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梅州市2023届高三一模语文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3-04-17 类型:高考模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

    材料一:

    中华美学的中心线索与核心观点是“中和之美”。《中庸》云:“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这段论还揭示了“中和之美”的最主要的内涵。“中和”的基本意义为含蓄而适当,其地位是“天下之大本”与“天下之达道”,即为天地万物的普遍性的、根本性的运行规律。这也是中国古代文化之根本规律。“致中和”的最终目的是“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国文化讲求天地阴阳各在其位,从而阴阳交感、风调雨顺,万物繁茂。这是中国文化观念中“天人之和”“阴阳相生”等的理论关怀。

    与中国文化不同,西方文化的源头古代希腊,是以经商与航海为生存方式,与这种生存方式相应的几何哲学与数理哲学等成为其最基本的哲学原则,追求“形式和谐比例对称”的“和谐之美”成为其根本的美学原则。朱光潜指出,“在早期希腊,思想家们首先关心的是美的客观现实基础。毕达哥拉斯派把美看成在数量比例上所见出的和谐,而和谐则起于对立的统一。从数量比例观点出发,他们找出了一些美的形式因素,如完整、比例对称、节奏等。”中国古代的“中和之美”,是中国古代“天人合一”思想观念的体现。中国文化追求人的德行修养达到“天人合一”的“天地境界”。中国古代“中和之美”的这种沟通天人的功能,与西方美学沟通感性与理性的功能是迥然不同的。中国古代的“中和之美”观念,客观上包含着“太极”思维和阴阳相生的观念。它不同于西方古代、现代哲学与美学的一切主客二分甚至是一分为二的思维模式,而是体现出一种相依相融的古典形态的现象学“间性”思维与“有机性”思维,特别适合于促进审美与艺术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意义。

    (摘编自曾繁仁《礼乐教化与中和之美》)

    材料二:

    中国古代以和谐为美早已成为时尚,文艺也追求和谐美,不仅内容和谐、形式和谐、内容与形式的和谐,而且还需要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文艺的和谐就是为了调节人类的和谐。中和就是调节和谐的根本措施和原则,也是和谐美的另一种表现形式。从《尚书》强调“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开始,就奠定了中和之美的和谐说基础,说明了文艺和谐美和人类和谐美的关系。因此,文艺不仅追求外在的韵律、语言、结构、体裁、表现手法上的和谐美,更重要的是追求文艺生命节律的内在和谐美。如中国古典戏剧的大团圆结局,就不仅是由于结构上的需要,从而使情节完整,人物命运有所终结的一种形式上的和谐美,更重要的是以中和之美为原则,调节人类感情矛盾冲突,使人的生命节律趋于和谐,从而在感情上获得一种更为需要的和谐美的必要手段。中和之美在大团圆结局中获得最彻底的表现。当然,不独戏剧,而且诗、词、小说、散文也体现出这种大团圆的中和之美,体现出创作心态和欣赏心态的一种民族共同文化心理趋同的追求。显而易见,这是吻合《八佾》中指出的“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原则的,以大团圆来调节人们的感情和心态,使之趋向中和之美。

    (摘编自张利群《中和之美模式辨析》)

    材料三:

    “中和之美”,要求艺术做到有刚有柔,刚柔相济。“刚柔相济”的艺术要求,是和我国古代的阴阳说相联系的。古人认为,世界就是阴阳的对立统一体,宇宙规律就是阴阳的推移运动。而“刚柔”实质上也就是“阴阳”。虽然优秀的艺术作品各不一样,有的偏于阳刚,有的偏于阴柔,但都是阳刚和阴柔的对立统一,阳刚中有阴柔,阴柔中有阳刚,互生互济,而绝不是单一的。中国艺术史的实际情况也确实如此。由于以中和为艺术标准,要求做到美善相乐、刚柔相济,因此中国的很多优秀作品在艺术表现的内容和情感上都很有节制。如关汉卿的杂剧有喜剧,有悲剧。但他的喜剧和悲剧与西方纯喜剧、纯悲剧不同,往往喜剧中有悲剧的因素,悲剧中却又有喜剧的成分。这种喜剧因素和悲剧因素的互相渗透、融合,也让观众在发笑的同时引起严肃的思考。这就大大拓宽、加深了戏剧的表现面和力度。

