能刺谒,乃游东蜀依高适。既至而适卒。是岁,崔宁杀英乂,杨子琳攻西川,蜀中大乱。甫以其家避乱荆、楚,扁舟下峡,未维舟而江陵乱,乃溯沿湘流,游衡山,寓居耒阳。甫尝游岳庙,为暴水所阻,旬日不得食。耒阳聂令知之,自棹舟迎甫而还。永泰二年,啖牛肉白酒,一夕而卒于耒阳,时年五十九。

    子宗武,流落湖、湘而卒。元和中,宗武子嗣业,自耒阳迁甫之柩,归葬于偃师县西北首阳山之前。

    (节选自《旧唐书·杜甫传》,有删改)

    【注】梠:山芋。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甫于成都浣花里种竹植树结庐/枕江纵酒啸咏/与田畯野老相狎荡/无拘检/严武过之/有时不冠/其傲诞如此/ B、甫于成都浣花里种竹植树/结庐枕江/纵酒啸咏/与田畯野老相狎荡无拘/检严武过/之有时不冠/其傲诞如此/ C、甫于成都浣花里种竹植树/结庐枕江/纵酒啸咏/与田畯野老相狎荡/无拘检/严武过之/有时不冠/其傲诞如此/ D、甫于成都浣花里种竹植树结庐/枕江纵酒啸咏/与田畯野老相狎荡无拘/检严武过/之有时不冠/其傲诞如此/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杜甫出生于官宦之家,虽然没有考中进士,但因为文章写得好,仍然在天宝末年受到皇上的赏识。 B、杜甫因为自幼同房琯就有深交,所以在房琯讨伐叛军兵败于严武而被免去宰相时,极力上疏救助。 C、严武和杜甫是世交,所以严武对待杜甫很优厚,在很多时候也能原谅杜甫的放肆行为。 D、由于不能拜见郭英乂,高适也已经死去,杜甫只好携家出川,生活颠沛流离,最后死在耒阳。
    (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时关畿乱离,谷食踊贵,甫寓居成州同谷县,自负薪采梠,儿女饿殍者数人。

    ②甫尝游岳庙,为暴水所阻,旬日不得食。

  • 9. 古代诗歌阅读

    哀郢①

    陆游

    远接商周祚最长,北盟齐晋势争强。

    章华歌舞终萧瑟,云梦风烟旧莽苍。

    草合故宫惟雁起,盗穿荒冢有狐藏。

    《离骚》未尽灵均②恨,志士千秋泪满裳。

    【注】①公元1166 年,陆游以“交结台谏,鼓唱是非,力说张浚用兵”的罪名而被罢黜回乡,后被征召出任夔州通判,途经楚国故都郢时所作。②灵均:屈原的字。

    (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联从回顾楚国兴起和发展的历史着笔,楚国远承商周二代的王业,国统由来已久,在鼎盛时期,曾和齐晋结盟,对抗强秦。 B、“章华歌舞终萧瑟”顺接上联语意,当年章华台上的歌舞,早已萧索寂寥了,盛极一时的楚国也已衰败,最终为秦所灭。 C、颈联想象当年的郢都宫殿,已被野草淹没,只有雁群时时飞起;早已被盗掘的荒坟野冢,如今成了狐兔的藏身之所。 D、“灵均恨”,既是屈原在《离骚》中所无法尽情宣泄的家国之恨,也是陆游在这首诗中所要表达的与屈原共命之叹。
    (2)、陆游的《哀郢》和《书愤》都运用了对比和用典的修辞手法来抒发情怀,请你结合诗句从对比或用典的角度分析这两首诗有何不同?

四、古诗文默写(6分)

  • 10.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屈原列传》中,司马迁谈及屈原创作《离骚》的背景时,以“”两句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当时朝廷小人当道、正直之人遭到排挤的黑暗现实。
    (2)、《论语•阳货》中阳货以“日月逝矣,岁不我与”劝说孔子出仕为官。《离骚》(节选)中与此句有相似之意的两句是“”。
    (3)、《离骚》(节选)中,屈原以“众女”为喻,来写自己内心美好却遭到小人嫉妒、诽谤的句子是“”。

五、语言文字运用(共2小题,9分)

  • 11. 阅读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为什么夜里的钟声客船上的人听得很清楚呢?除了晚上比较寂静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声音发生了折射。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①_________,温度每上升或下降5摄氏度,声音的速度随之上升或下降3米/秒。白天地面温度比较高,气温是向上递减的。这说明白天在竖直方向上温度分布有差别,因此②________。沿水平方向传播的声波靠近地面部分比离地面远的传播得快,声音传播的路径向上弯曲,也就是说,声音在比较暖和的空气中传播的速度比在寒冷的空气中快,( )。在结霜的夜晚,地面温度很低,而离地面远的空气温度比较高,③_______,这样声音在地面附近就能传播得比较远,因此寒山寺里的钟发出的声音,才会清楚地传到江面的客船上。

    (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即使声音在白天不会沿地面传播很远 B、然而声音在白天不会沿地面传播很远 C、因而声音在白天不会沿地面传播很远 D、何况声音在白天不会沿地面传播很远
    (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1个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