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练:05 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

试卷更新日期:2023-03-31 类型:二轮复习

一、单选题

  • 1. 徐继畲认为西方并非“但知贸易,无他技能”,而是科学昌明、繁荣富强且自有一套良法美意、文明有序的教化之国,西方不仅经济繁荣,且文教制度完备。这表明他(   )
    A、要求全面接受西方文明 B、认识到洋务运动的不足 C、主张变革中国政治制度 D、初步摒弃传统华夷观念
  • 2. 列宁在论及甲午中日战争的结果时写道:“日本……试图在中国的万里长城上打开缺口,而当它发现这块肥肉的时候,一下子就被英德法俄以及意大利的资本家抢走了。”这表明列强(   )
    A、在中国展开利益角逐态势 B、开始觊觎中国边疆领土 C、对外资本输出的强烈要求 D、侵华政策逐渐趋于一致
  • 3. 下表所示为某学者研究洋务军工企业时得出的四个分论点。由此可推知,他的总论点最可能是,洋务企业( )

    这些企业所产生的船舰、枪炮、弹药,概由政府直接调拨给军队使用,不计产品价格,更不作为商品参加市场交换

    生产经费全由国库按规定支付,企业本身没有从利润转化来的资金内部积累

    其兴衰决定于政府拨款的多少,而非市场需求或企业的内部管理

    从企业管理来讲,每个工厂像一个衙门,大小官吏成群,他们分别掌握经营管理权。有的工厂的工人由士兵充任,沿用着军队中的管理制度

    A、注重引进西方技术 B、没有市场发展前景 C、属于封建官营企业 D、受到列强百般排挤
  • 4. 日本史学家入江昭指出,“八个签约国将为第九个签约国—中国—而合作,维护后者的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坚持机会均等原则,为稳定日本的成长营造环境”。以下对这次签约“合作”的解释,正确的是( )
    A、列强在打败中国的基础上逼签此约 B、中国借此机会加入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 C、日本在“八个签约国”中受益最大 D、“机会均等”成为列强侵华的共同原则
  • 5. 下图是根据相关史实整理的晚清时期全国地方督抚旗汉比例变化图。据此可知(   )
      汉人(%) 旗人(%)
    1860-1900年 79.1 20.9
    武昌起义时 70.8 29.2
    武昌起义后 89.5 10.5
    A、民主思想对清廷决策产生影响 B、时局发展冲击了清廷用人政策 C、改革派执掌了清廷中枢机构 D、清朝的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 6. 轮船招商局成立后,承运漕粮成为招商局发展的重要条件。为抢夺这笔生意,1875年,美国旗昌轮船公司表示,情愿将漕粮运费从招商局的每担6钱左右降至1钱。《申报》惊呼:“此事惊闻之下,未免太觉其减价。”因李鸿章和招商局的坚决抵制,旗昌公司才未能如愿。这反映了洋务派创办的民用企业(   )
    A、受到中外反动势力双重压迫 B、成本太高经营十分艰难 C、一定程度上抵制了西方列强的经济侵略 D、官督商办是其主要形式
  • 7. 1919年,梁启超在《欧游心影录》里号召东方青年为了“人类全体的幸福”振作起来“去超拨大海对岸那边”“愁着物质文明破产”而“哀哀欲绝地喊救命”的“好几万万人”。表明他由传统文化的掘墓人而变为守墓人。导致梁启超文化观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辛亥革命未能改变中国现状 B、一战给欧洲带来巨大灾难 C、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和发展 D、五四运动对中国知识分子的冲击
  • 8. 下图为1853-1895年福州港茶叶出口量。这说明这一时期该地区(   )

