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张家界市2023届高三下学期历史高考模拟(二模)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3-04-23 类型:高考模拟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 1. 若就经济情况而论,中国虽然称以农业立国,然工商业之发展,战国、秦、汉以来已有可观。惟在上者不断加以节制,不使有甚贫、甚富之判。由此可见,战国到秦汉( )
    A、社会商业环境较为宽松

    B、自然经济结构有所突破 C、国家经济政策有延续性 D、贫富分化危及封建统治
  • 2. 西汉初年,汉高祖授权儒生叔孙通制定礼仪以凸显君王威仪,鲁地两名儒生冷言道:“今天下初定,死者未葬,伤者未起,又欲起礼、乐。礼、乐所由起,积德百年而后可兴也。公去矣,无污我”。据此可知,这两名儒生(    )
    A、反对礼乐治国的方针 B、秉持外儒内道的观念 C、鄙视谄媚权贵的行为 D、无视秦亡汉兴的时局
  • 3. 下表是中晚唐河北藩镇之一"邢洛镇"的政治变迁状况。这一状况说明(    )
    藩镇 年份 是否割据 说明
    邢洺 755-774 755年安史之乱爆发,乱平后763年起,为相卫节度使一部
    775-820 775年田承嗣盗据相、卫等州,邢、磁二州为朝廷掌握
    821-843 821年起刘悟割据
    844-881 844年刘镇叛乱被平定
    882-907 882年起孟方立重新割据
    A、安史之乱导致唐朝覆亡 B、邢洺镇分裂为多个藩镇 C、藩镇割据引发农民起义 D、唐朝中央集权遭到破坏
  • 4. 宋代大量出现研究自然万物的谱录,如《梅谱》《牡丹谱》《海棠谱》《荔枝谱》《橘录》《蟹谱》《昆虫草木略》《禽经》等。这一现象反映了宋代( )
    A、自然科学教育的逐渐普及 B、传统自然经济开始瓦解 C、“格物致知”的时代精神 D、社会主流价值观念转变
  • 5. 明代宣德后,内阁职能日益凸显,"凡中外奏章,许用小票墨书贴各疏面以进",提出处理意见,"谓之条旨";还以司礼监代皇帝批阅章奏,"除御笔亲批数本外,皆众太监分批""既设司礼监掌行,又命内阁大学士共理。"这一体制的形成(    )
    A、有利于封建皇权的稳固 B、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君权 C、缓和了皇权与相权矛盾 D、使中央行政权发生转移
  • 6. 奕诉建议清政府称:现在军报既多,外务事繁,各国公使又将按约驻京,若仍由军机处管,“必致办理延缓,未能悉协机宜"……设立独立的办公场所,以王大臣领之……待"军务肃清,外国事务较简"时,"即行裁撤,仍归军机处办理,以符旧制"。这一建议的背景是(    )
    A、外国势力逐渐深入中国内地 B、维新变法改革运动开启 C、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D、半殖民地社会最终形成
  • 7. 八国联军统帅瓦德西说"吾人对于中国群众,不能视为已成衰弱或已失德性之人。彼等在实际上,尚含有无限蓬勃生气……无论欧美日本各国,皆无此脑力与兵力,可以统治此天下生灵四分之一也。……故瓜分一事,实为下策。”与瓦德西观点直接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
    A、太平天国运动 B、义和团运动 C、甲午中日战争 D、辛亥革命
