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三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期末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3-03-22 类型:期末考试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数字人文是采用数字技术来解决人文领域研究问题的新型学科。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目前至少存在着资料离散和时空分离两大难题,不借助数字人文技术就较难突破和解决。

    文献资料的离散,有“同类异处”和“异类分隔”两种状态。“同类异处”是指同一专题、同一领域、同一学科的材料,往往分散在不同的文献里。“异类分隔”是知识分类造成的资料分离。由于人类知识的广泛性、丰富性和复杂性,不同性质、不同领域的文献资料总是分门别类收藏和存储。比如,书写梅花的文学作品,收藏在文学领域的总集、别集里,而介绍梅花生物特性、栽培技术的知识,则在植物学著作里。无论是“同类异处”还是“异类分隔”的文献资料,人力都难以改变其离散状态。

    古代文学研究的时空分离,体现在两个层面。在观念意识层面,是时间意识强烈,而空间意识淡薄。文学史研究,注重时间的变化进程,而忽视空间的离合分布;时间进程的描述多,作家活动、作品创作的地理空间分布的考察相对少。作家年谱、别集编年笺注和文学编年史之类的著作,注重时间编年而不注重空间系地,时间信息具体而空间信息模糊,时间感强而空间感弱。

    在实践操作层面,受思维方式和纸本载体功能的限制,文学史和文学编年史的呈现,只能是单向呈现,而不能多向呈现。按照时间序列呈现文学史的发展历程,就难以兼顾空间序列的分布和变化。如果按照空间序列来呈现各地文学图景,又难以从时间序列上观察和呈现一代文学的发展进程。简言之,以时间为轴心,空间秩序就被割裂;以空间.为轴心,时间的序列就被打断。比如我们从《杜甫年谱》知道,天宝十三年杜甫在长安,过着“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的窘迫生活,但我们无法知道,这一年李白在哪里,岑参在哪里,高适在哪里。《苏轼年谱》可以告诉我们苏轼一生到过杭州、密州、黄州、儋州等地,但不能告诉我们,在苏轼生前和身后,还有哪些作家到过这些地方,写有什么作品。

    怎样运用数字人文技术解决资料离散和时空分离这两大难题呢?以运用数字人文技术开发的唐宋文学编年地图平台为例,它旨在囊括历年来有关唐宋作家作品编年的成果信息,包括年谱、别集笺注、考订论文等。要让计算机能够识别处理这些编年文献资料,并在地图中可视化呈现,需要经过数据建模、数据转化、数据关联和呈现三个阶段。

    数据建模,是为数据挖掘、信息提取建立模板。而建立什么样的模板,取决于平台的要素和功能。唐宋文学编年地图平台包含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作品这五大要素,需要实现浏览检索、关联生成、数据统计、时空定位和可视化呈现这五大功能。不同要素只有形成一定的结构之后才能产生功能,因而需要围绕时、地、人、事、文这五大要素来设计数据模板。

    数据转化,是根据数据模板,挖掘提取文献资料中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和作品等有效信息,转化为计算机系统可以识别、关联和统计的数据。

    数据关联及呈现,是将各类数据进行融合,开发成关系型结构化数据库。作家作品的数据通过编年和系地两个属性,可形成关联数据。借助GIS(地理信息系统)地图技术及软件编程技术;将数据融合成一体。数据关联融合后,文学编年地图平台就能可视化呈现作家行迹。既可以呈现一时一地一个作家一生的行迹,也可以展现不同时间多个地方多位作家的活动行迹。时空一体,在这里得到初步实现。

    (摘编自王兆鹏、邵大为《数字人文在古代文学研究中的初步实践及学术意义》)

    材料二:

    段海蓉:数字人文给科研工作者带来研究便利的同时,可能带来哪些问题? 