    “中和”作为中国古代艺术鉴赏的最高标准充满着辩证法,它要求艺术作品在美和善、刚和柔等方面都不能偏废,不能无所不用其极,而要彼此照顾、彼此制约、彼此生发。这对中国传统艺术的和谐发展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但是,“中和”既有辩证的一面,又有保守的一面。它强调的是平衡、统一,调和矛盾,这就有利于维护旧的事物,旧的同一。相对来说,它不十分强调对立、斗争,促使矛盾的转化,这就不利于产生新的事物,建立新的统一。因此“中和”的标准又常被用来反对激进的艺术家在作品中所表现的强烈的思想感情和在艺术上的创新与变革。

    (摘编自顾建华《中国古代艺术鉴赏的最高标准一中和之美》)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和”的基本意义为含蓄而适当,中和是天地万物的根本性的运行规律,中和之美是中华美学的中心线索和核心观点。 B、以和谐为美是中国古代的时尚,文艺也追求和谐美,目的是调节人类的和谐,而中和是调节和谐的根本措施和原则。 C、中国古典戏剧、诗、词、小说等均以大团圆结局,这体现了中和之美,也体现了中华民族在创作和欣赏心态上的趋同追求。 D、刚柔相济是实现中和之美的艺术要求,刚、柔不是简单的组合,而是阳刚中有阴柔、阴柔中有阳刚的对立统一关系。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中毕达哥拉斯派与材料二中中国古代文艺都追求形式的和谐,如认为平面图中圆形最美,律诗讲究形式整齐等。 B、中国古典戏剧注重情节完整,人物命运有所终结,这不仅是出于结构形式和谐的需要,更是获得情感和谐的需要。 C、喜剧和悲剧因素相互渗透、融合,使得关汉卿的杂剧在内容和情感上都很有节制,表现面和力度大大拓宽、加深。 D、“中和”曾对中国传统艺术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但其强调平衡、统一,过于保守,对新时代艺术的创新有制约性。
    (3)、下列选项,最适合支持“中和之美”的观点的一项是(   )
    A、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B、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C、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D、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4)、请根据材料一,简要概括中国的“中和之美”与西方美学的差异。
    (5)、《红楼梦》的结尾,宝玉和贾兰科考得中,贾政被赦复官,衰败的贾府“家道复兴”;宝玉中举后出家,在雪天中拜别贾政,“留下白茫茫大地真干净”。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这组情节的看法。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

    白净草原

    (俄)屠格涅夫

    我终于认清楚了我所来到的地方。这草原就是我们附近一带有名的所谓白净草原。

    他们是附近村庄上看守马群的农家孩子。我们略微谈了些话。我就躺在一株被啃光了的小灌木底下。黑暗而纯洁的天空显示出无限神秘的壮丽,庄严地、高远无极地笼罩在我们上面。吸取这种特殊的、醉人的新鲜气味——俄罗斯夏夜的气味,使人胸中感到一种愉快的紧缩。四周几乎听不见一点儿声响。只是有时在近旁的河里突然响出大鱼拨水的声音,岸边的芦苇被飘来的波浪微微冲击着,发出低弱的瑟瑟声……

    我假装睡着了。孩子们围绕火堆坐着,渐渐地又谈起话来了。

    “伙伴们,”伊柳霞开始说,“你们听到过前些时在我们伐尔纳维则地方发生的事吗?”

