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阳江市江城区2021-2022学年七年级下学期历史期末质量检测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3-03-21 类型:期末考试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请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所选的选项涂黑。)

  • 1. 以下是某中学“中国古代智慧”阅读提纲节选,其中陈述符合史实的是( )

    司母戊鼎

    都江堰

    丝绸之路

    大运河

    夏朝青铜器代表

    沟通了湘江漓江

    开通于东汉时期

    加强了南北交通

    A

    B

    C

    D

    A、A B、B C、C D、D
  • 2. 韩异在《盛世是这样治理的》中说:“君静则民安。国家出乱子,往往起源于执政者的躁进,隋朝不顾一切地兴办大型事业就是前车之鉴。”下列哪一项印证了作者的观点( )
    A、隋文帝灭掉南陈,完成统一 B、隋炀帝开凿大运河劳民伤财 C、隋炀帝开创科举制广纳贤才出 D、隋炀帝修筑长城抵御匈奴
  • 3. 科举制度实行了约1300年,对中国乃至世界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相对来说,它是公平、公开及公正的。明清两朝,不少有特殊成就的人,未能通过科举考试,如宋应星李时珍、曹雪芹等。有关科举制,下面解读错误的是(   )

    ①隋文帝时,科举制正式创立                  ②唐朝时科举制得到了完善

    ③宋朝重视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了科举制      ④清朝时期的八股取士埋没了很多人才

    A、①③ B、③④ C、①④ D、②④
  • 4. 下表为中国古代一位历史人物年谱(部分),对此历史人物的补充说明正确的是(    )

    公元 626 年

    公元 630 年

    公元 641 年

    公元 649 年

    即皇帝位

    征突厥,俘颉利可汗,后被尊为“天可汗”

    遣文成公主远嫁吐蕃

    崩,葬昭陵

    A、建隋朝,灭南陈,结束长期分裂局面 B、创科举,开运河,加强南北经济联系 C、轻徭薄赋,虚心纳谏,成就贞观之治 D、励精图治,整顿吏治,铸就开元盛世
  • 5. “文景之治”、“贞观之治”两个盛世出现的共同原因有  ①任用贤臣、善于纳谏②吸取前朝灭亡的教训③提倡节俭④减轻赋税,发展农业生产。(   )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 6. 唐朝不仅有开放的对外政策,还有开明的民族政策。下列体现了“开明的民族政策”的历史事件是(   )
    A、遣唐使来华 B、玄奘西游天竺 C、文成公主入藏 D、鉴真东渡日本
  • 7. 有记载描述唐朝的生产工具时说,“如纺车,以细竹为之,车骨之末,缚以竹简,旋转时低则舀水,高则泻水”。此处描述的是( )
    A、耧车 B、翻车 C、曲辕犁 D、筒车
  • 8. 高僧玄奘和鉴真不忘初心,克服千难万险,终于到达理想的彼岸。其“西行”和“东渡”的共同作用是(    )
    A、加强了边疆管理 B、开辟了丝绸之路 C、促进了中外交流 D、扩大了唐朝疆域
  • 9. 汉代时人们将输入中原的物种冠以“胡”字,如胡麻、胡瓜、胡椒、胡萝卜等:到了唐代,则通常冠以“海”字,如海棠、海石榴、海珠(波斯湾珍珠)等。对此解释合理的是(   )
    A、唐朝与汉朝习俗迥异 B、唐朝崇尚西洋文化 C、唐朝时关闭丝绸之路 D、唐朝对外交往扩大
  • 10. 杜甫的诗反映了历史的真情实况,故有“诗史”之称。《无家别》中“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我里百馀家,世乱各东西……久行见空巷,日瘦气惨凄。但对狐与狸,竖毛怒我啼”的描述反映出( ),
    A、开元末年以来朝政日趋腐败 B、安史之乱对唐王朝的打击 C、藩镇割据造成中央权力衰微 D、五代十国时期的混乱时局
  • 11. 在唐代很难做到“读书破万卷”,到了宋代就容易多……宋人对古代典籍的整理工作也可以比较顺利地展开,从而迅速提升文化水准。引起这种变化的政治因素是( )
    A、北宋重文轻武的政策 B、民族融合的不断加强 C、印刷技术的新发展 D、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加强
  • 12. “几四十年不识干戈,岁遗差优,然不足以当用兵之费百一二焉,则知澶渊之盟,未为失策。而所可痛者,当国大臣,论和之后,武备皆废。”下列观点客观反映材料内容的是( )
    A、促进了民族间的交融 B、维持长期和平,但削弱了宋的军事力量 C、对宋朝来说是屈辱的 D、北宋在战败的情况下,不得已而签订的
  • 13. 就历史发展阶段特征而言,辽、宋、夏、金、元时期的主要特征是( )
    A、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B、国家分裂的时代 C、经济重心的南移 D、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
  • 14. 研读下面两则文献材料,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材料一:楚越之地,地广人希(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无积聚而多贫。——《史记·货殖列传》

