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泰安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3-03-21 类型:期末考试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所谓建筑的外部空间,就是建筑外墙以外建筑群之间的空间,如果有包围整个建筑群的围墙,一般就指围墙的范围。如果没有围墙,那就是从视觉而言建筑群的影响范围。

    由于中西文化观念的不同,决定了其建筑材料和结构的不同,从而也决定了建筑的形体和内部空间存在巨大的差别。简言之,中国建筑受到木结构梁柱结构的很大限制,外部形体不够多样,内部空间也不够发达,总体风格倾向于温润柔美;西方建筑以砖石结构为本位,挣脱了梁柱体系,发展了拱券穹窿结构,大大拓展了形体和空间的创造可能性,在两千多年的发展中,展现出绰约多姿的风貌,总体风格则倾向于刚健雄强。但是,当我们把眼光转向室外,我们将会惊人地发现,由于中国人特别强势的群体观念,很早以来就发展了群体构图的概念:建筑群以院落的形式横向伸展,占据很大一片面积。这就产生了外部空间的课题,即通过多样化的院落方式,把各个构图因素有机组织起来,包括各单体之间的烘托对比、院庭的流通变化、空间与实体的虚实相映、室内外空间的交融过渡,以形成总体上量的壮丽和形的丰富,渲染出强烈的气氛,给人以深刻感受。总之,中国建筑在外部空间的创造上,占据了世界的高峰,而远远凌驾于西方之上。可以说,“群”是中国建筑的灵魂,甚至为了“群”的统一,不惜部分地牺牲了单体的多样。

    由此,我们可以知道,欣赏中西建筑要有不同的眼光。欣赏中国建筑,不仅要欣赏某座建筑单体的造型,它的体、面、线的变化,内部空间所造成的气氛以及装饰的运用,而且要以更宏大的目光,着眼于欣赏建筑群的整体处理,包括单座在群中的作用,单座与单座的关系等等,可以说,“美在关系”这句话在中国建筑中体现得最为鲜明。

    (摘选自萧默《建筑的意境》)

    材料二:

    中国园林建筑的艺术处理,是处理空间的艺术。

    中国的园林是很兴旺的。北京故宫三大殿的旁边,就有三海,郊外还有圆明园、颐和园等等,这是皇帝的园林。民间的老式房子,也总有天井、院子,这也可以算作一种小小的园林。

    宋代郭熙论山水画,说“山水有可行者,有可望者,有可游者,有可居者”。可行、可望、可游、可居,这也是园林艺术的根本思想。园林中也有建筑,要能够居人,使人获得休息,但它不只是为了居人,它还必须可游,可行,可望。“望”最重要。一切美术都是“望”,都是欣赏。不但“游”可以发生“望”的作用(颐和园的长廊不但引导我们“游”,而且引导我们“望”),就是“住”,也同样要“望”。窗子并不单为了透空气,也是为了能够望出去,望到一个新的境界,使我们获得美的感受。

    窗子在园林建筑艺术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有了窗子,内外就发生交流。窗外的竹子或青山,经过窗子的框框望去,就是一幅画。颐和园乐寿堂差不多四边都是窗子,周围粉墙列着许多小窗,面向湖景,每个窗子都等于一幅小画。而且同一个窗子,从不同的角度看出去,风光都不相同。这样,画的境界就无限地增多了。

    明代人有一小诗,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窗子的美感作用:“一琴几上闲,数竹窗外碧。帘户寂无人,春风自吹入。”这个小房间和外部是隔离的,但经过窗子和外边联系起来了。没有人出现,突出了这个小房间的空间美。这首诗好比是一幅静物画,可以当作塞尚画的几个苹果的静物画来欣赏。不但走廊、窗子,而且一切楼、台、亭、阁,都是为了“望”,为了得到和丰富对于空间美的感受。

    颐和园有个匾额叫“山色湖光共一楼”。这就是说,这个楼把一个大空间的景致都吸收进来了。苏轼诗“赖有高楼能聚远,一时收与闲人”就是这个意思。颐和园还有个亭子叫“画中游”。“画中游”,并不是说这亭子本身就是画,而是说,这亭子外面的大空间好似一幅大画,你进了这亭子,也就进入到这幅大画之中。所以明人计成在《园冶》中说:“轩高爽,窗户邻虚。纳千顷之汪洋,收四射之烂漫。”