    “是在堤坝上吗?”费嘉问。

    “对,对,在堤坝上,在那个冲坏了的堤坝上。那是一个不太平的地方,很不太平……”

    讲故事的人还没有说完这一句话,突然两只狗同时站起来,痉挛地吠着,从火边冲出去,消失在黑暗中了。孩子们都害怕得要命。凡尼亚从他的席子底下跳起来。巴夫路霞叫喊着,跟着狗奔去。它们的吠声立刻远起来了。只听见一群受惊的马慌乱的奔跑声。巴夫路霞大声叫喊:“阿灰!阿黑……“过了一会儿,吠声静息下去了。又过了不多时,突然间传来一匹奔跑的马的脚步声;这马蓦地站定在火堆旁边了,巴夫路霞抓住鬃毛,敏捷地跳下马来。两只狗也跳进了光明的圈子里,立刻坐了下来,吐出了红舌头。

    “那边怎么了?怎么一回事?”孩子们问。

    “没有什么,”巴夫路霞向马挥一挥手,“大概是狗嗅到了什么。我想是狼吧。”他淡然地补说一句,用整个胸脯敏捷地呼吸着。他的脸由于骑着马快跑而充满生气,泛露着刚强的勇气和坚毅的决心。

    “你们看见过狼吗?”胆小的科斯佳问。

    “这里常常有许多狼,”巴夫路霞回答,“可是它们只有在冬天才扰乱人。”

    凡尼亚又钻进席子底下去了。巴夫路霞投一把枯枝到火里去。

    “巴夫路霞,我问你,”费嘉开始说,“ 在你们沙拉莫伏地方也看得见天的预兆吗?”

    “就是太阳看不见了,对吗?当然看见的。”

    “大概你们也吓坏了吧?”

    “不光是我们。我们的老爷,虽然早就对我们说,你们要看见预兆了,可是到了天暗起来的时候,听说他自己也害怕得不得了。在我们的村子里,还有这样的传说,说是白狼要遍地跑,把人都吃掉,猛禽要飞到,那个脱力希卡要出现了。”

    “脱力希卡是什么?"科斯佳问。

    “你不知道吗?”伊柳霞热心地接着说,“喂,阿弟,你是哪儿人,连脱力希卡都不知道的?你们村子里都是不懂事的人,真是不懂事的人!脱力希卡是一个很奇怪的人,他就要来了;他这个人非常奇怪,来了之后捉也捉他不住,对他毫无办法,是这样奇怪的一个人。要是用镣铐把他锁起来,只要他的手一挣扎,镣铐就掉在地上了。就是这个脱力希卡要走遍乡村和城市;这个脱力希卡,这个狡猾的人,要来诱惑基督教徒了,……唉,可是对他毫无办法……”

    “嗳,是的,”巴夫路霞用他的从容不迫的声音继续说,“是这样一个人。我们那儿的人就是在等他出现。老年人都说,天的预兆一开始出现,脱力希卡就要来了。后来预兆果然出现了。所有的人都走到街上,走到野外,等候事情发生。大家在那里看,忽然从大村那边的山上来了一个人,样子真特别,头那么奇怪……大家高声喊叫起来:‘啊,脱力希卡来了!啊,脱力希卡来了!’就都向四面八方逃散了!我们的村长爬进了沟里;村长太太把身子卡住在大门底下了,她大声叫喊,把自家的看家狗吓怕了,这狗挣脱了锁链,跑到树林里去了;还有库齐卡的父亲道罗菲奇,他跳进燕麦地里,蹲下身子,急忙学起鹤鹑叫来,他说:‘杀人的仇敌对于乌也许会怜悯的。'大家都吓成这副样子!……哪知道走来的人是我们的箍桶匠华维拉,他断买一只木桶,就把这只空木桶戴在头上了。”

    孩子们都笑起来,接着又沉默了一会儿。他们开始横卧在火堆面前,仿佛准备睡觉了。深黄昏的潮湿的凉气变换了午夜的干燥的温暖,夜像柔软的帐幕一般挂在沉睡的原野上。无数金色的星星似乎都在竞相闪烁着流向银河方面去。

    “看呀,看呀,伙伴们,”忽然传出凡尼亚的幼童的声音,“看天,上的星星呀——像蜜蜂那样挤在一起!"

