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南京市玄武区重点中学2023届高三下学期历史二轮复习综合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3-03-20 类型:二轮复习

一、选择题(本卷共16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 1. 在历史文献记载的黄帝“有熊国”故地郑州地区,发现了一些龙山文化城址,有大型宫殿、护城河等遗迹。可见(   )
    A、历史真实都有待考古发现的证实 B、文献记载为考古发掘提供了方向 C、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理念基本成熟 D、中华文明起源呈现多元一体格局
  • 2. 北宋赵孚指出:“庄宅多有争诉,皆由衷私妄写文契,说界至则全无丈尺,昧邻里则不使闻知,欺罔肆行,狱讼增益”,建议由朝廷制定统一的官契,以减少土地交易纠纷。据此可推知,宋代(   )
    A、租佃风气盛行 B、土地流转频繁 C、商品经济繁荣 D、官府控制松弛
  • 3. 元大都“去江南极远,而百司庶府之繁,卫士编民之众,无不仰于江南”,因而,划直修凿大都通往江南的京杭大运河已是势在必行。同时,从江苏刘家港入海,北上至界河口(今天津大沽)的海上运输也开辟全线通航。元朝大力开通这些交通线路主要是因为(   )
    A、大都是国际性商业大都会 B、地方行政制度发生重大变革 C、政治中心与经济重心分离 D、不同民族交往交流得到加强
  • 4. 下表为清朝雍正年间军事将领陈伦炯《海国闻见录》的目录及内容简介。这可以用来说明(   )

    内容

    简介

    《天下沿海形势录》

    记述中国沿海地理形势,北起渤海湾,南至北部湾的地貌、水文、航运、海防

    《东洋记》

    记述朝鲜、日本及琉球

    《东南洋》

    记述台湾、菲律宾群岛、西里西伯岛、摩鹿加群岛和婆罗洲岛

    《南洋记》

    记述印度支那半岛、马来半岛及巽他群岛

    《小西洋记》

    记述南亚、西亚及中亚

    《大西洋记》

    介绍了非洲与欧洲,记载了欧洲各国的殖民扩张活动

    《昆仑记》《南澳气记》

    记录中国“千里石塘,万里长沙”的南海群岛

    A、清政府国家主权意识的上升 B、近代国人海权意识明显增强 C、有识之士渐渐关注海洋地理 D、开明人士尝试探索国家出路
  • 5. 1896年9月26日,日本在中国长江下游某城市的租界正式开辟,共划定租界面积483亩,日本和西方列强纷纷在这座城市投资设厂。下图中这座城市位于(   )

    A、 B、 C、 D、
  • 6. 关于戊戌变法中谭嗣同夜访袁世凯密谋军事政变一事,袁世凯、康有为等人的记载都称,对话是在袁世凯和谭嗣同间进行。谭嗣同好友毕永年的《诡谋直纪》记载,康有为和梁启超、谭嗣同一起到袁世凯处去密谈,且谈话的主角是康有为。这表明(   )
    A、历史事实无法通过历史叙述呈现 B、同一历史事实会有不同历史记载 C、当事人的叙述就可直接认定历史事实 D、综合多种历史叙述即可确认历史事实
  • 7. 下图是2020年8月中国邮政发行的纪念邮票。该邮票纪念的事件(   )

    A、率先阐述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 B、折射中共领导中国革命走向高潮 C、表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丰硕 D、反映国人探索国家出路的新动向
  • 8. 第一次工农兵苏维埃代表大会通过决议指出:“必须在农村中广泛的加紧苏区内的体育 运动,以锻炼工农的体魄养成牺牲勇敢威武的革命精神 …… 因此苏区内关于瞄准打靶、 跳高跳远、足球、平台捍架等必须逐渐提倡成为广大群众的游艺。”由此可见(   )
    A、体育运动提高了民众的民族意识 B、竞技体育成为社会主流体育活动 C、体育运动利于革命根据地的巩固 D、边区政府发动群众开展体育锻炼
  • 9. 民国初期,政党社团迅速兴起,如统一党、共和党、共和建设讨论会等。据统计,1911年到1914年,参与政治活动的公开党会约有312个。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辛亥革命推动政党政治发展 B、清末新政影响民国政治格局 C、实业救国促进民主革命进程 D、二次革命提升国民参政热情
  • 10. 儒家思想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了重要作用。据下表内容可知,两者都(   )