    概括说来,中国园林建筑的空间美,当如沈复所说的:“大中见小,小中见大,虚中有实,实中有虚,或藏或露,或浅或深……”这也是中国一般艺术的特征。

    (摘编自宗白华《此刻,让美好发生》)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古代建筑由于受材料和结构的限制,其外部形体的单一性和内部空间的有限性形成了温润柔美的建筑风格和文化观念。 B、由于西方建筑采用砖石结构和拱券穹窿结构,这就大大增强了其形体和空间创造的可能性,形成绰约多姿的风貌也是必然。 C、不论是圆明园、颐和园这样的皇家园林,还是民间老式房子的天井、院子,都比较注重空间与实体虚实相映关系的处理。 D、颐和园“画中游”的亭子,在空间上特别注重了与周围建筑和景观关系的处理,充分体现了中国建筑“美在关系”的特征。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二中所述中国园林建筑是处理空间的艺术与材料一的中心论点是一致的。 B、材料二中明代人的小诗可以证明材料一“室内外空间的交融过渡”的观点。 C、中国建筑空间艺术的处理占据世界高峰的原因是注重了建筑群的整体处理。 D、古人论建筑艺术用“窗户邻虚”“虚中有实”等语,无不体现出高超的审美智慧。
    (3)、下列诗句,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
    A、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B、青山不墨千秋画,绿水无弦万古琴。 C、未发岭前鲜嫩草,哪流谷底透明泉。 D、屏嶂铺霞山积锦,龙潭印月水浮珠。
    (4)、两则材料在论证方法上各具特点,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5)、《项脊轩志》中曾这样描述:“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请结合材料,简析项脊轩的修葺是如何体现中国建筑艺术特点的。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选文一:

    村歌

    孙犁

    大官亭的野战医院里,新来了一批伤兵。是在大清河北作战受伤的,里面有几个饶阳县今年春天参军的战士。战士们给家里写了信,母亲和妻子们都去看望了。张岗贫农组也买了一筐鸭梨,募了一篮鸡蛋,送去慰劳,李三同双眉是代表。

    在伤兵里,双眉看见了兴儿,挂着一只胳膊。兴儿和李三说是参加机枪班冲锋受了伤。双眉一句话也说不出,红着脸笑了。兴儿用那只好手轻轻拍着受伤的胳膊,好像是叫双眉看。双眉明白,这意思是说:你看我怎么样,我受伤了。

    第二天,区里送来一封信说:野战医院的伤兵同志们要求张岗剧团给他们演演戏,叫李三加紧准备。

    李三拿着信找了双眉去,笑着说:“你的工作来了!”

    双眉接过信来看了看,抬头问:“伤兵同志们为什么单到咱村?”

    李三说:“周围几十里,谁不知道张岗剧团?在冀中区,除了‘火线’,恐怕就属咱们了,人家军队上能没有听说过?”

    双眉说:“那可演什么节目哩?咱不演俗戏,新编又一下排不出来,全怨三哥,那两天还批评我哩!”说完把嘴一努。

    李三说:“这怨三哥没远见。双眉,这事全交给你,你用什么东西,使唤哪些人,告诉我,我给跑腿!反正,人家既然指名请咱们,咱们就得露一手,不能丢人!”

    双眉想了想说:“我看还是演《比武从军》。这个戏,别的剧团演不了,咱们又是熟戏,稍微拉拉场,吊吊嗓就行。三哥,你看怎么样?”

    李三说:“对,就演这出。给军队演,又符题。我就喜欢这出戏,末了那一大段唱,别的剧团,就是没法演,两个人接着也唱不下来。你唱起来,可是从从容容,越到后来越有劲。不过那个武委会主任叫谁演哩?兴儿不在家。”

    双眉说:“就叫小三成替他,排的时候,小三成一块学会了。”

    “好!”李三说,“带着咱们那汽灯、好帐子、好幕去。演的时候,还得叫我干那个!”

    “什么那个?”双眉问。

    “拿着大喇叭站台!”李三比画一下,笑着走了。

    演戏的那天是十月革命节。会场就在大官亭街当中那大场院里。吃过晚饭,周围几十里,道路上满是人,走紧说:

    “今晚上是张岗的《比武从军》!”

