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潮州市湘桥区2021-2022学年七年级下学期历史期末考试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3-03-20 类型:期末考试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请把所选选项的字母填写在题号对应的空格内。)

  • 1. 下表所示信息折射出隋朝(    )

    事项

    概况

    出处

    修通济渠

    公元605年,发河南诸郡男女百余万,经6个月,修成。

    《隋书炀帝纪》

    修永济渠

    公元608年,诏发河北诸郡男女百余万,经1个月,修成。

    《隋书炀帝纪》

    改造邗沟

    公元605年,征淮南民数十万,数月,修成。

    《资治通鉴炀帝纪》

    A、运河修建技术领先世界 B、百姓赋税沉重 C、中央集权受到严峻挑战 D、国家体制优势
  • 2. 隋初有官员进表,称:“窃见当今郡县, 倍多于古,或地无百里,数县并置,或户不满千,二郡分领。”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    )
    A、魏晋以来频繁的战乱 B、郡县制不适应时代发展 C、户籍人口大范围流动 D、征发劳役导致土地荒芜
  • 3. 唐太宗曾说: "吾居以来……锦绣珠玉,不绝于前,宫室台榭,屡有兴作,犬马鹰隼,无远不致,行游四方,供顿劳烦。"这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
    A、唐太宗善于纳谏和自我反省 B、唐太宗时期出现了盛世局面 C、唐太宗时期经济繁荣和民族团结 D、唐太宗时期生活奢侈浮华仍严重
  • 4. 张九龄和韩休都是敢言直谏的宰相,经常“怼”唐玄宗。张九龄罢相也成为开元盛世的拐点之一,此后危机逐渐浮现,直至安史之乱爆发。据此可知(    )
    A、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 B、盛极而衰是唐朝整体发展的大趋势 C、张九龄罢相是唐朝衰落的根本原因 D、善于纳谏与重用人才关系国家兴衰
  • 5. 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指出:“汉代由宰相一人掌握全国行政大权,而唐代则把相权分别操掌于几个部门,由许多人来共同负责,凡事经各部门之会议而决定。”该材料反映了唐朝时期(    )
    A、唐代民主制度健全 B、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C、宰相权力逐渐削弱 D、君臣矛盾日益尖锐
  • 6. 《大唐西域记》记载了他的见闻;他在西行的道路.上,被高昌王阻留,毫不动摇,绝食三日,以死明志,体现了中华民族的骨气;他的爱国精神和巨大贡献,被鲁迅誉为“中华民族的脊梁”。材料中的“他”是(    )
    A、鉴真 B、玄奘 C、吴道子 D、阿倍仲麻吕
  • 7. 杜甫生活于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期间许多诗歌作品反映当时的民生疾苦和政治动乱,反映出诗人忧国忧民的生活和创作道路。材料表明(    )
    A、战争推动文学发展 B、历史变迁影响文学创作 C、唐朝诗歌繁荣发展 D、皇帝好恶决定诗歌创作
  • 8. 以下图片所示内容反映出唐代(    )

    A、经济的繁荣发展 B、政治的清明稳定 C、文学艺术的兴盛 D、社会风气的开放
  • 9. 据下面两则考古发现可以推测出( )