    他从席子底下探出他那嫩嫩的小脸儿来,用小拳头支撑着,慢慢地抬起他那双沉静的大眼睛来。所有的孩子的眼睛都仰望天空,好一会儿不低下来。

    “这是什么?"科斯佳突然抬起头来问。

    巴夫路霞倾听了一下。

    “这是小山鹬飞过发出的叫声。“

    “它们飞到哪儿去?"

    “飞到一个地方,听说那儿是没有冬天的。”

    “有这样的地方吗?"

    “有的。”

    “很远吗?”

    “很远很远,在暖海的那边。”

    科斯佳透一口气,闭上了眼睛。

    四周的一切全都肃静无声了,空气中已经没有强烈的气味,其中似乎重又散布着湿气。孩子们的谈话和火同时停息了。连狗也打起瞌睡来了……轻微的倦意支配了我,倦意又转变为瞌睡。

    (丰子恺译,有删改)

    [注]《猎人笔记》创作于19世纪40年代末50年代初,是俄国社会处在大转变的历史时期。屠格涅夫通过笔记的形式,展现了19世纪俄国农奴制背景下人们的生活。《白净草原》为第10章,猎人在森林里迷路,夜里来到一群放牧的农村孩子的火堆旁。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采用第一人称叙事,通过“我”的视角,叙述了草原之夜与孩子们在一起的所见所闻,具有真实感。 B、小说主要通过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塑造了农村孩童的形象,孩子们既有淳朴的共性,又各具个性特点。 C、孩子们所讲的故事带有明显的迷信色彩,这暗含着“我”对农奴制下孩子的思想处于蒙昧状态的同情。 D、孩子们的谈话在对小山鹬飞向何方的遐思中结束,没有冬天的“暖海那边"反映了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2)、关于孩子们谈论脱力希卡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科斯佳不知道脱力希卡是什么,让伊柳霞感到意外,这侧面表明脱力希卡的传说流传范围广。 B、脱力希卡不受束缚,将走遍大地,诱惑基督教徒,这些传说折射了社会酝酿着变革的现实。 C、村民们害怕脱力希卡,又在等他出现,一旦“出现”则异常恐慌,体现了村民矛盾的心理。 D、引起恐慌的“脱力希卡”原来是箍桶匠,这场闹剧隐喻着改变旧秩序的将是贫苦的劳动人民。
    (3)、巴夫路霞是几个孩子中作者着力刻画的对象,他有怎样的形象特征?请根据文本简要分析。
    (4)、屠格涅夫是世界文学史上著名的风景画大师,请结合文本分析其景物描写的艺术特色。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 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小题。

    苏秦始将连横 , 说秦惠王曰:“大王之国,西有巴、蜀、汉中之利,北有胡貉、代马之用,南有巫山、黔中之限,东有崤、函乏固。田肥美,民殷富,战车万乘,奋击百万,沃野千里,蓄积饶多,地势形便,此所谓天府,天下之雄国也。以大王之贤,士民之众,车骑之用,兵法之教,可以并诸侯,吞天下,称帝而治。愿大王少留意,臣请奏其效。”秦王曰:“寡人闻之,毛羽不丰满者不可以高飞,文章不成者不可以诛罚,道德不厚者不可以使民,政教不顺者不可以烦大臣。今先生俨然不远千里而庭教之,愿以异日。”苏秦曰:“臣固疑大王之不能用也。昔者神农伐补遂,黄帝伐涿鹿而禽蚩尤,尧伐骓兜,舜伐三苗,禹伐共工,汤伐有夏,文王伐崇,武王伐纣,齐桓任战而伯天下。由此观之,恶有不战者乎?古者使车毂击驰,言语相结,天下为一;约从连横,兵革不藏;辩言伟服,战攻不息;繁称文辞,天下不治;舌弊耳聋,不见成功;行义约信,天下不亲。乃废文任武,厚养死士,缀甲厉兵,效胜于战场。夫徒处而利,安坐而广地,虽古五帝、三王、五伯,明主贤君,常欲坐而致之,其势不能,故以战续之。宽则两军相攻,迫则杖戟相撞,然后可建大功。今欲并天下,凌万桑,诎敌国,制海内,子元元,臣诸侯,非兵不可。今之嗣主,忽于至道,皆悟于教,乱于治,迷于言,惑于语,沈于辩,溺于辞。以此论之,王固不能行也。”说秦王书十上而说不行黑貂之裘弊黄金百斤尽资用乏绝去秦而归赢滕履蹒,负书担柔,形容枯槁,面目犁黑,状有归色。