    张载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顾炎武

    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A、抨击君主专制 B、倡导践行良知 C、主张“格物致知” D、强调社会责任
  • 11. 德国文学家歌德说,罗马法“如同一只潜入水下的鸭子,虽然一次次将自己隐藏于波光水影之下,但却从来没有消失,而且总是一次次抖擞精神地重新出现”。对此的正确理解应是,罗马法( )

    A、是近代欧洲大陆国家法律的基础 B、为欧洲近代社会确立了行为规范 C、所维护的民主制度历史影响深远 D、不断地改变了欧洲历史发展方向
  • 12. 下图是法国设计师设计的女装。左、中、右三款分别受到希腊古典文化、俄国芭蕾舞、中华文化的影响。这类服饰是(   )

    A、西方文化侵略的反映 B、欧洲文明衰败的结果 C、古典主义盛行的表现 D、文化国际交流的产物
  • 13. 16世纪初,罗马教皇热衷于保护罗马帝国的遗迹,喜欢用壮丽的教堂和美轮美奂的宫殿来装点罗马城。他们向世俗的爱好让步,向那些不敬神的艺术家敞开大门,聘请他们设计建造大教堂和宫殿.这一现象(   )
    A、动摇了天主教会的统治 B、反映了宗教改革的成果 C、促进了人文主义的传播 D、宣告了理性主义的胜利
  • 14. 随着民族主义思潮的传播,西非出现了一批早期民族主义政治组织。1897年黄金海岸一些知识分子、酋长、商人建立“保障土著居民权利协会”,迫使殖民当局废除旨在剥夺非洲人民土地的《公共土地法令》。这说明西非的反殖民斗争(   )
    A、体现资产阶级性质 B、由旧式阶级领导 C、主张废除土地私有 D、走武装斗争道路
  • 15. 苏俄中央消费总社计划于1921年8月15日前拨出8105亿金卢布的工业品给地方合作社,而实际只拨出1133亿金卢布。同期,政府计划用工业品交换3200万普特粮食,但只得到218万普特粮食。为了克服这种困境,苏俄政府(   )
    A、实行固定的粮食税 B、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生产 C、扩大农村租佃关系 D、统一进行国有企业经营管理
  • 16. 1939年苏联从美国的进口贸易额为5150万卢布,1942年1月1日,包括苏联在内的26个联合国家发表共同宣言,强调了经济合作问题。1946年苏联从美国的进口贸易额增至21300万卢布。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政府加强干预经济 B、经济全球化不断发展 C、世界经济体系建立 D、反法西斯战争的需要

二、非选择题(本卷共4小题,共52分。考生根据要求进行作答。)

  •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唐朝)帝国疆域的扩大,陆上和海上商路的重新开放,致使许多外国宗教思想和大批传教士涌入中国,其中佛教的情况尤其如此。……虽然佛教在中国获得大量财富,产生了巨大影响,但在此过程中,它却完全中国化了。……中国化的另一特征是国家试图按照典型的中国人的观念——宗教应为国家利益服务,应作为国家精神机构发挥作用——来控制、甚至贿赂和拉拢寺院和庙宇……从长远的观点来看,控制的企图失败了,最后,政府采取了彻底迫害的政策。……系列的迫害,使佛教在中国虽不像在印度本上那样完全消失,但却遭到了极大的削弱。……就中国文明的全面发展而言,佛教介入的最终结果是微不足道的。虽然佛教对中国的哲学、玄学、艺术和文学做出了重大贡献,但它并没像基督教改造欧洲社会那样,从总体上改造中国社会。

