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新高考历史模拟冲刺卷(浙江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3-04-14 类型:高考模拟

一、选择题。

  • 1. 从考古发掘来看,新石器时代,我国家畜中数量最多的是猪,其次是牛、狗和羊,大汶口遗址发掘出的墓地中有三分之一以上以猪殉葬。这可以作为证据说明新石器时代(   )
    A、食物种类丰富 B、小农经济发展壮大 C、社会贫富分化加剧 D、大迁徙生活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 2. 公元前213年,秦始皇采用了李斯的主张,下令:凡《秦纪》之外的历史书籍及非博士官所藏的《诗》、《书》、百家语限期烧毁,医药、卜筮、种树之书不烧,禁止私学,欲求学的以吏为师;有敢谈论《诗》《书》的处死,以古非今者灭族。此举旨在( )
    A、发展教育事业 B、强化地区管理 C、加强皇权统治 D、促进民族融合
  • 3. 据史书载,中央王朝给边疆少数民族首领及其属官颁赐印绶,始于汉高祖,后历代沿袭。这种赐印( )
    A、有意彰显华夷之别 B、利于维护民族团结 C、凸显夷强华弱时局 D、旨在促进边疆开发
  • 4. “今台阁选举,涂塞耳目,九品访人,唯问中正。故据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则当涂之昆弟也。”反映了中国古代某一选官制度的弊端。该选官制度是(    )
    A、军功爵制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
  • 5. 下表唐宋时期商业发展的情况,表中的变化反映了(   )

    朝代

    商业发展的表现

    唐朝

    城市商业区城扩大到城外,形成草市

    北宋

    草市或集、墟在交换发达的基础上,逐渐发展成固定的市镇

    A、政府扶持市镇经济发展 B、城市商业活动打破时空限制 C、经济重心南移趋势明显 D、市镇成为城市和乡村的桥梁
  • 6. 清代中后期,京剧在宫廷中日渐兴盛。除了以帝王将相为主角等宏大叙事的历史剧以外,还出现了许多以市民生活为题材的剧目,如《一捧雪》《蓟州堂》等。这表明( )
    A、清王朝统治危机的逐渐加剧 B、经济发展世俗文化影响广泛 C、艺术受外来文化的重大挑战 D、京剧成为社会主流艺术形式
  • 7. 鸦片战争期间,英国商界多次要求英国政府“负起责任”保护其在华利益。战后,英国政府认为,通过不平等条约“可以用英国极不足道的牺牲来保证眼前巨大的利益和未来更会增大的利益”“可以便利纺织品输入中国各重要省份”。由此可见,英国发动的侵华战争( )
    A、表明新的经营方式在中国出现 B、瓦解了清朝朝贡贸易体系 C、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 D、适应了其商品输出的要求
  • 8. 下表为1862-1900年中国创办的37所新式学校的分类统计。这折射出当时中国( )

    类别

    数量(所)

    占比(%)

    翻译类

    8

    21

    企业专门技术类

    11

    30

    军事技术类

    18

    49

    A、西方学说得到广泛传播 B、科技水平有了大幅提高 C、教育体制日益走向完善 D、学习西方以实用性为主
  • 9. 有学者指出:“从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是一个历史转型期。”在这段时期里,各种各样的历史人物选择了不同的方式改造中国社会,推动中国社会进步。下列“选择”不属于这一时期的是( )
    A、宋教仁通过议会斗争来追求民主政治 B、陈独秀通过思想革新来反对专制愚昧 C、李大钊宣传社会主义思想来救亡图存 D、孙中山提出“新三民主义”指导革命
  • 10. 1941年3月,八路军三五九旅七一七团率先开进了南泥湾。不久,其他各团及三五九旅旅部也进驻了垦区。昔日的“烂泥湾”变成了“陕北好江南”。南泥湾的建设( )
    A、推动了抗日根据地经济建设 B、显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作用 C、粉碎了日本速胜的狂妄企图 D、推动了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
  • 11. 下图为2016-2020年中国科技成果登记数(单位:项)及增速。根据下图可知,中国( )

