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萍乡市上栗县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3-03-24 类型:期末考试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
1. 现代文阅读Ⅰ
材料一:
革命文学是代表新兴阶级——无产阶级的文学形态,它要求文学写作“与整个的新兴阶级政治运动很密切地配合起来”,具体地“担负起对于新兴阶级解放运动的斗争的任务”,当无产阶级取得政权之后,革命文学要为无产阶级革命进行合法性书写,并参与无产阶级文化意识形态的直接建构。这样的文学思想对文学写作者的身份与态度提出格外的要求:文学家要以革命者的身份,采取介入革命生活的态度,进行文学写作,也就是说,文学叙述必须以革命的话语展开。蒋光慈曾把革命党人与文艺家进行类比,“倘若一个从事实际运动的革命党人,当他拿手枪或写宣言的当儿,目的是在于为人类争自由,为被压迫群众求解放,那么我们的文艺者当拿起自己的笔来的时候,就应当认清自己的使命是同这位革命党人的一样。”所以,在蒋光慈看来,所谓实际的革命党人与文艺者,不过名义稍有点不同,其实质作用没有什么差异,新作家应是“革命的儿子”,同时也就是“革命的创造者”,新作家的使命与一般革命党人所负的使命一样。
革命文学崇尚“力”的风度,崇尚“阳刚”的美学规范,构成这种规范的审美内容是紧张,是沉重,是革命的坚强,是革命英雄主义的气概,这样的审美崇尚在革命文学世界中得到生动而多样的显现。就题材形态而言,革命文学选取的题材都有很强的硬度,总是与火与血的苦难现实相连,远离冲淡平和、牧歌情调的清远之境,这样的境界即使有,也是作为革命生活的背景与陪衬出现。就情感维度而言,革命文学拒绝个人的感伤情绪,弃绝软性的个人情感,代之以刚性的革命情感。在革命文学中,革命者被赋予崇高的气节,他们是力的化身,是坚强的符号,他们能承担来自物质与精神两重压力的损害,而保持压力下的硬汉风度,这类特征在女性革命者形象的身上可以得到更为生动的印证。革命文学追求“阳刚”的美学风格,是出于一种先在的革命政治理念,这一理念认定:革命力量是坚决的、勇敢的,革命者有坚强的意志和不可战胜的力量,革命文学的“力”的审美范式的形成正是对这一革命理念的适从。
20世纪的中国革命文学充溢着浪漫的精神气息、浓郁的革命情调、积极乐观的向上情绪,这或许与知识分子的个人气质有关。知识分子天然地具有浪漫的个性,他们对革命的想象和记忆,都充满着浪漫色彩,革命的知识分子作为革命文学的书写者,自然把知识者个人的精神特点带到文学中,但这种个人性并不是没有限度的,它更多地受制于集团意志和想象模式,革命文学的浪漫性归根到底是政治想象的折射。革命的终极目标既然是未经现实兑现的,那么它就只能作为彼岸性的理想而存在。在此岸的现实革命实践与彼岸的未来革命理想之间,构成一种革命的时间过程,这一过程具有丰富的不确定性,正是这种不确定性,决定着政治想象的浪漫性。
(摘编自雷世文《论20世纪中国的革命文学》)
材料二:
革命是20世纪上半叶中国社会最大的政治。革命在很大程度上催生和运用了新文学,新文学也依凭着社会特殊的需要,获得了空前的地位,这是20世纪中国特殊的国情,也是文学发展的特殊情态。
革命是文学不可回避的时代内容和思想资源,五四新文学的发轫来自中国社会物质革命、政治革命失败后的转向。曾经是五四运动骨干的傅斯年在《白话文学与心理的改革》一文中说:“物质的革命失败了,政治的革命失败了,现在有思想革命的萌芽了。”革命是文学不断发展的根本动力。社会改造催生了新的思想,新的思想促进文学的更新。应该说中国自古就没有纯文学,从来没有离开社会发展的文学和离开社会变革的文学。文学的确表现了每个作家的审美趣味和独立思想,但同时更是历史演变、社会变革影响下的结果。大部分的革命文学作家是把文学作为思想观念表达的渠道,本身带有主观追求和一定的意识形态。革命文学作家也从未彻底完成对纯文学性的坚守。即便像鲁迅也曾说过文学是余裕的产物,但在《呐喊:自序》中也认为革命文学不是一种普通的职业,而是可以用于改造民族的灵魂。文学是审美的,但绝不纯粹是审美的,文学蕴含的思想赋予了文学更高的追求,赋予了现代作家强烈的社会意识和深切的文化情怀。
