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省澄迈县部分校2022-2023学年九年级下学期语文3月综合作业试卷(一)

试卷更新日期:2023-04-21 类型:月考试卷

一、 积累运用(25分)

  • 1. 下面这幅书法作品的字体是(   )

  • 2. 请用简体楷书将这幅书法作品正确、规范地书写在米字格内。

  • 3. 阅读下面语段,按要求答题。

    美,倾注了我们对世界的肯定,从“水光山色与人亲,说不尽、无穷好”的山河之美,到“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历史之美;从“唯不忘相思”的情感之美,到“诗酒趁年华”的文化之美         从”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的朦胧飘渺,到“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的高洁优雅。对美的欣赏,把人与世界融汇成一个整体,“依依向物华”。经典,是一种积蓄的沉diàn;是时代与文明进步的升华;一是不落后向前进的启示录,诚如旭日之交相huī映于浩瀚无边际的星空,是那般明亮与深 , 值得我们去咏流传。中国文明文化(A.余音绕梁 B.经久不衰),历久新,很大程度受中华经典的影响。经典能成为经典,必定是受过时代的考验,风雨洗涤后留存并被世代咏诵一些有益自己的经典,去感受经典带给我们的(A.潜移默化 B.耳濡目染)的教化与涵养。

    (1)、给语段中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沉diàn(        )   交相huī 映(        )    

    (        )  历久新(        )

    (2)、结合语境选择恰当的词语,将字母序号填在相应的位置上。
    (3)、仿照画线句,在横线上补写一句话,使之与前后句子构成一组排比句。
  • 4. 在横线上默写古诗文原句。
    (1)、水何澹澹,。(曹操《观沧海》)
    (2)、潮平两岸阔,。(王湾《次北固山下》)
    (3)、何当共剪西窗烛,。(李商隐《夜雨寄北》)
    (4)、周敦颐《爱莲说》中描写莲花美好形象,集中表现莲高洁品质,成为咏莲的名句是
    (5)、杜牧在《泊秦淮》中用南陈后主陈叔宝的典故,讽喻晚唐统治者醉生梦死、荒淫误国的两句是
    (6)、《木兰诗》中侧面描写木兰战功显赫的诗句是的:
  • 5. 澄江中学校组织全体学生参加3月22日开展的“中华经典诵写讲”主题系列活动。请仔细阅读,按要求答题。
    (1)、初一(3)班陈华同学因感冒无法参加活动,他给班主任王老师写了请假条,请仔细阅读,按要求作答。

    请假条

    王老师:

    我请假不参加明天的活动,谢谢!

    此致

       敬礼

    陈华

    2023年3月21日

    ①这则请假条内容上存在两处问题,请写出修改意见。

    ②这则请假条格式上有一处错误,请写出修改意见。

    (2)、陈华同学委托你把请假条交给王老师,并委托你转告王老师请假的原因,请你转述。

二、品位与鉴赏(35 分)

  • 6. 古诗词阅读

    望岳

    [唐]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本诗颔联中的“钟”字运用了的修辞手法,将大自然写的似乎有了感情;“割昏晓”三个字则写出了泰山的
    (2)、“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历来被人们称道,请简要分析。
  • 7. 文言文阅读

    【甲】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选自《诫子书》)

    【乙】读书贵在用世。徒读死书而全无阅历,亦岂所宜。汝兄阅历深而才学薄,虽折桂探杏 , 而实学实浅。居京三年,所学者全官场习气,根柢未固,斧斤已来。故嘱其告假回籍,事亲修学,以为后日实用之资。吾儿读书固不多,而于世道更为茫然,古人游⑤学并重,诚为此也。 (选自《林则徐家书》,有删减)

    【注释】①用世:为世所用。②折桂探杏:比喻科举及第。③根柢:比喻事物的根基,基础。④斧斤:指刀斧。⑤游:外出求官,在句中指实践。

    (1)、下列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
    A、年与时(cí ) B、成枯落(shuì ) C、桂探杏(zhé ) D、其告假(shǔ )
    (2)、给下列加点词语选择正确的义项。

    ①非宁静无以致(      )    ②险躁则不能性(      )

    A.远大目

    B.遥远

    C.治理

    D.修养

    (3)、给下列加点词语选择正确的义项。

    ①汝兄阅历深而才学(      )    ②事修学(      )

    A.单薄         B.浅薄     C.父母     D.亲自

    (4)、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①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②徒读死书而全无阅历,亦岂所宜。

    (5)、【甲】【乙】两文都点明了学习之道,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两文所说的道理有何不同。

