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西南大学附高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历史拔尖强基定时2月质检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3-03-20 类型:月考试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
1. 东周以前,“言姓者本于五帝,见于春秋者得二十有二”;而在《孟子》一书中百姓一词共出现了十九次,而其中只有一次是指贵族,其他十八次均指平民布衣。这一变化从本质上反映了( )A、贵族逐渐平民化 B、宗法制逐渐瓦解 C、姓氏逐渐普及化 D、社会逐渐平等化2. 商代和西周的文字是统一的。春秋以降,关东各国文字日趋分化,俗体流行。到战国时,各国“文字异形”,与传统写法大相径庭,只有周王室和秦国文字是在传统的正体写法基础上稳健发展。这反映出( )A、秦国对传承华夏文化有所贡献 B、经济发展道路差异导致文字分化 C、秦国对西周制度与文化的坚守 D、正体俗体之别是华夷之辨的表征3. 秦汉两代朝廷非常重视道路的建设。秦兼并六国之后,建立了以咸阳为中心的道路交通网;西汉武帝时,在秦成果的基础上,开辟了通向西南、西域、夜郎等地的交通道路;东汉的都城洛阳则是“处于中土,平夷洞达,万方幅凑”的交通枢钮。这些成就的取得( )A、保证了秦汉商品经济的高度发展 B、说明交通是秦汉地方治理的核心 C、得益于加强中央集权的政治需要 D、确保了中央对地方的绝对领导权4. 一般来说,汉代监察官只拥有监察权而没有处置权。对监察对象的处罚要报请所属长官,或与司法部门协调处理。各级官吏对监察官的行为也有监督作用,可以随时上书弹劾监察官。这表明汉代( )A、监察体制具有独立性 B、形成了对地方有效管理 C、监察体系具有多层次性 D、建立了对监察的反向机制5. 晚明苏州地方官黄希宪说:“吴中五方杂处,日食甚繁……吴所产米原不足供本地之用”。江南所需的粮食的一半是从湖广、江西及皖南运来。雍正帝在朱批中道“朕知江浙粮米历来仰给于湖广。”这主要是由于江南地区( )A、商品经济发展 B、农业发展迟滞 C、生产技术落后 D、奢侈习俗风靡6. 1858年京师“官兵所领止有实米二成,其余按折色定价”,同时清政府鼓励民间商人补给京仓,并将漕运由河运改为海运。这主要是由于( )A、海上运输的发展 B、商品经济的发达 C、国内局势的变化 D、列强侵略的加深7. 1684年,清朝在台湾设府,隶属福建省。1885年,清朝设立台湾省,强化对台湾的管辖。这一变化( )A、源自于外交思想的转变 B、迎合了列强的侵华要求 C、表明清朝海防意识增强 D、清廷地方行政体系完善8. 下图是中国近代某一历史时期的革命形势发展示意图。这一时期( )A、清政府统治摇摇欲坠 B、北伐战争取得巨大进展 C、工农武装割据成燎原之势 D、解放区不断发展壮大9. 中国共产党的一份决议提出,苏维埃工农共和国及其中央政府宣告,把自己改变为苏维埃人民共和国……一切革命的小资产阶级分子,苏维埃愿意给予以选举权与被选举
权……富农的财产不没收,富农的土地,除封建剥削之部分外,不问自耕的与雇人耕的,均不没收。”在此,中共主张( )
A、促成国共合作,推翻北洋军阀统治 B、进行土地革命,推翻南京国民政府 C、联合不同阶级,反对帝国主义侵略 D、加强民主建设,巩固抗日根据地10. 据统计,仅在1951年,农民对工业品特别是对轻工业日用品的购买力,就比1950年提高了25%左右。出现这一现象主要是由于( )A、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 B、农业机械化的推进 C、国民经济的全面恢复 D、农民生活水平提高11. 法国科学家笛卡儿(1596—1650)曾指着他即将解剖的一筐兔子,告诉一位访问者说:“这里便是我的书籍”。他认为科学研究应该( )A、依据书籍 B、事实观察 C、理论探究 D、遵循权威12. 下图最适合用来说明( )A、普法两国对欧洲霸权争夺激烈 B、社会主义已经由理想变为现实 C、巴黎公社是工人阶级的政权 D、巴黎人民对生存空间的争取13. 1918年11月,扎格鲁尔要求英军撤出埃及,成立立宪的独立埃及政府,并发起了全国性的签名运动。这( )A、 反映了民族民主意识的觉醒 B、迫使英国承认埃及完全独立 C、是对巴黎和会外交失败的回击 D、标志着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14. 1928年,美国总统在竞选演说中宣称,“只要让我们继续执行过去8年的政策,我们借上帝之助,很快将看到贫穷从这个国家消失的日子”。这反映当时美国( )A、 经济发展正常有序 B、两党竞争异常激烈 C、对社会发展缺乏理性判断 D、国家干预推动了经济发展15. 二战后初期,美国对日本的飞机制造业、军火业、造船业等军需企业予以彻底摧毁、拆除。1952年,美国却将战后没收的850家军需企业归还给日本政府。这基于( )A、日本民主化改革失败 B、日本军部法西斯抬头 C、两极格局的最终确立 D、远东国际格局的变化二、非选择题:共55分。
