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下册历史第19课《社会生活的变迁》同步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3-03-31 类型:同步测试

一、单选题

  • 1. 进入新时期,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其具体表现有( )

    ①肉食、副食品、果品消费比例增加,服饰多样化,时装流行

    ②居民中自费旅游,参加各种文娱、健身活动的越来越多

    ③笔记本电脑、手机日益普及,出行坐飞机,动车,开私家车越来越普遍

    ④建立人民公社,凭票证购买商品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③④ D、①②③
  • 2. 以下示意图根据上海一个普通家庭的账本制作,从一个视角反映了当代中国百姓生活的变迁。促使这一变迁的主要原因是( )

    A、社会经济迅速发展 B、生活方式的变化 C、消费结构不断优化 D、城市化进程加速
  • 3. 央视春节联欢晚会是赞助商竞争的舞台。20世纪80年代春晚的主流赞助商是钟表厂和自行车制造厂,90年代是家电生产厂,如今则是互联网公司。这反映了( )
    A、中国经济体制的变化 B、对外开放取得的成就 C、中国社会经济的变迁 D、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 4. 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家庭财富标志。下图是改革开放以来家庭财富标志的变化,其反映出( )

    A、经济持续增长使经济结构不断优化 B、经济持续增长使消费观念不断变化 C、经济持续发展使就业观念不断变化 D、工业技术进步使产品质量不断提升
  • 5. 1978 年,我国很少有家庭拥有家用汽车和摩托车。2020 年,全国每百户拥有家用汽车达到37.1辆。我国城市每万人拥有公交车辆从1986年的2.5台增长到2020年的14台。这主要反映出我国( )
    A、城市建设发展 B、思维方式改变 C、传统观念更新 D、生活水平提高
  • 6. 下列两幅图片呈现出我国交通领域取得的重大成就。它们对国家发展的共同作用是( )

    A、健全交通网,改善民生 B、有利于维护民族团结 C、发展高科技,巩固国防 D、有利于海峡两岸交往
  • 7. 下面两幅图片反映了新中国的消费变迁,导致这一变迁的根本因素是( )

    A、消费习惯 B、互联网普及 C、经济发展 D、智能手机使用
  • 8. 小琼的奶奶说现在的人真幸福,连穿衣服都五花八门,丰富多彩,不像她们那个年代,买衣服要凭布票,且数量有限,色彩单一。发生这一变化的原因是( )
    A、土地改革 B、三大改造 C、改革开放 D、“大跃进”运动
  • 9. 服装是过去岁月留下的化石。晚清时期流行长袍马褂,民国时期流行中山装,新中国成立初期流行列宁装,“文革”时期流行军装,新时期的服装则多种多样,注重美观以及个性展现。据此判断以下说法最合理的是( )
    A、服装的演变说明制衣技术在不断进步 B、不同时代流行不同的服装主要是因为审美意识的不同 C、服装是体现人们审美意识和展现个性的物品 D、过往历史的社会意识体现在人们的着装之中
  • 10.   1953年是中国经济史上一个重要分水岭,从那时起,中国人熟悉了一个经济术语:“五年计划”。以下不属于“一五计划”成就的是(    )

    A、武汉长江大桥 B、第一架喷气式飞机 C、青藏铁路 D、第一辆解放牌汽车
  • 11. 目前,中国高速列车保有量在1500列左右,数量居世界第一:列车时速覆盖了200公里到380公里各个速度等级,种类最全:动车组累计运营里程超过16亿公里,为世界之最。下列关于中国的交通方面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公路运输获得较快发展,全国建立起比较密集的公路运输网 B、全国各大城市和一些中等城市都有民航航线 C、到2010年,中国的铁路营运里程已居世界第一位 D、大城市大力发展轨道交通,改善城市交通状况
  • 12. “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中国,不同地方的人们之间的通信主要靠信件传递。那时一封信要走几天甚至几个星期才能到达。21世纪的中国,人们可以随时随地通过手机和互联网与千里之外的亲友联系,方便快捷。”材料描述的是新中国成立以来(    )
    A、信件传递方式的变化 B、通信方式的变迁 C、手机和互联网的使用 D、交通方式的变迁
  • 13. 实验中学的同学们在假期开展了以“知家乡历史·创家乡未来”为主题的社会调查实践活动。下框内是二组同学拟定的社会实践调查项目,据此判断他们的调查报告主题是(    )