    “喂!那个女角叫什么?”

    “你这人!双眉呗!”

    “对,真好嗓门,好长相,好走相,真,真比不了!”

    “有一年不唱了,听说为唱戏受过批评哩?”

    “咳!不批评别的,单批评唱戏!”

    汽灯还没挂起来,会场里就挤满了人,卖糖的,烙馅饼的,老豆腐挑子也赶来了。

    伤兵同志们坐在场子当中,汽灯点着了,张岗剧团的人马在台上忙着,打鼓的老头子郭老珍,架着腿,把手巾搭在膝盖上,嘴里叼着一支只有在这个当口才肯抽的好烟卷。

    兴儿挂着胳膊,走到后台来和人们说话。在一个大油灯下边,双眉坐着她那小红凳,正对着镜子化装。见兴儿来了,就问:

    “你在哪看?”

    兴儿说:“在台下边呗!”

    “有座物没有?”

    “没有。”

    “我给你带来了一个。”双眉说着站起来,往后一推那小红凳。

    “咱们这剧团,越来越阔了,还置了家具?”兴儿说。

    “这是我分的果实。”

    “你参加斗争了啊?”兴儿笑着。

    “你参加战争,我参加斗争!”双眉低声说,在镜子里轻轻一笑。

    “入党了没有?”兴儿庄重地问。

    “快批准了。”双眉的脸一红,“你哩?”

    “我今天满了候补期。”

    “我来演戏给你道喜!”双眉笑着说。

    “先唱的时候,嗓子不要太高,这个地方是街心,容易收音。”兴儿关照了双眉几句,就下去了。

    同志们看见兴儿提着个小凳下来,有两个人跑过来说:

    “王小兴,哪来的小凳?”

    兴儿说:“借的剧团的。”

    “还是你们本地人好啊!”

    “来!咱们三个挤着坐。”兴儿说,“快开戏了,听着吧!”

    今晚上没有月亮,是个好晴天。星星像有喜事的人们的眼睛。一声锣响,开幕了。

    台下的人挤着跟前去,说:

    “《比武从军》!”

    “不要挤,不要碰着伤员同志们!”李三拿着个大喇叭,在台上猫着腰喊叫。

    “双眉!”台下看见双眉一上场,挤得更欢。前边的人用死力顶着,像钉木桩,不让挤过去。

    双眉一出来,是在梨树底下,里面有这么几段:

    风吹枝儿树猫腰,

    今年梨儿挂得好。

    上好的梨儿谁先尝哪,

    我提着篮儿上前方呀。

    送梨的人儿回去吧,

    前方的战斗正紧张啊。

    双眉唱着,眼睛望着台下面。台下的人,不挤也不动,整个大广场叫她的眼睛照亮了。

    她用全部的精神唱。她觉得:台上台下都归她,天上地下都是她的东西。

    (选自孙犁《白洋淀纪事》)

    选文二:

    《村歌》这些篇目,差不多都是纪事,人物素描。那时我是当作完成一个记者的任务写作的,写得都很仓促,不能全面,名之为速写,说明它们虽然都是意图把握农村在伟大的变革历程中的一个面影,一片光辉,一种感人的热和力,但又都是零碎的,片面的。

    有一些地名和人名,后来也曾出现在我写的小说里(其实严格讲来,也只是较长的速写),但内容并不重复。是因为我常常想念这些人和这些地方,后来编给它们一个故事,又成一篇作品,当然还是粗略的作品。我想,如果我永不忘记他们,我想念得再多一些,再全面一些,今后,我也许还能够写些比较全面的,比较符合他们伟大的面貌的作品吧。