-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自古以来,我国就是一个多民族共存、共同发展的国家。各民族交往交融,互相影响,形成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共同推进着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材料一:清入关后,密切关注边疆事务,励精图治,苦心经营,完成对边疆地区的统一,建立起一个比以往任何朝代都巩固的“大一统”帝国。为了树立“大一统”正统王朝的形象,清朝抽去了“大一统”理论中“华夷之辨”的内容,改造为四海之内共尊一君的君主专制“大一统”观念,形成以推崇“大一统”政权为核心、以政权承绪关系为主线、取消华夷之别为特征的正统论,并将其贯彻于历史评断中,使之更有利于清廷的政治统治和思想控制。
——摘编自刘正寅《“大一统”思想与中国古代疆域的形成》
材料二:
民国时期,封建帝制被废除,民族平等被写入约法和宪法,推动了边疆民族观的进步。治边思想由古代的“守中治边”到对边疆地区的重视。在边疆地区的施政方针上,由“因俗而治”转变为促进边疆内地化。措施上,提出了三民主义的边疆政策,在边疆推行省县制,改土归流、改革盟旗制度等,将边疆地区纳入中央政府的直接控制下,制定并实施了开发和建设边疆的经济政策,同时开展边疆教育,提高边疆各民族的文化水平。
——摘编自马玉华《治边政策:从清代到民国的梳理》等
材料三: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就非常重视民族问题。1941年5月1日,陕甘宁边区政府颁布了《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其中第十七条规定:“依据民族平等原则,实行蒙回民族与汉族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平等权利,建立蒙回民族的自治区,尊重蒙回民族的宗教信仰与风俗习惯。”1947年5月1日,中国共产党建立了我国第一个省一级的内蒙古自治区。
——摘编自章开沅、朱英《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朝前期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主要措施。(2)、根据材料二,指出民国时期在边疆治理上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其进行简要评价。(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陕甘宁边区政府探索民族区域自治的意义。1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中国古代中央集权是一个庞大的制度系统,往往寓“协商”于决策之中。秦朝凡是重大事件如议帝号、封建、封禅等都与大臣商议。汉代承袭此制,协商的议题更为广泛,如立嗣、立法、人事任免、教育、盐铁专卖、边事、出战、迁都等重大问题都要协商。集议一般由丞相、御史大夫主持,如果议题特别重要皇帝也会参加或主持。参加集议的人数根据议题牵涉面而定,少则几人、十几人,多则几百人。汉代设置了针对国家某项重大政策的“专题协商”会:如有关经济民生领域的盐铁专卖会议等。隋唐建立起一套“中书出令、门下封驳、尚书施行”三省六部制的“决策—执行”机制。在明清两代,一些重大问题决策、重要人事选任、重大案件审理通常都要进行不同方式的协商。
——摘编自齐惠《中国古代政治中的“协商”因素》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政治“协商”的基本特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政治“协商”的作用,并谈谈你对政治协商的认识。18.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长城
材料:在鸦片战争前,长城在中国主要是作为一种苍桑、悲凉的象征物为人们所认识,并且具有浓厚的保守和令人畏惧的负面色彩。
鸦片战争后,一些文人志士开始通过长城表达忧国忧民、保家卫国的思想,如林则徐就曾在遣戍伊犁途经凉州时写下“关山万里残宵梦,犹听江东战鼓声”的诗,长城在这一时期初现国家象征意义的端倪。
1933年开始,在中国先后出现了“血肉长城”“钢铁长城”等词语,特别是之后最流行的救亡歌曲《义勇军进行曲》号召国民“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铸成我们新的长城!”,起到凝聚人心、动员全民的作用,此后以长城为题材的歌曲、照片绘画、诗歌等如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万里长城作为中华民族和中国国家象征的观念为广大民众普遍认同。
新中国成立前夕,《解放日报》发表了毛泽东的《清平乐·六盘山》,其中的“不到长城非好又,屈指行程二万”一句展现了强烈的鼓舞力量与乐观精神。新中国成立以后,在明确指代国家及政权的元素上开始大量使用“长城”符号或形象,如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的历套人民币上几乎都有长城的形界,在新中国的外交活动中长城元素也大量使用。长城的象征意义也发生了微妙变化。
——摘编自王雁《论长城国家象征意义的形成》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中国近代以来长城国家象征意义的形成进行评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