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2022-2023学年高中语文选必修中册 13.1 迷娘(之一)同步分层作业(培优篇)

试卷更新日期:2023-03-20 类型:同步测试

一、选择题

  • 1. 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迷娘》(之一)是一首真挚的抒情诗,是一幅   ①   的水墨画,是一支撩人心弦的思乡之歌。它给人以深沉的美感享受,   ②   在世界优秀的古典诗歌中,如此凄艳感人的作品也是少见的。它的成就虽然不限于情境交辉,   ③   它这方面的成就最值得人们借鉴,   ④   诗歌中情与境分离的现象太普遍了。人们习惯于讲情景交融,却   ⑤   了景是境的一种形态,离境而写景,是不会有真正的情景交融的。   ⑥   笔者以“情境交辉”为题写下这篇文章,以示提倡。

    A

    淡雅

    虽然

    但是

    /

    忽视

    因此

    B

    淡泊

    然而

    /

    因为

    忽略

    /

    C

    淡雅

    即使

    但是

    因为

    忽略

    因此

    D

    淡青

    即使

    由于

    忽视

    所以

    A、A B、B C、C D、D

二、现代文阅读

  • 2.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村景

    希梅内斯

    这是一个野外小村,

    乌黑的瓦顶上空,

    碧绿的田野之中,

    回荡着草虫和畜铃的奏鸣。

    蝙蝠正在四处飞舞,

    天使已敲响晚祷的钟声,

    农夫走在回家的路上,

    肩扛锄头、嘴里还把歌儿哼。

    孩童的喧闹混成一片,

    畜栏中的牛群哞哞不停,

    锅灶里飘出微微的香气,

    淡淡的炊烟袅袅飞升。

    金盘似的圆月一轮,

    高挂在远处的树顶,

    抛洒出清澈的光芒,

    沐浴着奇幻而清凉的村景。

    (林之木  译)

    注:希梅内斯(1881﹣1958),西班牙诗人、散文家1956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1)、下列对本诗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乌黑的瓦顶上空,碧绿的田野之中”,屋瓦是黑的,昭示岁月的沧桑;田野是碧绿的,显示出勃勃生机,预示丰收的希望。 B、“农夫走在回家的路上,肩扛锄头、嘴里还把歌儿哼”,经过一天的劳作,荷锄而归,嘴里还哼着歌谣,写出农夫心情的悠然、欢畅。 C、“锅灶里飘出微微的香气,淡淡的炊烟袅袅飞升”,这是一幅温馨恬然的乡村风景图,饭香微微飘出,炊烟袅袅升腾,富有诗情画意。 D、“高挂在远处的树顶,抛洒出清澈的光芒”,诗人在这清冷的月色之下,油然而生一种浓浓的感伤之情。
    (2)、下列对本诗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的开篇直述,“这是一个野外小村”,篇末收束,“沐浴着奇幻而清凉的村景”,首尾呼应。 B、“天使已敲响晚祷的钟声”是现实与想象的结合,既有庄严肃穆的氛围,又增加了全诗的浪漫主义色彩。 C、诗人善于融情于景,选取多种代表乡村的事物蝙蝠、草虫、牛群,来抒发自己对乡村景色的喜爱。 D、“金盘似的圆月一轮,高挂在远处的树顶”,将圆月比作金盘,有形有色,形象写出明月的圆润。
    (3)、“沐浴着奇幻而清凉的村景”中的“奇幻”“清凉”如何理解?
    (4)、诗歌的写景角度灵活多变,这给读者带来怎样的阅读体验?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三、诗歌阅读

  • 3.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各题。

    一朵野花

    陈梦家

    一朵野花在荒原里开了又落了。

    不想到这小生命,向着太阳发笑,

    上帝给他的聪明他自己知道,

    他的欢喜,他的诗,在风前轻摇。

    一朵野花在荒原里开了又落了,

    他看见青天,看不见自己的渺小,

    听惯风的温柔,听惯风的怒号,

    就连他自己的梦也容易忘掉。

    一九二九年一月

    (选自《梦家诗集》,新月书店1931年版)