    材料二:“苏湖熟,天下足”——南宋谚语

    材料二:“国家根本,仰给东南”——《宋史》

    A、南宋都城临安是南方政治中心 B、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已经完成 C、南宋时期江南人口大量增加 D、南宋时期江南一直比较富庶
  • 15. 以下示意图表现了某一朝代在中国历史上的贡献。其中①②处分别应为(    )

    政治局面:重新实现统一

    制度创新:②

    边疆管理:中央政府对西藏正式行使行政管辖

    民族关系:各民族经济、文化发展,民族交融

    A、北魏、魏孝文帝改革 B、隋朝、开凿大运河 C、元朝、创立行省制度 D、清朝、设立军机处
  • 16. 绘制年代尺是培养“时空观念”的重要途径。如图年代尺上标注的是中国历史上3个王朝建立的时间。关于这3个王朝相同之处的表述,正确的是(    )

    A、都结束了长期分裂并完成统一 B、都是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 C、都对儒家学说进行了打压 D、都是二世而亡的短命王朝
  • 17. 据记载,汴京“内中瓦子莲花棚、牡丹棚,里瓦子夜叉棚、象棚最大,可容数千人”,勾栏则从早到晚“全年不歇”。假如你生活在北宋,可以在此( )
    A、用“交子”兑钱打赏艺人 B、听辛弃疾的“醉里挑灯看剑” C、观看字正腔圆的京剧表演 D、与关汉卿同台演绎《窦娥冤》
  • 18. 某学生拟办一份历史手抄报,准备了下面的素材。据此推断这份手抄报的主题是( )

    ◆北宋时匠人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

    ◆北宋末年中国海船上开始使用指南针

    ◆元朝时发明了火铳

    A、唐朝民族关系的不断发展 B、宋元时期科学技术的进步 C、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D、清朝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
  • 19. 朱元璋立下一条祖训:以后子孙做皇帝时,不许立丞相。对于奏请设立的大臣要治重罪。朱元璋立下这条祖训的目的是( )
    A、继承前朝制度,维护政治稳定 B、分封诸子为王,以藩王代替丞相 C、将丞相之权付与锦衣卫 D、皇帝集中权力,加强君主专制
  • 20. 为加强皇权,朱元璋设立了由皇帝直接指挥的机构,掌管侍卫、缉捕、刑狱诸事,保护皇帝,镇压官民;后来,明成祖又成立了同类机构。上文反映的史实是( )
    A、废丞相,权分六部 B、厂卫特务机构的设置 C、文字狱的迭兴 D、军机处的设立
  • 21. 在非洲帕泰岛的西游村有“杏林”世家,家族祖传医术是从郑和船队携带的海医学到的;当地居民从先前中国人那里学习中医,再结合当地本土的医术,创造出非洲式拔火罐。这主要表明郑和下西洋(    )
    A、吸收了非洲文化 B、丰富了中医内容 C、传播了中国文化 D、宣扬了明朝国威
  • 22. 下列图片所示我国古代重要成果反映出的共同信息是(    )