    (节选自《战国策·秦策一》)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说秦王书十/上而说不行/黑貂之裘弊/黄金百斤/尽资用乏/绝去秦而归/ B、说秦王书十/上而说不行/黑貂之裘弊/黄金百斤尽/资用乏绝/去秦而归/ C、说秦王书十上而说不行/黑貂之裘弊/黄金百斤/尽资用乏/绝去秦而归/ D、说秦王书十上而说不行/黑貂之裘弊/黄金百斤尽/资用乏绝/去秦而归/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连横,战国时期的外交和军事策略,文中指秦国跟诸侯国联合以打击别的诸侯国。 B、“奏其效”,意为陈述其功效,文中的“奏效”与今天所说的“奏效”含义不同。 C、文章,泛指著作,文中指文献典籍,古人认为文章对国家的治理有着重要的作用。 D、“夫徒处而致利”的“致”指取得,与《劝学》中“而致千里”的“致”含义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苏秦认为秦国得天独厚,有足够的实力吞并诸侯,称霸天下。他极力游说秦惠王,希望自己的主张能够被采用。 B、秦惠王对苏秦的主张并不赞同,以时机、条件等不成熟为由拒绝了他的意见,足见秦惠王谨慎务实的作风。 C、苏秦对秦惠王不听从自己的主张感到困惑,但他仍然耐心地纵论古今,彰显战国时期纵横家巧言雄辩的风采。 D、苏秦最终未能成功游说秦惠王,返回老家时,他打着绑腿,穿着草鞋,,背着书籍,挑着行囊,体貌憔悴,很是惭愧。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今先生俨然不远千里而庭教之,愿以异日。

    ②乃废文任武,厚养死士,缀甲厉兵,效胜于战场。

    (5)、苏秦是如何游说秦惠王的?请简要概括。
  • 4.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各小题。

    题严陵钓台

    (唐)王贞白

    山色四时碧,溪声七里清。

    严陵爱此景,下视汉公卿。

    垂钓月初上,放歌风正轻。

    应怜渭滨叟 , 匡国正论兵。

    过严子陵钓台二首(其一)

    (宋)张浚

    古木笼烟半锁空,高台隐隐翠微中。

    身安不羡三公贵,宁与渔樵卒岁同。

    [注]①严陵钓台:东汉著名隐士严光(字子陵)隐居垂钓的地方。严光少有高名,与东汉光武帝刘秀同学,亦为好友。刘秀即位后,多次延聘严光,但他隐姓埋名,退居富春山。②王贞白:唐末著名诗人,早年曾两中进士,曾随军出塞抵御外敌,创作了不少脍炙人口的诗篇。③渭滨叟:太公望吕尚,即姜子牙,曾在渭水边垂钓得遇周文王。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两首诗都写出了钓台环境的清幽秀美,这是严光选择在此隐居的因素。 B、王诗的“下视”和张诗的“不羡”,都写出了严光不慕权贵的品格。 C、两首诗在写景方面各有特色,王诗注重声色结合,张诗巧用点面结合。 D、两首诗分别描写了严光垂钓、渔樵的生活场景,王诗比张诗更具体可感。
    (2)、两首诗对严光归隐的情感态度有所不同,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 5. 名篇名句歜写,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现实生活中,人们常常慨叹“开始总是很容易,坚持下去却很难"。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的“”两句,也表达了类似的观点。
    (2)、传统文化中,鱼、雁是信使的代称,《春江花月夜》中“ “两句,暗含鱼雁无法传递音讯的意蕴,从而含蓄表达了游子思妇的相思之苦。
    (3)、“铁马”让人想到披甲奔跑、快疾如风的战马,力量感十足,充满战意豪情。该意象在古典诗词中经常出现,比如“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6. 阅读下而的文字,完成各小题。