  • 8. 名著阅读

    读书卡片

    书名

    ①《           》

    梗概

    ②这是一部虚构的科幻小说,作者是法国科幻小说家(人名)讲述了一位叫(人名)的船长驾驶自己设计制造的潜艇在大海中自由航行的故事,描绘了在大海里的种种惊险奇遇。

    相关情节

    1:“诺第留斯号”在珊瑚礁上搁浅,遭到土著人的袭击,船长利用楼梯和扶手上布下电力网吓跑土著人。

    2:当尖头鲸向长须鲸进攻时,船长处于对弱者的同情,指挥船员攻击尖头鲸。

    3:在遭遇冰山封路、章鱼围攻、敌舰偷袭时都以惊人的毅力和智慧智慧全体船员,战胜了困难。

    感悟

    通过以上情节品评船长人物形象:③

  • 9. 记叙文阅读。

    想起母亲就想哭

    韩石山

    ①我小时候,不怎么看得起我的母亲。她的漂亮,当年没有察觉;她的贤惠,更没有体会。只觉得她太糊涂,甚至可以说是愚蠢。再就是,嘴太笨。不说跟外人说话了,就是跟我说话,也像是理短似的,嗫嗫嚅嚅,没个痛快的时候。晚年她得了失语症,我一面心疼,一面又想,若她像我这样伶牙俐齿,虚说白道,什么病都可以得,也不会得这么个病。

    ②我家有些特殊,父亲在外省工作,每年只有短短的十几天假期,平日,家里是祖父祖母当家。祖父也有工作,在镇上的百货公司,家里实际当家的是祖母。祖母很严厉,说一不二,偶尔也会问我想吃什么,就让做顿什么,从来不会问她。她呢,只有做饭的份儿。这也是让我看不起的一个原因。

    ③上小学时,学校要个什么费用,多是跟祖父要,有时祖父不在家,也会跟母亲要。记得有次要买什么,三毛钱吧,我说五毛。母亲一面掏钱一面问:够吗?那一刻,一面后悔没有多说些,一面又暗暗埋怨母亲太糊涂,这么个小把戏也识不破。后来多次都是这样,不问别的,只说:够吗?

    ④大学毕业,迷上写作,有次在老家,要写篇散文,想写些小时候的事。便问母亲,当年我那样骗她,她就没一点感觉吗?我希望她说,她是感觉到了的,只是太爱我这个儿子,也就不点破。不料母亲瞪着那双美丽而略显痴愣的大眼,反问我:你那么小,就骗你妈吗?!弄得我一点情绪也没有,文章,只好不写了。

    ⑤上了中学离开家,每年只有假期才会回去。假期满了,临走的时候,不管给带什么好吃食,叮嘱的话只有一句:学好,甭惹事!晋南话,“甭惹事”读音如“baorasi”,听起来要多土有多土。这个时候,我常是脖子一拧,一脸地不屑。心想,“听党的话,报效祖国”,这样的话你不会说,“听老师的话,好好念书”,这样的话也不会说吗?

    ⑥直到我经历种种磨难,一事无成而身心疲惫,有时间回味自己大半生得失的时候,才悟出母亲那“学好,甭惹事”的教诲,是多么的简要,多么的贤明。“学好”等于指明了一条开阔而自律的前行之路,“甭惹事”等于避开了任何意外的伤害,平安地成长。前有引导,后有护佑,怎么能成不了一个好人,成就一番事业呢?淳朴而真挚的情感,是与神明相通的。可惜我只记住了前面两个字,而忽略了后面三个字,就是前面两个字,也只理解为学习好,落得蹭蹬大半生而无所作为。

    ⑦六十大几,母亲失语,每年我都要回去看望。她已说不成完整的话,只能说几个简单的词。一见面,冲我笑笑,眼里就溢出了泪水,然后呜呜地叫着,低头往我怀里撞。这个时候,我也忍不住流下泪来。撞上几下,抬起头,仰起脸,瞪着那双依然美丽却更显痴愣的大眼,撇撇嘴角,突兀地就是一句:好!明明该是一句问话,说出来却是感叹,只有我能听出,这是她那句贤明的教诲的缩略,说全了该是:你学好了吗,惹事了吗?这时我只有重重地说:妈,好着哩!她明白了我的意思,点点头。扶她在沙发上坐下,此后一句话也不说,只是静静地听我和父亲谈话。隔上一会儿,她指指厨房,示意父亲,该给我做饭了。

    ⑧想想自己这一生,妻子儿女都没什么对不起的地方,最最对不起的,该是我那贤明而略显糊涂的母亲。

    ⑨如今我也老了,一想起母亲就想哭。

    (选自《文艺报》,有删改)

    (1)、根据文章内容,补全下表中得情节或“我”对母亲的情感与态度。

    情节

    “我”对母亲的情感与态度

    写母亲“嘴太笨”,在家里没有地位

    “我”暗暗埋怨母亲的糊涂

    “我”心疼母亲、“心生愧疚”

    (2)、文中多次提到母亲讲“学好,甭惹事”,通读全文,分别说说“学好”和“甭惹事”各包含了怎样的意思。
    (3)、品读下面的这个句子,赏析加点词语的好处。

    一见面,冲我笑笑 , 眼里就出了泪水,然后呜呜地着,低头往我怀里

    (4)、你认为文中的母亲有怎样的性格特点?请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
    (5)、试比较下面这段话与文中第⑤段划线句在写法和表达效果上的相同之处。