    (1)、下列对本诗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朵野花在荒原里开了又落了”,从空间和时间的角度交代了野花的生存境遇,在看似轻描淡写的叙述中蕴含着诗人的慨叹。 B、“向着太阳发笑”正是“上帝给他的聪明”的具体表现,“不想到”则写出诗人对小小野花做出这一举动而产生的意外和惊喜。 C、“他看见青天,看不见自己的渺小,两句之间形成了对比映照,借以揭示了人类普遍存在的好高骛远、妄自尊大的人性弱点。 D、这首诗将一朵野花进行了人格化的塑造,诗人以饱满而轻婉的诗情入笔,以小见大,透露出深切的生命感怀与由衷的生命礼赞。
    (2)、下列对本诗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前后两节的首句形成复沓,成为两节诗咏唱的基础,虽然一字不改,却在情感上呈现出强化效果。 B、“他的欢喜,他的诗,在风前轻摇”将野花如诗般的欢喜化为具体可见的形态,寓诗于画,轻快洒脱。 C、诗人站在全知视角,用第三人称指称野花,易于更加灵活地刻画野花的形象,展示其内心的情感世界。 D、诗歌采用象征手法,咏物喻人,语言清新自然,节奏急促紧凑,情感真挚朴素,充溢着向上的生命力。
    (3)、如何理解野花“就连他自己的梦也容易忘掉”的含意?
    (4)、结合全诗,简要分析野花的形象特点。

四、语言表达

  • 4. 根据下面的小诗,描写一个场景。要求:①运用第一人称,有心理描写;②语言连贯、准确、生动;③不少于100字。

    在家/窗前的桃花都是三月开/离家之后/冬月的夜里也绽放

五、作文

  • 5. 为丰富同学们的劳动体验,提高实践能力,学校新开辟了一块园地,准备种植瓜果蔬菜。现校学生会面向全体同学征集园名。请你为该园地拟写一个名字,并阐释以此命名的理由。要求:园名有特色,有意蕴;言之成理。150字左右。

六、语言文字应用

  • 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诗性推理。

    在古代诗歌中,有一种结合了神话传说与诗人想象的诗性推理。

    例如:

    李商隐《嫦娥》中有“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这两句,提到了嫦娥偷吃灵药从西王母那里得到的不死之药,飞奔到月宫,成了仙子的传说。诗人想象嫦娥在月亮上非常寂寞,因而推想她一定后悔吃药了。

    请仿照以上示例,另找古诗,分析其中的诗性推理。

    推荐诗句:

    苏轼《水调歌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李贺《李凭箜篌引》:“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女蜗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 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这里原是水蓝的世界,从水上看来,无论多磅礴多厚重的山势都浮泛在空碧的波上,石根磐柢所托,不过是一汪透明。山为水而开颜,水为风而改态,风景便活泼起来了。

    文静如湖的吐露港,风软波柔,一片激滟的蓝光,与其说是海的女儿,不如看作湖的表妹。港上的岛屿、半岛、长堤、渡轮,都像是她的佩饰。入夜后,更亮起渔火与曳长如链的橘色雾灯。

    这样明艳惹眼的水美人,朝暮供奉之不足,我能够私有吗?当然不可能。不过堤内的船湾淡水湖,千顷的纯碧放得下整个九龙半岛,水面谧无帆樯,似乎鸥鹭都不敢狎近,在我私心深处倒有点视为禁区,不希望别人鲁莽闯入。幸好她远在边陲,美名尚未远播,所以还没有怎么招引游人。台湾朋友来港,只要天色晴美,我总是带去惊艳一番。一上了那六千呎的长堤,外面的海色尚未饫足,一回头更讶异这里面的湖光,竟然另辟出一个清明的世界。左顾右盼的朋友,总不免猛然吸一口气,叹道:“想不到香港还有这样的景色!”于是一股优越感油然从我的心底升起。谁教他那样低估了香港呢,这猝不及防的一记“美之奇袭”,正是对他的薄惩。

    (1)、请简要分析文中画横线句子所用设问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水影响了山,风吹动了水,风景使形成了。”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
  • 8.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我以为在欣赏中国古典诗歌这方面,最重要的一个问题,也是大家常常讨论、常常伤脑筋的一个问题,就是你究竟怎样衡量判断哪一首诗是好诗,哪一首诗是坏诗。不仅在中国,。你给学生一首诗,告诉他作者是莎士比亚,他就盲目崇拜,认为莎士比亚的作品就一定都好 , 他就很难判断,那究竟是好诗还是坏诗。也许他自己凭借一点儿直觉感受,说喜欢这个,不喜欢那个。可是为什么喜欢,为什么不喜欢,却说不出缘故。即便是能说出缘故,

