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练:14 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

试卷更新日期:2023-03-31 类型:二轮复习

一、单选题

  • 1. 孟德斯鸠认为,人民普遍的立法权主要体现在选举代表方面,人民并不适合去讨论政事,应该由代表去行使具体的立法权,而且人民选定代表后,代表无需事事请示选民,否则会给政府的运行带来巨大的困难。孟德斯鸠的这一观点( )
    A、为近代人民主权理论奠定了基础 B、凸显国家立法机关的价值 C、借鉴了古代希腊民主政治的经验 D、基于提升政务效率的考量
  • 2. 18世纪,法国思想家梅里叶无情地揭露封建教会和封建国家的罪恶,他把未来的社会描绘成自由公社的联盟,人人都做有益于社会的工作,都以平等的权利享受一切社会财富。这一思想(   )
    A、反映了下层民众的基本要求 B、深受巴黎公社革命的启发 C、与孟德斯鸠的主张基本相同 D、成为法国社会的主流思潮
  • 3. 1849年,美国南方各州坚持要在新加入各州推行奴隶制,北方各州则认为应通过国会表决禁止在新领地实行奴隶制。1850 年,南北方代表经过几个月的国会辩论,在北方制定了严厉的《逃奴法》后,南方最终同意新领地以自由州身份加入联邦。这表明,当时美国(   )
    A、种植园主的势力日渐削弱 B、国会权力得到进一步扩大 C、南北矛盾与政治妥协并存 D、联邦体制的弊端日益凸显
  • 4. 1521年出版于法国的小册子《庄稼汉》一改此前贬低农民的做法,将农民群体塑造为福音的捍卫者和改革的拥护者。这一作品很快被翻译成其他语言,数年内即有超过10000份不同版本的《庄稼汉》在德语区流传。《庄稼汉》的流传(   )
    A、体现了勤俭节约的伦理趋向 B、彰显了文学作品的革命价值 C、成为了宣扬新教的主要载体 D、有利于拓展宗教改革的基础
  • 5. 加尔文鼓励经商致富,宣称做官执政,蓄有私产,货款取利,同担任教士职务一样,均可视为受命于上帝;他反对唱歌,跳舞和穿漂亮衣服,取消演戏和赌博等。这些都(   )
    A、论证了资产阶级致富穷人受难的上帝旨意 B、借助了上帝揭示资本主义经济运行的规律 C、反映了资产阶级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的愿望 D、成为了欧洲美洲资产阶级革命的思想武器
  • 6. 薄伽丘《十日谈》描述了一种疫病,“染病的男女,最初在腹股沟或胳肢窝下隆然肿起一个瘤来,到后来愈长愈大……这以后,病征又变了,病人的臂部、腿部,以至身体的其他各部分都出现了黑斑或是紫斑,……这都跟初期的毒瘤一样,是死亡的预兆。”这场疫病(   )
    A、使雅典政治的走向明显转变 B、使欧洲劳动力短缺生产停滞 C、是文艺复兴产生的根本原因 D、致使亚历山大身染疫病而亡
  • 7. 英国是资本主义国家中君主立宪制的代表,其最高立法机关和权力机关是(    )
    A、议会 B、国王 C、法院 D、内阁
  • 8. 19世纪,法国画家居斯塔夫·库尔贝名言是:“我不会画天使,因为我从来没有见过他们。”他反对“为艺术而艺术”,以“创造栩栩如生的艺术”为目标。他意在强调绘画应(    )
    A、反对宗教束缚 B、反映现实生活 C、注重情感表达 D、追求光色效果
  • 9. “为了取得即便是那些在当时已经成熟而只待釆集的资产阶级的胜利果实,也必须使革命远远地超出这一目的在这种过分的革命活动之后,必然接着到来一个不可避免的反动, 这个反动又超出了它能继续下去的那个限度。经过多次动荡以后,新的重心终于确立了,并且成了新的出发点”。与恩格斯的这一论断最为相符的是( )
    A、德意志统一 B、北美独立战争 C、法国大革命 D、英国光荣革命
  • 10. 17世纪末18世纪初,英国议会选举以公开方式进行,出卖选票、收买选民现象司空见惯,1689年8镑6先令8便士可买得一个议员席位,到1727年一个伯爵为买席位却花了900镑。这一史实反映了当时(   )
    A、工业资本要求掌权 B、议会选举混乱不堪 C、代议制的严重倒退 D、议会政治地位显赫
  • 11. 1522年,梅兰希顿对上帝双重“义”的理解:一是人类之义,由律法统治以处理人们在此世的生活;二是圣灵之义,因基督的缘故单独通过信仰由福音自由地授予。这反映了其(   )