    我心里暗笑他的迂;他们只认得钱,托他们直是白托!而且我这样大年纪的人,难道还不能料理自己么? (朱自清《背影》)

三、思辨与探究(10分)

  • 10. 阅读下面非连续性文本,按要求完成各题。

    让阅读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①炎炎夏日,图书馆、书屋、书店成为很多人的避暑胜地。更成为他们的精神充电圣地。从城市到乡村,从校园到公园,从商场到街道,阅读越来越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氛围越来越浓,这得益于诸多因素。

    ②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氛围越来越浓,得益于于国家由上而下的重视和引导。党的十八大以来,“全民阅读”多次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国家规划纲要中,中宣部出台《关于促进全民间读工作的意见》,对全民阅读工作提出具体要求与目标,为“书香中国”建设保驾护航。

    ③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氛围越来越浓,得益于文学艺术等领域精品图书的涌现。近年来,《人世间》《装台》等一大批精品力作不仅充实了广大读者的书架,更是成为图书馆、书店、书屋的热门图书。而“中国好书”榜单的年度评选,为广大读者精心荟萃豪华书单,有效推动了全民阅读走深走实走心。

    ④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氛围越来越浓,得益于公共文化服务的持续加强。从图书馆的升级、实体书店的普及,到电子阅览等多元方式、多彩活动的开展,覆盖城乡的全民阅读推广服务体系逐步完善,全民阅读理念更加深入人心。

    ⑤深入推进全民阅读,不仅要让阅读成为社会风尚,还要让阅读成为一种追求、一种爱好、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

    ⑥这需要我们持续营造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浓厚氛围。相关部门、机构等应当充分利用世界读书日等重要节点,通过讲读人、领读人的引导,通过全民阅读倡议等让“阅读”“读书”成为更多人生活中的热词,引领他们从“要我读”走向“我要读”。

    ⑦这需要我们持续推出和推荐精品力作、宝藏书单,既要让人懂得“读书好”,又要引导人们“读好书”。在卷帙浩繁的书卷中,那些灿若星辰的名篇佳作,温润着心灵陶冶着情操、启迪着智慧。

    ⑧这需要我们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数字阅读升级。互联网时代,不仅要推动图书馆、书店等基础设施的普及、升级和完善,还要通过多媒体出版工程等助力电子阅览更加便捷,丰富读者的读书新体验。

    ⑨一个不读书的人没有前途,一个不读书的民族没有未来。当读书成为每个人的生活刚需、日常习惯时,全民阅读的“书香中国”将成为现实,中华崛起也必然梦圆。

    (刊裁于2022.8.10,有测改)

    【链接材料一】鲁迅从小就酷爱读书,也非常讲究方法。书在手头,他总要翻一下,或翻一遍目录,或读几页内容,认为这样可防止受某些坏书的的欺骗,又有开阁视野增长知识等好处。鲁迅反对漫无目标、死啃书本的做法,提倡和力行“三性”原则:目的性、灵活性、广泛性。读书要有的放矢,要因人而异,要博采众长。他认为,读书要学到平时应用的知识,要获得精神和心理上的乐趣,要使自己的品性健康和高雅。鲁迅读书与著书、理论与实践比翼双飞、交相辉映,为我们留下了《鲁迅全集》,以及伟大的鲁迅精神。

    【链接材料二】阅读是人类获取知识、启智增慧、培养道德的重要途径,可以让人得到思想启发,树立崇高理想,涵养浩然之气。中华民族自古提倡阅读,讲究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传承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塑造中国人民自信自强的品格。希望广大党员、干部带头读书学习,修身养志,增长才干;希望孩子们养成阅读习惯,快乐阅读,健康成长;布望全社会都参与到阅读中来,形成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浓厚氛围。

    (1)、下面对选文的理解和表达正确的一项是。(     )
    A、“一个不读书的人没有前途,一个不读书的民族没有未来”是本文的中心论点。 B、国家由上而下的重视和引导,有利于持续营造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浓厚氛围。 C、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数字阅读升级是深入推进全民阅读的重要措施。 D、选文先引出话题,再提出推进全民阅读的做法及这种氛围逐渐浓厚的原因,最后总结。
    (2)、选文第③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3)、选文和【链接材料一】都谈到阅读,请分析其侧重点有何不同?
    (4)、联系选文和【链接材料二】,并结合自身实际,说一说如何才能营造出“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社会风尚。

四、写作与表达(50 分)

  • 11.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走向一个人内心深处,你会收获更深入的认识;走向自然深处,你会领略更独特的意蕴;走向社会文化深处,你会感悟到更深厚的内涵。走向深处,是一种深刻的理解;走向深处,是一种精神的成长:走向深处,也是一种行为的担当。

    阅读以上材料,你有哪些认识和感悟?自选角度,自主立意,自拟题目,自定文体(诗歌除外),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书写工整,卷面整洁;②不少于500字;③不得泄露个人相关信息,凡涉及真实地名、校名、人名,请用xx代替;④不得抄袭试卷中的材料及他人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