    郑永晓:比如相关论文中各种数据、图表的泛化现象,用“检索代替研究”“技术伪装学问”等就是突出的问题。此外,还涉及研究成果中文献利用或者说引用的规范性、版权问题等。古代文学研究,需要我们研究者与古代作家建立心灵的对话,需要对作品有良好的感悟能力,才能对古代文学现象作出有深度的阐发。前《文学遗产》主编陶文鹏先生就对满篇都是通过检索罗列的各种文献,而没有思想、没有艺术分析的论文很不满,斥之为“电脑体”,我对此很赞同。

    我们提倡关注数字人文研究,不能只有数字而没有人文,归根到底它应该还是人文研究,需要保持人文研究的根本属性和基本特点。技术和数据驱动是为了让我们的研究建立在更坚实的科学依据之上,是为了让我们的学术观点更具有说服力,也是为了让人文研究在新时期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段海蓉:我们是否应该担心数字人文会对人文精神造成戕害? 

    郑永晓:这种担心有一定道理,关键是如何趋利避害。数字人文的目的是通过新的方法去解决一些传统方法不能解决或解决不好的问题,并非要完全取代传统人文研究,也不可能完全取代传统研究。如果运用得当,数字人文应能够促进人文精神的弘扬而不是阻碍、妨害人文精神。以最具个性化的也是最具人文特点的文学作品鉴赏为例,我们借由作品与古代作家进行的心灵对话,似乎与冷冰冰的计算机毫无关系,但是有计算机的帮助效果可能不一样。比如我们读纳兰性德的“片帆何处,南浦沉香雨”,稍有文学常识的人会联想到屈原的“送美人兮南浦”,白居易的“南浦凄凄别”等。但计算机可能做得更多,它会把与“南浦”相近似的“灞桥”“长亭”等聚在一起,分析这些表达离别的意象的相似、相异之处,统计它们被历代作家使用次数的多寡,并将这些信息共同呈现给读者。有了数字人文的帮助,读者对文学作品的理解会更为深入,而不是相反。

    我以为,避免数字人文产生弊端的最有效办法是学者必须具备深厚的人文学术修养。只有在具备深厚人文修养、精通传统人文学科的研究体系和研究方法的基础上,同时深入了解计算机科学的特点和数字人文的长处,从问题出发,将传统人文科学方法与数字人文有效整合,才能将二者的优势结合起来,趋利避害,在学术上开辟出新的天地。

    (摘编自《古籍数字化、数字人文与古代文学研究——访中国社会科学院郑永晓教授》)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们往往根据知识分类的不同存储文献资料,这导致了文献资料的“异类分隔”。 B、传统的文学史和文学编年史很难打破时空局限,无法兼顾时间序列和空间序列。 C、文学编年地图平台要可视化呈现作家行迹,可借助GIS地图技术和软件编程技术。 D、技术和数据驱动是人文研究的基础和依托,可以让人文研究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代文学研究的时空分离,与研究者的观念意识、思维方式和纸本载体等有关。 B、读者可以从《苏轼年谱》中获得杭州、密州、黄州等地的文学创作和发展情况。 C、若要实现数字人文平台的各项功能,需围绕时、地、人、事、文设计数据模板。 D、将传统人文科学方法与数字人文结合起来,就能趋利避害,开辟新的学术天地。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最适合运用数字人文技术解决的一项是(   )
    A、对《水经注》进行辑补、校对和注释。 B、研究魏晋诗歌版图的静态分布和动态变化。 C、考证《四库全书》的底本及成书过程。 D、分析李清照诗词中的细腻柔婉的女性风格。
    (4)、请指出材料一的论证结构并简要分析。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山前该有一棵树

    张    者

    ①这是个啥地方嘛,都是光秃秃的石头,裸山。

    ②树不知道跑哪去了,草也难觅踪迹,花儿那些娇惯的美丽都躲在人们的记忆里了。

    ③这是一个矿区,属于天山深处的神秘所在,一个不适合人类居住的地方。可是,由于找到了一种神秘的石头,兵团突然从三个建制团中抽调了近千人,集结到了这里,并起名506矿。506矿到底有什么矿?我第一次听到它的传说是在晚上熄灯后,我那刚上一年级的弟弟从被窝那边爬到我这头,然后对我耳语道:“你知道506矿是什么矿吗?”我问什么矿?他神秘地说“是铀矿。”铀矿是什么矿呢?弟弟又降低声音回答:“铀矿是造原子弹的。”