    A、传统种植结构受到外力冲击 B、自然经济仍然占据主导地位 C、茶叶出口满足了西方的需求 D、与世界的经济联系日益紧密
  • 9. 太平天国运动期间,清政府谕令地方就地筹集军饷。太平天国被镇压后,各地“就地筹款”成为常态,除了传统的举办捐纳、发行内债等外,还开征了米捐、酒捐等新的税捐,直接用于各类地方支出。这一现象(   )
    A、加速了自然经济瓦解 B、缓和了社会矛盾 C、缓解了中央财政困难 D、削弱了地方实力
  • 10. 洪仁玕在就义前的“供词”中说:“如洋人不助敌军,则吾人断可长久支持。但一自妖军贿买洋人以攻我军,我朝连续失城失地,屡战屡败。”这反映了( )
    A、晚清政府已经沦为洋人的朝廷 B、中外反动势力勾结局面出现 C、洪仁玕揭示了运动失败的根源 D、列强相互勾结共同宰割中国
  • 11. 鸦片战争后初期,茶价大幅上扬刺激了中国茶叶的生产,史称“自开海禁以来,闽茶之利,较之从前不啻倍徙”,以致武夷等老茶区“满山遍野,愈种愈多”。这反映出(   )
    A、西方大肆掠夺工业原料 B、国际市场影响农业生产 C、对外开放促进产业升级 D、中国传统经济快速解体
  • 12. 下表内容是近代中国的部分知识分子的观点。这些观点反映出(   )

    人物

    观点

    著作

    康有为

    承认竞争对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欧洲各国时时处于竞 争中,所以,物质发达。中国要想在生存竞争中立足、获 胜,必须以物质为基础

    《物质救国论》

    梁启超

    此义一明,于是人人不敢不自勉为强者、为优者,然后可 以立于此物竞天择之界。无论为一人,为一国家,皆向此 鹄以进

    《梁启超文集.政论》

    邹容

    革命者,天演之公例也;革命者,世界之公理也;革命者, 争存争亡过渡时代之要义也;革命者,顺乎天而应乎人 者也

    《革命军》

    A、进化论与救亡图存相结合 B、近代中国民族意识开始觉醒 C、进化论思想影响日益广泛 D、知识分子救国方式达成共识
  • 13. 如图是某同学的历史课堂笔记,记录了某一历史事件的重要信息。他的学习笔记最有可能是在描述(   )

    地位:是近代中国第一所中央政府建立的综合大学

    方式:采取分科教育

    意义:中国教育近代化的标志

    A、京师同文馆 B、京师大学堂 C、北京大学 D、清华学堂
  • 14. 下表反映了1895~1909年我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状况。据此可推知,这一时期(   )

    阶段

    总计

    部分行业数据

    矿业

    纺纱

    面粉

    厂数

    (家)

    资本

    (万元)

    厂数

    (家)

    资本(万元)

    厂数(家)

    资本

    (万元)

    厂数(家)

    资本(万元)

    1895~1898年

    109

    1990.6

    30

    838.1

    7

    219.9

    3

    62.0

    1905~1909年

    344

    7661.1

    41

    1572.5

    8

    514.1

    26

    492.3

    A、新增资本主要流向轻工业 B、民族工业获得了初步发展 C、民族工业的结构得以改善 D、我国工业化水平显著提升
  • 15. 甲午战争期间,面对清军的失败,伦敦《经济学家》杂志发出警告:“在日本获得完全胜利的时候,中国的未来将产生最值得担心的后果”,英国随即向德法俄美等国提议联合劝告中日和平解决:俄国《公民报》也说“当日本获得全胜而缔结和平条约时,不能不使日本懂得有它所不能要求的东西”。这反映出(   )
    A、日本取得战争胜利已成定局 B、日本扩张引发列强担忧 C、清政府“驭夷”外交效果显著 D、列强舆论左右战争进程
  • 16. 英国领事阿礼国曾说:“《南京条约》确定的狭窄的范围和很有限让步的原则,实际上是承认了过去的传统,它是无法改变那种仅是口头声明平等而事实上背道而驰的情况的。废除这种原则并重建一个不同的基础,看来是为我们政治上的平等所必需的。”这说明(   )
    A、清朝传统的封闭体制被打破 B、中英基于平等基础签订条约 C、英国企图扩大侵略中国权益 D、中国缺乏近代国家主权意识
  • 17. 1872年,北洋通商大臣、直隶总督李鸿章向清廷上奏《试办招商轮船折》:“目前海运固不致竭蹶,若从此中国轮船畅行,闽沪各厂造成商船亦得随时租领,庶使我内江外海之利不致为洋人占尽,其关系于国计民生者实非浅鲜。”此举(   )