    (摘选自孙犁《农村速写·后记》)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开篇以大官亭野战医院新来一批伤兵展开情节,既渲染出故事的时代背景,又为双眉的出场做了铺垫。 B、演戏当天人们在路上的议论,反映了人们对双眉因演戏受到批评略有同情,也从侧面体现了双眉演技的高超。 C、小说通过刻意描写“卖糖的,烙馅饼的,老豆腐挑子也赶来了”这一场景,来表现双眉演出现场的热闹氛围。 D、小说结尾处“台上台下都归她,天上地下都是她的东西”,表现了双眉受批评后又复出演戏时的自我陶醉的心理。
    (2)、关于文中双眉与李三对话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三一开口就把演戏称为“工作”,暗示出他以工作为名的强制性心理。 B、李三前后两处“笑”的内涵明显不同,后面这处笑里饱含着得意与释然。 C、两人的对话直接而坦诚,这是革命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精神的典型表现。 D、对话一再强调《比武从军》演唱的难度,发挥了对主要人物的衬托作用。
    (3)、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双眉的形象特点。
    (4)、从材料二可以看出,这篇小说创作之初“是当作完成一个记者的任务写作的”,“差不多都是纪事,人物素描”,可以“名之为速写”,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小说从哪些方面体现了新闻速写的特点。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 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吴汉破公孙述于鱼涪津。诏汉直取广都,据其心腹。汉乃进,拔之,遣轻骑烧成都市桥。帝必欲降之,下诏喻述曰:“勿以来歙、岑彭受害自疑,今以时自诣,则宗族完全,诏书手记,不可数得。”述终无降意。

    帝戒汉曰:“成都十余万众,不可轻也。但坚据广都待其来攻忽与争锋若不敢来公转营迫之须其力疲乃可击也”汉乘利,遂自将步骑进逼成都,使副将刘尚将万余人屯于江南 , 为营相去二十余里。帝闻之大惊,让汉曰:“比公千条万端,何意临事勃乱!贼若出兵缀公,以大众攻尚,尚破,公即败矣。幸无他者,急引兵还广都。”诏书未及,述果使其大司徒谢丰、执金吾袁吉出攻汉,使别将劫刘尚,令不得相救。

    ……

    公孙述困急,谓延岑曰:“事当奈何!”岑曰:“男儿当死中求生,可坐穷乎!财物易聚耳,不宜有爱。”述乃悉散金帛,募敢死士以配岑。岑于市桥伪建旗帜,鸣鼓挑战,而潜遣奇兵出汉军后袭击,破汉,汉堕水,缘马尾得出。冬月戊寅,述自将数万人攻汉。汉使护军高午将锐卒数万击之,述兵大乱。高午奔陈刺述,洞胸堕马,左右舆入城。述以兵属延岑,其夜,死。明旦,延岑以城降。吴汉夷述妻子,尽灭公孙氏,并延岑,遂放兵大掠。帝闻之怒,以谴汉,又让刘尚曰:“城降三日,吏民从服,口以万数,一旦放兵纵火,闻之可为酸鼻。尚宗室子孙,尝吏职,何忍行此!良失斩将吊民之义也!”

    (摘编自《资治通鉴·汉纪(世祖光武皇帝)》)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但坚据广/都待其来/攻忽与争锋/若不敢来/公转营/迫之须其力/疲乃可击也 B、但坚据广/都待其来/攻忽与争锋/若不敢来/公转营迫之/须其力疲/乃可击也 C、但坚据广都/待其来攻/忽与争锋/若不敢来/公转营迫之/须其力疲/乃可击也 D、但坚据广都/待其来攻/忽与争锋/若不敢来/公转营/迫之须其力/疲乃可击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江南,文中指长江以南的地区。古时还往往代表着美丽富庶的水乡和繁荣发达的文化教育。 B、“比敕公千条万端”中,“敕”与《林黛玉进贾府》中“敕造宁国府”中“敕”字的意思相同。 C、冬月,指农历十一月。也称子月,子本义为滋生,人为万物之灵,所以子假借为人之初生者。 D、“并族延岑”中,“族”与《阿房宫赋》中“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中“族”的意思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刘秀在吴汉打败了公孙述后,命令吴汉直接攻取广都县,派遣士兵火烧成都的市桥来逼迫公孙述投降。 B、进攻成都的时候,光武帝告诫吴汉不可轻敌并且出谋划策,但吴汉不听,最终导致汉军身处危险境地。 C、吴汉与刘尚军营相距二十多里,刘秀闻后写信指出弊端。事实果如其所料,体现刘秀敏锐的军事眼光。 D、延岑在成都市桥假意挑战,暗地里派奇兵偷袭汉军后方,使吴汉狼狈败逃,这为延岑的结局埋下祸根。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今以时自诣,则宗族完全,诏书手记,不可数得。