    ④原子弹的赫赫威名谁不知道,于是,我们生活的地方就有了一种神秘色彩,哪怕是喝着苦泉水也不觉得苦了,因为我们的父母正干着一件天大的事情。

    ⑤父母被调入矿山后,我们这些孩子就跟随着父母上了山,这样,一个简陋的学校就在山前用石头搭建了起来,屋顶用的是红柳枝和油毡。每天的上课铃声让正在开矿的父母们十分安心,只是他们开山的炮声却让我们十分惊恐。在炮声隆隆中上课,飞石砸在房顶上,如天神的战鼓。胡老师正领读课文《曹刿论战》:“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听到房顶的咚咚声,我们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大家就会心一笑。胡老师也笑,望望房顶说,三而竭了,没事。同学们就哄堂大笑,疲惫的午后课堂突然就活泼了一下。胡老师是一个大学教授,右派,发配到新疆就成了我们的小学老师。我们这些在绿洲出生的新疆兵团人的二代,通过胡老师了解到外面的大千世界。他坚持让我们每周写一篇作文,比方:《苦泉水》《戈壁滩》等。当他望着远方的戈壁和漫山遍野的石头让我们写《树》时,我们不干了,因为我们的眼前根本没有绿色,更别说树了。

    ⑥有同学就喊,胡老师,我们山上连一棵树都没有,怎么写?胡老师就说,眼前没树,心中难道没有树吗?回家问问父母吧。

    ⑦于是,同学们就写了很多不一样的树。有村口的大榕树,有门前的大槐树。我爹给我讲了老家的大桑树。他边讲边咽着口水,说起了小时候吃桑葚的故事,那些黑紫的甜蜜安慰了他童年的饥饿和贫困。父母们都是有故乡的人,他们来自五湖四海,为了屯垦戍边来到了新疆。他们每一个人心中都有一棵树,而每一种树都寄托着他们的乡愁。比方:写大槐树的父母是北京人,写大榕树的老家是福建人……我爹是河南人,他给我讲了门前大桑树的故事。

    ⑧可是,我们这些土生土长的“兵二代”,眼前连一棵树都没有。我们望着窗外所有的石头,喊:“山前该有一棵树!”

    ⑨我们是从山下绿洲来的,那里就有树。有沙枣树、白杨树……还有一棵最茁壮的胡杨树,就生长在胜利渠边上。水罐车从胜利渠给我们拉淡水,会从那棵孤独的胡杨树边路过。

    ⑩那棵茂密的胡杨树孤独地生长着,在夏季它给我们带来一片巨大的绿荫,到了秋天,它那金黄的叶子展开来照亮了荒原。它是那么茁壮,又是那么孤独,美得却让人震撼。

    ⑪那次关于树的作文课,让我们想起了那棵胡杨树,大家就齐声喊,把那棵胡杨树移到我们山前吧,让我们回家能找到路。

    ⑫胡老师说:“山上没有水,树不能活。”

    ⑬同学们喊:“山上没有树,人不能活。”

    ⑭大家七嘴八舌地说,我们可以喝山上的苦泉水,用山下拉来的甜水浇灌。胡老师被我们打动了,眼眶有些红,下课时他没有和我们告别,就独自走了。

    ⑮没想到,我们的无理要求有了结果。矿长派出了东方红拖拉机,拉着爬犁子,还派了一辆水罐车,要去为我们移那棵胡杨树了。胡老师让同学们坐上了水罐车,下山去看移树的过程,让同学们好好观察,要写作文。

    ⑯那棵美丽的胡杨树将移到我们的山前,成为我们的故乡树。从此,我们的心里也有一棵大树了,无论将来走到哪里,那棵树都会存在。无论我们走多远,那棵树都会在山前指引着我们回家。那棵胡杨树还没有生叶,只有一些似是而非的萌芽。但我们知道它会有枝繁叶茂的那一天。大人们沿着胡杨树四周挖了一个大圆圈,然后那圆圈越挖越深,挖了一个很大的坑。树根终于露了出来,大人们就用稻草绳把带土的根部绑成了一个大圆球,再然后用撬杠和拖拉机拉动大圆球,让它滚上大爬犁。