  • 9.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曾经在成都最为大众化的茶馆,也有百姓自发的写诗的热情。有好事者将自己写好的诗拿到茶馆里张贴,第二天再去一看,应对者已经如云。和诗者,在茶馆里彼此打擂台。茶客们,则在观看中肆意地评点优劣。诗让人们   , 再没有哪里可以找到如成都茶馆里这样对诗的热闹场景了,想象那劲头赶得上《红楼梦》大观园里的赛诗会吧。

    一座平民化的城市,才能够将诗从高雅的殿堂上拉下来,让诗和自己   。而一座有诗的传统的城市,才能够花开一般,处处都可以绽放出诗来。

    成都的诗的传统,(    )。如果当年杜甫没有来成都,而是在别的地方盖了一间草堂,那也许就   了,就像蒲公英的种子,飞落在哪里,哪里就生根发芽。诗的传统,(    )。它靠的不是    , 而是长久岁月的积淀和打磨,才化为了这座城市的血脉和基因。如今,草堂的杜公祠前还悬挂着何绍基题写的楹联:“锦水春风公占却,草堂人日我归来”。安史之乱后,杜甫投奔到严武门下。在浣花溪旁搭建一间茅草屋,即我们现在所说的草堂,写下《堂成》一诗,其中一联:“暂止飞鸟将数子,频来语燕定新巢。”(    )。这才有了以后我们见到的“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秋水才深四五尺,野航恰受两三人”,“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这些“自有天然工巧而不见其刻划之痕”的诗句。我一直认为这样,正是杜甫自身这样的平民性,建造了其诗歌的人民性,也才建造了成都这座城市诗歌传统的平民性,让诗和这座城市的人们心心相印。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自得其乐    平分秋色    另当别论    花朝月夕 B、悠闲自得    平起平坐    另辟蹊径    花朝月夕 C、自得其乐    平起平坐    另当别论    一朝一夕 D、悠闲自得    平分秋色    另辟蹊径    一朝一夕
    (2)、文中画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我一直认为这样,正是杜甫自身这样的平民性,建造了其诗歌的人民性,也才造就了成都这座城市传统诗歌的平民性,让诗和这座城市的人们心心相通。 B、我一直这样认为,正是杜甫自身这样的平民性,造就了其诗歌的人民性,也才造就了成都这座城市诗歌传统的平民性,让诗和这座城市的人们心领神会。 C、我一直认为这样,正是杜甫自身这样的平民性,建造了其诗歌的人民性,也才造就了成都这座城市传统诗歌的平民性,让诗和这座城市的人们心领神会。 D、我一直这样认为,正是杜甫自身这样的平民性,造就了其诗歌的人民性,也才造就了成都这座城市诗歌传统的平民性,让诗和这座城市的人们心心相通。
    (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要得益于杜甫的草堂  其实就是一种有底蕴的文化   道出了建成草堂后的情景 B、要得益于杜甫和他的草堂  其实就是一种文化的底蕴  道出了草堂建成时的情景 C、要得益于杜甫的草堂    其实就是一种文化的底蕴   道出了草堂建成时的情景 D、要得益于杜甫和他的草堂  其实就是一种有底蕴的文化  道出了建成草堂后的情景
  • 10. 下面文段有四处语病,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

    ①诺奖得主露易丝•格丽克的很多诗歌取材希腊罗马神话、《圣经》、历史传说,②这些东西利于我们解读和打开格丽克的诗歌。③我们把握住这个入口,④就容易探索到诗人对这些素材的创造性表达,⑤能收获无数思想的珍宝。⑥像上一位获得诺奖的诗人鲍勃•迪伦一样,⑦格丽克的诗也触及到对战争的反思、质疑、控诉,⑧语言简洁,但寓意深厚,反映的往往是严肃的、深层的,常给人以新异的警醒。

