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名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语文2月月考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3-04-04 类型:月考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中华民族有着深厚文化传统,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思想体系,体现了中国人几千年来积累的知识智慧和理性思辨。这是我国的独特优势。中华文明延续着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也需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与阐发,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把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要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激活其生命力,让中华文明同各国人民创造的多彩文明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精神指引。要围绕我国和世界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着力提出能够体现中国立场、中国智慧、中国价值的理念、主张、方案。我们不仅要让世界知道“舌尖上的中国”,还要让世界知道“学术中的中国”“理论中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中的中国”,让世界知道“发展中的中国”“开放中的中国”“为人类文明作贡献的中国”。

    强调民族性并不是要排斥其他国家的学术研究成果,而是要在比较、对照、批判、吸收、升华的基础上,使民族性更加符合当代中国和当今世界的发展要求,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解决好民族性问题,就有更强能力去解决世界性问题;把中国实践总结好,就有更强能力为解决世界性问题提供思路和办法。这是由特殊性到普遍性的发展规律。

    (摘自习近平《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

    材料二:

    不少评论家、诗人和诗歌读者都感觉到当代新诗创作与理论进入了一种停滞不前、缺乏生命力的状态。由于古老的东方文化传统与汉语都不可能向西方文化和语言转化,而西方诗歌文化与语言又不可能被缺乏本民族传统意识的诗歌作者与理论家自然吸收,食洋不化的积食病就明显地出现在诗歌创作和理论中。

    人们逐渐意识到对“他文化”吸收力的强弱与自己本民族文化传统的强弱成正比,唐代之所以能广泛吸取西域民族、北方民族及佛教的文化,正因为它拥有一个秦汉以来建立的强大的中华文化传统,这传统如一个消化力极强的胃,吸收了四方异域的文化,借以繁荣本民族文化。当代新诗不但丢失了本民族的诗歌传统,而且也失去了对那个传统的记忆和感情,而中华文化又不同于其他以拉丁语为先祖的各种西方文化,可以自然地相互吸收,所以必然会发生这种食洋不化的病症,这病症是当代诗歌失去读者的重要原因。当代诗歌由于时代内容的发展,已无法退回到新诗运动初期的状态。当代社会让世界村的居民们多少都进入了一个更复杂的感性与知性世界,中国诗歌也相应地在寻找与之相当的艺术形式,主要是诗歌语言、内在结构、外在形态。这些必须是有本民族实质性的和具有现代性的,单靠移植西方是绝对不行的。

    我们认为,21世纪中国新诗能否存活,就看我们能否意识到自身传统的复活并进入现代,同吸收外来因素之间的主次关系。没有传统何谈创新?没有传统作为立身之地,创新很可能变为全盘西化。所以,中国当代新诗一个首要的、关系到自身存亡的任务就是重新寻找自己的诗歌传统,激活它的心跳,挖掘出它久被尘封的泉眼。读古典文史哲及诗词、讨论,想现代问题,使一息尚存的古典诗论进入当代的空间,贡献出它的智慧,协同解决新诗面对的问题。据我的学习经验,历代中国文论中存在着大量对我们今日所思考的诗歌理论仍有意义的撰述,而我们却只习惯于引用西方理论,无暇回顾一下自身传统中这些理论,师洋师古应当成为回顾与前瞻的两扇窗户,同时拉开窗帏,扩大视野,恢复自己传统的活力才能吸收外来的营养。

    中国古典诗论在研究方法上与西方文论也有很大不同。西方文论强调逻辑剖析,优点是落在文本实处和清晰的抽象概括,但其弊病是容易刻板、枯燥、概念化、解剖刀往往伤及神经,概念也有失去生命的变幻色彩的毛病。而中国古典诗论体系虽不十分清晰,却能以富有内涵和想象力的诗样的语言传递给读者审美的智慧和哲理,不至于有水涸石露的窘境,而其中人文的情致、暖意、活力,丝毫没有实验室处理后的褪色失鲜之感。读古典诗论后可以意识到西方的科学分析、逻辑推理、抽象名词杜撰等虽不失为一家之法,却并非唯一的方法。而中国古典诗论的风格与中国古兴自学的灵活、深邃、玄远相匹配。对于诗歌这样内涵深、变幻多的文学品种,中国传统的文艺理论有其突出的优点。