    ⑰它实在太高大了,树根那个大圆球和树干被捆在爬犁子上,有一半树枝还拖在地上。拖拉机拉着爬犁在前,累得直冒黑烟。装满了甜水的水罐车跟在后面,整个队伍开始向山上移动,远远望去像一个送亲的队伍。

    ⑱胡杨树被运上山后,就栽在我们小学校操场中央。如果你上山,很远就能看见它。它高高地耸立着,成了上山者的路标。坐在教室里依窗而望,也能看到它伟岸而又粗壮的树干,这让我们安心,给我们带来希望。栽树的时候全矿的人都来了,那简直就是一个节日。人们眼巴巴地望着从水罐车内放出的甜水浇灌它,用舌头舔着自己干裂的嘴唇。

    ⑲一口水只能解一时之渴,一棵树却能带来永远的绿荫。

    (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以我与弟弟的对话交代了506矿的重要性,为故事铺展出时代背景,也避免了平铺直叙的乏味,笔法灵活,富有趣味。 B、“山上没有树,人不能活”,简短有力的话语,是矿区恶劣环境的侧面显现,也是孩子们内心世界的呐喊。 C、孩子们提出要移植胡杨树,胡老师很感动,但要不要满足孩子们的要求却令他很为难,所以下课后没有和我们告别就独自离开了。 D、胡杨树被栽种到校园,全矿的人都来看热闹,这一天几乎成了盛大的节日,这说明人们有着内在的追求和渴盼,突出主题。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开头先以口语化的问句起笔,再以拟人的手法形象地描写了矿区的自然环境,渲染氛围,为下文移植胡杨树做铺垫。 B、文中描写胡杨树时,反复使用“孤独”一词,强调了孩子们对胡杨树的同情,使后文写移植树木显得合情合理。 C、小说描写胡老师领读《曹刿论战》的情节,看似闲笔,却由开山炮声引出了孩子们的哄堂大笑。表现了师生们苦中作乐的心态。 D、小说的故事并不复杂,儿童视角的叙述使读者产生亲切感,在平缓的叙述中穿插多处抒情议论,凸显了作品的内在意蕴。
    (3)、文章围绕“树”展开叙事,环环相扣,见事见情。请结合文本分析,“我们”在此过程中的情感变化。
    (4)、作者张者曾说“树,不仅仅是遮荫那么简单”,请结合这句话,谈谈你对小说结尾“一棵树却能带来永远的绿荫”这句话的理解。

二、古诗文阅读

  • 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自古明王圣帝犹须勤学,况凡庶乎!此事遍于经史,吾亦不能郑重 , 聊举近世切要,以启寤汝耳。士大夫子弟,数岁已上,莫不被教,多者或至《礼》《传》,少者不失《诗》《论》。及至冠婚,体性稍定;因此天机,倍须训诱。有志尚者,遂能磨砺,以就素业;无履立者,自兹堕慢,便为凡人。人生在世,会当有业:农民则计量耕稼,商贾则讨论货贿,工巧则致精器用,伎艺则沉思法术,武夫则惯习弓马,文士则讲议经书。多见士大夫耻涉农商,差务工伎,射则不能穿札,笔则才记姓名,饱食醉酒,忽忽无事,以此销日,以此终年。或因家世余绪,得一阶半级,便自为足,全忘修学;及有吉凶大事,议论得失,蒙然张口,如坐云雾;公私宴集,谈古赋诗,塞默低头,欠伸而已。何惜数年勤学,长受一生愧辱哉!