    ①反映了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②客观上推动了中国近代航运业的发展

    ③有利于打破洋商垄断中国航运业的局面

    ④说明了民族资本主义企业与洋人争利

    A、①② B、②③ C、①②③ D、②③④
  • 18. 1861年洪秀全“改政”,把“太平天国”国号改为“上帝天国”,后又改为“天父天兄天王太平天国”每当李秀成奏言时,天王“言天说地,并不以国为事”,并“专信同姓之重”,重新起用不得人心的两个兄长及外甥等人。由此可知,太平天国后期(    )
    A、  天父天兄的地位不断强化 B、军事实力受到严重削弱 C、逐渐摆脱宗教迷信的束缚 D、政权的封建化色彩浓厚
  • 19. 1857年马克思在《英人在华的残暴行动》一文中写道:“广州城的无辜居民和安居乐业的商人惨遭屠杀,他们的住宅被炮火夷为平地,人权横遭侵犯,这一切都是‘中国人的挑衅行为危及英国人的生命和财产’这种站不住脚的借口下发生的!……英国人控告中国人一桩,中国人至少可以控告英国人九十九桩。”这段论述可以用来说明(    )
    A、英国侵略行为不应受指控 B、中国抵抗英国侵略者的正当性 C、三元里人民抗英的正义性 D、英国和中国相互指控是合理的
  • 20. 太平天国运动时期,提出“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为基本原则的土地制度,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社会纲领。这一纲领是(    )
    A、《海国图志》 B、《天朝田亩制度》 C、《资政新篇》 D、《钦定宪法大纲》
  • 21. 梁启超说:“畴昔谈立宪、谈共和者,偶见经典中某字某句与立宪、共和等字义略相近,辄摭拾以沾沾自喜,谓此制为我所固有。以为所谓立宪、共和者不过如是,而不复追求其真义之所存。”据此推知,梁启超意在( )
    A、宣扬中学西学同源 B、说明民主政治须结合传统 C、反思戊戌变法得失 D、强调国人未领悟民权真谛
  • 22. 1871年总理衙门鉴于负担沉重,想撤办福州船政局。1872年初,李鸿章致函福建巡抚王凯泰:“总署函商官轮招商雇买,以资周转,想已并达尊处。若不停造,或备漕运,或交商货,亦是流通之法。”这可用于说明(    )
    A、  洋务企业经营方式转向 B、洋务派内部发生分化 C、商人资本的影响力增强 D、中体西用的局限暴露
  • 23. 1872年,李鸿章同意轮船招商局采取官督商办形式后,朱其昂为招募股本多方奔走,仍不能筹足资金。于是李鸿章从直隶炼饷局借款20万串(合银13万两),使得轮船招商局创办起来,到1877年发展成一支实力可观的商船队。这表明,官督商办(    )
    A、  使清政府解决了财政危机 B、突破了学习西方器物的局限 C、利于国家经济职能的强化 D、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 24. 19世纪末20世纪初,仅从海关表上所列的进口商品品种来看,1874年上海洋货约180种,天津口岸进口的洋货约100种,而到了1911年,上海进口洋货已达850多种,天津进口的洋货也达到800多种。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    )
    A、列强对华商品输出大于资本输出 B、对外贸易出超局面得以扭转 C、国际市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加深 D、民主革命刺激了外贸的发展
  • 25. 李鸿章曾上奏皇帝“以后诸国事有上侵国家利权,下夺商民生计者,皆可引万国公法直 言斥之”。由此可知当时(   )
    A、洋务运动客观上抵制了西方列强侵略 B、清朝已经基本建立起近代外交体系 C、洋务派主张运用国际法维护国家主权 D、西方国家在国际法应用中实行双标
  • 26.  1876年,淞沪铁路通车后,“华客即持照纷纷上车,并有妇女小孩”。1897年,京津铁 路告成,“京城内外附近居民,威思(乘火车)到津一扩眼界,其中以旗人妇女为最多”。这表明(   )
    A、铁路是妇女解放的首要条件 B、中国近代化历程步履维艰 C、新式交通推动社会观念更新 D、妇女在晚清时期率先觉醒
  • 27. 洋务运动期间,张之洞针对“化学非农夫所能解,机器非农家所能办”,主张设立农务学堂以“考求新法新器”;郑观应则主张政府设立专门的官员综理农事,并派人“赴泰西各国讲求树艺、农桑、养蚕、牧畜及机器耕作”。他们的主张(    )
    A、有利于洋务企业转型 B、顺应了救亡图存潮流 C、强化了重农抑商政策 D、实现了农业科学生产
  • 28. 1898年6月16日,康有为上书光绪帝说:“勿去旧衙门,而唯增置新衙门;勿黜革旧大臣,而唯渐擢小臣;多召见才俊志士,不必加其官,而唯委以差事,赏以卿衔,许其专折奏事足矣。”这段话最能反映维新派在变法中的态度是( )
    A、要光绪帝加强对人事任免权的争夺 B、在封建势力面前表现出软弱性和妥协性 C、要使更多的维新派参与政权 D、要光绪帝在变法中讲究斗争策略
  • 29. 1864年,李鸿章主持购买了英国的一批修理机器,包括“镟木、打眼、铰螺丝、铸弹诸机器”,自建了中国人的第一个采用机器生产的工厂。这表明洋务运动( )
    A、以“自强”“求富”为目标 B、抵制了西方的经济侵略 C、维护清朝的封建统治 D、开始早期工业化的尝试
  • 30. 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能力与方法。下列历史解释合理的是( )