    (摘编自郑敏《新诗百年探索与后新诗潮》)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华民族具有深厚的文化传统,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思想体系,这是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重要前提。 B、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构建,可以向世界传播中国优秀学术理论,为解决世界性问题提供中国经验。 C、当代新诗之所以出现“食洋不化”的病症,一是因为丢失了本民族的诗歌传统,二是因为东西方文化差异巨大。 D、中国古典诗论虽不以体系和逻辑见长,但蕴含诗性品格和人文情致,比西方文论更有生命力。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与材料二都谈到了传统和创新的关系,不过二者论述的重心并不相同。 B、借鉴西方诗歌并不能给本民族的诗歌带来现代性,对此中国诗人要有清醒认识。 C、中国古典诗歌的语言、内在结构和外在形态,依然可为当代诗歌创作提供营养。 D、古人论诗用“意在笔先”“空灵”“飘逸”等语,未落实处却包含鲜活的审美智慧。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
    A、韩愈《答刘正夫书》:“或问为文宜何师?必谨对曰:宜师古圣贤人。” B、晚清洋务派人物冯桂芬提出:“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 C、鲁迅《文化偏至论》:“外之既不后于世界之思潮,内之仍弗失固有之血脉。” D、季羡林认为:“东西方文化的相互关系是‘三十年河西,三十年河东’。”
    (4)、“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出自《论语》,现已成为国际社会公认的处理人际关系和国际关系的黄金准则。请结合材料一对这一现象加以分析。
    (5)、如何推动中国古典诗论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十八岁的李响

    蔡楠

    说实话,我比较讨厌李响。我这些天很忙,正忙一件大事。我越忙,他越来添乱,冷不丁就会出现在我的办公室,还一直蹦来跳去的。他耳不聋眼不花,就是说话含混不清。我讨厌他这一点,有话就说,说完就走不好吗?还有,我怕他蹦来跳去的,要是摔坏了,我可没时间送他去医院。李直也没时间。李直比我更讨厌他。

    于是我想赶他走。我泡上一杯茶给他端过去,他却轻飘飘地躲开我,像个气球一样飘到了窗户前。我赶紧关严了窗户,我怕他飘出去。

    我把茶水送到了他的嘴边,说,喝点茶吧,喝了茶哪里来的你就回哪里去,我明天还要出门呢!

    李响就把一杯茶喝光了。喝完茶,他不蹦不跳了,稳稳当当地站在了那里。

    我知道,茶水冲掉了这些年堵在他喉咙里的东西,他的声道开始通畅了。我拿出一把宜兴紫砂陶壶,又拿出一罐好茶,一并递给他,说,你可以走了。

    李响却没有要走的意思,他把东西扒拉到一边,说,我不是来要东西的,我想跟你出门,去南泥湾!

    我吃了一惊,他怎么会知道我要去南泥湾?我赶紧去扶他,我怕他说胡话犯病啥的。我把座椅搬了出来,放到他的屁股底下。他却不坐,腰板挺直了盯着我,大声说,李游,你说,到底带不带我去?

    我去是有项目做,你去干什么?

    我给你当向导,我熟悉那里,我在那里打过仗!李响一字一顿地说。

    快别说你打仗的事了,你当年是瞒着父母偷着跑出去的,连新婚十天的媳妇都瞒着。知道李直为什么讨厌你吗?就是因为当年你偷着离开家。

    我那不是偷着跑,是当兵抗日去了。贺龙在冀中打了齐会战斗,大获全胜,部队需要补充兵员,我就跟上队伍走了。李响争辩着。

    那你打仗了吗?打了,不过……李响这回坐下了,他的眼神有些黯淡,他缓缓地说,我跟上队伍走的第三天,就在石家庄附近的陈庄和鬼子打了一仗,可还没冲锋,我的腿就中了一枪,后来腿病了,我就当了炊事员。

    我扑哧一声笑了,刚喝进去的一口茶差点喷出来,问,那后来呢?

