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韶关市仁化县2021-2022学年七年级下学期历史期中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3-03-23 类型:期中考试

一、选择题(本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答案。请在答题卡,上将正确答案的代号涂黑。)

  • 1. 隋朝大运河开通后,南方的丝绸、粮食便可以通过大运河北上,沿岸还兴起一批便于贸易的商业城镇。这反映了大运河(   )
    A、连接了不同水系 B、有利于巩固统一 C、促进了经济交流 D、有利于边疆稳固
  • 2. 阅读下面的表格,由下表可以推知( )

    时间

    户数

    人口数

    隋文帝开皇九年(589年)

    7000000户

    约40000000人

    隋文帝开皇十七年(597年)

    8700000户

    44500000人

    隋炀帝大业五年(609年)

    8907546户

    46019956人

    A、统治清明政绩显赫 B、社会经济得到发展 C、税收改革收效明显 D、民族同心归附甚众
  • 3. “大者登台阁,小者仕郡县,资身奉家,各得其足。五尺童子,耻不言文墨焉。是以进士为士林华选,四方观听,希其风采。”据此可知科举制(    )
    A、促进了社会阶层流动 B、营造了浓厚读书氛围 C、加强了南北文化交流 D、选拔官员仍看重门第
  • 4. 隋文帝即位之初就在中央设置尚书、门下、内史三省及六曹掌管全国军政机要,地方上“存要去闲,并小为大”,裁减郡县数目,并将地方官的任免权收归吏部。这些措施的实行( )
    A、实现了国家统一 B、维护了长治久安 C、加强了中央集权 D、打击了豪强大族
  • 5. 魏晋南北朝时,淮河流域等南方多产茶,南人饮茶已成风俗,多数北人不惯饮茶。唐中期前后,北方诸州乃至京邑城市,茶店茶肆遍布,四方往来之人“不问道俗投钱取竹”这一风俗的流传得益于(   )
    A、政府不再监管城市商业 B、经济重心的南移完成 C、地域性商人群体的出现 D、大运河加强南北沟通
  • 6. 唐太宗既用“西北骁武之士”,又用“东南儒生”;既用秦王府旧人,也用东宫旧仇;既用高祖遗臣,也提拔寒微士人、任用少数民族精英。材料表明,贞观之治得益于( )
    A、三省六部制的实行 B、开明的民族政策 C、任人唯贤的用人政策 D、科举制度的完善
  • 7. 贞观四年,有官员认为南蛮林邑国的奏章中有对朝廷不恭顺的言辞,建议兵讨,唐太宗回应“言语之间,何足意”,竟不讨之。据此可推知,唐太宗时期( )
    A、中央集权稳固 B、地方州县失控 C、政策开明 D、君主专制强化
  • 8. 自古以来王朝成败兴衰的历史,使封建时代“明君圣主”“弼臣良相”及其思想家们,无不痛感官吏的选用管理对统治的稳固和延续的重要性。下列皇帝中没有将“用得贤才,致安之本”这一原则坚持到最后的是(    )
    A、唐高祖 B、唐太宗 C、武则天 D、唐玄宗
  • 9. 娘子关为中国万里长城著名关隘,位于太行山脉西侧河北省石家庄市井陉县西口,山西平定县东北的绵山山麓。娘子关原名“苇泽关”,因唐平阳公主曾率兵驻守于此,平阳公主的部队当时人称“娘子军”,故得今名。此历史典故反映了唐朝(    )
    A、社会风气开放 B、军事实力强大 C、民族政策开明 D、内轻外重严重
  • 10. “明亮的月光,照在荒漠高原,河流傍着山,思念化成泪,山的另一旁,悠悠梵音响,布达拉宫,穿越来世情感,浩荡的车帐,正给谁做嫁妆,热闹地奏响,把孤单埋葬,大唐的辉煌,吐蕃的蛮荒……材料描绘的历史事件是( )
    A、昭君出塞 B、文成公主入藏 C、澶渊之盟 D、郑和下西洋
  • 11. 他是唐代著名高僧,以不畏生死的精神,西行取佛经,体现了大乘佛法菩萨,度化众生的真实事迹。他的思想与精神如今已是中国、亚洲乃至世界人民的共同财富。上述材料中他的贡献是( )
    A、开通了丝绸之路 B、促进了中外交流 C、将佛教传到日本 D、开创了大唐盛世
  • 12. 下列左图是唐代敦煌文献中的《白描相扑图稿》,右图是唐代相扑传入日本后的线描图。它们可以用来说明( )

