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虎林市2022-2023学年九年级上学期语文第一次月考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3-04-21 类型:月考试卷

一、知识积累及运用(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6分)

  • 1. 选出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
    A、外(fēn)  忧(qī)  冕(ɡuàn)  成吉思(hán) B、(yán)   摇(yè)   妖(ráo)    惟余莽莽(mǎnɡ) C、腰(zhé)   明(lí)   婷(pìn)    梁间呢(nán) D、墓(fén)   哑(sī)   然(wǎnɡ)   稍逊风(shāo)
  • 2. 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汹涌   坦荡   腐烂   原驰蜡象 B、轻灵    悲奋    喉咙    顿失滔滔 C、枉然    红晕    妖娆    红妆素裹 D、漫游    飘逸    疑望    一代天骄
  • 3. 下列词语加点字词的释义有误的一项是(    )
    A、往矣:都      摇曳:摇荡,晃动。 B、流盼:转动目光观看    风流人物:指能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 C、忧戚:悲伤            妖娆:娇艳美好。 D、晴日:必须          娉婷:形容女子的姿态美。
  • 4.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通过这次升学考试,使我认识到了语文学习要立足课本的重要性。 B、我们只要相信自己的能力,才能在各种考验面前充满信心。 C、教育部门多次再三强调,各个学校要坚决禁止学生私自下河游泳。 D、根治中小学生沉迷于网络游戏的“顽症”,是保证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条件之一。
  • 5. 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他就像一只追逐猎物的猎犬,锁定目标,将整个事件抽丝剥茧、层层过滤,理清头绪后再去探查。 B、人民不喜欢假话,哪怕多么装腔作势,多么富丽堂皇的假话,都不会打动人们的心。 C、在电子阅读盛行的年代,最好还是纸质与网络阅读并驾齐驱、相得益彰 , 这样不仅满足了绝大多数人阅读的需要,还让人们得到电子与纸质阅读的双重享受。 D、刘国梁虽已卸任国乒总教练职务,但他的丰功伟绩令人铭记,是国乒史上伟大的一页。
  • 6.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沁园春·雪》的作者是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毛泽东,“沁园春”属于词牌名。 B、《艾青诗集》是诗人艾青的诗歌选集。艾青诗歌中的主要意象是“土地”和“光明”。 C、《乡愁》作者余光中,诗中通过“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些具体形象来表现诗人的“乡愁”。 D、《我爱这土地》作者穆旦,代表作有《大堰河——我的保姆》《光的赞歌》《向太阳》等。
  • 7. 诗文填空
    (1)、露从今夜白,。(杜甫《月夜忆舍弟》)
    (2)、春蚕到死丝方尽,。(李商隐《无题》)
    (3)、三年谪宦此栖迟,。(刘长卿《长沙过贾谊宅》)
    (4)、在人生的旅途中,我们既有成功,也有失败。在得失面前,我们应有范仲淹《岳阳楼记》中“。”那样的心态,始终积极向上。
    (5)、长风破浪会有时,。(行路难(其一)李白)
    (6)、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艾青《我爱这土地》)
    (7)、《岳阳楼记》中体现范仲淹远大抱负的句子是: 。
    (8)、人有悲欢离合, , 此事古难全。(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 8. 走进名著

    我爱这悲哀的国土/古老的国土/——这国土/养育了为我所爱的/世界上最艰苦/与最古老的种族。

    (1)、本段文字的作者是中国现当代诗人 , 他的成名作是《
    (2)、艾青诗歌的主要意象是(   )、(   )。

二、口语交际及综合性学习(共10分)

  • 9. 中国是礼仪之邦,礼仪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为弘扬中国的礼仪文化,学校准备举行以“礼文化”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加并完成下列题目。
    (1)、【确定主题】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拟写一条主题语。
    (2)、【礼仪板报我设计】

    为营造浓厚的礼仪文化氛围,你班准备出一期以“礼仪”为主题的黑板报,身为宣传委员,请你设计两个板块名称。

    (3)、【礼貌用语我知晓】

    从括号中选出恰当的词语填入横线。

    你被评为校“礼仪之星”,学校委托你邀请市礼仪专家梁教授来校讲座。见面时,你会说:“梁教授,(久违、久仰)大名!”呈邀请函时,你会说:“梁教授,敬请(莅临、光临)指导!”临别时,梁教授赠书一本,你会说:“您的大作一定认真(阅读、拜读)!”

