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中考历史基础复习:七上第一单元 教材知识梳理

试卷更新日期:2023-03-31 类型:一轮复习

一、单选题

  • 1.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据考古发现,下列遗址的原始居民中最早种植粟的是(    )
    A、元谋人 B、北京人 C、河姆渡人 D、半坡居民
  • 2. 下列材料都涉及了河姆渡居民生活的历史,其中史料价值最高的是(    )
    A、当地传说 B、地区风俗 C、经典文献 D、出土文物
  • 3. 琮是一种内圆外方的筒型玉器,是一种祭祀的礼器。良渚文化和三星堆文化不仅隔着1000多年的历史,还隔着1800多公里的距离,却都发掘出了“玉琮”(见图)。据此可知(    )

    良渚文化玉琮(今江浙地区)

    三星堆文化玉琮(今四川地区)

    A、生产工具极大改善 B、早期国家已经出现 C、南北文化趋向一致 D、中华文明多元一体
  • 4. 考古工作者在河姆渡遗址发现多处稻谷、稻草的堆积层,层厚20﹣50厘米,最厚处超过1米,若折算成稻谷,可达12吨以上。这可用于印证河姆渡居民(    )
    A、已经从事农业生产 B、初步产生物品交换 C、广泛使用青铜工具 D、开始推广牛耕技术
  • 5. 经测定,北京人生活在距今约70万-20万年。其测定的重要依据是(    )
    A、化石 B、灰烬 C、碳屑 D、画像
  • 6. 原始农耕时期,河姆渡居民耕作时使用的先进生产工具是(    )

    A、打制石器 B、骨耜 C、铁锄 D、曲辕犁
  • 7. 距今约7000年左右的某遗址考古出土了大量的木桩、木板、柱、梁、枋等干栏式建筑构件……。它最有可能是(    )
    A、山顶洞人遗址 B、河姆渡遗址 C、元谋人遗址 D、半坡遗址
  • 8. 迄今所知世界上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直立人遗址是(    )
    A、元谋人遗址 B、北京人遗址 C、河姆渡人遗址 D、半坡人遗址
  • 9. 化石是研究远古历史的重要证据。我国境内目前通过研究化石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是(    )
    A、元谋人 B、北京人 C、山顶洞人 D、河姆渡人
  • 10. 下列图片内容共同反映了(    )

    新郑出土的裴李岗文化石镰

    舞阳贾湖遗址中发现的“野大豆”

    河姆渡出土的水稻种子

    A、原始农业发展 B、进入铁器时代 C、使用磨制工具 D、掌握制陶技术
  • 11. 由下表可知(   )

    时间

    人物

    治水活动

    距今4100多年

    大禹

    采用疏导的方式,堵疏结合,将洪水引入大海

    公元前500年左右

    蜀王杜宇

    在岷江出山处开一条人工河流,分岷江水流入沱江,以除水害

    公元前256年

    李冰

    依靠当地人民群众,在岷江出山流入平原的灌县,建成了都江堰

    A、治水人需要具有坚强的意志 B、治水要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 C、治水需要强大的经济做后盾 D、治水都会加重人民徭役负担
  • 12. 在距今8000多年的舞阳贾湖遗址,这里出土精致的石器、陶器(如图)和骨器。遗址中还出土了碳化的稻粒(如图)和家猪的骨骼。这表明(   )

    A、原始农业已经有了初步的发展 B、贾湖先民已经过上了定居生活 C、贾湖遗址已经出现了贫富分化 D、该遗址应位于长江中下游地区
  • 13. 孔子视“华”与“夏”为同义词。在甲骨文中,华这个字的地位非常崇高。汉朝以后又称汉人,但是华夏这个称谓并没有因此消失,而是延续至今。这表明(   )
    A、华夏族就是汉族 B、华夏族是中原人 C、华夏族地位崇高 D、中国人同根同源
  • 14. 研究中国古代史多有“传说时代”的概念,传说主要是神话和祖先传说,这些内容被后人用文字记录下来,描绘的就是远古传说时代。下列关于远古传说有误的是(   )
    A、“阪泉”之战,最终黄帝归顺炎帝 B、炎帝教民开垦耕种、通商交换 C、黄帝在“涿鹿”大战中打败蚩尤 D、仓颉创造了文字
  • 15. 如图中的一组文物可用于探究(    )

