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怀化市2023届高三下学期历史3月质量检测(二模)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3-04-23 类型:高考模拟

一、选择题(共16小题,48分)

  • 1. 如图是中国文字演变的历程。这一演变历程反映了(    )

    A、华夏认同观念的形成 B、文化下移局面的出现 C、家统一趋势的增强 D、汉字使用频率的提高
  • 2. 《汉书》有“《公羊董仲舒治狱》十六篇”,主张凡是违背了“三纲五常”准则的,一律要按照《春秋》经义予以严惩。汉宣帝时期,桓宽在《盐铁论》中说:“故《春秋》之治狱,论心定罪。志善而违于法者免,志恶而合于法者诛。”由此可见,这一时期的“春秋决狱”(   )
    A、渗透了外儒内法的理念 B、造成了法律与伦理的冲突 C、呈现出法律儒家化特征 D、蕴含着一定的理性化色彩
  • 3. 下表为南宋政府发行纸币(会子)情况(节选),据如表可知(    )

    发行年份

    乾道四年

    (1168年)

    乾道七年

    (1171年)

    淳熙十一年

    (1184年)

    嘉定二年

    (1209年)

    嘉熙四年

    (1240年)

    发行额

    1000万

    1800万

    2323万

    11263万

    50000万

    流通期限

    3年

    6年

    9年

    22年

    A、金属货币被纸币所取代 B、纸币流通造成通货膨胀 C、政府行为影响会子信用 D、纸币发行利于经济稳定
  • 4. 如表为明末清初一些著名思想家的言论和思想。据此可知,当时(    )

    思想家

    言论和思想

    张履祥

    提出无论为农为士者,均须耕读相兼。耕则力耕,学则力学,须知“读而废耕,饥寒交至,耕而废读,礼义遂亡”。

    颜元

    重视“习行”,要求学生学习农学知识,认为劳动能“治心”“修身”,“君子之处世也,甘恶衣粗食,甘艰苦劳动,斯可以无失矣”。

    孙奇逢

    在《孝友堂家训》中言及“樊迟问稼”时,对子孙提出了“不有耕者,无以佐读者”的观点,寄望子孙以耕读传家。

    A、士人开始投身于基层教化 B、存在耕读相兼的教育思想 C、儒学已经逐渐向基层渗透 D、盛行礼法结合的理学教育
  • 5. 如表为1867年到1894年中国铁、锡、煤、煤油等原料进口量变化情况(单位:海关两)。这反映出,当时中国(    )


    煤油

    1867年

    264503

    582146

    992649

    2211459

    1894年

    2467590

    2046897

    3221343

    8005314

    增幅

    832.92%

    251.61%

    224.52%

    261.99%

    A、成为资本主义经济附庸 B、国际贸易逆差程度加深 C、民族工业得到一定发展 D、天朝上国观念得以改变
  • 6.   1923年,梁启超在《五十年中国文化概论》中说:“革命成功将近十年,所希望的渐渐都落空,渐渐有点废然思返,觉得社会文化是整套的,要拿旧心理运用新制度,绝不可能,渐渐要求全人格的觉醒。”这段话主要揭示了(    )
    A、戊戌变法与护国运动的联系 B、辛亥革命与新文化运动的联系 C、戊戌变法与文学改良的联系 D、辛亥革命与国民大革命的联系
  • 7. 如表为1927~1938年中共党员主要成分占比的变化情况(表中数据表示百分比,“一”表示无数据)。这些变化说明(    )

    年份

    农民

    工人

    知识分子

    中小商人

    地主

    其他

    1927

    18.7

    53.8

    19.1

    8.4

    1933

    76

    13

    11

    1938

    48

    14

    16

    10

    12

    A、中国革命的主要矛盾出现转移 B、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得以推广 C、各阶层参加的联合政府已建立 D、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得到了巩固
  • 8. 抗战部队中有大量的“地方军”,其中来自云南的滇军作战英勇令日军胆寒,被称为“南蛮兵”“猴子军”。下图即是滇军60军在某次战役中的进军示意图,对该战役评判正确的是(    )

    A、粉碎日军“三个月亡华”的狂妄企图 B、抗战初期华北战场战斗最激烈的战役 C、以破袭日军交通线为主要斗争目标 D、抗战以来正面战场取得的最大胜利
  • 9. 如图是1959年上海市某银行的宣传海报,当年国务院也发布了《关于加强银行储蓄工作的领导积极开展人民储蓄工作》的指示,这主要是为了(    )