    A、国际竞争力的持续提升 B、科研投入力度的加大 C、科教兴国战略成效初显 D、科技创新能力的增强
  • 12. 粤港澳大湾区由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和广东省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惠州、东莞、中山、江门、肇庆组成。2017年7月,香港、澳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广东省共签署了《深化粤港澳合作推进大湾区建设框架协议》。实施这一发展战略立足( )
    A、“一国两制”的理论创新 B、对外开放的区域性扩展 C、解决区域协调发展问题 D、加速我国内地经济发展
  • 13. 古代两河流域,祭司是社会各阶层中的权贵者,掌握多种权力和大量土地资源,所以当城市国家建立时,要么是祭司成为国王,要么是国王依赖祭司。这反映了古代两河流域( )
    A、等级分明 B、宗教色彩浓厚 C、王权衰弱 D、生产力落后
  • 14. 公元前518年,他(大流士)再一次用兵埃及,巩固了对埃及的统治。公元前513年,他又率大军向西越过了博斯普鲁斯海峡,进入欧洲,占领了色雷斯等地,波斯成为一个地跨欧亚非三大洲的大帝国。这一帝国( )

    ①凭借公民组成的强大军队征服了欧洲

    ②国王是整个政权的核心和最高主宰,他的权力被认为来自神

    ③地方实行行省制,行省总督和军事长官相互监督和制约

    ④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官僚体系和税收系统,穆斯林担任最重要的职务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 15. 随着生产的发展,产品出现了剩余,集体劳动逐渐被个体劳动所取代,由此产生了私有制,随之也出现了阶级,氏族中出现了贵族阶层和平民阶层。这表明(   )

    ①阶级的出现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
    ②阶级和剥削的出现是社会的一种倒退

    ③私有制是社会阶级分化的前提和基础
    ④阶级分化是原始社会解体的根本因素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 16. 18世纪中期的法国,许多贵族为了让他们的儿子在手工技艺方面得到训练,纷纷在家中设置了手工作坊,枯燥的技术类书籍也被他们的家庭藏书室当作标志性的收藏品,甚至在他们举办的沙龙中,也往往醉心于谈论牛顿的才华和讨论“燃素”的性质。这表明当时( )
    A、自然科学理论发展迅猛 B、工业革命的条件已经成熟 C、法国启蒙运动方兴未艾 D、法国的等级制度逐步瓦解
  • 17. 18世纪60年代开始的工业革命,不仅是一次技术改革,更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推动了经济、政治、思想等诸多领域的变革。下列项中,属于工业革命引起的变革有( )