    ——摘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据材料指出当时中国政府对佛教的态度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态度转变的原因。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佛教本土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佛教本土化反映出中国传统文化有何特点?
  •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新中国卫生防疫政策变迁过程

    阶段

    代表性政策

    政策背景

    政策场所

    政策目标

    第一阶段

    1955—1977年

    《传染病管理办法》(1955)

    政治任务

    党中央、国务院、卫生部

    传统病常规防治为主

    第二阶段

    1978—2002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急性传染病管理条例》(1978)

    市场发展

    党中央、国务院、卫生部、财政部

    传统病常规防治为主

    第三阶段

    2003—2015年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2003)

    公益服务

    党中央、国务院、卫生部(卫健委)、财政部、民政部、社会组织、媒体、企业、专家、公众等

    新型突发病应急防治为主

    第四阶段

    2016年至今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2016)《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中国行动》

    健康安全

    党中央、国务院、卫健委、政协、财政部、民政部、外交部、社会组织、媒体、企业、专家、公众等

    新型突发病应急防治和传统病常规防治并重

    ——据武永超《新中国成立以来卫生防疫政策变迁审视》

    提取材料中有关新中国卫生防疫事业变迁的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达清晰)

  • 19.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马可·波罗和他口述的《东方闻见录》在引起13世纪末的意大利人对遥远的中国的好奇和兴趣上贡献良多。在意大利,关于中华帝国及其文化的详细知识是从16世纪就开始流传的。利玛窦和耶稣会士们为不同文化之间的对话开创了新局面。1685年到1750年这段时间是中国形象在意大利和欧洲的黄金时期。伏尔泰等人发现了儒家学说和中国社会中极其积极的东西,把它当作他们开放社会的自由运动的模范:羡慕中国没有那些在欧洲影响了政治和民事生活的教堂,赞美有利于社会秩序的道德体系。1760年以后,法国的哲学家们和经济学家们,只剩下重农主义者还对中国感兴趣了。孟德斯鸠对理想化的中国形象进行批判,他在《论法的精神》中把对专制的批判和礼仪制度比作是一种国家独裁主义的宗教表达。

    ——摘编自史华罗《17至18世纪意大利人对中国的印象和想象》

    (1)、从史学研究的角度分析马可·波罗的《东方闻见录》史学价值。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华帝国及文化”在意大利开始流传的原因。
    (2)、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解读17—18世纪欧洲人对中国印象的变化。
  • 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850—2000年全球国际人口迁移表

    时间

    1850~1945年

    1945~2000年

    主要移出地

    欧洲、亚洲

    亚洲、非洲、拉丁美洲

    主要移入地

    美洲

    西欧、北美洲、大洋洲

    人口迁移数量

    1846~1924年欧洲移出1800万,1834~1941年亚洲移出1200万~3700万

    1960年迁移人口为325万,1974年为947.5万,1985~1990年年增长率为2.59%

    ——据邬沧萍《世界人口》等编制

    材料二:以华工大规模出洋为主体的海外移民潮开始于19世纪40年代,仅仅数十年的时间里,几百万华工的足迹遍及世界各地。华工出洋的目的地除了原先的东南亚之外,首次包括美洲、澳洲等地。在拉丁美洲地区,早在1847年,多达7000名华工已经被运到古巴的甘蔗种植园劳作。从1847年至1865年之间,每年到古巴的华工人数平均在6000人以上。到1865年,抵达中南美洲的华人有15万人之多。19世纪60年代,华人进入美国的人数为六万余人,而在70年代,华人移民的人数几乎又翻了一番。

    ——摘编自潘兴明《关于近代中国海外移民动因的考察》

    (1)、根据材料一,指出1945年前后两个阶段人口迁移的不同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海外移民的特点及其主要原因。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人口迁移对美洲产生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