    A、唐朝对边疆地区的管辖加强 B、少数民族社会风俗完全汉化 C、唐朝实行比较开明的民族政策 D、唐文化对周边各族富有吸引力
  • 10. “唐人诗歌,其于先世及当时事,直辞咏寄,略无避隐……非外间所应知者,皆反复极言,而上之人亦不以为罪。”该论述旨在强调唐诗(   )
    A、作者地位低下 B、创作氛围宽松 C、反映市民文化 D、批判封建礼教
  • 11. 宋代名将狄青虽官至枢密使,却因出身行伍而备受歧视,共事的韩琦对他多次羞辱,狄青慨叹“韩枢密功业官职与我一般,我少一个进士及第耳”。由此可见宋代(    )
    A、中央集权制度加强 B、“冗官”现象严重 C、“重文轻武”国策 D、理学影响政治生态
  • 12. 宋代在知州以外,于诸府州设“通判某州军事”一官,知府知州的公文命令必须经通判的联署方能生效,通判还可直接向朝廷奏事,这表明通判的作用是( )
    A、制约地方长官 B、控制财政大权 C、提高行政效率 D、牵制中书门下
  • 13. 澶渊之盟后,宋在河北沿边陆续开放雄州、露州、安肃军、广信军四榷场,辽也设榷场多处,与宋朝互市。这说明澶渊之盟(    )
    A、加剧了辽与中原的冲突 B、是双方实力均衡的产物 C、促使两国保持和平局面 D、消除了民族隔阂与矛盾
  • 14. 北宋司马光编撰《资治通鉴》时,以官修正史、史料为基础,并对众多史料考证,反复研究。这体现了该书(    )
    A、历史评价公允 B、坚守求真原则 C、创立编年体裁 D、借鉴历代经验
  • 15. 在金太祖之前,女真无文字,与邻族交往,都借用契丹字。后金人完颜希尹依据由汉字改制的契丹字,拼写女真语言,制成女真字。由此可知(    )
    A、民族交融推动女真部落的发展 B、女真部落完全舍弃本族文化 C、女真势力壮大源于汉人的帮助 D、女真文字发展超越中原地区
  • 16.  “为了打破南岭之险,采取南北纵切的方法,让湖广行省越过南岭而有广西之地,又使江西行省跨过南岭而有广东之地。”此做法的目的是(    )
    A、促进行政管理方便 B、防止地方分裂割据 C、协调区域平衡发展 D、便利地方之间往来
  • 17. 古代我国北方和南方行政分布密度不断变化,如下表所示,影响分布密度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

    时期(政区名)

    汉武帝元封年间

    西晋前期

    唐贞观元年

    北宋元丰年间

    元(省)

    分布状况

    北9南4

    北12南7

    北5南5

    北9南14

    北5南6

    A、政治中心的转移 B、经济重心的转移 C、自然环境的改变 D、交通条件的改善
  • 18. 下图所示古诗资料主要反映了( )