文学与革命的互渗关系,是20世纪中国文化发展的基本生态。文学与革命的互渗,并非简单地指文学产生的环境背景与创作内容,也并非革命对文学产生了现实的要求,而在于文学具有革命的本质。从五四开始的中国现当代文学走过了百年的发展历程,中国社会现代化也历经了百年的征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与建设更是实现了百年的发展。文学、社会、政治革命始终交互渗透、同步发展,共同形成了20世纪的中国经验。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历史关头,我们更加真切地感受到这种关系。
(摘编白《文学的革命与革命的文学》)
(1)、下列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无论是在无产阶级取得政权之前还是之后,革命文学都应担负起一定的任务。 B、依照材料一的观点,在创作革命文学时,文学家的文学叙述离不开革命的话语。 C、中国的革命文学从20世纪上半叶以来一直具有空前的地位,呈现出特殊的情态。 D、革命是文学不可回避的时代内容和思想资源,能够推动文学不断地向前发展。(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按照蒋光慈的观点,革命文学新作家是“革命的儿子”,与一般革命党人的使命不同。 B、20世纪的中国革命文学洋溢着积极乐观的情绪,是因为知识分子个人天然的浪漫。 C、革命文学作家把文学作为思想观念表达的渠道,从而带有主观追求和一定意识形态。 D、文学、社会、政治革命始终交互渗透、同步发展,这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发展的启示之一。(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能体现“革命文学”特征的一项是()A、曹雪芹《红楼梦》 B、鲁迅《中国小说史略》 C、杜鹏程《保卫延安》 D、费孝通《乡土中国》(4)、请结合材料一的内容,简要分析材料二中画横线部分的观点。(5)、二十一世纪的作家,如何学习20世纪中国革命文学创作者的经验?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2. 现代文阅读Ⅱ进谏
麦浪闻莺
那天午后,我是被府中一浪盖过一浪的吵闹声给惊醒的。
我很恼火,同时也深感意外。我,荀息,晋国的上大夫自入仕以来,一直秉承尽忠王事之志,展平生所学,夙夜为大王参赞军机,伴君东征西讨,使得大晋在十数年间尽灭骊、耿、霍、魏、狄戎等周边小国。后来,我又复献假道伐虢之计,先后用了五年时间,灭掉了强敌虞和虢,这就是史称“并国十七、服国三十八”的始末,从而使我大晋岿然屹立在纷乱的春秋时代。当然,我在追随大王成就宏图霸业之时,身心日益疲惫,年老体衰。特别是长年征战烙在我肌体内的刀伤箭疼,一到雨季就会发作,令我苦不堪言。为此,我不得不向大王告假,想颐养一些时日。
为给自己营造一个清静的休养环境,我特地奏请大王恩准,在府门外挂了块“谢绝拜访”的牌子,并严令侍卫把守。
然而,这天午后,看来我是无论如何也小寐不成了,因为我的侍卫惊慌失措地跑进来禀告说:“右将军毕万他们,已持剑闯进客厅了!”
我素知,毕万将军是个很威猛的人,曾追随大王出征灭过霍、魏和耿三国。凯旋后,大王便将魏地赐给了他。此时,他不待在封地,怎么还会带着人闯进我的府第呢?难道,他想谋反,并诛杀于我?
为此,我当即披衣而起,拖着病躯拄着竹杖出来质问毕万说:“将军意欲何为?
没想到,毕万竟流了泪,一下子跪倒在我面前,并抽出佩剑横在自己的颈脖说:“荀大夫哇,您得救救大晋哪!不然,我就死在您面前……”其他大臣也全都呼啦啦地跪下来,如丧考妣般号啕大哭说:“荀大夫哇,您得救救我大晋哪,呜呜呜。”
我一时惊愕万分,便踉跄着挽起了毕万,请他断断续续地讲述事情经过——
也就是在公元前672年的九月间,大王晋献公率大军攻打骊戎国,不仅将骊戎的众多城池纳入我大晋版图,也将一对妩媚娇艳的姊妹花揽入了怀中——也就是骊戎国的第一美人骊姬和她的妹妹骊紫。大王自此如获至宝,对这对姐妹花宠爱有加,遂成天沉迷于酒色,不谋朝政,不圈进取。这还不算,大王为进一步获得美人欢心,竟不顾群臣的强烈反对令强征十数万青壮年劳力,花费银粮无数,意欲修筑两座九层高台,以供与两位爱妃歌舞游宴。
“难道,就没有一个大臣劝阻么?”我恼怒至极,“即便大王为政有失,我们做臣子的,可要劝阻哇!”
