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省屯昌县2023届高考二模地理试题(A)

试卷更新日期:2023-03-22 类型:高考模拟

一、选择题

  • 1.  2020年6月13日上午,堪称公路史上的绝笔的独库公路在独山子举行通车仪式,宣告独库公路正式通车。该公路山区段每年9月底至次年5月底封路禁行。三位旅行者驾车从独山子出发,开启了横穿天山中段的独库公路的行程,他们翻越了四座终年积雪的冰达坂(维吾尔语意为高耸入云的雪山)到达库车。下图为独库公路地区等高线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旅行者发现甲处森林茂密,其主要原因由于该地位于(   )
    A、夏季风影响大的山脉南坡 B、气流上升显著的山顶 C、谷地迎风的山腰地带 D、海洋水汽丰沛的山麓地区
    (2)、该公路山区段定期封路禁行主要是因为(   )
    A、洪水频发 B、路面积雪严重 C、泥石流多发 D、路面冰融沉降
  • 2. 中医药国之瑰宝。中药甘草称之“国之药老”,有“十方九草”之美誉,被大量用于临床配方,提取物被广泛用于工业、化工等领域。甘草生长在排水良好、地下水位低的砂质土壤,喜光照、喜干燥,耐酷热、耐盐碱和耐严寒。随着甘草医学研究的深入和开发力度的加大,市场需求逐年加大。野生甘草资源逐渐衰退甚至枯竭、劳动成本等诸多因素制约了我国甘草产业的发展。随着我国与中亚经贸往来日益密切,我国的甘草产业逐步向中亚地区转移。回答下列各题。
    (1)、我国野生甘草生长环境好、分布广、品质较高的省份是(    )
    A、山东 B、吉林 C、甘肃 D、陕西
    (2)、我国甘草产业向中亚地区转移,主要是因为中亚地区(    )
    A、野生甘草资源丰富 B、劳动力价格低 C、改革开放的政策 D、市场广阔
    (3)、我国投资中亚地区甘草产业的主要产业类型是(    )
    A、技术密集型 B、资金密集型 C、产品深加工 D、初级产品加工
  • 3. 某游客在某地旅游时,发现该地区西北部有大规模的动物迁徙,而A地的动物却很少迁徙。他还发现B地附近生长着一种高大而又奇特的树并拍照留念,下图为该地区等高线分布图和游客拍摄的照片。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A地区地表形态的成因主要是(   )
    A、地壳运动 B、岩浆活动 C、冰川作用 D、风力作用
    (2)、A地区附近的动物很少发生大规模迁徙的原因是该地(   )
    A、水源充足,地形闭塞 B、人类活动频繁,影响迁徙 C、土壤肥沃,热量充足 D、动物数量较少,生态稳定
    (3)、推测图示照片最有可能拍摄的时间是(   )
    A、1月 B、4月 C、7月 D、10月
  • 4. 如图为30°N附近的等高线地形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M地貌的成因可能是(    )
    A、冰川侵蚀 B、流水侵蚀 C、海浪侵蚀 D、风力侵蚀
    (2)、下列地点最适合建港口的是(    )
    A、 B、 C、 D、
  • 5. H公司成立于1969年,是我国特大型电子信息产业集团公司,一直坚持“技术立企、稳健经营”的发展战略。图示意其发展过程。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H公司首个海外生产基地的建成对南非的影响是(   )

    ①增加就业机会②促进产业结构升级

    ③加快资源开发④带动基础设施建设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2)、H公司在海外广泛布局生产基地和研发中心的主要目的是(   )
    A、扩大国际市场 B、降低用工成本 C、规避贸易壁垒 D、加强国际合作
    (3)、1996年后,H公司主要致力于(   )
    A、增强国际知名度 B、打造自主品牌 C、产品多元化经营 D、扩大生产规模
  • 6. 下图为“某日某时局部地区昼夜状况分布图”,图中阴影部分表示夜半球,虚线为回归线和极圈。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此时,图中各地(    )
    A、甲地正在日落,地方时为21时 B、乙地正在日出,地方时为9时 C、丙地正值午夜,地方时为0时 D、丁地正在日出,地方时为7时
    (2)、该日,图中各地(    )
    A、甲地正午太阳高度为86°34′ B、甲、乙两地正午太阳高度相差23°26′ C、乙地正午太阳高度为53°26′ D、丙、丁两地正午太阳高度相差36°34′

二、综合题

  • 7.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传统民居可以反映乡村聚落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同时也受当地地域文化的影响.下图为我国部分地区房屋类型景观图,从左至右分别拍摄于我国山东胶东地区某渔村、新疆吐鲁番地区某村庄、海口骑楼老街民居.