    A、原始农耕时的生产生活 B、早期国家的经济制度 C、夏商周时期的礼乐文化 D、春秋战国的农业生产
  • 16. 在距今5300-4300年的良渚古城遗址出土了翻耕工具石犁、收割工具石镰、挖沟工具斜把破土器等多种生产工具。据此推断合理的是,良渚先民(   )
    A、善于修筑大型工程 B、追求精致生活方式 C、能生产专业化农具 D、掌握玉米种植技术
  • 17. 远古时期生活在长江流域,主要种植水稻的居民是(    )
    A、元谋人 B、北京人 C、河姆渡人 D、半坡人
  • 18. 歌曲《万疆》中唱到“我何其幸,生于你怀,承一脉血流淌……”海内外的华人都是华夏儿女。被后人尊称为中华民族人文初祖的是(    )
    A、盘古 B、女蝎 C、黄帝、炎帝 D、大禹
  • 19. 距今约1万多年前,中华大地先后进入新石器时代,与旧石器时代相比,新石器时代的进步性主要表现在(    )
    A、用火烹饪食物 B、贫富分化出现 C、原始农业产生 D、早期国家出现
  • 20. 考古发掘的遗址实物是研究历史的第一手资料。最能证明“中国是水稻的故乡”的遗址是(    )
    A、北京周口店遗址 B、河姆渡遗址 C、半坡遗址 D、大汶口遗址
  • 21. 河姆渡人和半坡人已经懂得了耕种农作物、饲养家畜、磨制石器和烧制陶器,开始了定居生活。了解他们的生产和生活情况,主要是通过(    )
    A、考古发现 B、历史文献 C、神话传说 D、青铜铭文
  • 22. 在距今5300年左右的河南双槐树遗址中,出土的骨质蚕雕艺术品﹣﹣牙雕蚕,其形状符合家蚕的生物特点;在距今4000多年的浙江钱山漾遗址中,发现了家蚕丝线、丝带和绢片。以上考古发现与“嫘祖养蚕缫丝”的远古传说,可以相互印证的是(    )
    A、远古传说中的嫘祖确有其人 B、中国的农桑文明已经开始 C、中国是纺织业的唯一发源地 D、农耕时代社会分工的精细
  • 23. 在距今5300﹣4300年的良渚古城遗址出土了翻耕工具石犁、收割工具石镰、挖沟工具斜把破土器等多种生产工具。据此推断合理的是,良渚先民(    )
    A、善于修筑大型工程 B、追求精致生活方式 C、能生产专业化农具 D、掌握玉米种植技术
  • 24. 我国是世界远古人类的的重要发源地之一,有着丰富多样的远古人类遗迹,如果要去探寻中国境内最早的古人类遗迹,我们应该到下列的(   )
    A、元谋人遗址 B、北京人遗址 C、河姆渡遗址 D、半坡遗址
  • 25. 彩陶最早流行于河南西部、陕西关中地区、山西南部接壤的区域。到距今5300年左右,彩陶文化影响范围达到黄河上游和下游、长江流域和辽河流域。这是中原地区的史前文化第一次向周围地区施加强烈的影响。此时代与哪一历史时期比较接近(   )
    A、直立人时期 B、新石器时代早期 C、炎黄时期 D、商周时期
  • 26. 太史公在《货殖列传》说:“昔唐人都河东,殷人都河内,周人都河南。夫三河在天下之中……”,这些遗址中地理位置处于文中所指“天下之中”的是(   )
    A、红山文化遗址 B、元谋人遗址 C、半坡文化遗址 D、河姆渡遗址
  • 27. 在北京人遗址,考古学家相继发掘出土4个头盖骨化石;经研究,北京人身高平均为157厘米,上肢与现代人相似,下肢较上肢略长。研究表明(   )
    A、北京人与现代人身材完全一样 B、北京人会直立行走 C、北京人会制造和使用工具 D、北京人会使用天燃火
  • 28. 在今陕西西安半坡遗址,出土了一件绘着人面鱼纹装饰的彩陶盆(图1);在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出土了一件绘有猪纹的陶钵(图2) 。这些远古陶器上的图案,体现了当时(   )

