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渭南市蒲城县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3-03-17 类型:期末考试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

    明代学者徐有贞说过:“宋有天下三百载,视汉唐疆域之广不及,而人才之盛有过之”。宋代崇文抑武的国策,使文官有极高地位,“以儒治国”的国策和“以文为贵”的社会风气促成了“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社会氛围。优越的社会环境、成熟的科举制度、空前发达的图书业,为宋代人才辈出创造了条件。而经济的发展也为文化的繁荣与人才的兴盛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这样的背景下,宋代作家不仅人才辈出,而且知识结构大都淹博融贯,呈现多能化、复合型特点,往往集政治、文学、学术于一身,涌现出很多通才作家,且多以斯文自任,具有强烈的历史责任感和鲜明的群体意识。宋代之前,往往以政显者拙于文,学术精者词彩乏,能文学者则大都专擅一体,或以诗著,或以文名,兼美者则不常见。唐代大家如李、杜、韩、柳,李白称“诗仙”,杜甫为“诗圣”,韩愈和柳宗元乃以古文家流芳艺林。在中国古代史上,他们只是以文学家垂青后世,其于史事、学术往往建树无多。

    中国古代知识分子一贯追求“内圣外王”之境界,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作为自己终生的奋斗目标和理想终端,而实现这种境界和理想,必须具备很高的思想境界和深厚的文化素养,除了个体的主观努力之外,尚需有适宜的社会环境。宋代的知识分子无疑成为其前贤和后学共同艳羡的幸运者,时代和社会为他们提供了实践或实现这种理想的机会与条件。宋廷的崇文国策和全社会性的兴教办学以及书籍业的繁荣,使得宋代学子能够在浓厚的文化氛围中砥砺学问,大面积、多层次、全方位地了解、学习、汲取前代文化的精华,从而滋养和提高个体素质;而大体公平竞争、机会均等的科举之路,又为他们实现治国平天下的理想提供了可能。故宋代的作家,往往集学者、显宦、文学于一身,全才、通才型作家不胜枚举,诸如晏殊、范仲淹、欧阳修、王安石、苏轼、杨万里、范成大、辛弃疾、文天祥等等,都是十分典型的例子。

    宋代作家尤其是名家,其知识结构大多为综合型、多层化、多能化,呈通才型特点,这也是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必然产物。宋代品评人物极重德、学、才、千,即品行、学问、辞章和能力。四者之中又以德行品质为最,故苏轼《举黄庭坚自代状》谓庭坚“孝友之行追配古人,瑰伟之文妙绝当世”。而学、才、干三者,学为根本,为内修之功,才华外溢为文章;而吏事政绩显才干、见能力,为其终极之目的。

    宋代很多以文学名世者,实际上大都是深于学术、娴于理政、尤精文学的综合型通才。天圣六年,晏殊以“为学精勤,属文典雅,略分吏局,亦著清声”评荐范仲淹;至和三年,欧阳修以“学问文章,知名当世;守道不苟,自重其身;议论通明,兼有时才之用”向朝廷推荐王安石;熙宁二年,有人反对起用王安石,神宗反诘云:“文学不可任耶?吏 事不可任耶?经术不可任耶?“……这些事例充分说明,德行以下,经术、文学、政事三个方面已成为当时评骘人物和选用人才的标准,而既然作为通行的标准,则此类集多能于一身的综合型人才亦不会是少数,故两宋学术精深、文章博雅、政声显著者所在皆是。

    宋代作家的通才性特点决定了其必然具有较强的艺术创造力。他们不仅能够鉴于古而通于今,视野开阔,气魄宏大,而且具有一种高度自觉的强烈的历史责任感和社会责任心,在“以天下为己任”的同时,追求人格的完善。王禹偁以“主管风骚胜要津”自居;范仲淹“每感激论天下事,奋不顾身”,“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欧阳修“挽百川之颓波,息千古之邪说,使斯文之正气,可以翼羽大道,扶持人心”;王安石“慨然有矫世变俗之志”;曾巩“素慨然有志于天下事”;苏轼“奋厉有当世志“……其抱负、志气之宏大,正是宋人思想精神蓬勃向上的体现。而正是这种志气和素养,使得他们在学术、文章或政事诸方面都取得了卓著的成绩,显示了其巨大的创造力。