    (1)、海草房以石筑墙,用晒干的海草做屋顶,有的海草房上还覆盖着细渔网.推测分析海草房屋顶上覆盖渔网的主要目的.
    (2)、比较海草房和晾房所在区域房屋屋脊的坡度大小,并说明原因.
    (3)、说明骑楼采用居室前加走廊的形式的原因.
  • 8.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城市化进程示意图”和“世界几个国家城市化过程图”

    材料二:世界特大城市的发展趋势

    年份

    特大城市数量(个)

    特大城市人口占城市总人口(%)


    世界

    发达国家

    发展中国家

    世界

    发达国家

    发展中国家

    1980

    114

    52

    52

    29.5

    30.4

    28.4

    1990

    222

    105

    119

    34.0

    33.4

    34.6

    2000

    408

    129

    279

    40.8

    34.0

    44.2

    (1)、对照材料一中的两幅图,可以发现目前日本处于城市化的阶段,未来发展趋势是;印度处于城市化的阶段,未来发展趋势是
    (2)、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发达国家城市化速度趋缓,甚至在一些大城市出现中心区萎缩,中小城镇发展迅速。请分析原因。
    (3)、请根据材料二的数据分析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发展是否合理。说出你的理由。
  • 9. 根据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通勤距离指居民上班或上学所用的路程,它反映了居民居住地与工作(学习)地的分离程度。2019年北京市城区通勤距离为11.1千米,居全国第一。下图为北京市城区各环路居民平均通勤距离统计图。

    (1)、指出通勤距离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2)、北京城区通勤距离为全国第一,请为通勤距离合理化提出建议。
  • 10. “西海固”(西吉、海原、固原等七个国家级贫困县的统称)地处宁夏南部山区,是国家确定的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之一。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西海固地区地处秦岭北部的六盘山区北麓、黄土高原西南部,该区域山大沟深,年均降水量仅300mm,蒸发量却在2000mm以上,生态环境极度脆弱,素有“苦瘠甲天下”之称。1972年西海固地区被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确定为全球最不适宜人类居住的地区之一。左图为“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区图”,右图为“宁夏地形和降水分布示意图”

    材料二:宁夏回族自治区面积、人口统计表(数据截止2019年12月)

    地级市

    银川市

    石嘴山市

    中卫市

    固原市

    吴忠市

    面积(平方千米)

    9025.4

    5310.0

    17441.6

    10541.4

    21400.0

    人口(万人)

    285.91

    75.14

    106.73

    114.21

    138.27

    材料三:1982年宁夏开始实施生态移民工程,西海固贫困山区的4.4万农民在国家政策的帮扶下,分期分批迁移到宁夏北部,环境相对好的闽宁镇。材料四:20世纪80年代,中国菌业发展迅速,成为农民脱贫致富重要途径。在解决温饱问题基础上,经过福建省对口支援,成功在沙漠戈壁推广种植生命力顽强的节水植物巨菌草,以此取代木材栽培菌(菇),并利用巨菌草饲养畜禽,发展菌草生态循环农业。闽宁镇陆陆续续建起了一百多个大棚菌(菇),生产已初具规模。但一段时间后,闽宁镇的蘑菇出现了滞销。

    材料五:地窝子,是人们早期在宁夏平原的居住方式,地窝子挖制方式比较简单:在地面以下挖约一米深的坑,形状四方,面积约两三平方米,四周用土坯或砖瓦垒起约半米的矮墙,顶上放几根椽子,再搭上树枝编成的筏子,再用草叶、泥巴盖顶。图为地窝子景观图。

    (1)、宁夏人口密度最大的地级市是市,宁夏人口空间分布特点是
    (2)、西海固地区被认为是最不适宜人类居住的地方,其人口合理容量低的根本原因是(    )
    A、干旱缺水,生态环境脆弱 B、地表千沟万壑,土壤瘠薄 C、海拔高,热量不足 D、地形条件复杂,交通闭塞
    (3)、闽宁镇作为西海固地区居民“生态移民”的迁入地,其优势条件(    )(多选)
    A、降水多,气候湿润 B、土地资源较丰富 C、靠近黄河,有灌溉水源 D、风俗习惯相近
    (4)、大规模的生态移民搬迁,对西海固地区产生的主要影响是(    )
    A、促进经济发展 B、缓解生态压力 C、增加耕地面积 D、加快城市化进程
    (5)、分析发展菌—草—畜生态循环农业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
    (6)、从农业区位角度,推测闽宁镇蘑菇滞销的原因。
    (7)、从材料、结构或样式角度,分析当地早期采用地窝子居住方式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