    (4)、【礼节习俗我评说】

    聪聪家来客人时,妈妈总喜欢给客人夹菜以表示热情。这种待客礼节你赞成吗?说说你的看法。

三、阅读理解及分析(34分)

  • 10. 古诗赏析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韩 愈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首联中的“朝奏”与“夕贬”,“九重天”与“路八千”形成鲜明对比,让我们深切地感受到诗人命运的急剧变化。其中蕴含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 11. 古文阅读

    【甲】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己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节选自《醉翁亭记》)

    【乙】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①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②,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③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④可乐也。

                                                         (节选自《兰亭集序》)

    【注释】①修禊(xì)事:为了做禊事。禊事,一种祭礼,到水边洗濯,嬉游,并举行祈福消灾的仪式。②流觞:把盛酒的杯子浮在水面上,从上游放出,循曲水而下,流到谁的面前,谁就取来饮酒。曲水:引水环曲状成为水渠。③品类:指万物。④信:实在。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泉香而酒 (   ) 树林阴 (   )

    (2)、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②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3)、【乙】文中与【甲】文加色画线句子描写的情景相似的是哪一句?
    (4)、【甲】【乙】两文均体现了“ 乐”,两文之“乐”有什么不同?
  • 12. 阅读《小瓜子里的大学问》,回答各题。

    小瓜子里的大学问

    ①吴越之地广为流传的《岁时歌》这样说道:“正月嗑瓜子,二月放鹞子,三月种地下秧子,四月上坟烧锭子……”“嗑瓜子”何以位列诸事之首?

    ②中国人历来喜食瓜子,该传统不知始于何时,但明清时期已经非常流行。以明清小说为例,多有不同程度对瓜子的提及。《金瓶梅》中“瓜子”出现次数较多,《红楼梦》中第八回有黛玉嗑瓜子的描写。更多的文学作品如《谐铎》《歧路灯》《孽海花》等,均描写了嗑瓜子的习俗,反映嗑瓜子习俗文化的博大精深。

    ③民国时期,丰子恺先生大篇幅详细地叙述了中国人嗑瓜子的习俗……丰子恺先生最痛恨用嗑瓜子来“消闲”“消磨岁月”,把嗑瓜子当成一种国民劣根性来批判。瓜子对国人的吸引力和在社会上的流行程度由此可见一斑。

    ④总之,明代以来,嗑瓜子的习俗已经是中国人共同的习俗,早已被中华民族的心理所认同。

    ⑤那么明代以来就已经流行的嗑瓜子习俗中的瓜子是何物?不难推测,必是西瓜子。也就是说,文献小说中描述的众多明清时期瓜子的历史与习俗,多指西瓜子。西瓜原产非洲,其记载最早见于《新五代史 四夷附录第二》:“自上京东去……遂入平川,多草木,始食西瓜,云契丹破回纥得此种,以牛粪覆棚而种,大如中国冬瓜而味甘。”推测为 940 年以后由回纥人从中亚传入新疆或蒙古地区,再至内地。

    ⑥葵花子可以说是目前最流行的瓜子,今天如果单提及瓜子的话,多指葵花子。南瓜和向日葵都是美洲作物,起源于美洲,在 1492 年哥伦布发现美洲之后才辗转传入中国,传入中国的时间应该是在16世纪上半叶,也就是晚明的嘉靖年间。