    (1)、下列对宋代文人及其知识结构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宋代文人中涌现出许多通才型作家,他们既有深厚的学养,又能从事文学创作,又能做学术研究,还能担任朝廷要职。 B、宋代文人的知识结构相对完善,这得益于宋代文人很好地学习前人成就,得益于宋以前的知识分子对知识结构的不断探索和总结。 C、苏轼评价黄庭坚“孝友之行追配古人”一句,体现了宋代文人在德、学、才、干几项中最看重德行品质的思想。 D、宋代的作家,往往集学者、显宦、文学于一身,王安石、范仲淹、苏轼等就是其中的的杰出代表,他们心怀天下,一生成就卓著。
    (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宋代重视文人的国策、优越的社会环境、完备的科举制度和空前繁荣的图书业,造成了宋代人才辈出的局面,使宋代“人才之盛”超过鼎盛时期的汉唐。 B、中国历代知识分子都尊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理念,但真正实现这一 理想的只有宋代知识分子。 C、宋代品评人物极重品行学问、辞章和能力;宋代出现很多通才型作家,是时代发展社会进步的必然。 D、宋代知识分子在学术、文章和政事诸方面都取得了卓著的成绩,这完全得益于他们宏大的抱负、志气和全面的素养。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仙”李白、“诗圣”杜甫、唐宋八大家中的韩愈和柳宗元,他们虽然文学成就突出,但在史事、学术方面却少有建树。 B、在宋代知识分子看来,“学”是一个人的内在修养 ,“才”是用文章表现其才能修养,而通过吏事政绩实现其“干”,才是人生终极目的。 C、宋代以德行、经术、文学、政事等作为选用人才的标准,从欧阳修推荐王安石,宋神宗反对非议,坚持任用王安石的事件中可见一斑。 D、为了完善自己的人格,宋代知识分子总是“以天下为己任”,表现出一种高度自觉的强烈的历史责任感和社会责任心。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

    材料一:

    7月2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简称“双减”政策),明确提出要全面压减作业总量和时长,减轻学生过重作业负担,提升学校课后服务水平,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同时全面规范校外培训行为,校外培训机构不得占用国家法定节假日、休息日及寒暑假期组织学科类培训。大力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确保学生在校内学足学好。

    “双减”政策的目标是构建良好的教育生态,而最终目的是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双减”政策是关系到教育方方面面的复杂工程,而当前教育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也是多年积累而成的,显然,要想达到“双减”政策的最终目标,教育还面临着诸多挑战。一路狂奔的校外培训能否真正“熄火”?校内教育能否从此有了底气?“鸡娃”的家长能否彻底“偃旗息鼓”?因此,仅有政策条文还不够,还要在家长心目中真正树立起对政策的信心。

    (摘编自新华网《“双减”之下教育还要迎接哪些挑战》)

    材料二:

    “双减政策”发布以后,引发了一些家长的焦虑:害怕孩子升入中学以后课业跟不.上,拼命向学校和老师要求不能减少作业量,作业不减反增,学生在课后服务时间段里根本完不成作业。

    由此可见,“双减”,需要教育综合改革才能得到很好的落实。在治理校外培训方面,教育部已经成立了校外教育培训监管司;在招生入学制度改革方面,“从2020年起,义务教育学校‘公民办同招’政策已经全国一盘棋,彻底杜绝了以前长期以来民办义务教育‘掐尖招生’‘民强公弱'现象”;在教育评价改革方面,2020年10月,首次提出“破五唯”(唯分数、唯升学唯论文、唯文凭、唯帽子)问题。在学校管理改革方面,提出了从“保障学生平等权益,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引领教师专业成长,,提升教师教学水平,营造和谐美丽环境,建设现代学校制度”六个方面的管理职责。在课程改革方面,从目标、管理、内容、实施、评价等方面,课程改革一直都在进行全方位的改革。

    (摘编自华商报《双减之后,不减反增?专家观点:不缺正确的政策,只缺如何落实》)

    材料三:近日,随着“双减”政策落地,校外培训机构进入“强监管”时代,孩子们得以从繁重的校外负担中解脱,有了更多时间和精力发展个人兴趣。然而新的问题随之凸显一负 担减下去后,该如何拥抱素质教育,把综合素养提上来?

    素质教育迎来政策红利期。艾瑞咨询数据显示,按相对中性的增速13%进行预估,2022年,我国素质教育行业市场规模将达到5329.5亿元。

    素质教育是个长期涵养的过程,短时间内很难见成效。对于家长而言,在考试赛道上让孩子做素质教育的尝试,也面临多重压力。如果“试验”失败,孩子的人生怎么重来?这是比较普遍的担心。然而,有些家长已经找到了答案:只要处理得宜,结果一定不会差。

    学生作为活生生的人,拥有自己的个性与特质,而非教育流水线上的产品。陈维贤说,“在推行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怎样既满足家长和学生的升学需求,又提高素质教育水平?这需要联动教育评价改革,对学校、校长、教师的考验,可谓巨大”。

    (摘编自光明日报《“双减”后,如何拥抱素质教育》)