    梁朝全盛之时,贵游子弟,多无学术,无不熏衣剃面,傅粉施朱,驾长檐车,跟高齿履,坐棋子方褥,凭斑丝隐囊②,列器玩于左右,从容出入,望若神仙。明经求第,则顾人答策;三九公宴,则假手赋诗。当尔之时,亦快士也。及离乱之后,朝市迁革,铨衡选举,非复曩者之亲;当路乖权,不见昔时之党。求诸身而无所得,施之世而无所用。被褐而丧珠,失皮而露质,兀若枯木,泊若穷流,鹿独③戎马之间,转死沟壑之际。当尔之时,诚驽材也。有学艺者,触地而安。自荒乱已来,诸见俘虏。虽百世小人,知读《论语》《孝经》者,尚为人师; 虽千载冠冕不晓书记者莫不耕田养马以此观之安可不自勉耶若能常保数百卷书千载终不为小人也。

    夫明《六经》之指,涉百家之书,纵不能增益德行,敦厉风俗,犹为一艺,得以自资。谚曰:“积财千万,不如薄伎在身。”伎之易习而可贵者,无过读书也。世人不问愚智,皆欲识人之多,见事之广,而不肯读书,是犹求饱而懒营馔,欲暖而惰裁衣也。

    (节选自《颜氏家训·勉学第八》,有删改)

    【注】①郑重:这里指频繁(举例)。②隐囊:靠枕。⑧鹿独:颠沛流离的样子。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莫不被教                    被:遭遇 B、何惜数年勤学             惜:吝惜 C、诚驽材也                    诚:的确 D、是犹求饱而懒营       馔:饭食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虽千载/冠冕不晓书记者/莫不耕田养马/以此观之/安可不自勉耶/若能常保数百卷书千载/终不为小人也/ B、虽千载冠冕/不晓书记者/莫不耕田养马/以此观之/安可不自勉耶/若能常保数百卷书千载/终不为小人也/ C、虽千载/冠冕不晓书记者/莫不耕田养马/以此观之/安可不自勉耶/若能常保数百卷书/千载终不为小人也/ D、虽千载冠冕/不晓书记者/莫不耕田养马/以此观之/安可不自勉耶/若能常保数百卷书/千载终不为小人也/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士大夫子弟,成年之后应对其中有志向的人加倍训育引导,让他们成就一番事业。 B、作者列举农民、商贾、工巧等多个行业,以此证明人生在世无论从事哪一行,都应当有追求。 C、作者将梁朝的贵族子弟全盛之时与离乱之后进行对比,从而说明只有学习才能有立身之本。 D、作者认为渴望见识广博却不肯读书,这与希望穿得暖和却懒于裁剪衣服,两者本质一致。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明经求第,则顾人答策;三九公宴,则假手赋诗。