    A、捍卫天主教的权威 B、区别于路德的立场 C、人文主义神学思想 D、理解了基督的本质
  • 12. 就某一时期的文艺作品,一学者提到“它们不是以抽象思维方式,而是以形象思维方式,首先登上历史舞台。……他们并非人类的救世主,又不是半人半神的怪物,也不以超人式的传奇形象登上历史舞台。他们更喜欢以普通人的身份,以凡夫俗子的形象去表现自己的情欲与物欲。他们的行为不但缺少英雄主义气概,甚至连正人君子也不屑去做。他们重情更甚于重理,重欲又甚于重情。”这一时期的文艺作品(   )
    A、体现人文主义的追求 B、反映浪漫主义的取向 C、是现实主义的关注 D、是现代主义的表达
  • 13. 1781年大陆会议宣布《邦联条例》生效,并据此组建了新的中央政府——邦联国会,邦联国会集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于一身,拥有招募军队、处理外交、发行公债等广泛权力,第一次将北美分散的各殖民地统一成一个完整的主权国家。下列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
    A、《邦联条例》适应了美国统一的需要 B、标志着美国共和制民主政体开始确立 C、中央政府权力运行中存在削弱的情况 D、政权深受启蒙思想家分权理论的影响
  • 14. 1688年6月10日,詹姆斯二世之子降生,受天主教洗礼,这就意味着未来的英国国王将是天主教徒。詹姆斯二世所有的敌人都不愿这一可能成为现实。1689年,英国国会通过的《权利法案》规定:此后英国国王必须是新教徒,国王必须在国会的同意之下才能够行使内政和外交权力。材料表明(   )
    A、宗教因素在英国政局变动过程中非常重要 B、天主教有利于英国国王加强专制统治 C、《权利法案》标志着英国民主政体的确立 D、议会与国王的斗争实质上是宗教斗争
  • 15. 1482年,达·芬奇给当时米兰的最高统治者鲁多维柯斯弗查写了封求职信,在信中列出来自己熟练掌握的九门军事工程技术,希望谋得一个军事工程师的职位。最终求职成功。这反映了(   )
    A、达·芬奇的艺术才华未被重视 B、国家力量对军事才能的需求 C、人文主义精神得到社会认可 D、天主教会势力遭受严重打击
  • 16. 教皇亚历山大六世在1501年的教皇敕令中警告:“只要印刷术让无害目受到审查的书籍进一步传播,那么它是非常有用的,但是如果它使有害的作品也广为流传,那么印刷术也可以是有害的。因此对印刷术的控制是极有必要的。”对此理解准确的是(    )
    A、技术进步促进思想解放 B、印刷业发展受教会控制 C、教会主导文化发展方向 D、教皇理性地对待印刷术
  • 17. 关于美国总统的选举方式,大州倾向于总统由人民直接选举产生,小州普遍同意通过一种间接选举的方式产生总统。最终的方案是通过选举人团进行选举,大小州兼顾了大小州的利益。总统选举的最终方案体现了(    )
    A、直接选举是民主的基本原则 B、总统是代议政体的权力中枢 C、妥协是现代政治的重要机制 D、分权是共和制度的关键措施
  • 18. 美国制宪会议在讨论行政机构的权力执掌时,威尔逊曾反复强调,“一人比三人更负责,三人会彼此争雄,直到一人统治另外两人……要控制立法权,必须将其分解;而要控制执政机构,就得把它合一。”1787年宪法最终确定,由一名民选总统执掌最高行政权力。由此可推知,美国这种行政体制的设置意在(    )
    A、通过集权强化国家行政能力 B、对总统的行政权加以制约 C、加强国会对行政权力的监督 D、维护三权分立的共和政体
  • 19.   1832年英国下院选举改革后,1872年取消举手投票,采用秘密投票方式;1918年30岁以上妇女获得选举权,取消了选举财产资格限制;1928年21岁以上妇女获得选举权;1948年实行一人投一票的平等选举制;1969年规定选举权年龄由21岁降为18岁。据此可知(    )
    A、英国君主立宪制实现了完善 B、工业资产阶级获更多议席 C、代议制民主阻碍了社会发展 D、议会改革扩大了民主权利
  • 20. 美国著名政治学家潘恩说:“通过选举和议会中的政治交易,那些具有组织才能的人获得了相当广泛的活动余地。近代代议制民主的命运已经与财阀政治的命运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据此可知西方代议制(    )
