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中考历史基础复习:七上第二单元 教材知识梳理

试卷更新日期:2023-03-31 类型:一轮复习

一、单选题

  • 1. 据考古发现,在殷墟郭家庄的一个商代墓中出土青铜礼器40件,器件均有精美的纹饰和文字,还有28件青铜乐器和生产工具。这表明当时(   )
    A、已经大量使用青铜农具 B、青铜铸造技术领先世界 C、青铜的铸造已经很发达 D、开始在青铜器上刻文字
  • 2. 历史学家认为,特定历史时期会有特殊的时代内涵,时代内涵又可用关键词总结。关于春秋战国时期,它的时代关键词是(   )
    A、秩序与法治 B、纷争与变法 C、守护传统与争鸣 D、民族融合与皇权至上
  • 3. 下列文物共同印证的历史主题是(   )

    河南出土的司母戊鼎

    河南出土的四羊方尊

    四川出土的带黄金面具的青铜刃头像

    A、青铜铸造,中国独有 B、王朝更替,代代传承 C、青铜文明,丰富多彩 D、文化中原,老家河南
  • 4. “东周时期,王朗软弱无力,封建主混战不休,是个多事的时期。不过,这也是一个社会经济发生根本变革,从而明确地、永久地决定中国发展进程的时期。”引发这一时期“社会经济发生根本变革”的主要原因是(    )
    A、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并进一步推广 B、都江堰的修建 C、各国统治者实行变法改革 D、百家争鸣的出现
  • 5. 古代有一项铸造技术,采用“泥范铸造法”,经过制模、雕刻纹饰、翻制泥范、高温焙烧、烧注液态金属、加工修整等工艺,铸造出种类丰富的大型器物。下面出土文物属于这一项工艺的是(    )
    A、 B、 C、 D、
  • 6. 甲骨文,是中国的一种古老文字,又称“甲骨卜辞”、“殷墟文字”或“龟甲兽骨文”。甲骨文中有很多文字(如图)与当时的房屋形象类似。据此可知(   )