    科学与艺术的关系是一个古老的论题,众多科学家和艺术大师都曾为此争论。作为人类文化的两大重要分支,由于视角不同,有的人突出强调它们的差别,认为科学的目的是探索自然,而艺术则倾向于探索人类心灵。科学后浪飞速覆盖前浪,而艺术更能青春永驻。另一些人则指出它们的一致性,认为艺术家的构想与科学家的发现极其相似,强调真正的科学与艺术的思维过程    

    其实无论是科学家还是艺术家,他们都对世界的起源和生命的本质着迷,试图通过自己的智慧找到影响宇宙自然和万物命运的那种能量。他们以自己的思维方式,运用各自的手段,展现他们对世界的理解。就像人的左右脑发挥各自功能一样,科学与艺术,     而又协同配合。

    (    ),建立了属于自己的新设计格局,融化了科学与艺术之间的冰山。他一生颠覆了六大产业,即个人电脑、动画电影、音乐、移动电话、平板电脑、数字出版。他所做的产品都超前于时代,这一点是     的。包豪斯理论的一个重要观点深深影响着乔布斯。包豪斯认为,我们应该对丑的事物深恶痛绝,而对美要有一种近乎偏执的追求,不达目的,誓不罢休。

    (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下面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包豪斯理论的追随者乔布斯是苹果公司的创始人,他完美地诠释了科学与艺术之间的和谐关系 B、苹果公司的创始人乔布斯是包豪斯理论的追随者,他完美地诠释了科学与艺术之间的和谐关系 C、包豪斯理论的追随者乔布斯完美地诠释了科学与艺术之间的和谐关系,他是苹果公司的创始人 D、苹果公司的创始人乔布斯完美地诠释了科学与艺术之间的和谐关系,他是包豪斯理论的追随者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 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

    2022年4月,一张“外滩长草了”的图片在社交媒体上流传。照片中,上海外滩广场空无一人,笔直的铺路石板缝隙里野草丛生。疫情期间,     , 而且还在世界很多地方出现过。2020年上半年,意大利威尼斯的游客数量剧减之后,威尼斯运河水质变洁净,看得见鱼儿游弋;印度旁遮普省居民在家中就能看到200千米之外的喜马拉雅山。这些现象引发人们思考,人与自然当保持一种怎样的关系?

    事实上,外滩长草和成尼斯运河清澈见底等现象,稍稍划出了人与自然之间的界线。一方面,在我们自己的城市和家园、人们营造整洁、明亮、宽敞、平坦的环境,以期荻得更舒适的生活空间。另一方面,由于疫情,外滩无人留连驻足,     。 根据生物地理学的理论,人类如果将所点据的地球一半的地表面积还给大自然:各种生态系统可以基本保持完整,绝大多数的生命能得以生存;若有一半或更大的地表面积处于自然状态,地球上的生命就能进入安全区。疫情期间上海外滩的野草和威尼斯运河游弋的鱼儿也在提醒人们,     , 人类才会拥有更宜居的家园。

    (1)、文中画波浪线处的“我们”和“人类”都指人类,为什么第一处用“我们”,第二处用“人类”?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四、写作(60分)

  • 8.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书法是一种文字美的艺术表现形式。唐代书法家欧阳询在其《用笔论》中对书法有过这样的论述:“书法者,书而有法之谓,故笔落纸上,即入‘法’中,动静皆能含法为上乘。”这里的“法”有法度之意,即书写时的笔法和规则。书法创作要遵循法度,符合法度的作品才有审关的价值,才有可能成为上乘之作。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 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