  • 8. 辛亥革命后,旧的体制、规范、观念、风习、信仰、道路都由于皇权崩溃,开始或毁坏,或动摇,或日益腐烂。正因为此,强大的保守顽固势力便不断掀起尊孔读经、宣扬复辟的浪潮,想牵引局面恢复或倒退到"前清"时代去。为此,部分知识分子(    )
    A、发动二次革命摧毁封建根基 B、积极宣传科学社会主义学说 C、掀起新文化运动以解放思想 D、寻求联俄联共的革命新道路
  • 9. 在陕甘宁边区政府组织的民主选举中,为了使不识字的选民能够顺利行使选举权,边区政府采用了画圈、画杠、碗里放豆等多种选举方法。当时,许多足不出户的老太太都骑着毛驴翻山越岭赶到现场参加选举。这些做法(    )
    A、完善了民主选举的实施程序 B、壮大了抗日民主政权的力量 C、推动了土地革命的顺利开展 D、提升了边区人民的文化素质
  • 10.   1984年到1988年,我国乡镇企业的数量平均每年增长52.8%,从业人数平均每年增长20.8%,总收入平均每年增长58.4%。这一时期乡镇企业迅猛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
    A、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 B、农村改革的日益深化 C、人民公社体制的废除 D、农村基层自治的实现
  • 11. 在欧洲中世纪很长一段时间内,基督教会是救助穷人的主要力量。教会建立一些慈善机构,专门救助穷人。教会神职人员会成为演说人士,感化和劝说很多有能力的人,让他们照顾穷人。由此可见,这一时期(    )
    A、基督教会在积极参与社会治理 B、欧洲民族国家处于形成过程中 C、救济穷人是基督教的核心任务 D、欧洲社会统治危机经常性爆发
  • 12. 16世纪西班牙政府规定:其正在生产的产品,殖民地一律不准生产。例如在新西班牙不准种植葡萄、大麻、亚麻、橄榄等作物,后又禁止养蚕并砍光桑树。殖民地各地区之间不准通商,只能与宗主国通商。上述规定(    )
    A、标志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形成 B、利于各国经济分工日趋完善 C、直接推动世界市场不断扩大 D、一定程度影响经济空间布局
  • 13. 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曾感叹道:“如果我既是总统又是国会,哪怕只有十分钟,该多好!”这说明(    )
    A、分权制衡限制政府权力 B、总统缺乏实权 C、独立的司法权无足轻重 D、国会权力至上
  • 14.   1925年联共(布)十四大之后,斯大林多次发表文章和演说,强调苏联的工业化与资本主义工业化的不同。斯大林认为,苏联处于资本主义包围之中,经济落后必然要挨打,因此必须高速度发展国民经济。斯大林的这一认识使苏联(    )
    A、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B、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C、经济水平迅速赶超欧美 D、依靠政权力量发展经济
  • 15. 二战结束后,美英中苏等国家多方协商最终认定德日为元凶国,意大利等为仆从国。但对于如何处置德日,美苏于1945年9月11日在伦敦召开首届外长会议,该会议直接将中英两国排除在外。这一现象反映了(    )
    A、中国的抗战贡献不被认可 B、大国利益影响战后秩序 C、冷战焦点是对德日的处理 D、美英中关系走向了恶化
  • 16. 下图为欧洲著名画家乔治·布拉克创作于1913年的作品(局部)。该作品(    )