    ① 成立东印度公司

    ② 建立文官制度

    ③ 出现汽船、火车

    ④ 禁止黑奴贸易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 18. 恩格斯指出“解决社会问题办法还隐藏在不发达的社会生产中,因此新的社会制度,它愈是制定得详尽周密,就愈要陷入纯粹的幻想。”据此可知,恩格斯认为“空想社会主义”最大的症结在于( )
    A、无产阶级尚未完全觉醒 B、缺乏科学理论的指导 C、社会历史发展的局限性 D、社会矛盾日益加剧
  • 19. 德国在1871年确立的君主立宪制既保留了专制主义的传统,加强了普鲁士王朝和容克在德国的统治;又依靠强大的中央政府,推行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政策措施,消除了德国经济发展的障碍,将德国带入现代化发展的快车道。这表明君主立宪制的建立( )
    A、为德国完成统一奠定了基础 B、实现了德国社会的长治久安 C、使国王成为了“虚君” D、顺应了德国发展的现实需要
  • 20. 毛泽东指出:“它改变了整个世界历史的方向,划分了整个世界历史的时代;不只是开创了俄国历史的新纪元,而且开创了世界历史的新纪元”。毛泽东评价的是( )
    A、十月革命 B、二月革命 C、巴黎公社 D、《共产党宣言》
  • 21. 从1964年起,美国高校开设的非洲语言课程有约20种,还定期进行常规性和高强度性非洲语言培训项目,到1968年全美高校的非洲研究项目增加到38个。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民族解放运动的兴起 B、国际力量对比的变动 C、种族歧视政策的松弛 D、资本主义阵营的分化
  • 22. 有学者认为:《中俄尼布楚条约》仅仅比《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晚了41年,该条约使清朝对疆域、边界的认识从漫无边际的“天下”向西方近代国界观念的转变,是中国疆域从传统王朝国家开始向主权国家转变的开端。也有学者认为清朝边界观念是基于中国传统“天下主义”的“天下”“夷夏”。在乾隆平定准噶尔叛乱后,要求沙皇对其臣服,对俄政策重回“朝贡礼”路线。由此可见,“天下主义”非但未因中俄订约划界而动摇,甚至自乾隆中期起还有强化的趋势。据此可知( )
    A、历史真相因时代久远而模糊不清 B、历史研究可以采用不同的理论和视角 C、历史结论需要依据现实加以修正 D、史料的丰富扩充会影响历史的认知

二、非选择题。

  • 2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学术研讨会上发表讲话:“文以载道,文以化人。当代中国是历史中国的延续和发展,当代中国思想文化也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传承和升华,要认识今天的中国、今天的中国人,就要深入了解中国的文化血脉,准确把握滋养中国人的文化土壤。研究孔子、研究儒学,是认识中国人的民族特性、认识当今中国人精神世界历史来由的一个重要途径。”

    【资料夹】

    ①《史记》中写道:“(战国时)鲁世世相传以岁时奉祠孔子冢,而诸儒亦讲礼乡饮大射于孔子冢……(汉)高皇帝过鲁,以太牢祠焉。诸侯卿相至,常先谒然后从政。”

    ②唐高祖李渊规定:老子地位在孔子之上,释迦佛位居第三。武则天时明令佛教位在道教之上。

    ③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为孔子加谥“元圣文宣王”;五年后又改谥“至圣文宣王”。

    ④元成宗特诏命孔子加谥为“大成至圣文宣王”,并于大德十一年(1307年)刻《大成至圣文宣王追封碑》。

    ⑤康熙皇帝亲题“万世师表”献于孔庙。

    ⑥1917年,陈独秀发文强调:“旧教九流,儒居其一耳。阴阳家明历法,法家非人治,名家辫名实,墨家有兼爱节葬非命诸说,制器敢战之风,农家之并耕食力,此皆国粹之优于儒家孔子者...应毁全国已有之孔庙而罢其祀。”此文在当时“批孔”思潮中颇具代表性。

    ⑦20世纪20年代,孙中山曾对共产国际代表马林说:“(为说服一个青年军官加入国民党)我向他解释我是从孔子到现在的中国伟大的改革家的直接继承者,如果在我生前不发生重大的变革,中国的进一步发展将推迟六百年。”一位国民党政要也回忆说:“(孙中山答复一位俄国革命家)中国有一个正统的道德思想,自尧、舜、禹、汤、文、式、周公,至孔子而绝。我的思想,就是继承这一个正统思想来发扬光大的。”

    ⑧2004年3月,时任国家主席胡锦涛批示,将孔子出生地建成“中华文化标志城”,并将对外汉语传播机构命名为“孔子学院”。

    ⑨据张岂之等现代学者的研究,隋唐以前的崇儒政策以尊周公为主,但从历史发展的趋势来看,周公的地位是不断下降的,孔子的地住是不断上升的。

    (1)、在下面的资料夹中选择可以作为依据的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描述国人对“孔子”评价的变化。(要求:写出变化趋向并用具体材料加以验证。)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运用唯物史观说明人们对“孔子”评价变化的因素。
  • 2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937-1944年陕甘宁边区粮食产量统计表单位:万石