    选项

    史料

    历史解释

    A

    《南京条约》:中国向英国赔偿鸦片烟价、商欠、军费共二千一百万银元

    鸦片战争中英国损失共计二千一百万银元

    B

    《北京条约》:准许英、法招募华工出国便利了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劳动力的掠夺

    便利了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劳动力的掠夺

    C

    《马关条约》:允许日本在中国通商口岸投资办厂

    外国资本主义开始对中国进行资本输出

    D

    《辛丑条约》: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运动

    列强强迫清政府签订《辛丑条约》的目的是报复义和团运动

    A、A B、B C、C D、D

二、材料分析题

  • 3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英国强行挑起争端的主要目的是要除去中国设在经商道路上的无数障碍。不应忘记,英国人到19世纪中叶几乎开始相信有一种在世界各地经商的神圣权力,并认为一些政府禁止自己的国家自由贸易是不合自然规律、应该受到谴责的。

    材料二:按照《南京条约》,中国将香港岛割让给英国,并开放五个对外通商口岸——广州、福州、宁波、厦门和上海。英国领事可以居留于这些港口,英国商人可以在此租借土地,用于居住和经商。中国还同意实行一种按照价值的5%固定下来的统一关税,若要变动这一关税,须经双方同意。这一条款剥夺了中国的关税自主权,因而控制了中国的国家收入。此外,第二年缔结了一个补充条约,承认英国人在刑事案件方面的治外法权;条约还包括一项最惠国条款,保证英国人享有中国在将来准予其他国家享受的附加特权。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材料一反映了英国怎样的经济政策?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在中国获取的特权及其影响。
  • 3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世纪60年代起,上海城市的中心区域在两个租界及其周围地区。随着洋务运动的开展,近代中国规模最大的军械和造船企业——江南制造总局在上海诞生。……19世纪中期以后,上海同欧洲、美洲、澳洲及日本、东南亚的航线相继开辟。20世纪20年代末,上海港的进口净吨位数已经跻身于伦敦等14个世界大港口之列。20世纪以后,上海在工业和交通的规模、教育和科技的发展以及民主政治思想的传播诸方面,均居全国首位。

    ——摘编自张仲礼《近代上海城市发展、特点和研究理论》

    材料二:

    鸦片战争前,武汉与上海的发展程度并无太大差异。鸦片战争后的十年,沿海的开放之风尚未吹到武汉三镇。从历史进程考察,1861年的汉口开埠,是武汉城市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重要界标。从1861年汉口开埠通商到1889年张之洞督鄂期间,武汉在欧风西雨中已初露现代化的曙光——商业汉口、工业汉阳、文教武昌三足鼎立,各具风貌。政治经济现代化深刻地改变了城市的经济结构和与之相应的各种经济制度,并对城市政治、文化产生了意义深远的影响。