    A、中日绘画风格渐趋一致 B、相扑运动源于民间竞技 C、中华传统文化影响深远 D、日本全面学习中国文化
  • 13. 2020年,当中国人民正在全力阻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时候,中国人民收到了一批来自日本的捐助物资,上面写着“山川异域,风月同天”,日本捐助者说:“1300年前,日本有群人携带着这样的诗句去了中国,1300年后的今天,他们想把与古人相通的情感寄托在一副副口罩中。”请问,1300年前为了学习中国的先进文化,从日本来到中国唐朝的这群人被称为(   )
    A、留学生 B、留学僧 C、使者 D、遣唐使
  • 14. 《剑桥中国隋唐史》如此评论唐朝的某位皇帝:“他是一个悲剧中的英雄,他在执政开始时政绩显赫,但后来被野心和狂妄引人歧途,以致使帝国的行政和资源过分紧张,最后以退出政务来结束他支离破碎的统治。”依据史实可以推断这位皇帝是( )
    A、唐高祖李渊 B、唐太宗李世民 C、一代女皇武则天 D、唐玄宗李隆基
  • 15. 据史书记载,五代中原时期的开国君主和同时期南方政权的开国君主有很多人曾经担任节度使。如后梁的建立者是宣武节度使,后晋的建立者是河东节度使。由此可以得到的历史信息是( )
    A、该局面是藩镇割据的延续 B、反映了政权已经完成统一 C、南方的各个政权完成统一 D、中原地区的王朝十分安定.
  • 16. 《宋史》 记载,许唐“尝拥高费(资产雄厚)于汴、洛间,见进士缀行而出,窃叹日:生子当令如此!因不复行贾(经商)”,后其子中举,许唐说“成吾志矣”。这反映了宋朝( )
    A、科举制度影响较大 B、商品经济趋向没落 C、八股取士钳制思想 D、弃儒就贾渐成潮流
  • 17. 北宋政府奉行养兵政策,士兵多但良莠不齐:集中军权、更成法,直接削弱了军队战斗力;将不识兵、将无常兵、将帅指挥受制太多,其积极性得不到充分发挥;士兵经常换防,缺乏训练,素质低下。为此,王安石实行( )
    A、募役法 B、方田均税法 C、农田水利法 D、保甲法
  • 18. 在经历了五代十国的战乱后,“兵强马壮者为天子”已经成了大多数人的共识,赵匡胤看着皇帝像走马灯一样换的同行前辈们,不禁问……别人以后就不会造我的反吗?那该怎么办?为此他( )
    A、分化事权,削弱相权 B、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C、文化专制,钳制思想 D、重文轻武,虚外守内
  • 19. 如图契丹、西夏货币的出土共同反映了( )