    年份

    1937

    1938

    1938

    1940

    1941

    1942

    1943

    1944

    粮食产量

    111.6

    122.1

    175.4

    152.6

    145.6

    148.4

    181.2

    181.7

    增长指数

    100

    109.4

    157.2

    136.7

    130.5

    133.0

    162.4

    162.8

    ——摘编自黄正林《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粮食问题研究》

    材料二:1952年下半年开始,全国许多地区出现抢购粮食的现象,这种粮食紧缺的态势一直延续到1953年上半年。同年10月,中共中央通过《关于实行粮食的计划收购与计划供应的决议》。20世纪50至70年代,农民种粮靠计划、粮源靠统购、消费靠统销、余缺靠调拨、供应凭票证,国家力争实现粮食供需平衡。

    ——摘编自毛佳《新中国成立以来粮食安全财政政策的演进及其当代启示》等

    材料三:种子是农业产业链中的源头,中国是世界第二大种子需求国,但世界绝大多数种子供应已被美、法、德等西方国家种业公司垄断。1989年3月,《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管理条例》颁布,对种子选育和审定、种子生产等方面做了具体规定。到1994年,良种在农业增产中的贡献率已经提高到32%。目前,相比于国外,我国具有独立研发能力的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仍然不多,提高种子的科技含量及育种水平是当下农业科研最主要的任务。

    ——摘编自徐豪《种子安全,才有粮食安全》等

    (1)、概括材料一中陕甘宁边区粮食产量变化的总趋势,并结合史实分析其原因。
    (2)、分析材料二中国家粮食政策实施的历史背景。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中国共产党确保粮食安全做法的认识。
  • 25. 历史上的移民。

    材料一:下表历史上客家迁移及动因

    迁移时间

    迁移动因

    迁出地域

    迁入地域

    317—879年

     

    中原旧地

    江淮流域

    880—1126年

    黄巢起义

    皖、豫、鄂、赣等

    皖南、赣东南、闵西南、粤东北

    1127—1644年

    宋高宗南渡金人、蒙古人南下入主中原

    闽西、赣南

    粤东北

    1645—1867年

    满人南下入主中原

    闽西南、赣南、粤东北

    及中部

    粤中部及滨海地区与川、桂、湘及台湾

    材料二:如果人口的分布是天定的,那么人口流动便是历史的发动机。1750年,欧洲人口约14000万,到1850年,欧洲人口迅速上升到26600万。在19世纪,欧洲人是人口向外扩张的主要种族。1821至1924年间,大约有5500万欧洲人移居海外,其中3400万到了美国。西方人征服、有时甚至消灭了其他民族,开发了人口密度较低的土地并定居下来。人口输出可能是近代西方崛起的最重要的衡量标准。

    二战后,欧洲国家鼓励移民的流入以弥补劳动力的植缺,移民主要来自于发展中国家。1965年,英国取消了偏向于欧洲的移民限额,并彻底修改了相关法律,使得70年代和80年代移民大量流入,其中大约35%来自亚洲、45%来自拉丁关洲。欧洲和美国人口自然增长率很低,而移民的生殖率高,因此,西方人日益担心,他们现在不是在遭到军队和坦克的入侵,而是遭到了讲着其他语言、信奉其他神和属于其他文化的移民的入侵。他们还担心,移民会抢走他们的工作,占据他们的土地,享受他们的福利制度,并且威胁他们的生活方式。

    20世纪末出现了一个不同以往但规模更大的移民浪潮。1990年,合法的国际移民有将近1亿人,难民约1900万,处境十分艰难。

    ——摘编自(美)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述》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上表空白处的迁移动因,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客家民系形成过程呈现出的显著特点。
    (2)、阅读材料二,结合所学,对19世纪以来的三次移民浪潮进行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