    ②男儿当死中求生,可坐穷乎!财物易聚耳,不宜有爱。

    (5)、史学家称赞光武帝“以柔术治天下”,请结合文本概括分析。
  • 4. 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小题。

    松门

    欧阳修

    岛屿松门数里长,悬崖对起碧峰双。

    可怜胜境当穷塞,翻使留人恋此邦。

    乱石惊滩喧醉枕,浅沙明月入船窗。

    因游始觉南来远,行尽荆江见蜀江。

    【注释】此诗作于欧阳修被贬夷陵时。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开篇描绘松门岛的形态,突出了松门岛雄奇险峻的特点。 B、“可怜”二句,悲叹自己遭遇贬斥,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失意。 C、颈联对句,以对写之法写浅沙明月入窗,融情入景辗转难眠。 D、尾联两句总揽前联,以议论抒发了路途遥迢不见尽头的感慨。
    (2)、“乱石惊涛喧醉枕”与李白《将进酒》中的“但愿长醉不愿醒”有异曲同工之妙。请结合文本对比赏析。
  • 5.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论语·卫灵公》中,孔子用了“”八个字向子贡阐释了待人接物的行为准则。
    (2)、《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中“”两句达到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效果,体现了东坡先生笔力之奇崛。
    (3)、《春江花月夜》中,张若虚两个连续问月“?”向我们抛出了一个宇宙间的终极问题。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10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带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专程从北京前往陕西延安,瞻仰延安革命纪念地,重温革命战争时期党中央在延安的   ①    , 缅怀老一辈革命家的   ②    , 宣示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赓续红色血脉、传承奋斗精神,在新的赶考之路上向历史和人民交出新的优异答卷的坚定信念。

    延安是中国革命的圣地、新中国的摇篮。这里见证了我们党召开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展延安整风运动,领导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昔日,老一辈革命家筚路蓝缕,  ③   , 从延安走到了北京。今天,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从北京来到延安,聆听历史的声音,面向未来宣示。十八大以来,新当选的中央领导集体进行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的宣示,这是第三次。时光是忠实的记录者,记录下每一次宣示的庄严豪迈;记录下为实现对人民的诺言而步履不停的坚实脚印;记录下中国共产党人的信念坚如磐石。初心在胸中,使命在肩上,矢志不渝,精神昂扬,勇毅前行。

    (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3)、请给这则新闻拟写一个正标题和副标题。(正标题不超过12个字,副标题不超过18个字)
  • 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筷子起源于中国,古代叫箸(箸者,助也,意思是帮助吃饭的工具)。因“箸”与“住”字谐音,“住”有停止之意,乃不吉利之语,所以,就反其意而称之为“筷”,   ①   

       ②   ?我们早已无从考证。《礼记》郑玄注云:“以土涂生物,炮而食之。”说的是先民把谷子用树叶包好,糊上泥再放入火中烤熟。其间不时地用树枝拨动,让谷物得到均匀的受热后再食用,也许是在这个过程中得到启发,一根树枝逐渐变成了两根,树枝又被竹木代替,最原始的筷子就出现了。

    中国最早的筷子是安阳殷墟1005号墓发现的六个铜箸头。据考证发现,这六个铜箸头是   ③   。所以,学术界认为筷子当作餐具使用是在商代。也就是这个时期,筷子才成为古代饮食的主流餐具。

    (1)、下列各项中,和画横线的句子指出的语言现象相同的一项是(   )
    A、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 B、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C、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D、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四、写作(60分)

  • 8.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阅读专业书籍当然必要,主要是为了今后职业的需要。鲁迅说:“这样的读书,和木匠的磨斧头、裁缝的埋针线并没有什么分别,并不见得高尚,有时还很苦痛,很可怜。”

    (《读书杂谈》)

    材料二:阅读的最大理由是想摆脱平庸。只有书籍,能把辽阔的空间和漫长的时间浇灌给你,能把一切高贵生命早已飘散的信号,传递给你,能把无数的智慧和美好对比着愚昧和丑陋一起呈现给你。在阅读中,我们的心灵羽翼丰满。

    (余秋雨)

    结合对上面材料的整体理解写一篇文章,谈谈自己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