    A、加速国民经济的恢复 B、倡导勤俭节约的社会风尚 C、促进生产资料的生产 D、帮助群众形成理财的观念
  • 10. 如图是2000年至2019年中国同俄罗斯进出口贸易情况。据此可知,在中俄贸易中(    )

    A、工业制成品是贸易主体 B、中国工业实力优势明显 C、中国始终处于出超地位 D、双方合作领域较为广泛
  • 11. 据下表可知(    )

    《梨俱吠陀》与《佛国记》《大唐西域记》中的四大种姓记载

    种姓

    《梨俱吠陀》

    《佛国记》

    《大唐西域记》

    种姓

    《梨俱吠陀》

    《佛国记》

    《大唐西域记》

    婆罗门

    祭司

    净行(祭司)

    首陀罗

    奴隶

    农人

    刹帝利

    武士

    国王、大臣

    贱民

    ——

    恶人

    吠舍

    农民

    商贾

    A、四民社会是古代文明的共同特征 B、佛教在中印文化交流中得到发展 C、《梨俱吠陀》中的记载更真实可信 D、种姓划分根植于印度社会经济状况
  • 12. 如图为世界范围内农业发源地示意图(部分存在争议)。据此可知(    )

    A、不同文明可以独立发生 B、世界文明在交流中发展 C、农业起源均处大河流域 D、农耕文明具有扩张潜能
  • 13. 成书于1574年的《印度群岛地理通论》是由西班牙地理学家洛佩斯•德•维拉斯科所写。书中表现出对信息、数字、规模、名字、疆域的难以抑制的欲望,令人感到世界在无限延伸。这反映出作者(    )
    A、已具有全球维度意识 B、意欲挑战“教皇子午线” C、主张构建环球交通网络 D、认为世界市场已初步形成
  • 14. 如图为美国1955﹣1985年家用电器价格趋势图(以1982年美元价格计算)。此趋势出现的原因是(    )

    A、美国社会的贫富差距缩小 B、社会救助制度在美国逐渐形成 C、电力开始广泛服务于生产 D、新科技在生产生活中不断应用
  • 15. 1920年,列宁实行全俄电气化计划,但是在电气化初期便出现了燃料、原料不足等问题,工业中心荒芜一片。当年农业生产总值比1913年减少了1/3,使得工业处于艰难境地,电气化计划暂时告一段落。这表明在苏俄当时(   )
    A、亟待调整政策以恢复国民经济 B、农业集体化运动遭遇挫折 C、应该全力粉碎敌对势力的进攻 D、国民经济的比例严重失调
  • 16. 从20世纪30年代起,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公司所有权与经营权加速分化和分离。如表为全美最大的非金融公司中由经营者控制的公司数量和公司资产占比变化表,这一变化(    )

    时间

    公司数量占比

    公司资产占比

    1929年

    44%

    58%

    1963年

    84.5%

    85%

    1975年

    82.5%

    85.4%

    A、根源于科技发展及生产过程复杂化 B、导致社会阶层结构发生了根本改变 C、表明企业股票呈现出分散化的趋势 D、说明企业所有者加强对企业的控制

二、材料题(共4小题,52分)

  •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关税水平指一个国家的平均进口税率,用以衡量或比较一个国家进口关税的保护程度,关税水平值越大,国家的贸易保护程度就越高。

    材料一:1820年到1980年美国关税水平变化图。

    曲线(1)表示关税占全部进口商品额比例;曲线(2)表示关税占应征税进口商品额比例。这两个数据比例越高,说明关税水平越高。

    材料二: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美国对外贸易逆差不断加重,在世界制成品市场和国内市场上不但面临日本、西欧国家的激烈竞争,还面临新兴工业化国家的竞争。为了减少贸易逆差,美国一方面迫使对它有巨额贸易顺差的日本等国开放市场,另一方面加强采取限制和报复的进口措施。美国成为新贸易保护主义的重要发源地。90年代,开放市场、低关税的做法成为世界主流,美国政府仍频频迫使对方国家顺从美国利益,减少对美贸易顺差。

    ———傅龙海《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

    (1)、根据材料一结合并所学知识,概括二战以后美国关税税率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国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的贸易政策并说明其产生的影响。
  • 18.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从西周开始到春秋末年,周王室基于拓殖建城的需求,建立国鄙之制。国鄙之分相当严格,一来以区分身份之差异,二来可以保障国人的安全。野鄙之人可以进城来参与市场活动,进行买卖交易,但不得在城中定居。到了战国时期,这种划分已无必要,人为的界限便逐渐淡化,终于消失,城乡人口开始对流。国人务农者会觉得住在城里,日间出城到田间耕作,十分不便,不如索性迁居乡野。野部之人,也有进城居住,改操他业者。政治上,国鄙居民的身份差异已经泯除。事实上,中国城乡之间的流动性很大,少数的实例是由政府强制执行或加以组织与督导不过绝大多数情况,人口流动是人民自动自发的。