    A、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 B、对外经济文化交流加强 C、农业科技著作十分丰富 D、农业生产技术比较先进
  • 23. “同年二月,农民军以疾风暴雨之势,从陕西经山西直捣北京……十八日,农民军进占外城,十九日晨,崇祯帝在煤山自缢而死。农民军胜利地开进北京。”上述材料反映的事件是(   )
    A、陈胜、吴广起义 B、黄巾起义 C、黄巢起义 D、李自成起义
  • 24. 从西域都护的设置到乾隆平定大小和卓叛乱,从文成公主入藏到班禅六世进京,从澎湖巡检司到设立台湾府,这些史实构成的主题是( )
    A、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B、经济重心的南移 C、地方管理制度的日益完善 D、对外交往的扩大
  • 25. 下列清朝加强对西藏管辖采取的措施,按时间先后排列正确的是( )

    ①设置驻藏大臣

    ②赐予“达赖喇嘛”封号

    ③册封“班禅额尔德尼”封号

    ④设立噶厦

    A、①②③④ B、②①③④ C、②①④③ D、②③①④
  • 26. 某历史微信公众号上推出了中国古代史专题知识介绍,其中一篇展示了如下四幅图片,据此判断该篇的主题是关于中国古代( )

    A、城市的建筑规模 B、商业的发展历程 C、手工业工艺改进 D、重商政策的演进
  • 27. 某机构的办事特点是“勤、速、密”,且“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该机构的设置( )
    A、促进江南地区的开发 B、直接有效地控制地方 C、进一步强化君主专制 D、开创了考试选官制度
  • 28. 17 世纪末,随着教会在中国影响的扩大,开始直接干涉中国内政。1720 年,清政府开始实行禁教政策。1757 年,正式实行闭关政策。清政府此举旨在( )
    A、遏制洋教传播 B、断绝经济往来 C、维护封建统治 D、抵制进步思想
  • 29. 清朝徐述夔的《一柱楼诗》中有“大明天子重相见,且把壶儿搁半边”“明朝期振翩,举去清都”等句,结果徐述夔和儿子怀祖戮尸,孙及校对人都处死。这反映清代( )
    A、儒家文化衰落 B、思想专制加强 C、八股取士盛行 D、诗歌地位降低
  • 30. 下列明清小说中,以故事为线索,通过家族兴衰变化来揭示封建社会衰亡命运的是(    )
    A、《三国演义》 B、《水浒传》 C、《西游记》 D、《红楼梦》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含3小题,第31题14分,32题14分,33题12分,共40分)

  • 31. 回顾中国古代人才选拔制度,阅读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科举制从创立之初就采用自由报考的办法,与以往士子被动 的等待举荐入选有本质区别。而考试成绩是取舍的主要依据,且是竞争性的差额考试,之前一般是非竞争性的等额录取。从选人标准上将具体且有标准化衡量尺度的文化知识作为考试内容,相比之前以名望等模糊标准这又是进步。

    ——摘编自赵家冀等《中国教育通史隋唐卷》

    材料二:宋太祖“黄袍加身”夺取政权后,通过“杯酒释兵权”,将协助他登上皇位的将领实权予以削夺。为了填补这些式将留下的空缺,统治者将目光转向普通知识分子。因此通过科举选拔文官成为强化中央集权的重要手段。以下是北宋前期科举次数与录取进士人数统计表:

    时期

    科举次数(次)

    录取进士总数 (人)

    平均每榜录取进士数(人)

    宋太祖

    15

    188

    13

    宋太宗

    8

    1487

    186

    宋真宗

    12

    1760

    147

    宋仁宗

    13

    4561

    351

    ——摘编自李兵《科举:不只是考试》

    材料三:明朝以八股取士, 专取“四书”“五经”命题考试。“四书”要以朱熹的集注为依据。人们只是按照题目的字义敷衍成章。这是一种僵死的官僚式文体,把知识分子的思想控制在孔孟之道、程朱理学的范围内。