    ⑦南瓜子要比葵花子流行得早些。最早关于南瓜子售卖的记载来自《植物名实图考》。晚清以来,南瓜子可食的记载非常多,远超葵花子,较早的记载有咸丰《兴义府志》、同治《上海县志》等。

    ⑧最早记载向日葵大规模栽培的是民国《呼兰县志》:“葵花,子可食,有论亩种之者。”向日葵在清代也依然主要作为观赏性植物,开始规模栽培了,但清代自始至终,关于葵花子食用及售卖的记载并不多,偶有记载诸如“子生花中……香烈甚于瓜子”,可知“葵花子”和“瓜子”在清末仍是两个不同的东西。向日葵在方志中多归为“花属”“花类”等,其籽粒也应该是“花子”而不是“瓜子”。

    ⑨虽然葵花子和南瓜子也是瓜子中的一员,但是在社会上流行却是近代以来的事了。南瓜子大概从晚清时期开始流行,葵花子大概从民国时期开始流行。

    ⑩新中国成立之后,葵花子异军突起,或是因为好吃,或是因为好嗑,或是因为收获方便,葵花子后来居上,成为中国人最主要的休闲果品。瓜子界终于确定了“三足鼎立”的局面。嗑瓜子竟然也能嗑出如此多的学问,怪不得中国人那么喜欢嗑瓜子呢。

    (1)、根据文章内容填空。

    明代流行嗑 , 晚清开始流行嗑 , 民国开始流行嗑 , 新中国成立后后来居上,成为中国人最主要的休闲果品。

    (2)、文章第②段主要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3)、文章第⑤段中“多指西瓜子”的加点词语“多”能否删掉?为什么?
    (4)、很多人在公共场合嗑瓜子,随手乱扔瓜子皮。针对这种不文明现象,请你为这些人提两条建议。
  • 13. 阅读《母亲不听话》,回答各题。

    母亲不听话

    ①母亲七十岁了,越来越听不进我的话了。

    ②就说前年春节吧。腊月里落了几场鸡爪雪,一层摞一层,到年三十也没消融干净,预料到天冷,路滑,跟前没个亲友照应,怎能心安?我提早泥了炉膛,换了崭新的铁皮烟囱,备齐了煤块,连燃炉子用的干柴火也劈了一大堆码放在房檐底下。

    ③临出门,我扳起指头叮咛母亲:“吃饭,睡觉,看电视,旁的啥事都甭管,记牢了。千万不要乱走,巷子口也别去,等天晴路好了再出门。”“嘟囔八遍了,又不是聋子,把我当娃看哩,啥事我不知道,真是……”母亲愤愤的,显然有些烦我,“赶紧带娃走,要不天黑没班车了,甭记挂家里,我能照看好你爸和我。”

    ④说这话是大年初三半晌午,我回老家给父母拜完年,要回城里的家了。可两天后的正月初五晚上,母亲却一路颠簸,从老家照金的小山村到了我所在的县城。

    ⑤“咋搞的?”医生看着片子上的裂纹直戳戳问。“早上拉地畔上的杨树疙瘩,只连一点树皮么,那样难扯,一使劲,脚底打滑,跌个屁股蹲,右胳膊就垫在了石头上……”母亲强露笑颜,装作无所谓的样子。

    ⑥“娃们干啥去了,要你拉柴火?”医生狠狠地瞟了我和妻子一眼,言下之意我们没照管好老人。

    ⑦“怪我,怪我……不关娃的事,娃们把啥都预备好了,是我老糊涂了不听劝……”母亲怕我受了冤屈,尽管手疼,仍嘴角一抽一抽地替我抢白。“我嫌炉子太费煤,想拉那树根回来,剁成节子续着烧……你不知道,娃们刚刚买了房,手头紧,能省一点儿是一点儿,谁能料到这……嗐,运气瞎瞎的……今年运气瞎瞎的。”母亲懊悔不迭,话语挂了石头,沉甸甸的。