    A、契丹、西夏经济发展超过中原 B、少数民族都使用中原的货币 C、少数民族受中原文明影响较大 D、商人在契丹、西夏地位很高
  • 20. 《宋史》载:“元昊虽数胜,然死亡创痍者相半,人困于点集,财力不给,国中为‘十不如’之谣以怨之。”材料所述与下列哪一事件直接相关( )
    A、宋夏之间的战争 B、宋辽之间的战争 C、澶州之战的后果 D、澶渊之盟的影响
  • 21. 浙江杭州岳王庙,又称“岳庙”,始建于南宋嘉定十四年(1221 年),经历元、明、清、民国,代代相传一直保存到现在。岳王庙的修建是为了纪念( )
    A、文天祥 B、寇准 C、辛弃疾 D、岳飞
  • 22. 如果把“西夏建立、澶渊之盟、宋夏议和、岳飞抗金、偏安一隅”提炼为一个学习主题,较为合理的是(    )
    A、国家建立巩固 B、时代繁荣开放 C、民族政权并立 D、盛世危机四伏
  • 23. 在宋代,复种技术也得到了推广,江南种稻普遍分“早禾”和“晚禾”两种,种植和收获的时间不同。南宋时冬麦和晚稻两熟制也得到大面积推广。复种是农业史上的重大变革,使耕地的利用率提高,大大增加了粮食产量。材料主要反映了( )
    A、宋代南方经济发展的现状 B、经济重心已经完成了南移 C、国家实行积极的农业政策 D、复种能大大增加粮食品种
  • 24. 宋朝政府鼓励对外贸易和文化交流,采取各种优惠政策招徕外国商人,力图将海外贸易控制在政府手中,最大限度地获取市舶利益。“江海求利,以资国用”是两宋时期的基本对外国策。这反映出宋代海外贸易繁荣的重要原因是( )
    A、政府政策支持 B、航海技术进步 C、造船业发达 D、商品经济发达
  • 25. 《汉书.地理志》记载:“江南地广……不忧冻饿,亦亡千金之家。”唐朝后期有“天下之盛,扬为首”的说法。《宋史》 记载:“国家根本,仰给东南。”这些记载或说法反映了我国( )
    A、经济重心逐渐南移 B、农业发展历程漫长 C、商品经济快速发展 D、科学技术成就卓越
  • 26. 尽管通过西征和以此为开端的其他往来,沟通了中西经济文化联系,使中国的驿站制度及四大发明碾转传到欧洲,欧洲、中亚的器械、医学、天文等也先后传入中国,但是,成吉思汗对外进行的武力征服,毕竟是不容肯定和赞扬的。由此可知蒙古的对外扩张( )
    A、对欧亚发展有利有弊 B、是值得肯定和赞扬的 C、阻碍了中外贸易交流 D、使中国医学传入欧洲
  • 27. 如果给下面的示意图加上一个标题,较为合适的应该是( )

    A、元朝的建立和统一 B、民族政权的并立争斗 C、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 D、各族人民联合抵抗蒙古
  • 28. 中国历代封建王朝都十分重视加强各地区之间的交通联系。根据下表内容,指出这些措施的根本目的是( )

    秦:修筑贯通全国的“驰道”

    隋:开凿了贯通南北的大运河

    元:建立了四通八达的驿站

    A、便于文化交流与发展 B、巩固中央对全国的统治 C、促进封建经济发展 D、促进各民族间的交往
  • 29. 1264年,元设立总制院既是全国佛教最高领导机构,又监管某一地区的军政。因唐代皇帝曾在宣政殿接见吐蕃来朝使者的缘故,1288年,总制院更名为宣政院更加突出了这一机构管辖这一地区的职能。“这一地区”是( )
    A、西藏 B、澎湖 C、琉球 D、西域
  • 30. 《元史》记载:“世祖即位,登用老成(老儒),大新制作(大规模地修改典章制度……”世祖的“大新制作”主要表现在( )
    A、设置通判 B、设立行省 C、设锦衣卫 D、设台湾府

二、综合题(31小题10分,32小题13分,33小题17分,共40分)

  • 31. 回望农耕文明,厚植“三农”情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唐前期130多年中,朝廷经常发布诏令劝课农桑,组织兴修水利工程达160多项,劳动人民还发明了连筒、简车和水轮等新式灌溉工具。贞观末年,全国户数约300万,到开元末年,全国户数已超过841万。唐朝经济繁荣,国力强大,进入了鼎盛时期,历史上称为“①”。

    ——摘编自朱绍侯等《中国古代史》(下)

    材料二:

    材料三:唐太宗在位20多年,开创了唐朝的盛世局面。他广纳贤才,知人善任,同时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政治上推行了一系列革新措施。唐玄宗前期励精图治,重用贤能,实行了一系列改革;他发展经济,改革税制……使唐朝进入了鼎盛时期。

    (1)、请将材料一中的①处补充完整。
    (2)、根据材料二,概括唐朝前期农业发展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归纳“盛世”和“鼎盛”局面出现的共同原因。
    (4)、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农业发展与国家强盛之间的关系。
  • 32. 国家统一,民族融合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唐朝时民族交往加强,他得到周边各族的拥戴,当时北方和西北地区的各族首领尊奉他为各族的“天可汗”。贞观十五年正月,吐蕃赞普亲自到柏海迎接文成公主。回来后说:“我祖、父未有通婚上国者,今我得尚大唐公主,为幸实多。”

    材料二:唐朝时期的民族关系。见下图

    “外甥是先皇帝舅宿亲,又蒙降金城公主,遂和同为一家。天下百姓,普皆安乐。”

    ——尺带珠丹上书唐朝皇帝

    材料三:宋、辽、西夏、金、蒙古各族政权相继建立。多个民族政权之间战争不断。各族人民共同劳动生活,各民族之间经济文化交流日益加强。

    (1)、材料一中的“他”指的是谁?他实行怎样的民族政策?材料中的“吐蕃赞普”指的是谁?
    (2)、依据材料一、二,写出唐朝维系朝廷与吐蕃关系的主要方式。
    (3)、依据材料三,请简要归纳两宋时期的社会特征。
    (4)、综合以上三则材料,你得到了怎样的启示?
  • 33. 宋元时期社会经济蓬勃发展,统一始终是历史发展的趋势。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错综复杂的民族关系]

    材料一:如图

    材料二:大宋皇帝谨致誓书于大契丹皇帝阙下:共遵诚信,虔奉欢盟,以风土之宜,助军旅之费,每岁以绢二十万匹、银一十万两,更不差臣专往北朝,只令三司差人搬至雄州交割。

    ——《续资治通鉴长编》

     [名冠中外的两宋经济]

    材料三;南宋乾道年间(1165-1173) 临安城有10.4万户14.58万人,至咸淳(1265-1274)增加到18.63万户、43.2万人一百年间人口增长将近两倍。《梦粱录》 记述:“城南西东北各数十里,人烟生聚,民物阜蕃,市井坊陌,铺席骈盛,数日经行不尽,各可比外路一州郡,足见杭城繁盛矣”这是杭州历史上的全盛期。

    ——《杭州历史沿革》

    材料四:朝廷在故都时,实仰东南财赋,而吴中又为东南之根柢。语曰:“苏湖熟,天下足。”

    ——陆游《渭南文集》

    材料五:(宋代中国)现代化的程度令人吃惊,货币经济、纸钞、流通票据、高度发展的茶盐企业非常独特……在人民日常生活方面,艺术、娱乐、制度、工艺技术各方面,中国是当时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国家,其自豪足以认为世界其他各地皆为“化外之邦”。

    ——摘编自[法]谢和耐《南宋社会生活史》

    材料六:它结束了唐末以来国家分裂的政治局面,拆除了宋、辽、西夏、吐蕃等各政权并立以来的此疆彼界,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何瑞军《大统一对少数民族发展的积极影响》

    (1)、请写出材料一标注字母A的政权建立者?图中D所代表的政权名称。
    (2)、材料二中大宋皇帝的承诺内容源于哪一盟约?这一盟约在当时产生了怎样的积极影响?
    (3)、根据材料三、四并结合所学知识,“ 足见杭城繁盛矣”说明我国的经济格局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并说明出现这种变化的根本原因。
    (4)、根据材料五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宋代最早的“纸钞"是什么?“(宋代中国)现代化的程度令人吃惊”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5)、材料六中的“它"是哪个朝代?由两宋到“它"的出现反映了怎样的历史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