    春节习俗诗句赏析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宋王安石《元日》

    习俗的沿革:贴春联等,驱邪保平安

    元宵节诗句赏析

    今夕知何夕,团圆事事同。

    汤官寻旧味,灶婢诧新功。

    宋周必大《元宵煮浮圆子》

    习俗的沿革:吃汤圆,寓意团圆美满

    A、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 B、传统节日的起源与变化 C、古代诗歌的韵律与美感 D、都市娱乐方式的多样
  • 19. 宋太祖时,关于科举考试人员的资格规定:“如工商、杂类人内,有奇才异行、卓然不群者,亦许解送。”南宋时,甚至“狞(凶恶)干、黥(古代刑罚)吏之子”及“以屠杀(宰杀牲畜)为业”者,皆可成为举人。材料反映了宋朝( )
    A、科举取士以才能为重 B、君主掌控科举取士权 C、选才重在地方官举荐 D、扩大科举取士的范围
  • 20. 北朝民歌《木兰诗》在北宋时被收入《乐府诗集》。诗中描写木兰“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其中“策勋十二转”是唐代对军功的奖赏。由此能够确定《木兰诗》(   )
    A、记载了古代政治制度的变迁 B、属于宋代文人创作的诗歌 C、在流传中融入新的历史内容 D、没有研究历史的史料价值
  • 21. 明代君主在自谦词的使用上,数量较以往明显减少,频率明显降低。新创的自谦词如“藐孤”,语境发生明显变化,不再是面对大臣,而是面对祖先或继承皇位时的用语。这些变化反映了(   )
    A、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 B、血缘宗亲观念形成 C、统治集团内矛盾尖锐 D、儒学独尊地位确立
  • 22. 明朝末年李自成农民起义军进入中原后,提出“均田免赋”的口号,得到广大农民的热烈拥护,队伍很快发展到100多万人,“均田 免赋”口号的提出,主要针对的社会现状是(    )
    A、陕北连年灾荒 B、土地兼并严重 C、明末政治腐败 D、战争频繁
  • 23. 《本草纲目》 是由明代李时珍通过考古证今,辨疑订误,广采群书编成的。书中对妄图长生不老,服食丹石成风现象进行了批判,对黄连、泽泻服之可以成仙,亦做了驳斥。这些体现了该著作(    )
    A、注重继承 B、宣扬迷信 C、求变创新 D、科学严谨
  • 24. 1624年,有“海上马车夫”之称的荷兰殖民者将整个台湾置于其统治之下。1662年2月被荷兰殖民者霸占了38年的台湾,复归中国所有。以下主题与材料描述一致的是(    )
    A、据台湾倭寇为乱  施火攻都司破贼 B、“马车夫”窃据宝岛  郑成功扬名中华 C、拒招抚郑氏末路  遣水师两岸一统 D、五十载岁月轮回  逐日寇光复神州
  • 25. 下表为不同史籍关于军机处设置一事的历史记述,根据“孤证不立”(只有一个例子不能证明某件事情成立)的史学研究方法,能够被认定的共同历史事实是军机处( )

    记述

    出处

    “雍正十年,用兵西北……始设军事房,后改军机处”

    《清史稿》

    “雍正七年六月,始设军机房,十年三月改称办理军事处。”

    《军机大臣年表》

    A、因战事而设 B、设立于雍正十年 C、强化皇权 D、设立雍正年间
  • 26. 以下两个表格反映出,清朝(    )

    1685~ 1778年清朝人口数量

    年份

    1685

    1741

    1759

    1778

    人口总数

    1亿

    1.6亿

    2亿

    3亿

    1685~ 1775年清朝耕地面积

    年份

    1685

    1741

    1759

    1778

    耕地面积

    6.08亿

    7.09亿

    7.41亿

    7.16亿

    A、人口数量保持稳定 B、商品经济迅速发展 C、耕地面积逐渐下降 D、人地矛盾逐渐突出
  • 27. 徐骏曾作诗“明月有情还顾我,清风无意不留人”,被人告发,说他思念前朝,诋毁当朝。清廷即以“于诗文稿内造为讥讪悖乱之言”的罪名将徐骏斩立决,并将其诗文稿尽行烧毁。由此可见,清朝(    )
    A、限制对外贸易 B、实行怀柔政策 C、实行文化专制 D、允许言论自由
  • 28. 下面图片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

    A、加强中外交往 B、巩固国家统一 C、发展社会经济 D、反抗外来侵略
  • 29. 有一部小说,通过四大家族的兴衰变化,深刻反映了我国封建社会末期的社会现实。有人曾评价“不看这部书,就不了解中国的封建社会”,这部小说可能是(    )
    A、《三国演义》 B、《水浒传》 C、《西游记》 D、《红楼梦》
  • 30. 它是19世纪中期初步形成的新剧种,以徽剧、汉调为基础,将唱、念、做、打相结合,融合吸收了其他剧种的曲调和表演方法。这一剧种是(    )
    A、昆曲 B、粵剧 C、杂剧 D、京剧

二、非选择题: (本大题共3小题,第31题14分,第32题13分,第33题13分,共40分)

  • 31. 鉴于往事,资于治道。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地方管理]

    材料一:

    ①郡县制②刺史制度③三省六部制④行省制度

    ⑤取消行中书省,设“三司”⑥设南书房⑦设军机处

    [人才选拔]

    材料二:根据儒家“征召有才能的人才能更好地解决国家种种问题”的基本信条,隋唐时期把平等竞争机制引入选官制度,向社会各阶层人才打开了入仕的大门。

    ——摘编自张国安 《中国古代文官选拔制度及其现代借鉴》.