    ⑧医生举着拍来的片子,左一眼右一眼端详着。母亲猜不出个所以然,只好赔了小心,轻声问:“大夫,不要紧……是吧。”母亲故意弄出点大度和轻松。“算你运气好,手腕骨折,打上石膏固定,在脖子上挂一个月再说。”

    ⑨母亲紧张的眼神瞬间松懈,像个扎破的气球,我和妻子的心“咚”的一下砸在地上。

    ⑩打石膏之前先得正骨。正骨是通过牵引将脱臼的骨骼复位。这是个力气活儿,医生吩咐母亲站在病房中央,自己活动胳膊,挽起袖子,托着母亲的病手,稍稍一捏,母亲喉咙里“呀”一下。医生捏了捏,双手抓紧,稍一带力,母亲像个竹竿双脚拖拉着跟了过去。

    ⑪总算复了位,医生给伤处涂了难闻的黄药水,打上惨白的石膏,一圈一圈缠上厚厚的纱布,用带子将那条受伤的胳膊揽着,绕过脖颈挂在前胸。这一只手算是被彻底幽禁了。母亲看上去成了十足的病人。吊瓶和口服药开了一大堆。我装包里背着,和妻子扶着母亲出了医院,一起坐车回了我城里的家。
           ⑫一个月后,拆了纱布,去了石膏。医生叮嘱母亲右手不能太动,不能擀面条,不能提水桶,不能拎重物,至少要休养半年以上。我和妻子留母亲再住了一段时间。母亲说啥也不肯留了,在客厅里转圈圈,唠叨家里的菜地荒了,唠叨那只芦花鸡胡乱下蛋,被狗娃娘捡了去,唠叨父亲一辈子没上过锅,几个月了,不知道咋糊弄吃的,熬坏了身子怎么好。

    ⑬送母亲回了深山里的照金老家,临走时妻子反复叮咛。

    ⑭医生叮嘱过,母亲右手不能太过用力。父亲和母亲吃的面条、馍馍,都是在对门的菜店里买现成的。可当我去看他们时,总有擀细切薄的面条摆在案板上。母亲知道我自小喜欢吃宽面条,宁可忍着疼,冒着险,挪动病胳膊,也要为儿子擀出像样的吃食来。

    ⑮端起热气腾腾的蓝沿儿瓷碗,挑着长长的筋道异常的面条,那一刻,我心里真是打翻了五味瓶,什么滋味都有……

    ⑯唉,我那不听话的母亲。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②~⑪段的主要内容。
    (2)、从描写的角度赏析文章第⑦段中画线的句子。

    “怪我,怪我……不关娃的事,娃们把啥都预备好了,是我老糊涂了不听劝……”母亲怕我受了冤屈,尽管手疼,仍嘴角一抽一抽地替我抢白。

    (3)、文章最后一段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复杂情感?
    (4)、读完本文,你从中感悟到了什么?请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你的感受。

四、写作(共50分)

  • 14. 请从下面的两个文题中任选一题作文。

    文题一:疫情肆虐,举国共克时艰。在抗击疫情的第一线,每天都发生着感人的故事,不顾生命危险的白衣天使、捐款捐物的好心人、坚守防控岗位的志愿者......他们的故事每一天都在感动着我们,感动着世界......

    请以“感动”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文题二: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黑暗中,一块石头见身边的一块钻石没有一点光泽,便不由嘲笑道:“我不知道平时人们为什么把你抬得那么高,把你视作宝贝。现在你跟我又有什么两样呢,不都黯淡 无光吗?”

    “是的。我和你一样,也不会发光。”钻石说,“但我懂得如何对待別人的光芒。”

    这时,天边露出一丝星光。石头发现。身边的钻石立刻闪烁出熠熠的光辉,它的光甚至比星光更闪亮、更耀眼。

    结合上述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草。

    要求:除诗歌、戏剧外,体裁不限;表达真情实感,不得套与、抄袭;文章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字数在 600 字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