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下册语文《小石潭记》同步练习
试卷更新日期:2023-03-23 类型:同步测试
一、选择题
-
1. 下列加点字的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A、清冽(liè) 翕忽(xī) 为嵁(kān) B、为坻(chí) 下澈(chè) 篁竹(huáng) C、珮环(pèi) 佁然(yǐ) 幽邃(suì) D、俶尔(shū) 寂寥(liáo) 参差(cēn)2. 下列词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A、如鸣佩环 往来翕忽 悄怆幽邃 B、明灭可见 水尤清冽 竹树环合 C、凄神寒骨 隶而从者 犬牙差互 D、日光下澈 蒙络摇缀 青树翠蔓3. 下列加点词语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水尤清冽(清凉) 潭中鱼可百许头(许多) B、日光下澈(清澈) 俶尔远逝(忽然) C、佁然不动(静止不动的样子) 悄怆幽邃(凄凉) D、往来翕忽(轻快迅疾的样子) 隶而从者(奴隶)4. 下列句子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全石以为底。——(潭)以整块的石头为底。 B、潭中鱼可百许头。——潭中的鱼可以数出有一百多条。 C、佁然不动。——鱼静止着,一动不动。 D、凄神寒骨。——让人感到心情悲伤,寒气透骨。5. 下面句中加点词语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影布石上 B、其岸势犬牙差互 C、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D、潭西南而望6. 下面对课文《 小石潭记 》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写“隔篁竹”“闻水声”“伐竹取道”才见小潭的经过,给文章增加了探奇的色彩。 B、作者描写潭水的空明澄澈和游鱼的形神姿态,二者相互映衬,具有画面感。 C、小潭“不可久居”是因为“其境过清”,面对悄怆之景,作者心境不免凄寒悲凉。 D、作者将自己的情感融于对山水的描绘之中,直抒胸臆,表达了被贬流放的忧伤怨愤。
二、填空题
-
7. 按照要求填空。(1)、“记”是一种文体,可记叙、描写,也可、 , 属于的范畴。(2)、《小石潭记》的作者 , 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擅长写 ,本文是他所写的“”中的一篇。他与共同倡导唐代的古文运动,并称“韩柳”; 与之并称“刘柳”;王维、、韦应物与之并称“王孟韦柳”。
三、阅读理解
-
8.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甲] 小石潭记
柳宗元
①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②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③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④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乙] 放鹤亭记
苏 轼
①熙宁十年秋,彭城大水。云龙山人张君之草堂,水及其半扉。明年春,水落,迁于故居之东,东山之麓。升高而望,得异境焉,作亭于其上。彭城之山,冈岭四合,隐然如大环,独缺其西一面,而山人之亭,适当其缺。春夏之交,草木际天;秋冬雪月,千里一色。风雨晦明之间,俯仰百变。山人有二鹤,甚驯而善飞。旦则望西山之缺而放焉,纵其所如,或立于陂①田,或翔于云表;暮则傃②东山而归,故名之曰“放鹤亭”。
②郡守苏轼,时从宾佐僚吏,往见山人,饮酒于斯亭而乐之。挹③山人而告之曰:“子知隐居之乐乎?虽南面之君,未可与易也。《易》曰:‘鸣鹤在阴,其子和.之。’《诗》曰:‘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盖其为物,清远闲放,超然于尘埃之外,故《易》《诗》人以比贤人君子。隐德之士,狎④而玩之,宜若有益而无损者!然卫懿公好鹤则亡其国。周公作《酒诰》,卫武公作《抑戒》,以为荒惑败乱,无若酒者;而刘伶、阮籍之徒,以此全其真而名后世。嗟夫!南面之君,虽清远闲放如鹤者,犹不得好,好之则亡其国;而山林遁世之士,虽荒惑败乱如酒者,犹不能为害,而况于鹤乎?由此观之,其为乐未可以同日而语也。”
③山人欣然而笑曰:“有是哉!”乃作放鹤、招鹤之歌曰:“鹤飞去兮西山之缺,高翔而下览兮择所适。翻然敛翼,宛将集兮,忽何所见,矫然而复击。独终日于涧谷之间兮,啄苍苔而履白石。鹤归来兮,东山之阴.。其下有人兮,黄冠草屦,葛衣而鼓琴。躬耕而食兮,其余以汝饱。归来归来兮,西山不可以久留。”
[注] ①陂(bēi):水边。②傃(sù):朝向,向着。③挹(yì):同“揖”,作揖。④狎(xiá):亲近。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①潭中鱼可百许头
②佁然不动
③鸣鹤在阴,其子和之
④鹤归来兮,东山之阴
(2)、翻译文中画线句子。①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②而山人之亭,适当其缺。
(3)、[甲]文中作者如何从侧面来写水清澈的特点的?(用原文回答)(4)、下面有关[乙]文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记叙了建亭的时间、地点和缘由,描写了放鹤亭四季的景色。 B、第①自然段通过对山人放鹤、收鹤的叙述,说明了放鹤亭得名的原因。 C、第②自然段通过与山人的对话,明确表达了作者对“隐居之乐”的理解。 D、[乙]文表现了作者对隐居生活的厌倦之情。9.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甲]
①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②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③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④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节选自柳宗元《小石潭记》)
[乙]
士生于世,使其中不自得,将何往而非病?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① , 将何适而非快?今张君不以谪为患,收会稽之余,而自放山水之间,此其中宜有以过人者。将蓬户瓮牖② , 无所不快,而况乎濯长江之清流,挹西山之白云,穷耳目之胜以自适也哉!不然,连山绝壑,长林古木,振之以清风,照之以明月,此皆骚人思士③之所以悲伤憔悴而不能胜者,乌睹其为快也④!
(节选自苏辙《黄州快哉亭记》⑤)
[注] ①以物伤性:因外界事物而伤害自己的本性。②蓬户瓮牖(yǒu):用蓬草做门,用破瓦罐做窗。③骚人思士:指心中有忧思的文人、士大夫。④乌睹其为快也:哪里看得出这些是畅快的呢!⑤《黄州快哉亭记》:此文为元丰六年苏辙去黄州探望苏轼及张梦得时所作,当时苏辙亦遭贬官。
(1)、解释下列句中加横线的字。①心乐之 乐:
②水尤清冽 尤:
③潭中鱼可百许头 可:
④以其境过清 清:
⑤将何往而非病 往:
⑥穷耳目之胜以自适也哉 胜: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②此皆骚人思士之所以悲伤憔悴而不能胜者。
(3)、[甲][乙]两文的作者都在政治上有一些失意,但心态却完全不同。请你分析作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