    ——摘编自邓正兵、华丽《武汉与上海早期现代化的比较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上海早期现代化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上海和武汉发展成为近代大都市的相同因素。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以上海、武汉为例,说明中国早期现代化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影响。
  • 33.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明清时期,内向化演进模式的形式及其经济停滞状态出现。而究其原因则为在经济总量增加的同时,由于人口的增长超过经济发展速度,导致人均经济量值的停滞和下降。其中,江南地区农业精耕细作,亩产达到四五百斤;亩产的提高主要在于亩均劳动量投入的增加。由于地少人多,其生产规模不仅没有扩大反而缩小,小生产的模式日趋强化。手工业在技术分工等方面有所进化,但生产动力、生产机械与宋元比较没有大的改进。传统商业经营的商品非主要生活用品,更少生产资料,所谓“其货纤靡,其人善贾”,这种商品流通、市场交换仅是自然经济的调节和补充,其运作能量和运作方式不具备现代市场的内在张力。在经营商业是“末富”政策环境中,商人的正常经济活动常受到政府的“超经济强制”的干预,商业活动的最大风险不是来自市场,而是官府的“留难”。商人的政治地位低下,自然财产也得不到法律保护。明清时期,中国外贸主要有官方朝贡贸易、公行贸易和“非法”的私人贸易,这一时期的贸易与唐宋相比,其外贸的比重和对外开放程度均不及,出现了明显的倒退。

    ——摘编自樊卫国《论明清经济演进的内向化倾向》

    材料二:鸦片战争后,中国进入近代社会,借助于传统水路和现代铁路,与沿海、沿江各通商口岸实施对接,从而逐步发展起了以沿海和国际市场的进出口贸易为导向的近代外向型经济。毋庸讳言的是,由于中原并不直接面海临江,所以,各通商口岸对它的经济辐射,往往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因为各通商口岸的进出口业务,总是先在沿海、沿江省区展开,稍后才会逐渐延展到内陆的某些区域。从当时各口岸的海关贸易报告和贸易统计中相关资料的多少和数值的大小上,也可以感受到内陆和沿海、沿江省区之间,经济外向化进程上的这一差距。在上海被辟为通商口岸后,利用中国沿海最大对外贸易港的区位优势,通过其他通商口岸的中转作用,将其经济辐射的范围,逐步从长江三角洲地区,向整个长江流域和北方地区扩展。而汉口开埠后,各种洋货便经汉水支流小王唐、白河流域销往到此,而这一地区的土特产品,也经水运销往汉口和国际市场。

    ——摘编自吴俊范《近代中原外向型经济的发展及其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时期经济内向化趋势的表现及其形成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外向型经济发展的特点及其影响。

三、论述题

  • 3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西方人物形象比起西方器物更能直观、多维度地反映一定时期中国人看待西方的态度和价值取向。下表内容为20世纪初期部分作品中所反映的西方人物形象。

    书名

    作者

    对西方人物的态度

    《新中国未来记》

    梁启超

    视西方硕学鸿儒为中国人学习的典范重点,通过对西方 名人的崇尚和敬仰之情,寄托了作者本人的政治理想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

    吴胡人

    对于西方人物基本上还原本来面目居多   

    《孽海花》

    曾朴

    对于西方人物形象的描写呈现英雄的倾回   

    《黄绣球》

    颐琐

    采用仰视的角度书写小说中的西方人物形象,以西方女 杰为视点

    -摘编自邹小娟《1900年代中国小说中的西方形象》

    注:材料出处中的“1900年代”应写为“20世纪初”,为尊重原文,此处不做改动。
    阐述从上述材料中发现的历史现象,并得出一个结论。(要求:现象源自材料,结论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 35.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部中国近代史,就是分析近代中国如何抵御、反抗作为资本主义最高阶段的帝国主义不断扩张、殖民,维系国家统一与争取民族解放的历史;就是近代中国如何吸收、借鉴各种现代性因素,将其内化为中国自身的积极因素,进行国家建设,寻找富强之道的历史;就是在不断变化的内外形势下,形塑新的政治实践主体,破除各种政治、社会与文化压迫,探索具有普遍意义的平等与解放的历史;更是在古今中西纠缠不清的情况下,思考中国文化存续与更生的历史。

    ——摘编自王锐《关于中国近代史叙事问题的思考:合富强叙事、阶级叙事、文明叙事为一》

    围绕中国近代史的叙事问题,选择某一角度或者自拟一个角度,运用具体史实予以论述。(要求:以角度为题,论证充分,史实准确,表述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