    ②夫明《六经》之指,涉百家之书,纵不能增益德行,敦厉风俗,犹为一艺,得以自资。

  • 4.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初夏江村

    高    启

    轻衣软履步江沙,树暗前村定几家。

    水满乳凫翻藕叶,风疏飞燕拂桐花。

    渡头正见横渔艇,林外时闻响纬车

    最是黄梅时节近,雨余归路有鸣蛙。

    【注】①高启(1336-1374):字季迪,明初著名诗人。此诗作于高启回到吴淞青丘乡间隐居时。②纬车:缫车,抽茧出丝的工具。

    (1)、下面对本诗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首句“步”字写出诗人在乡间行走时轻脚细步、悠闲自得的情状;颔联中“翻”与“拂”写出水鸟、飞燕的生气和自在。 B、诗歌第二句是说诗人发现前面绿树掩映的地方是一个小村子,认为里面一定会住着几户人家,写出了山村景色的朦胧深远之美。 C、诗歌五、六句写江村富有生活情趣的画面,其中“渡头正见横渔艇”一句化用了韦应物《滁州西涧》中“野渡无人舟自横”的诗意。 D、诗歌前三联选取视觉角度写诗人步行所见,尾联补充听觉角度写诗人所闻,视觉与听觉相结合,再现了江南雨季来临时的乡村景象。
    (2)、全诗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 5.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短歌行》中“”化用了《诗经》中写姑娘思念情人的诗句,以此表达自己对贤才的渴望。
    (2)、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中“”写鸡犬叫声,以动衬静,与“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异曲同工。
    (3)、《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用“”描写诗人突然惊醒、起身长叹,成为从梦境重回现实的过渡。
    (4)、杜甫在《登高》中,从空间、时间两方面着笔,把久客最易悲秋、多病独自登台的感情融入诗句中的句子是“”。
    (5)、《琵琶行》中,描述作者的被贬之地有音乐之声,但因其刺耳难闻而让作者难以承受的诗句是“”。
    (6)、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一句,写的是周瑜的儒将装束; “”一句表明了周瑜赤壁一战取得的赫赫战功。
    (7)、韩愈《师说》中表述师生关系的句子“”与荀子在《劝学》中“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的观点是一致的。
    (8)、《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一句点出南朝刘义隆北伐时渴望建立功勋,而“”则与之形成鲜明对比,写出惨败的结果。
    (9)、李清照《声声慢》中,表现气候变化无常,忽暖忽寒,人难以调养身体的句子是“”。
    (10)、《劝学》中论证借助外物的重要性时说,终日殚精竭虑思考,却“”;“”,也不如登上高处看得广博。
    (11)、在《赤壁赋》中,苏轼用“”两句概括了曹操的军队在攻破江州顺流东下时的军容之盛。
    (12)、苏轼在《赤壁赋》中以“”两句,写出了婉转悠长、延绵不尽的乐声之美。
    (13)、在《登泰山记》中,“”两句写出了日观以西的山峰在晨曦的映照下红白错杂、弯腰俯首的样子。

三、语言综合运用

  • 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

    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简称“新基建”),主要包括5G基站建设、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七大领域,_________诸多产业链,是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以技术创新为驱动,以信息网络为基础,提供数字转型、智能升级、融合创新等服务的基础设施体系。

    各级政府对“新基建”布局已久,高度重视。2020年,___________关注的“新基建”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并列入“既促消费惠民生又调结构增后劲”的范畴,“新基建”对经济发展、人类进步的作用____________。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新基建”正当其时助力抗疫。在“后疫情时代”,( )。一是智慧城市对传统城市的加速代替。包括交通管理、物流供应链、应急灾备、信息溯源等在内的智慧城市将会全面数据化,人们的生活将会更加便捷。二是无人配送迎来发展契机。无人配送的载体为无人机、无人车、机器人等,不仅有助于快递业更好发展,还能够满足“最后一公里”的末端需求。天上飞的送货无人机与地上跑的送货机器人正重构物流生态,机器人市场前景广阔_________。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波及 倍受 显而易见 毋庸置疑 B、波及 备受 举足轻重 不容置喙 C、涉及 倍受 举足轻重 不容置喙 D、涉及 备受 显而易见 毋庸置疑
    (2)、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技术的更迭将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我们将更加关注“新基建”相关产业 B、我们将更加关注“新基建”相关产业,我们的生活方式将因技术更迭而改变 C、“新基建”相关产业将更加受到关注,技术的更迭将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 D、我们的生活方式将因技术更迭而改变,“新基建”相关产业将更加受到关注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无人配送的载体为无人机、无人车、机器人等,不仅能够满足“最后一公里”的末端需求,还有助于快递业更好地发展。 B、无人配送以无人机无人车、机器人等为载体,不仅有助于快递业更好地发展,还能够满足“最后一公里”的末端需求 C、无人配送的载体为无人机、无人车、机器人等,不仅有助于快递业更好地发展,而且能够满足“最后一公里”的末端需求。 D、无人配送以无人机、无人车、机器人等为载体,不仅能够满足“最后一公里”的末端需求,还有助于快递业更好地发展。
  • 7.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辛味药物在已出版的《中药学》教材中占比近三分之一,可见辛味药物在中药学的临床运用中有着举重若轻的地位。 B、碳排放过量会给地球生态环境带来严重的危害,如果不设法加以遏制,必然会威胁人类生存,全球性大灾难指日可待 C、在《艺术人生》的访谈中,王蒙深情地回忆了1989年至今的经历,讲述了自己的心路历程,台下的观众都听得津津有味 D、苏轼屡遭磨难却不改旷达之性。对于书法,苏轼主张“书初无意于佳乃佳尔”,《黄州寒食帖》中的每个字都写得洋洋洒洒
  • 8. 下列加点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纵一苇之所如(放任) 圣人无师(平常) 相与枕藉乎舟中(凌乱) B、自京师风雪(冒着) 其曲规(合乎) 术业有专(学习、研究) C、声非加也(奋力)       歌而和之(倚仗) 而莫消长也(终究) D、作《师说》以之(留下) 举酒客(劝请) 越长城之(限制)
  • 9. 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项是(   )
    A、①古学者必有师 ②固一世雄也 B、①凌万顷之茫    ②使之 C、皆出于此乎    ②远古石刻尽漫失 D、①蟹六跪二螯    ②吾尝终日思矣
  • 10. 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②舞幽壑之潜蛟;③不耻相师;④小学而大遗;⑤苍山负雪,明烛天南;⑥西望夏口,东望武昌;⑦假舟楫者,非能水也;⑧侣鱼虾而友麋鹿;⑨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A、①⑦/②⑤/③⑧/④⑨/⑥ B、①③⑧/⑤⑦/②/⑥/④⑨ C、①③/④⑥/⑤/②⑧/⑦⑨ D、①⑧/②③/④⑤⑨/⑥/⑦
  • 11. 下列句子中,句式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月出于东山之上;②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③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④客有吹洞箫者;⑤不拘于时;⑥崖限当道者;⑦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⑧而今安在哉;⑨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