    A、大众政治遭财阀严重破坏 B、本质上为资产阶级服务 C、精英政治才是其精华所在 D、完全背离主权在民原则
  • 21. “光荣革命”后,根据英国先政“国王不可能犯错误”的惯例,国王每一次行使王权都有一位大臣为其负责。1702年,贵族议员德雷克明确指出:如果内阁大臣提出建议,就应该为此负责;内阁大臣倘若不提供建议,就应该为此辞职。出此可见,当时的英国(    )
    A、议会中出现“第三院” B、责任内阁制正在形成 C、国王完全“统而不治” D、推行议会选举制改革
  • 22.   1879年,共和派击败了保守派,取得了参议院的优势地位,保王党人麦克马洪被迫辞去总统职务。格雷维任总统,将政府迁回巴黎,确定了国歌和国庆日,并赦免了巴黎公社革命的参与者等。这一系列措施(    )
    A、消除了封建保守势力的影响 B、强化了法国总统的立法权力 C、保障了工人阶级的政治权力 D、巩固了民主共和政治的基础
  • 23. 18世纪的英国成功地建立起一套稳健的公共财政体系,这时没有任何特权群体可以免税、没有税收承包人,不准出售公共职位。也不存在税收自滑的管辖区,而此时的法国财政收入主要源于第三等级。这一现象反映了英国(    )
    A、政府财政实现了收支平衡 B、政治制度的优势 C、取消了贵族政治经济特权 D、工人运动的斗争
  • 24. 依据美国宪法,理论上立法、行政和司法是分立的、互相平等的政府部门。但实际在美国历史上,政府公共管理所涉重大事件不少是在司法干预下完成的。据此可知,美国(    )
    A、政府权力膨胀诱发结构性变动 B、三权分立体制具有内部调节能力 C、最高法院可利用职权压制政府 D、分权与制衡机制遭一定程度破坏
  • 25. 18世纪,意大利史学家皮埃特罗·加诺内撰写的《那不勒斯王国的民史》首开“民史”之先河。“民史”不注重战争和政治,而是关注历史上的法律、商业、艺术和工艺等领域。这一著作(   )
    A、受到了启蒙思想的影响 B、力图融合自然与社会法则 C、质疑和反思了理性主义 D、从自然科学中受到了启示
  • 26. 1874年,大久保利通向日本政府提交《关于殖产兴业的建议书》,指出:“物产之多寡,虽依赖于人民致力于工业与否,但寻其根源,又无不依赖政府官员诱导奖励之力。”这反映了日本工业化与西方的不同之处是(   )
    A、始终由国家主导工业化进程 B、建立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C、通过对外扩张推动资本主义 D、国家扶植私人资本主义企业
  • 27. 在西方代议制下,国家权力不再属于个人,而是由公民选出的代表组成的权力机构来掌握。国家的法律不再是个人的意志,而是由代表公众意志的立法机构来制定。这反映出西方代议制(   )
    A、较好地协调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B、将政党政治引进了政治生活 C、强调公民在地位和权力上的平等 D、有利于促进民主政治的发展
  • 28. 莎士比亚在《哈姆雷特》中提出“生存还是毁灭”的问题,将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通过《哈姆雷特》传递出来,明确反映出自己在黑暗社会中的挣扎和无奈,难以逃脱黑暗社会以及命运的安排。莎士比亚这一思想(    )
    A、彰显了浪漫主义的情怀 B、源于文艺复兴从质朴走向高雅 C、体现工业资产阶级主张 D、引发了人们对现实的理性思考
  • 29. 1868年,美国宪法修正案第14条规定:本宪法未授予合众国也未禁止各州行使的权力,分别由各州或由人民保留。也就是说对于州权而言,是“限制而非授予”,联邦政府的权力是“授予而非限制”。此规定旨在(    )
    A、维护国家统一 B、平衡南北方利益 C、限制中央权力 D、建立联邦共和政体
  • 30. 1693年,英国议会成立专门的财政委员会来编制财政预算,预算案实行专款专用,即便国王也不得挪用。议会还专门设立财政审查委员会,对财政收支状况进行检查。据此可知,英国( )
    A、否定了“君权神授” B、议会从此掌握了财政大权 C、王权进一步受到限制 D、杜绝了公共行政中的腐败