“当然有”,毕万擦拭着眼泪说,“前四日,左将军赵夙入殿进谏,被大王厉声斥责逐出;前三日,里克大人进殿劝谏,被大王廷杖四十逐出;今日朝会时,大王竟令刀斧手将魏御史斩于宫门外……”
“嗬,那,那右将军你,为什么不上殿进谏呢?”我立时感到一阵眩晕。天啦,大王这是怎么了?我愣了愣,强按着胸中的愤懑白了毕万一眼说:“将军乃大王的心腹爱将,明知事态的是非曲直严重,不尽臣责以正君听,倒要横颈自刎于我堂前,是何居心呢?”
毕万瞬时涨红了脸,一边呜咽一边辩解道:“我只是个冲锋陷阵的将军哪,怎能提剑上殿进谏﹖再说,大王已将魏御史立斩于宫前……”
我顿时悲愤难抑,顺势推搡了毕万一把说:“我等既为人臣,无论是为君王计,还是为天下安,均应耿言直谏,匡正大王的过失,怎能趋利以避之?我这就进宫去。”
晋王宫前,旌旗猎猎。抬望眼,但见王旗杆上,一颗长发飘飘的头颅,正迎风翻滚。可怜的魏御史啊!我猛地咳嗽起来,心在滴血,便顿了顿手中的竹杖,佝偻着腰身疾步拾级而上。
此时,大王正在欢悦地饮酒。他见我大步上前,便颔首对我说;“荀大夫别来无恙?爱卿不在府中静养,怎的就进宫了呢?”接着,他突然断喝道:“若是再为筑高台扬国威之事而来,寡人必斩其首,啖其血!”
我的血又凝固了一层。我就拱手说;“大王,这些天,老臣在家静养时,练就了一个小把戏,就是把棋子堆起来,再在上面摆鸡蛋,且纹丝不动,今特来献之。”
大王的脸一时阴晴不定起来。少顷,他就说:“那爱卿可以一试。”我放下竹杖,盘腿坐下。先一一摆好12个棋子,然后再往棋子上一个个放鸡蛋。
骊姬和骊紫先是掩嘴惊呼起来说:“哟,荀大夫,小心哪!”
大王也随之惊呼说:“小心小心,危险哪!”
我轻轻地放下手中的鸡蛋,缓缓地站起身,复又跪倒在地说:“大王啊,棋上累卵可重来,大厦将倾难收哇!君不见,我大晋本就地贫民瘠,近年来开疆拓土,更是耗费甚巨。现如今十数万人筑高台,来年谁来种地交粮呢?还有,秦楚齐燕等强敌一直环伺周边,只待我大晋一朝内乱。您说,还有比这更危险的事儿吗?”
大王听了,顿时吓白了脸,对我长揖到地说:“寡人即刻下诏,停筑九龙台就是。”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荀息追忆了自己在晋十数年的光辉事迹,协助晋君“并国十七,服国三十八”,勾勒出他忠心为国又机智过人的形象。 B、“毕万竟流了泪,一下子跪倒在我面前”,表现了其人虽然忧心国事但性格懦弱,故不敢去进谏,只能求助荀息。 C、在荀息进谏之前,已有多位大臣因此遭到迫害,但并未阻止他劝阻君主的决心,衬托出荀息的忠君不二,大义凛然。 D、“我的血又凝固了一层”,表明荀息在听到晋君的呵斥后更为寒心,同时也越发冷静继而采取了更委婉的劝谏方式。(2)、文中对数位大臣因劝谏而下场凄惨的描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随着时间的推进,劝谏的大臣结局越发悲惨,反映出晋君的脾气越发暴躁。 B、大臣们前赴后继地劝诫君主,正是他们忠君爱国的体现。 C、对旗杆上魏御史头颅的特写,说明荀息有感于谏臣的死亡,对晋君充满了仇恨。 D、以大臣之忠心与君王之残暴作对比,突出了对于君主劳民伤财、残害忠良的批判之意。(3)、在传统的史传作品中,为了凸显记叙的真实客观,叙述者多藏匿于文本之外,但此篇小说却以“我”的口吻徐徐道来,你认为这种写法有何妙处?(4)、同样是规劝他人做自己不乐意的事情,在《红楼梦》前八十回中,能言善辩的薛宝钗曾两次劝贾宝玉读书,都无一例外失败了﹔而在此篇小说中,荀息却在多位大臣劝谏失败的情况下,成功说服了晋君,试分析造成不同结果的原因。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