    [治国之道]

    材料三:唐太宗在位20多年,开创了唐朝的盛世局面。他广纳贤才,知人善任,同时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政治.上推行了一系列革新措施。唐玄宗前期励精图治,重用贤能,实行了一系列改革;他发展经济,改革税制……使唐朝进入了鼎盛时期。

    [安邦之策]

    材料四:为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宋太祖有意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后继的宋太宗继续采取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的政策,使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当时的文官担任中央和地方的要职,甚至主持军务。武将带兵打仗要按照朝廷授的“阵图”行军布阵……

    ——以上两则材料均摘编自人教版七年级《中国历史》下册

    (1)、从材料一的表中,找出下列各朝代中央对地方管理的制度或措施,将序号填入表格。(4分)

    朝代

    秦朝

    汉朝

    元朝

    明朝

    制度或措施

    (2)、材料二中的“选官制度”是什么?该制度的创立有何意义? 
    (3)、根据材料三,归纳“盛世”和“鼎盛”局面出现的共同原因。
    (4)、材料四反映的是宋朝的什么政策?该政 策有何积极作用和消极影响? 
    (5)、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古代中国的治国理政有哪些经验值得吸收借鉴。
  • 32. 中国古代的海外贸易对中国和世界都产生了重要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宋代海外贸易得到较大发展,……北自京东路,南自海南岛,港口以十数,数量有明显增长。由于造船技术的进步和航道的改善,……中国商船开始向阿拉伯海西岸及更广范围航行。与中国有贸易往来的国家和地区至少在60个以上。宋代进出口商品种类明显增加,数以百计。

    ——摘编自黄纯艳《宋代海外贸易》

    材料二:明初, 朝贡贸易被作为朝廷怀柔海外藩属国的重要手段,政治色彩浓厚而经济功能较弱。明初朝廷为了集中精力对付来自蒙古人等北方势力的侵袭,消除东南沿海的倭患,民间海外贸易受到严禁。

    ——摘编自王信 《明清外贸顺差、白银流入及对经济的影响》

    材料三:乾隆二十四年(1759 年),规定了“防夷五事”:不许外国商人在广州过冬;外国商人到广州以后只能寓居在洋行,由行商负责稽查管束……这些规定更加具体和细致,“闭关锁国”政策完成了制度化。

    ——摘编自陈忠海《历史上的两种“闭关锁国”》

    (1)、根据材料一,概述宋朝海外贸易发展的表现。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朝海外贸易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出明初推动朝贡贸易的重大事件及其影响。
    (3)、根据材料三,指出清代前期的海外贸易与宋代相比有何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种变化带来的影响。
    (4)、综合上述材料,你从中国古代海外贸易发展中能获得哪些启示?
  • 33. 学习历史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请你运用不同学习方法和技能,完成下面学习任务。
    (1)、请完成上图空格相应内容。

    任务一:制作年代尺——构建时空观念

    (2)、任务二:研学旅行——领略古都风采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请把下面的景点写到所对应的城市后面的横线上。(只填序号即可) 

    ①岳飞墓    ②清明上河园    ③大明宫遗址

    西安:;开封:;杭州:

    (3)、任务三:文学鉴赏——感悟璀璨文化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一一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哎,只落得两泪涟涟。

    ——关汉卿《窦娥冤》

    请根据上面材料,概括出相应朝代所擅长的文学体裁,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我国古典文学能取得璀璨成就的原因。
    (4)、任务四:史料研读——体验科技发达

    “每当人们在中国文献中查找任何一个具体的科技史料时,往往会发现它的主要焦点就在宋代。……中国的科技发展到宋朝,已呈巅峰状态。……

    ——美国学者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

    请列举一例宋朝"已呈巅峰状态”的科技成就并说明其对世界文明进步所起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