二、材料分析题

  • 3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从1781年到1787年的这段时间是美国历史上一个短暂而又非常重要的时期。这一时期的美国取得了独立战争的胜利,经济有了一定的发展,特别是民主的程度和各州独立权的行使都较为充分。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政体的缺陷越来越明显地暴露出来,从而使美国内部的形势更加困难和严峻。因而,不少史学家将此时的美国称为“危急时期”。

    ——摘编自张进铭《汉密尔顿的建国思想及对美国的历史性贡献》

    材料二:1787年制定的美国宪法以成文法的形式确立了公民的基本权利和基本政治制度。它规定了公民的基本权利并对政府权力进行了必要的限制,即“权利法案”。该法案侧重于对公民自由权的保护,对言论自由、正当程序和平等权等作了详细的规定。此外,美国宪法还规定了基本的政治制度,建立了总统制和三权分立原则,由此确立了美式民主的核心。

    ——摘编自周婧《美国宪法全球传播论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历史学家将1781~1787年的美国称为“危急时期”的理由。
    (2)、根据材料二,概括美国1787年宪法的基本特点。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影响近代美国宪政体制形成的因素。
  • 32. “更衣冠”的对话见微知著,厚重的历史往往通过一些点滴毫末的细节折射出来。以下是1875年李鸿章与日本驻华公使森有礼的对话……

    ——根据马立诚《历史的拐点:中国历朝改革变法实录》整理

    问题

    (1)、概述“对话”发生的历史背景。
    (2)、归纳“对话”的双方有哪些分歧?
    (3)、试举两例说明1000年前日本是如何学习中国的长处?
    (4)、你如何看待双方对“羞耻”的认识?
  • 3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四川历史上人口大迁移(部分)

    年代

    背景

    移民情况

    备注

    战国(约前301年)

    秦灭蜀国、巴国后。

    秦移民万家(以一户四五丁口计)入蜀,约有四五万人。

    元末明初(约1361年至1387年)

    元末,湖广地区爆发农民起义。

    以湖广地域为主的南方移民入蜀。标志着移民来源发生了以南方人居多的变化。

    第一次“湖广填内川”

    清前期(17世纪中叶至18世纪中叶)

    四川巡抚张德地上书请求移民:“四川自张献忠乱后,地旷人稀,请招民承垦。”

    十余个省的移民入川,以湖北、湖南的移民最多,移民持续百余年,移民人口达170多万。

    最大规模的“湖广填四川”

    抗日战争前期(1937年至1940年)