3. 文言文阅读
圬者王承福传
韩愈
圬之为技贱且劳者也。有业之,其色若自得者。听其言,约而尽。问之,王其姓。承福其名。世为京兆长安农夫。天宝之乱,发人为兵。持弓矢十三年,有官勋,弃之来归。丧其土田,手镘①衣食,余三十年。舍于市之主人,而归其屋食之当焉。视时屋食之贵贱,而上下其圬之以偿之;有馀,则以与道路之废疾饿者焉。
又曰:“粟,稼而生者也;若市与帛。必蚕绩而后成者也;其他所以养生之具,皆待人力而后完也;吾皆赖之。然人不可遍为,宜乎各致其能以相生也。故君者,理我所以生者也;而百官者,承君之化者也。任有大小,惟其所能,若器皿焉。食焉而怠其事,必有天殃,故吾不敢一日舍镘以嬉。夫镘易能,可力焉,又诚有功;取其直虽劳无愧,吾心安焉夫力易强而有功也;心难强而有智也。用力者使于人,用心者使人,亦其宜也。吾特择其易为无傀者取焉。”
“嘻!吾操镘以入富贵之家有年矣。有一至者焉又往过之则为墟矣有再至三至者焉而往过之则为墟矣。问之其邻,或曰:‘噫!刑戮也。’或曰:‘身既死,而其子孙不能有也。’或曰:‘死而归之官也。’吾以是观之,非所谓食焉怠其事,而得天殃者邪?非强心以智而不足,不择其才之称否而冒之者邪?非多行可愧,知其不可而强为之者邪?将富贵难守,薄宝而厚飨之者邪?抑丰悴有时,一去一来而不可常者邪?吾之心悯焉,是故择其力之可能者行焉。乐富贵而悲贫贱,我岂异于人哉?”
又曰:“功大者,其所以自奉也博。妻与子,皆养于我者也;吾能薄而功小,不有之可也。又吾所谓劳力者,若立吾家而力不足,则心又劳也。”一身而二任焉,虽圣者石可为也。
愈始闻而惑之,又从而思之,盖所谓“独善其身”者也。然吾有讥焉;谓其自为也过多,其为人也过少。其学杨朱之道者邪?杨朱之,道不肯拔一毛而利天下。而夫人以有家为劳心,不肯一动其心以蓄其妻子,其肯劳其心以为人乎哉?虽然,其贤于世者之患不得之,而患失之者,以济其生之欲,贪邪而亡道以丧其身者,其亦远矣!又其言,有可以警余者,故余为之传而自鉴焉。
注:①镘:抹子,粉刷墙壁的工具。
(1)、对下列各词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天宝之乱,发人为兵发:征集,征调 B、而归其屋食之当焉归:归还 C、其所以自奉也博奉:供养 D、故余为之传而自鉴焉鉴:借鉴(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A、有一至者焉/又往过之/则为墟矣/有再至/三至者焉/而往过之/则为墟矣 B、有一至者焉/又往过/之则为墟矣/有再至/三至者焉/而往过之则为墟矣 C、有一至者/焉又往过之/则为墟矣/有再至/三至者/焉而往过之/则为墟矣 D、有一至者/焉又往过/之则为墟矣/有再至/三至者/焉而往过之/则为墟矣(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篇传记介绍了粉刷匠王承福的身世和人品,展现了普通劳动者的风采,文章构思巧妙,语言委婉含蓄。 B、王承福觉得人们只要量才度力,安守本分,选择力所能及的职业并脚踏实地地工作,就能做到问心无愧。 C、作者认为,许多富贵人家日益破落是因为他们做不到自食其力,王承福不愿意娶妻生子,也是这个原因。 D、本文和柳宗元的《种树郭驼橐传》一样,同是为底层的劳动者写的传记,同样寄托对普通劳动者的尊敬。(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乐富贵而悲贫贱,我岂异于人哉?