    ——摘编自赵冈《从宏观角度看中国的城市史》

    材料二:西欧中世纪城市产生后,由于其经济本质完全不同于乡村农业经济,城市又因自治而变成不受领主控制的独立性强的政治主体,再加上矗立的城墙成为鲜明的界限,二者的对立关系也就特别分明。更重要的是,当时城乡人口对流的程度很低,乡村庄园的领主对其属下人口控制甚严,以各种方式防止其逃亡。每年只有少量的人可以从庄园成功地逃至附近城市。庄园之人在逃至城市后经过101天未被领主抓回,便被承认为自由人,具有市民身份,可以安全地长居于城市中,市民在法律和各种选择上是相对自由的。

    ——摘编自刘景华《中世纪西欧城市与城乡关系的转型》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周时期“国鄙制度”的特点,并分析其在战国时期崩溃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战国时期的中国和中世纪的西欧城乡交流的异同。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影响城乡交流的主要因素。
  •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人类历史上处于中心位置的是各种相互交往和相互影响的网络。以下是《麦克尼尔全球史——从史前到21世纪的人类网络》的部分目录:

    第一章

    人类的成长岁月

    第二章

    向食物生产的转变(距今11000﹣3000年前)

    第三章

    旧大陆的各种网络和文明(公元前3500年﹣公元200年)

    第四章

    旧大陆和美洲地区网络体系的成长(200﹣1000年)

    第五章

    不断密集化的网络(1000﹣1500年)

    第六章

    世界性网络的编织(1450﹣1800年)

    第七章

    打破旧链条,拉紧新网络(1750﹣1914年)

    第八章

    世界性网络的张力(1890年以来的世界)

    根据材料,任选其中两章目录,自拟论题,结合所学知识进行阐述。(要求:明确写出两章目录名称和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 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有的学者认为:“清政府是以满洲贵族为主,联合汉族上层人士和蒙古贵族而组成的……”皇太极明确强调“以力服人,不如令人衷心悦服之为贵也”。康熙皇帝认为:“昔秦兴土石之工,修筑长城。我朝施恩于喀尔喀,使之防备朔方,较长城更为坚固。”清朝政府制定民族政策的另一项原则是修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清世宗明确指出:“恩威二字,万不可偏用,偏用之,目前虽有小效,将来必更遗大患,非为国家图久安之策。”他还指出“从俗从宜”“各安其俗”。清朝民族政治统治政策包括满洲根本或首崇满洲、满蒙联姻、笼络汉族、招执少数民族、巡狩与木兰秋称等。清朝民族行政管理政策包括:行省制、军府制、盟旗制、土司制、伯克制、驻藏大臣制、改土归流等。清朝经济贸易政策主要包括停止和退还圈地、鼓励垦荒、派官指导、蠲免赋税、移民实边等。戴选先生指出:“在广阔的版图内,中国各民族的统一进一步加强,封建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到了高峰。”

    ——摘编自余梓东《论清朝的民族政策》

    材料二: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更加系统化。中共中央于1937年8月召开洛川会议,要求“动员蒙民、回民及其他少数民族,在民族自决和自治的原则下,共同抗日”。1938年10月,在毛泽东所作的《论新阶段》的政治报告及其相应的决议中指出:允许蒙、回、藏、苗、瑶、彝、番各民族与汉族有平等权利,在共同对日原则之下,有自己管理自己事务之权,同时与汉族联合建立统一的国家。1938年底,中国共产党在延安成立了中共中央西北工作委员会。在当时极其艰苦的条件下,他们调查和研究了回回民族和蒙古族的历史和现状,起草了《回回民族问题提纲》和《蒙古民族问题提纲》,提出党对回族和蒙古民族正确的民族政策。在1941年制定的《晋察冀边区建设主张》中规定:“边区的所有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上,一律享有平等自由权利:甲、互相尊重各民族的风俗习惯与宗教信仰;乙、在民主选举中,应予少数民族以优待,反对看不起少数民族的大汉族主义。”1946年《陕甘宁边区宪法原则》以法律的形式规定:“边区各少数民族在居住集中地区,得划成民族区,组织民族自治政权。”

    ——摘编自李资源、莫炳坤《论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民族政策的新发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代民族政策的特点,并说明其历史地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民族政策的新发展及其历史意义。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民族政策制定方面的历史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