    由于南京失陷、武汉告急,国民政府将首都内迁到了“雾都”重庆。

    江苏浙江等省和京津沪宁的学校、工厂、机关和居民疏散入川。据统计约700多万人从北方和沿海进入四川。

    ——摘编自《中国历史九次大移民影响深远》

    材料二:美国独立后,先后颁布了《西北土地法令》《宅地法》《印第安人迁移法案》等法律,鼓励向西部移民。1825年伊利运河竣工,从马里兰州西部到伊利诺斯州的全长952公里的国家级公路建成。……这些北美的清教徒们,带着“天定命运”(即在没有清楚界定的地盘上扩展的使命感)来到太平洋岸边。自然环境的美丽、和谐、富饶,吸引着土地投机商、农民、东部小农场主和大量欧洲移民。大片荒地被开垦出来,一大批农场、种植园在西部得以建立,农业快速发展,粮食、原料产量激增,成为东部工业发展的重要支撑。在西进运动中,种族灭绝政策导致大批印第安人丧失家园,处于萌芽状态的美洲文明被消灭。

    ——摘编自《论美国西进运动的原动力》等

    (1)、根据材料一,概括四川历史上人口大迁移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西进运动的原因及影响。
    (3)、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影响移民的主要因素。
  • 34. 马克思曾说:“国王永远只能把人民给予他的东西给予人民。从经济上说情况就是这样。但是,恰恰在人们开始识破这个经济秘密的时候,立宪的国王就出现了。因此,捐税问题始终是推翻天赋的国王的第一个原因。”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1295年,为应付苏格兰、威尔士及法国之间的战争,爱德华一世召集大会议,以寻求足够的政治和财政支持。本次会议的参加者涵盖了英国国内的各个阶层,包括高级教士、男爵、伯爵及各郡和自由市的地方代表。此后,召集各界代表出席大会议得到普遍的认可,而大会议也完成向议会的转变,此次会议也被人们称为“模范议会”。本次会议的召开也意味着议会课税权的初步确立,即未经议会批准,国王不得征税。

    材料二:英法百年战争开始后,英国的王室财政很快被消耗殆尽,被迫开始大量借款。1340年4月,经过一番激烈的讨价还价,国王及上议院和下议院之间终于达成一致意见,爱德华三世的财政危机得以解决。第一,上、下两院共同向国王授予协助金税款,征税方案则采用上议院最初提出的办法,即针对全国臣民的玉米、羊毛和羊羔,就其价值征收1/10的税款;第二,作为回报,国王接受下议院的请愿要求,同意成立管理王室收入的专门委员会,并授权议会起草相关的法律。该法律的目的就是控制国王财政收入的支出。该法第3条规定,国王的所有收入,包括税收、关税、婚姻税及国王回收土地等,应该由议会指定的贵族组成的专门委员会来管理,以备应付战争时期的国王财政需要,而非挪作他用。由此,议会课税权得到第一次完善,即明确了议会课税权的具体主体是上议院和下议院。

    材料三:光荣革命之于英国财税制度的作用和影响,主要表现在恢复议会课税权及树立议会课税权权威两个方面。一方面,光荣革命的胜利,结束了复辟的斯图亚特王朝的专制统治,使得议会得以恢复固有的权利和自由,其中就包括议会课税权,亦即未经议会同意,国王不得随意征税。而这一内容就体现在《权利法案》第4条中。另一方面,更为重要的是,光荣革命的胜利,使得上述恢复的议会课税权,不会再遭到诸如斯图亚特王朝时期那样的亵渎和破坏了。此时的议会课税权,已经具有了更高的权威性。

    ——以上材料摘引自任超《英国财税法史研究:从诺曼征服到光荣革命》

    (1)、根据材料,概括英国议会课税权的主要内容及其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英国议会课税权权威确立的历史意义。

三、论述题

  • 3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旧结构的调节功能瓦解了,具有新功能的子系统出现了,这是不是一定会有新结构取代旧结构呢?问题并没有那么简单。根据社会结构调节原理,新结构的形成必须使各种具有新功能的子系统实行功能耦合,组成新的互相维系的状态……另外,新结构出现后,要能够壮大到占主导地位的程度才能取代旧结构。

    ——摘编自金观涛《历史的巨镜》

    上述材料是学者在历史研究中对“社会结构替代过程”的分析。结合世界近现代史对材料中的观点进行阐释。(要求:结合具体国家,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逻辑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