    后来我参加了百团大战,跟着部队去了晋西北,再后来就去了延安。说到这,李响的眼神突然有了光芒,慢慢地说,我是跟着部队一瘸一拐地来到延安的。那时候,我和战友们都觉得这回有仗要打了,我们得保卫延安啊!可是……上级却让我们去南泥湾种地了。

    你是说,你去南泥湾开过荒?怎么这些年没听你说过呢?我觉得李响的话有点离谱。这有什么好炫耀的,我在老家又不是没种过地!再说了,你和李直哪里关心过我啊,啥时候耐心地听我说过话呀?

    李响说得对,我和李直确实不大关心他。他十八岁就扔下媳妇偷着跑了,李直出生的时候都不知道他爹是谁。李直和娘在动乱的时光里能熬过来就不错了,哪里还能关心他!

    李响叹了口气,接着说,你们不关心我,可我惦记你们!原来我想打完鬼子就回来,后来我又想等南泥湾的地种好了再回来,可南泥湾很难缠啊……

    你就别找理由了,你根本没想过回来!我对李响喊道。别……别瞎说,我李响不是那种人。那时候的南泥湾,确实难缠,天寒地冻,荒无人烟。部队开拔到那里,没吃、没穿、没住的地儿,我当炊事员还不知道吗?红米饭、南瓜汤,那是后来才有的。挖野菜也当粮,可大冬天的到哪里去挖野菜啊?反正,炊事班里也没饭可做,我就拿起做饭的铁铲,穿着单衣,去开荒了……

    听到这,我不说话了。听李直讲过,他两岁的时候,县上的干部把李响的包裹送回来时,里面确实有一把铁铲,不过铲子只剩了个破片片。

    见我不说话,李响来劲了,说,你相信我说的是真的吧,那就带我去吧!

    我凑近李响,把他抱住了。他的身体很轻,我知道我抱住的不单是李响,还有李响的故事。我决定带李响走,不乘飞机了,我要亲自开车去南泥湾。

    李响跟着我来到了南泥湾镇,却蒙了。

    他怎么也找不到开过荒的地方在哪里了。他不吭声了,任由我给他当向导。

    我开着导航,带他去了三五九旅旅部旧址、南泥湾垦区政府旧址、党徽广场、稻香门广场,还带他去了南泥湾风景区,参观了南泥湾特有的民宿……

    看,我就是在这里开过荒,在这里住过!李响在一个被改造成农家院的窑洞前站住了,大呼小叫起来。

    我知道,我应该办我的大事了。

    我走进窑洞,一群人早已等在那里了。这些人是南泥湾开发区的领导,我从电脑包里拿了一份签好字的合同,说,这是我们公司引进的石墨烯技术,现在我把它无偿献给南泥湾,用上这种材料,窑洞加热快,也非常环保。再有,我的公司想捐赠一批环保充电车,方便南泥湾的旅游,第一批已经在路上了……