    A、建筑记载也是甲骨文的起源 B、甲骨文都是一种象形的文字 C、商朝时期人们开始定居生活 D、甲骨文的书写方式较为成熟
  • 7. 李斯认为:“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富,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附。”而贾谊则认为:“商君违礼义,弃伦理,并心于进取,行之二岁,秦俗日败。”这表明(   )
    A、都是一家之言,毫无可取之处 B、商鞅变法存在缺陷,弊大于利 C、商鞅变法是秦走向灭亡的根源 D、所站立场不同,观点也就不同
  • 8. 《史记·夏本纪》中记载:“十年,帝禹东巡狩,至于会稽而崩。以天下授益。……禹子启贤,天下属意焉。及禹崩,虽授益,益之佐禹日浅,天下未洽。故诸侯皆去益而朝启…… 于是启遂即天子之位。”这反映了(   )
    A、从世袭制到分封制的转变 B、从禅让制到郡县制的转变 C、从禅让制到分封制的转变 D、从禅让制到世袭制的转变
  • 9. 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华文明有精深独到的见解,他说:“这种”贵和尚中、善解能容、厚德载物、和而不同'的宽容品格,是我们民族所追求的一种文化理念,······甚至还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我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神也正是在于这种伟大的思想。”这种思想主要是指(  )
    A、儒家的和谐思想 B、墨家的非攻思想 C、法家的法治思想 D、道家的无为思想
  • 10. 《华阳国志•蜀志》记载,“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下列选项中与这一景象的出现相关的是(   )
    A、李冰——都江堰 B、李冰——大运河 C、李冰——灵渠 D、李冰——长城
  • 11. 春秋时期,我国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是(   )
    A、纺织业的发展 B、商业活动的活跃 C、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 D、深耕细作
  • 12. 夏、商、周灭亡的共同原因是(   )
    A、国君饮酒作乐 B、后期的国君暴虐无道,统治残酷 C、诸侯争霸 D、与周边国家相处不融洽
  • 13. 战国时期百家争鸣,思想活跃。若生活在此时期,作为诸侯王,下列最容易被接受的思想是(    )
    A、儒家: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B、道家:顺应自然,无为而治 C、法家:依法治国,强化集权 D、墨家:兼爱、非攻
  • 14. 夏、商、西周三代是中华文明的第一个高峰期,这一时期物质文明的集中表现是青铜铸造,精神文明的表征是(    )
    A、造纸术的发明 B、磨制石器的推广 C、甲骨文的应用 D、学术界百家争鸣
  • 15. 它上承原始刻绘符号,下启青铜铭文,它已经具备了汉字的基本结构,很多字体至今仍在使用,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它是(    )
    A、甲骨文 B、金文 C、小篆 D、隶书
  • 16. 反对战争,珍爱和平是人类的共同追求。我国战国时期提出“兼爱”“非攻”的思想家是(    )
    A、墨子 B、孟子 C、庄子 D、韩非
  • 17. 君主的利益高于所有单独个体的私利,只有集合统筹全国之统治能力并匹配以有效的铁腕手段,才有可能杜绝和避免动乱发生。这一观点符合(    )
    A、儒家思想 B、法家思想 C、墨家思想 D、道家思想
  • 18. 孔子在《论语•为政》中说:“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商鞅在《商君书•更法》中则说:“三代不同礼而王,五霸不同法而霸。故知者作法,而愚者制焉;贤者更礼,而不肖者拘焉。”这表明(    )
    A、两者都意在维护奴隶主贵族阶层的利益 B、两者都在规劝统治者要积极地创新变革 C、商鞅明显比孔子对社会的认知程度更深 D、时代差异使两者对变革社会的主张不同
  • 19. 韩愈《原道》中记载,“孔子之作《春秋》也,诸侯用夷礼则夷之,进于中国则中国之”。这反映了春秋时期(    )
    A、中央集权观念不断强化 B、华夏认同观念已经出现 C、传统政治制度渐趋瓦解 D、民族交融现象比较普遍
  • 20. 小明刚刚转学到新班级,在自我介绍的时候,他说:“我的姓氏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请问小明的姓是( )
    A、 B、 C、 D、
  • 21. “夫商君为孝公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决裂阡陌,教民耕战”;“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予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此处两则材料反映的共同点是(   )
    A、统一了度量衡 B、推动了社会发展 C、统一了语言文字 D、促进了民族交融
  • 22. 商周时期青铜器的装饰纹样不断变化。商代纹饰充斥着各种神话幻想中的动物,充满诡异的神秘气氛;西周中期器物纹饰则大多只见一些几何纹样,具有单纯明快的特点;春秋战国时期,纹饰出现了宴饮、狩猎、战争等社会现实的题材。这些变化反映了(   )
    A、早期国家的发展过程 B、青铜器的功能发生重大变化 C、分封制从确立到崩溃 D、社会观念由重神到重人的转变
  • 23. “天子适(到)诸侯曰巡狩,巡狩者,巡所守也。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述职者,述所职也。无非事者……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材料所述的政治制度的作用是(   )
    A、发展经济 B、镇压人民 C、稳定秩序 D、强化集权
  • 24. 夏、商、西周三代是中华文明的第一个高峰期,这一时期物质文明的集中表现是青铜铸造,精神文明的表征是(   )
    A、造纸术的发明 B、磨制石器的推广 C、甲骨文的运用 D、学术界百家争鸣
  • 25. 如图两件二里头出土的文物最能印证(   )

    绿松石铜牌

    铜鼎

    A、原始农业发展 B、夏朝文明进程 C、阶级分化严重 D、早期国家产生
  • 26. 孔子17岁之后进入仕途,先后在鲁国、齐国等地做官。公元前496年,他开始周游列国。十四年后,在他69岁时回到鲁国,从此专行教道直到老死。下列与孔子周游列国有关的是(   )
    A、孔子的儒学符合社会需要 B、当时仍是贵族垄断教育 C、新兴的社会生产力迅速发展 D、诸侯争霸的战乱大环境
  • 27. 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现象。“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这一观点反映了谁的思想主张(   )
    A、老子 B、墨翟 C、孔子 D、韩非子
  • 28. 阅读下面“周朝分封制规定与周天子的实力”表格,可以得到的历史信息是(   )

    天子

    诸侯

    卿大夫

    土地

    1000千亩

    150千亩

    100千亩

    60千亩

    军队

    六军

    三军

    三军

    一军

    A、等级制度森严 B、周王室衰微 C、封建制度形成 D、生产力提高
  • 29. 当甲骨文在19世纪末被重新发现时,中国的学者几乎立刻就能够辨识,他们通过甲骨文与金文、篆文互证的方式成功释读了大约600多个甲骨文字。右图是甲骨文、金文与篆文的“日”字,这说明甲骨文(   )

    A、是中国发现最早的文字雏形 B、对后世的造字方式产生重要影响 C、阻断了后世文字的创新发展 D、是研究先秦时期历史的重要资料
  • 30. 下图是汉字“鱼”字演变的简单历程,据此可知(   )

    甲骨文

    周代金文

    小篆

    隶书

    楷书

     

    A、汉字是我国唯一文字 B、汉字的发展一脉相承 C、汉字的演变由简到繁 D、汉字部来源于象形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