②妻与子,皆养于我者也;吾能薄而功小,不有之可也。
(5)、结合文本,概括王承福“以圬为业”的原因。4. 古代诗歌阅读秋宿湘江遇雨
谭用之①
湘上阴云锁梦魂,江边深夜舞刘琨②。
秋风万里芙蓉国③ , 暮雨千家薜荔④村。
乡思不堪悲橘柚⑤ , 旅游谁肯重王孙⑥。
渔人相见不相问,长笛一声归岛门。
【注】①谭用之,唐末五代诗人,善为诗,而官不达。②刘琨:晋朝人,少怀壮志,与祖逖相互激励,常闻鸡鸣而起来舞剑,准备为国家作一番事业。③芙蓉国:湖南省内因广种木芙蓉,故有芙蓉国之称。④薜荔:又名木莲,一种常绿蔓生植物,多生于田间野间。古人把它看作是香草。⑤橘柚:这两种水果都盛产于南方,在秋冬成熟。⑥王孙:本意是贵族子弟,有时也指隐士,这里是作者自指。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句不但形象地描绘出暴雨将至之时的那种阴云密布的景色,而且照应标题中的“遇雨”。 B、颔联转入描写湘江的秋雨景色,此联既对仗工整,又运用比喻,将美丽的湖南比作是芙蓉。 C、颈联由写景转入抒情,诗人见湖南省盛产橘柚的情景,不禁触景生情;再用“王孙”自比,耐人寻味。 D、最后两句写诗人与打渔人相见,打渔人却不与诗人说一句话,自顾自地吹着长笛回岛去了。(2)、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人的思想感情。5. 名篇名句默写(1)、《离骚》中“ , ”两句,体现了屈原用崇尚忧国忧民的美德约束自己,即使为此牺牲生命也不足惜的情感。(2)、齐威王发布悬赏求谏的政令后,广开言路,一开始就有“ , ”的好局面。(3)、在《蜀道难》中,李白通过描写星辰的触手可及、行人的仰天叹息来衬托蜀道之高险的两句是: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6. 语言文字运用Ⅰ
当前,太多的人无暇翻开一本书仔细阅读, 的是终日沉迷于手机,热衷于在网上刷微信朋友圈,习惯于在搞笑诱人的短视频里废寝忘食。大学校园里,地铁车厢里,家中卧室内,总见屏幕蓝光,总有低头一族。如今,这样的图景已是 。
手机、网络,俨然成为了一堵墙,一堵横亘在文化阅读与为数众多的人群之间的高墙。墙的一边,文化出版业日趋发达,各种出版物内容丰富,图书装帧越来越精美,而电子书、VR新技术的助推更是令出版业 。而在墙的另一边,越来越多的人慢慢沦为手机的奴隶。他们也知道打开一本书去阅读的意义,但真要见之于行动时,书本大抵又敌不过手机。
有道是,“墙,推倒了便是桥”。网络以其技术支撑与渠道优势,不该是阻碍阅读的墙,反而更有条件成为引渡读者的一座宽阔通达的桥。如果说,在一些人那里阅读趋于迷失,网络信息技术成了摆布人类的“暴君”,那么,需要反省的只能是被摆布者自己。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习以为常 司空见惯 炙手可热 B、取而代之 司空见惯 如虎添翼 C、取而代之 见怪不怪 炙手可热 D、习以为常 见怪不怪 如虎添翼(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刻画出了沉迷手机者面对书本阅读的复杂心理,“也”“真”“又”等副词中蕴含着对“他们”的复杂情感,请简要分析。(3)、文中加点词“暴君”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作用。7. 语言文字运用II科学家发现,出现在错误时间的光或光的数量超过了所需就会引发光污染。( )在人类发明电灯之前,反射在海洋上的星光是海滩上最亮的东西,海龟幼崽总会本能地朝最亮的光源——海洋前进。随着夜晚沿海城市明亮灯光的照射,刚孵化出的小海龟变得困惑和迷失方向,朝城市而不是海洋前进,最后因脱水或成为其他捕食者的猎物而丧命。候鸟和夜行鸟利用月亮、星星和落日的光线, ① 。光污染隐藏了它们的导航工具,每年有数百万只鸟因撞上发光的建筑物丧命。大量昆虫本是鸟类的主要食物来源,可它们被人造光源所吸引,飞蛾扑火般冲上去, ② 。因此现在许多城市都采取“熄灯”计划,即在鸟类迁徙期间关闭建筑灯。
(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A、动物的繁殖、迁徙和喂养等行为会直接受光污染影响。 B、光污染会直接影响动物的繁殖、迁徙和喂养等行为。 C、动物的喂养、迁徙和繁殖等行为会直接受光污染影响。 D、光污染会直接影响动物的喂养、迁徙和繁殖等行为。(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四、写作(60分)
-
8.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城里人可以用“土气”来藐视乡下人,而“土”却是乡下人的命根,出门在外,如果水土不服,可以把红纸包裹着的东西煮一点汤吃,这就是一包灶上的泥土。
——费孝通《乡土中国·乡土本色》
在社会变迁的过程中,人并不能靠经验做指导。能依赖的是超出于个别情境的原则,而能形成原则、应用原则的却不一定是长者。这种能力和年龄的关系不大,重要的是智力和专业,还可加一点机会。在变迁中,习惯是适应的阻碍,经验等于顽固和落后。顽固和落后并非只是口头上的讥笑,而是生存机会上的威胁。
——费孝通《乡土中国·长老统治》
读了上面材料,你有怎样的思考?乡土习俗是传统文化的延续,还是社会发展的障碍?请写一篇文章发表你的看法。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