    太原地铁2号线修建以来的交通状况

    2021年山西铁路重点项目发布

    《山西省省道网规划(2021-2035年)》正式出台

    A、居住环境的变迁 B、娱乐方式的变化 C、通信网络的发展 D、交通设施的完善
  • 14. 如表反映的是有关2013一2018年中国消费者生活报告中的部分主题。对材料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

    2013一2014年

    《天然原生态,绿领经济兴起》《无电不商》

    2015一2016年

    《去海外看个病》《不在运动就在去运动的路上》

    2017一2018年

    《人人都将拥有AI小秘书》《选择做自己》

    A、个性化、数字化、国际化、品质化明显   B、中国消费者盲目崇洋媚外   C、大众化、趋同化的传统消费观丝毫未变   D、经济发展未冲击思想领域
  • 15. 下图反映了 2013—2017 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变化情况,这体现了我国( )

    A、民主政治制度不断完善 B、外交事业取得巨大成就 C、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D、国防和军队建设发展迅速

二、材料分析题

  • 16.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20世纪六七十年代,人们必须凭借各种票证才能购买到物品。粮票、肉票、糖票、布票、煤票等各种票证让人眼花缭乱。如今,票证已经退出我们的生活。走进商店、超市,琳琅满目的商品可以随心所欲地选择。

    ——摘自《百年中国》

    材料二:《人民日报》对北京市民胡先生进行采访,胡先生回答:“80年代初,我回家特别麻烦,先坐火车,再换公共汽车,再步行一个多小时才能到,到90年代就好了,北京到我们具的直达列车开通了,不用再费那么多周折。”

    材料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体制经历了从计划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变,综合国力的增强、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等,都影响着人们支付方式的变化。从粮票布票的交换,到现金交易、刷卡消费、网上银行再到现在的手机支付,消费方式变得越来越便捷,不带钱包就能走遍天下,让人们切实感受到40年来发生的巨变。

    (1)、20世纪六七十年代,人们凭借票证购买物品的原因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如今票证退出我们生活的原因。
    (2)、材料二反映了改革开放后哪方面的巨大变化?此变化对人们生活有何影响?
    (3)、根据材料三,概括我国支付方式变化的原因有哪些?
  • 17.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百年征程波澜壮阔,百年初心历久弥坚。”阅读下列材料,进行探究。

    [科技复兴]

    材料一:新中国的成立点燃了中华民族科技复兴的希望,国家初步建立了由政府主导和布局的科技体系,为我国科技事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些在极为困难的条件下取得的重要成就,在我国科技发展的历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摘编自《新中国成立70周年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

    [科技强大]

    材料二: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两弹一星”的研制,汇集了中国一大批杰出的科学家和科研人员、工程技术与管理人员。他们在戈壁荒滩、深山峡谷建立基地,风餐露宿,披星戴月。出于保密的需要,他们隐娃埋名,断绝与外界有碍工作的往来,有的甚至献出宝贵的生命,真正是“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钱学森、邓稼先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据李颖著《文献中的百年党史》等

    [辉煌成就]

    材料三:看中国数据——关注中国现代化建设的辉煌成就

    年份

    贫困人口规模(亿人)

    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1978

    7.7039

    171

    2017

    0.3046

    25974

    2020

    0.0551

    32189

    ——摘编自国家统计局网

    材料四:看图片(下图)——感受科学技术的魅力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科技事业取得重大成就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指出,以钱学森、邓稼先为代表的大批中国科学家们在“两弹一星”研制过程中取得了哪些巨大成就?
    (3)、根据材料指出中国社会发生的变化。导致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4)、图中的人物是谁?有什么贡献?
    (5)、根据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指出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在一百年的非凡奋斗历程中铸就的伟大精神品质。
  • 18. 回望来路,我们感慨万千;审视现实,胸中豪情万丈。

    材料一:下面四幅图是一位画家为参加某主题画展创作的一组作品。

       

       

    材料二: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及时果断地把全党和全国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1980年,中央决定兴办深圳、汕头、珠海、厦门4个经济特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也在全国各地逐步推广开来。2021年,我国基础研究经费、教育投资分别增长15.6%、11.7%,发明专利有效量359.7万件,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稳步提升。

    (1)、请你为这组参展作品拟写一则恰当的标题。
    (2)、运用所学知识,结合材料二,分析为什么会出现参展作品所反映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