    A、①⑤/②③⑥/④/⑧/⑦⑨ B、①/②④⑥/③⑧/⑤/⑦⑨ C、①⑦/②⑥/④⑤/③⑧/⑨ D、①⑤/②③④/⑥⑦/⑧/⑨
  • 12. 下列句子中,全都含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①则知明而行无过矣;②山川相缪,郁乎苍苍;③驾一叶之扁舟 B、①或师焉,或不焉;②相与枕藉乎舟中;③石苍黑色,多平方 C、①𫐓以为轮;②声非加疾也;③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D、①君子生非异也;②浩浩乎如冯虚御风;③须臾成五采
  • 13. 下列有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谪,官吏降级,相当于贬。《琵琶行》“谪居卧病当浔阳城”中“谪”即为此意。 B、《短歌行》中的“行”是古体诗的一种体裁,古体诗的常见体裁还有歌、吟、引等。 C、古代用“干支”来纪年纪月纪日,“壬戌之秋”为纪年,“是月丁未”则为纪日。 D、礼部尚书是礼部最高长官,是主管朝廷中的礼仪、祭祀、财政、土地等事务的大臣。
  • 1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现在大多数家长在关注孩子身高时,往往更多地考虑遗传、营养、运动、疾病等因素,却忽略了情绪对身高的影响,其实好心情也是促进孩子长高的重要因素。如果经常吓喊、训斥甚至打骂孩子,孩子的情绪就会受到不良影响,这会影响生长激素的分泌,影响孩子长高。

    ②除了情绪,睡眠也是一个重要因素。生长激素夜间分泌达到最高的顶点,睡眠促进体力恢复,促进骨钙沉积,促进吸收营养物质,固定的入睡和起床时间有利于孩子形成规律稳定的睡眠周期,刺激人体分泌更多的生长激素,能更高效地帮助孩子长高。对于那些睡得晚的孩子,家长也不必操之过急,应该循序渐进帮孩子建立一个规律的睡眠周期。

    (1)、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修改。(请将修改后的句子完整地写下来)
    (2)、请用一个否定句概括第②段内容。(不超过15个字)

四、写作

  • 15.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一天,山上忽然燃起大火。一只曾经在山上居住过的鹦鹉远远地看见了,就跳进水里沾湿羽毛,飞去洒向大火。天神说:“你虽然有救火的好意愿,但是你这样做能起什么作用呢?”鹦鹉回答说:“虽然知道没有用,可是我曾经在这座山上居住过,山上的飞禽走兽都很善良,全都像我的兄弟一样,我不忍心看它们被烧死。”天神受到感动,替它将山火扑灭了。

    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