    A、显示了浪漫主义的时代特色 B、运用了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 C、体现了印象主义的绘画特征 D、反映了现代主义的艺术风格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

  • 17. 图2和图3是中国古代两个历史时期的对外主要交通路线图。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指出图2和图3分别对应的朝代并说明依据。
    (2)、对比图2图3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两个时期对外交通的主要共同点,并分析其相同原因。
  •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在中国历史上往往并不是汉族统治者强迫少数民族“汉化”,而多是少数民族统治者实行汉化政策。此汉族已非华夏,而是许多民族融合而成的一个“混血”的新民族。

    ——摘编自徐杰舜、杨军《从多元走向一体与一体凝聚多元》

    材料二:孙中山在《临时大总统宣言书》中指出:"国家之本,在于人民。合汉、满、蒙、回、藏诸地为一国。是曰民族之统一。武汉首义,十数行省先后独立。所谓独立,对于清廷为脱离,对于各省为联合,蒙古、西藏意亦同此。是曰领土之统一。”改变过去那种“以四万万人受制于一人,以四大族屈服于一族"的状况,实行"人人自由,五族平等"。

    ——摘编自李禹阶《华夏民族与国家认同意识的演变》

    材料三:日本帝国主义发动的侵华战争,使得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国民党和共产党实现了第二次合作,建立起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就民族认同而言,正是在抗日战争期间,全中国的爱国力量都使用"中华民族"来指称中国人。……抗日战争时期少数民族的中华民族认同,是中华民族百年认同的重要组成部分。

    ——摘编自胡岩《论中华民族的百年认同》

    (1)、根据材料一和图4指出“少数民族汉化”的典型案例,并说明其意义。
    (2)、根据材料二指出孙中山先生“中华民族概念”的创新之处。
    (3)、根据材料三指出中华民族意识增强的原因,并分别说明其对当时中国时局、国家长远发展的意义。
  •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表2全球化的历史

    古代

    亚历山大大帝给古希腊城邦带去了帝国制度;汉武帝派遣以张骞为首的远征队开辟了丝绸之路。

    中世纪

    伊斯兰商人引领亚欧贸易;蒙古帝国的兴盛是马可·波罗成为畅销书作者的背景。蒙古和平时期的副产品——黑死病,引发全球化的倒退。奥斯曼帝国攻陷君士坦丁堡。欧洲开辟了到达亚洲和美洲的新航线。西班牙征服者通过武力从美洲原住民手中夺走波托西矿山。

    重商主义时期

    金融业发达的荷兰因期货和期权交易爆发了“郁金香泡沫”危机。对皮草的需求推动了俄罗斯的领土扩张。1851年,英国召开了史上首个世界博览会——万国博览会。

    19世纪中后期

    一度在经济上附属于英国的爱尔兰遭遇了“土豆饥荒”,一方面导致了大量人口死亡,另一方面引发了"新世界"移民潮。日本在美国的强迫下开放门户。在美国的西部垦荒时期,曾经漫步在大平原上的野牛惨遭灭种。印度沦为英国的殖民地。19世纪末,大型企业登场。

    20世纪

    由于两次世界大战和“大萧条”,全球化严重倒退。20世纪既是大众文化融合的时期,也是全球化进程推进的时期。

    ——摘编自【韩】宋炳建《图说世界经济史》

    上表显示出全球化是各种动机作用的结果。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提取导致全球化的任一"动机",并进行简要阐释。(要求:明确写出"动机","阐释"需史论结合,史实准确,逻辑清晰。)

  • 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独立战争的硝烟未尽,美国却已险象环生:根据1777年《邦联条例》建立的邦联国会,名为国家领导机构,实际权力十分有限,自身威望难以建立。1786年,马萨诸塞州负债累累、陷入绝境的农民们在独立战争的退伍军人丹尼尔·谢斯的领导下揭竿而起,凸显了邦联体制的脆弱和积弊。在这种情况下,对外,无力在外交折冲中保护美国利益,英国拒不履行《巴黎条约》,而且与西班牙联手对合众国进行经济封锁;对内,则无法领导和协调13个州,各州自行其是,以邻为壑、不相往来。国内经济严重萧条,国债年息高达1200万美元,而国家年收入仅20多亿美元。

    ——摘编自刘宗绪主编《世界近代史》

    材料二:1787年美国在货城召开了制宪会议,为美国制定了第一个治国方案——1787年宪法。宪法确立了联邦体制,联邦政府为各州的中央政府,按"三权分立"的原则构建
    (1)最高立法机构国会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
    (2)最高行政权属于总统,对宪法负责,对国会的立法有否决权。
    (3)司法权属于各级法院。1789年美国国会通过了宪法10条修正案,用法律的形式保证了公民的人身与财产安全。但是,印第安人和广大黑人并不能享有这些基本人权,美国的联邦制度和民主制度仍有待完善。

    ——摘编自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美国邦联政府面临的困境。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全面评价美国建国初的宪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