    办完这件大事,我回头再找李响,却看不见他的踪影了。

    这下我可急坏了,弄丢了李响,我没法向我的父亲李直交代,他正在家辛苦地帮我带孩子。

    我猜到李响去了哪里。我急匆匆赶到九龙泉烈士纪念碑前,果然看到李响一动不动地站在那里。确切地说,是他的名字嵌在了纪念碑里。

    这时,我听到了导游的讲解:李响,河北雄安人,曾经创造一天开荒四亩的纪录,他用铁铲和矍头连续开荒一个月,最后累倒在了地里,那年他只有十八岁……

    我的眼泪疾速地涌了出来,我大声喊道,爷爷,你的孙子来看你了!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开篇用“蹦来跳去”“像个气球一样飘到了窗户前”等看似荒诞的语言描写李响,暗示了他的形象萦绕在“我”心里挥之不去。 B、“这些年堵在他喉咙里的东西”,指的是李响参加革命直到在南泥湾牺牲的故事。家人不知道这些事,因此对他有些误解和埋怨。 C、小说中用“我”的不断追问和“扑哧一笑”的表现,意在说明“我”觉得祖父李响瞒着家里去参加革命是可笑而且没有意义的。 D、李直讨厌父亲李响,是因为李响十八岁就扔下父母和新婚的媳妇,偷着离开家去参加革命,没有尽到做儿子、丈夫、父亲的责任。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运用魔幻现实主义手法,在魔幻的情节中凸显现实生活的真实,拓展了小说的内部空间,增加了小说的趣味性,吸引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B、小说在刻画主人公的人物形象时,运用了语言、动作、心理、肖像、正侧面描写相结合等多种表现手法,因而李响的形象鲜活、生动、丰满。 C、小说前面说李响要给“我”当向导,后来却变成了“我”给李响当向导,情节上前后照应,侧面写出了经历了不同时代的南泥湾变化之大。 D、从前文故事中的李响到导游讲解的烈士李响,读者可以从不同的视角感知其形象。小说以“我”的一声呼喊结尾,给读者留下了回味的空间。
    (3)、“铁铲”在小说中出现过多次,请简要分析其作用。
    (4)、“南泥湾精神”是延安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请结合李响和李游这对祖孙的故事,谈一谈你对“南泥湾精神”的理解。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 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久之,单于使陵至海上,为武置酒设乐。因谓武曰:“单于闻陵与子卿素厚故使陵来说足下虚心欲相待终不得归汉空自苦亡人之地信义安所见乎前长君为奉车 , 从至雍棫阳宫,扶辇下除,触柱折辕,劾大不敬,伏剑自刎,赐钱二百万以葬。孺卿从祠河东后土,宦骑与黄门驸马争船,推堕驸马河中溺死,宦骑亡,诏使孺卿逐捕,不得,惶恐饮药而死。来时太夫人已不幸,陵送葬至阳陵。子卿妇年少,闻已更嫁矣。独有女弟二人,两女一男,今复十余年,存亡不可知。人生如朝露,何久自苦如此!陵始降时,忽忽如狂,自痛负汉,加以老母系保宫。子卿不欲降,何以过陵?且陛下春秋高,法令亡常,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安危不可知,子卿尚复谁为乎?愿听陵计,勿复有云。”武曰:“武父子亡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位列将,爵通侯,兄弟亲近,常愿肝脑涂地。今得杀身自效,虽蒙斧钺汤镬,诚甘乐之。臣事君,犹子事父也,子为父死,亡所恨,愿勿复再言!”

    (选自《汉书·李广苏建传》)

    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屈原曰:“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温蠖乎?”乃作《怀沙》之赋。……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以死。

    (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选自《新书校注》)

    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此三者,吾遗恨也。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选自《新五代史・伶官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单于闻陵与子卿素厚/故使陵来说足下/虚心欲相待/终不得归/汉空自苦/亡人之地/信义安所见乎 B、单于闻陵与子卿素厚/故使陵来说/足下虚心欲相待/终不得归/汉空自苦/亡人之地/信义安所见乎 C、单于闻陵与子卿素厚/故使陵来说/足下虚心欲相待/终不得归汉/空自苦亡人之地/信义安所见乎 D、单于闻陵与子卿素厚/故使陵来说足下/虚心欲相待/终不得归汉/空自苦亡人之地/信义安所见乎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奉车,奉车都尉,皇帝出行时的侍从,掌管皇帝的车驾。 B、斧钺,古代作战用兵器,也是斩刑所用工具,这里指受重刑。 C、黔首,与“黎庶”“南冠”“鲰生”意思相同,指百姓。 D、少牢,指古代祭祀用羊、猪各一头,再加上牛一头即“太牢”。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苏武立场坚定,大义凛然。面对李陵的软硬皆施,威逼利诱,苏武全然不为所动,在恭敬中表现冷峻。 B、屈原正道直行,高洁不屈。面对“举世皆浊”“世人皆醉”的现实,屈原坚守理想,不受玷污,以死警世。 C、秦始皇武力统治,威振四海。对外向南北军事出击,对内废仁政弱化百姓,还加强防卫策略,固守天险。 D、庄宗恪守父命,矢志复仇。用兵前请三矢,凯旋后还三矢,恭敬收藏,于强敌中竭诚忧劳,故能有所成就。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②此三者,吾遗恨也。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5)、请结合一、二则材料,简要谈谈苏武和屈原忠君报国表现的异同。
  • 4. 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小题。

    广陵

    谈迁

    南朝旧事一芜城 , 故国飘零百感生。

    柳影天涯随去辇,扬花江上变浮萍。

    远山依旧横新黛,断岸还看散冷萤。

    今日广陵思往事,十年前亦号承平。

    【注释】①广陵:又称江都,今江苏扬州。清顺治二年(1645)四月,清军渡过淮水猝至扬州,破城大肆屠杀,持续十日,史称“扬州十日”。昔日金粉繁华的扬州顿成废墟。②芜城:即扬州故城。③《隋书·炀帝纪》:“大业十二年,上于景华宫征求萤火,得数斛,夜出游山,放之,光遍岩谷。”