     

    A、原始艺术水平 B、居民富足生活水平 C、农耕发展水平 D、社会出现阶级分化
  • 29. 考古研究发现,中原地区彩陶向周围地区施加影响的年代和达到的区域,与传说中教民制作陶器的炎帝所处的部落联盟兴盛的时间、空间一致。其中可以相互印证的历史信息是( )
    A、彩陶最早出现在中原 B、长江流域文化领先 C、先民已掌握制陶技术 D、炎帝鼓励发明创造
  • 30. 传说蚕丛是蜀地首先称王的人,他的眼睛向前突出。下图所示文物与蚕从形象吻合。由此可见(   )

    A、传说与神话都是真实的历史 B、考古是了解历史真相唯一途径 C、传说中蕴含着一定的历史信息 D、传说的历史价值远超考古发现

二、材料分析题

  • 31. 探寻中华文明之源,砥砺民族精神之魂。“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是以考古调查发掘为获取相关资料的主要手段,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支撑,采取多学科交叉研究的方式,揭示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的重大科研项目。

    【文明起源】
    材料一: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长江黄河与西辽河考古学文化年表


    材料二:二里头遗址······宫殿区以南有手工业作坊区,铸铜作坊和绿松石作坊可能都已开始生产贵族用奢侈品。二里头文化的分布范围首次突破了地理单元的限制,几乎分布于整个黄河中游地区。中华文明和其他文明有了接触,源自中亚地区的作物、家畜以及青铜冶金技术,在这个时期陆续传入了并被我们加以改造和提升。

    ——摘编自许宏《最早的中国》

    【国家出现】

    材料三:在具体研究中,研究人员以田野考古为中心,围绕距今5500年到3500年,开展考古发掘、调查和研究,研究遍布黄河上中下游、长江上下游、辽西地区河套地区,研究最后归纳出符合中国历史情况的文明形成标志,首先是农业和手工业的显著发展,出现明确的社会分工,这也是文明发生的基础。社会显著的阶层分化,高等级的手工业生产和分配为贵族所控制。出现了这些权贵阶层生前居住的大型的建筑,就是后来所谓的宫殿,以及需要动用大量劳动力来兴建公共设施,都邑成为当时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另外出现了王权管辖的区域性的政体和其具有的公共权力-国家。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成果公布5800年前已有文明起源迹象》

    【隽永相承】

    材料四:探究“中国”的含义,需查阅更多材料。

    A.中国者,贤圣之所教也,仁义之所施也,诗书礼乐之所用也。

    ——《国语·越语》

    B.泰遂以兵灭六国,并中国。

    ——《史记·天官书》

    C.皇帝(刘邦)继五帝三王之业,统天下,理中国。中国之人以亿计。

    ——《汉书·陆贾传》

    D.将流入黑龙江之额尔古纳河为界:河之南岸属于中国,河之北岸属于鄂罗斯。

    ——(清)《平定罗刹方略界碑文》

    (1)、根据材料一,你认为黄河流域哪些考古文化遗存与二里头文化存在文化传承?
    (2)、根据材料一、二,概括中华文明的起源的特点。(不得照抄原文)
    (3)、结合材料三分析,我国历史专家确定五千多年前已经进入文明社会的依据是什么?
    (4)、材料四中,关于“中国”含义不尽相同。体现文化含义的两项材料是;体现政治疆域含义的两项材料是(分别填写字母,多填、少填、错填、不填均不得分)
  • 32.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中国开国五千年,神州轩辕自古传,创造指南车,平定蚩尤乱,世界文明,唯有我先。

    ──孙中山

    (1)、材料中的“轩辕”是指哪位历史人物?

    (2)、“平定蚩尤乱”的部落联盟是哪两个?位于哪一大河流域?由于他们两个,我们中国人又被称作什么?

    (3)、我们应如何理解“世界文明,唯有我先”这句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