    ——部编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教师教学用书》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出科举制创立的朝代。与以前选官制度相比,科举制有何进步之处。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北宋前期科举制的发展。并说出北宋前期统治者这样做的主要目的。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朝科举制在哪些方面发生了变化?这些变化产生了怎样的消极影响?
    (4)、综合上述材料,我们应该如何认识古代的科举制度?
  • 32. 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已有2000多年的发展历史,“大一统”的情怀成为维系民族团结与国家统一的牢固纽带。阅读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中国作为一个多民族的统一的大国……在世界历史中,特别是与其他古国相比,是一个十分罕见的现象……中国几千年来的政治制度,也是这个多民族的千年古国得以始终维持统一的重要原因。

    ——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材料二:华夏民族大一统的国家伟业到了汉武帝时代,完成了从地理空间到精神空间的整合与凝聚,正是这个伟大而充满凝聚力的民族共同体,承载着中华文明古往今来的生生不息。

    ——翦伯赞《中国史十五讲》

    材料三:隋唐时重新建立起大一统的帝国并且使之更为完善,接下来100年间的和平与繁荣使唐时国力大大超过了汉朝,同时制度和文化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而这一进展反过来又推动了国家的全面发展。

    ——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

    材料四:中国边疆最早确立于秦汉之际……在长期边疆治理实践的基础上,中国逐渐形成了富有智慧的边疆治理方略以及各种因势而定的边疆治理方式……

    ——周平、李大龙《中国的边疆治理:挑战与创新》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中国几千年来的政治制度”是哪一制度?概括作者的主要观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武帝为实现“从地理空间到精神空间的整合与凝聚”,在政治和思想方面分别采取了什么措施?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隋唐在制度上取得"突破性进展”的表现有哪些?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以元朝和清朝前期为例,说明“中国逐渐形成了富有智慧的边疆治理方略以及各种因势而定的边疆治理方式”有哪些?
    (5)、综合上述内容,归纳历代政府是从哪些角度巩固和发展“大一统”国家的?
  • 33. 思想文化的演进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主要派别

    代表人物

    .思想主张

    墨家

    墨子

    兼爱、非攻;选贤任能;提倡节俭

    儒家

    孟子

    仁政治国,民贵君轻

    道家

    庄子

    顺其自然,独立人格

    法家

    韩非

    以法治国,中央集权

    材料二:武帝治下, 儒学在朝中受到尊崇,而武帝却往往被指责为具有法家之风。武帝认为任用饱读儒家经典之士有利于君主,因为他们自律、利他、识礼、循规,而且忠于上司。因此,他建立了一种用儒家经典来培养未来官吏的国家教育体系,建太学,聘用博士讲授五经《易》《书》《诗经》《礼》和《春秋》。

    ——(美)伊佩霞《剑桥中国插图史》

    材料三:忽必 烈认识到儒学作为治国之“道”的价值,儒学成为官方学说受到推崇。他“行汉法”,任儒臣。在文化方面,对汉族传统的儒家思想进行尊崇,包括建立学校、修建孔庙等。

    ——摘编自《中国通史大师课》等

    材料四:清朝统治者将儒家思 想作为官方意识形态。清帝格外尊重孔子及其代表的儒学,康熙帝首次南巡,目的之一是到曲阜祭孔子庙;他命令儒臣编纂经书,认真学习儒家经典,悟出追求稳定、修身治德、民为邦本等都是治国的重大问题。

    ——摘编自常建华 《国家认同:清史研究的新视角》

    (1)、根据材料一表格内容,提炼一个与之相符的时代主题。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西汉“儒学在朝中受到尊崇"的表现和原因。
    (3)、根据材料三和材料四,概括元、清两朝进行思想文化建设的共同特点。
    (4)、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儒家思想在中国古代历史上的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