  • 11.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

    人和其他动物所不同的,是具有学习的能力。人的行为方式并不固执地受着不学而能的生理反应所支配。所谓“学”就是在出生之后以一套人为的行为方式作模型,把本能的那一套方式加以改造的过程。学的方法是“习□“习”是指反复地做,靠时间中的磨练,使一个人惯于一种新的做法。因之,学习必须打破个人今昔之隔。这是靠了我们人类的一种特别发达的能力,时间中的桥梁——记忆。在动物的学习过程中,我们也可以说它们有记忆,但是它们的“记忆”是在简单的生理水准上。一个小白老鼠在迷宫里学得了捷径,它所学得的是一套新的生理反应。和人的学习不相同的是,它们并不靠一套象征体系的。人固然有很多习惯,在本质上是和小白老鼠走迷宫一般的,但是他却时常多一个象征体系帮他的忙。所谓象征体系中最重要的是“词”。我们不断地在学习时说着话,把具体的情境抽象成一套能普遍应用的概念,概念必然是用词来表现的,于是我们靠着词,使我们从特殊走上普遍,在个别情境中搭下了桥梁□又使我们从当前走到今后,在片刻情境中搭下了桥梁。从这方面看去,一个动物和时间的接触,可以说是一条直线的,而人和时间的接触,却比一条直线来得复杂。他有能力闭了眼睛置身于“昔日”的情境中,人的“当前”中包含着从“过去”拔萃出来的投影□即时间的选择累积。

    (1)、在原文方格处,依次填入的标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 B、”,   ;   ; C、,”   。   ; D、,”   。   ,
    (2)、比喻具有相似性。请据此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所用比喻进行简要分析。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一个动物和时间的接触,与人和时间的接触相比,要简单得多。”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
  • 12. 下面文段有四处语言表达的问题,请指出有问题句子的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

    ①中国传统的二十四节气与农事活动关系密切,②谷雨也不例外。③雨水、小雪、大雪等节气跟谷雨一样,都是反映降水现象的节气。④谷雨有“雨生百谷”的意思,⑤降水量增加,气温迅速升高,⑥田中初插的秧苗在雨水滋润下茁壮成长。⑦谷雨时节已时值暮春,⑧许多地方鲜花盛开,大地焕发出勃勃生机,⑨甚至南方一些地区已开始有炎夏的感觉。

  • 13. 下面是一段关于茶文化传播的文字,请予以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50个字。

    我国茶文化自古经“茶马古道”传播。红茶是最早传入西方的贸易商品,广受青睐。小仲马《茶花女》中玛格丽特就十分喜爱红茶,玛格丽特。米切尔的《飘》中常出现品鉴红茶的场景。至今西方人对茶的认识仍以红茶为主,茶文化并未随着贸易往来而广泛传播。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顺应文化的多元发展,寻求新的传播方式已成为弘扬传统茶文化的主要任务之一。

  • 14. 下面这首小诗在网络上被许多人转发、推荐。请品读该诗,说明其被推荐的理由。要求:写3点理由,字数60字左右。

    一碗油盐饭

    佚名

    前天,

    我放学回家,

    锅里有一碗油盐饭。

    昨天,

    我放学回家,

    锅里没有一碗油盐饭。

    今天,

    我放学回家,

    炒了一碗油盐饭,放在妈妈的坟前。

  • 15.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好的翻译应该不只是“翻译”, 。翻译家的创造性体现于将文学作品变为充满美感的艺术品。对文学作品的翻译不仅要 ,更要传达美学气息。翻译家创造性的发挥,对文学翻译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好的翻译家应当让读者分辨不出哪个是原文, , 若用其母语创作,大约也能写出像样的文学作品;但在翻译时,应当识别出原文作者的风格特点,在遵守作者意图的同时将其传达给外国读者。

  • 16. 下面这段文字中划线的这句结论是从哪些方面推导出来的?请用几个短语简要概括,总字数不要超过15个字。

    钓鱼岛在日本染指之前并非“无主地”,中国早在明朝就发现和命名了钓鱼岛,发现意味着先占,先占即取得领土主权,这就是国际法则的“先占”原则。专家查阅相关资料发现,明朝已经将钓鱼岛纳入国家版图,一些使臣的笔记里还标明了中国渔民在钓鱼岛周围海域的航线。明以后的历代政府更是采取了开发、利用、管辖和保卫等措施,对钓鱼岛行使主权以有效统治。可以肯定,日本关于钓鱼岛主权的主张是站不住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