    (1)、下列对这首清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联写作者飘零故国,因南明王朝覆亡、扬州城一片荒芜而百感交集。 B、首联中作者触景生情,面对已成为废墟的扬州城,不禁生发兴亡之感。 C、颔联以柳影、杨花的多情反衬扬州的冷落,以景语出之,意清而致远。 D、此诗借咏叹广陵旧事,表达了对清兵屠杀的愤慨和对南明的悲悼之情。
    (2)、颈联是如何表情达意的?请简要赏析。
  • 5.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凭箜篌引》中从正面写乐声,既以声写声,又以形写声的句子是“”。
    (2)、《屈原列传》中,称赞《离骚》“言浅意深”的两句是“”。
    (3)、古代文人常常描写水天相接之景象,寄寓或喜或悲的情思,“”两句就描写了这样的胜景。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劳动者素质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①      。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技能人才往往聚焦于复杂生产体系中的某一个环节,他们的工作也许并不在聚光灯下,但是对于提升制造业水平、提高实体经济质量效益具有重要作用。在平凡岗位上默默坚守、②      , 追求职业技能的完美和极致,技术工人就能成为一个领域③      的人才,打造自己在职场上的稀缺性,让人生出彩、梦想成真,并提升一个领域的技术水准。

    重视发挥技术工人队伍作用,既要依靠技术工人自身努力,也需要政府部门积极培养。“心心在一艺,其艺必工;心心在一职,其职必举。”从技术工人自身而言,无论从事什么劳动,只要具有“择一事终一生”的执着专注、“干一行钻一行”的精益求精、“偏毫厘不敢安”的一丝不苟、“千万锤成一器”的卓越追求,就能以勤学长知识、以苦练精技术、以创新求突破,在平凡岗位上干出不平凡的业绩。政府部门应加大制度创新、政策供给、投入力度,完善和落实技术工人培养、使用、评价、考核机制,提高技能人才待遇水平,畅通技能人才职业发展通道,完善技能人才激励政策,激励更多人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

    强国建设,“匠心”铸就。从一枚螺丝钉的打磨,到精确到毫米级的工艺,小环节里有大学问,也能做出大成果。新征程上,大力弘扬工匠精神,重视发挥技术工人队伍作用,使创新才智充分涌流,就能凝聚起强大的创新动能,为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不竭动力。

    (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复句改为单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引用和排比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 7. 某学校新修了一座教学楼,命名为“文德楼”。学校向全校教师征求对联,要求将“文”“德”二字分别嵌入其间。语文老师写出了上联“十年树木文化满园桃李”,如果你是一名政治老师,请你对出下联。下联是:
  • 8.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医学角度上,声音超过90分贝就会对耳朵造成损害。声音不宜过大,这个分贝的极限是160分贝左右。平常外界的噪音就往往会让我们感到不安,更不用说耳机了。耳机是贴在耳朵上的,直接把声音传到耳膜和大脑。戴上耳机后,耳道相当于一个封闭的通道,声音被反弹后又会回到耳朵。如果耳机音量过大,就会对耳朵造成一定的损伤。使用耳机一般不要连续超过30分钟,否则,时间不宜过长,从而导致噪声型听力下降。同时,听觉疲劳也是诱发“突聋”的一大因素。因为声音是相对的,要想在嘈杂的环境中听清楚耳机里的声音,耳机发出的音量就必须大于外面的声音。在这种情况下,环境不宜嘈杂。殊不知,调高音量后,耳朵就会受到严重的伤害,容易出现“突聋”的现象。

    根据上面的文字,请你概括戴耳机的三个注意事项,提醒自己或同学。每项不超过8个字。

四、写作(60分)

  • 9.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烟火气是家人团坐,灯火可亲;烟火气是国泰民丰,岁月安好;烟火气是温情,是祥和,需要珍惜和守护,也需要奉献和担当。寻常烟火,就是最美的风景。

    你对这段话有怎样的思考和感悟?请结合自身体验,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标题;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体特征明显;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不得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