    (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双减”政策的颁布实施,表现国家对义务教育阶段出现的问题治理的决心和信心,以建成高质量教育体系。 B、校外培训机构的学科类培训干扰了校内正常教学,需要全面规范甚至取消,确保学生在校内就能学足学好。 C、校内教育水平不高导致校外培训的火热,校内教育要思考如何确保减轻作业负担同时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 D、“双减”任重道远,需要国家,社会,学校,家庭共同努力,才能在家长心目中真正树立起对政策的信心。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双减政策"发布以后,作业量不减反增,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问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某些家长仍然有一定的焦虑心态。 B、只有教育综合改革得到很好的落实,“双减政策”才能算真正地落实到位,国家一直以来提倡的素质教育才可能真正实现。 C、如何提升综合素养,是个长期的过程,短时间内很难见成效。怎样既满足升学需求,又提高素质教育水平,学校责无旁贷。 D、“双减”的目的在于培养拥有个性与特质的活生生的人。考试和素质教育并不冲突,教育观念和思想的转变才是最重要的。
    (3)、作为对“双减”政策最有发言权的人,请结合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 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

    海棠依旧最西府

    宋一川

    据说海棠本是舶来品,根据唐朝李德裕的《平泉花木记》所言,大凡名字带海字的花木,都是自海外而来的。但无论来自何方,到了中土汉唐自然免不了“中国化”嫁接改造,可见我们的先人们早就懂得“转基因”技术了。明代《群芳谱》言:海棠有四品,一般认为是贴梗海棠、垂丝海棠、木瓜海棠、西府海棠。据说西晋时期,西府一带有人将海棠与梨树嫁接,发现不仅大美,而且香艳,西府海棠就此闪亮登场,实现了从美人向绝代佳人“惊险的一跳”。后来,人们的嫁接栽培越来越多,海棠品种自然也就越来越多了,以致在植物学分类中,因为海棠品种极其庞杂,只好暂以“西府海棠”一名以蔽之。

    海棠之美之艳,上自帝王将相,下至平民百姓,无不为之惊叹。相传唐明皇曾将沉睡的杨贵妃比作海棠。据说唐明皇登香亭召贵妃,但贵妃直到卯时仍大醉未醒,唐明皇遂发出“岂妃子醉,直海棠睡未足耳”的感慨,留下了“海棠春睡”的典故,这也许就是“花贵妃”的由来。

    历史上无数文人墨客写过海棠,尤以文化鼎盛著称的宋代为甚,最牵肠挂肚的莫过于从西府开始仕途生涯的苏东坡。西府海棠之美艳,让东坡居士为之倾倒,即便离开凤翔,仍对西府海棠念念不忘。被贬黄州时,看到窗外的海棠,触景生情,写下了“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的名句。按照宋代僧人惠洪的说法,正是唐明皇与杨贵妃的海棠故事,启发了东坡居士的海棠诗。

    南宋不少气吞山河的大诗人也对海棠赞不绝口。陆游夸西府海棠“虽艳无俗姿,太皇真富贵”。范成大的“迟日温风护海棠,十分颜色醉春妆”,描写了西府海棠让人如痴如醉之大美。让人耳熟能详的还是婉约派词人李清照的“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堪称海棠词的不朽名篇。

    近现代的人们对海棠的兴趣依旧浓厚,尤以西府海棠为甚。梁实秋在《群芳小记》中用最长的篇幅赞美西府海棠:“一排排西府海棠,高及丈许,而绿鬓朱颜,正在风情万种、春色撩人的阶段,令人有忽逢绝艳之感。”特别是“海棠花苞最艳,开放之后花瓣的正面是粉红色,背面仍是深红,俯仰错落,浓淡有致。海棠的叶子也陪衬得好,嫩绿光亮而细致,给人整个的印象是娇小艳丽”,把西府海棠独特的美艳惟妙惟肖地展现了出来。

    即便在花花草草被视为“资本主义尾巴”的年代,也没能挡住人们对海棠的热爱。不少无产阶级革命家也对海棠情有独钟,据说宋庆龄就十分喜爱西府海棠,周总理对海棠花的钟爱更是广为人知。相传周总理生前特别喜欢中南海西花厅的那棵海棠树,邓颖超睹花思人的《西花厅的海棠花又开了》一文就是佐证。西花厅的海棠正是西府海棠。

    总括起来,历朝历代对西府海棠的赞美无外乎几个方面,一是花香,二是色艳,三是形美,四是神气。西府海棠是诸品海棠中唯一散发淡淡香味的,不仅香艳,颜色还随时间变幻不定。西府海棠花瓣形状小巧,点点红艳,在满目春光中甚是耀眼,许多人看了都会满心喜欢,流连忘返,难怪海棠花又被称为相思花、断肠花。西府海棠的树形,常常被比作亭亭玉立的少女,但我觉得用茅盾《白杨礼赞》中的话来形容也十分恰切,伟岸、正直、质朴、严肃,参天耸立,在西北的寒风中保持着力争上游的精气神,恰如深深渗透在中华民族血脉与骨子之中的老秦人性格。在崇尚清流风骨的西晋一代,西府海棠之所以在众多海棠中脱颖而出,被誉为上品,除了既香且艳,恐怕与此也不无关系。

    近年来,国外的海棠慢慢走进我们的视线。过去西府海棠被称为小果海棠,见了欧洲海棠,才发现西府海棠其实只是大果中的小果,真正的小果海棠非欧洲海棠莫属,叶子小,果子也小,简直是小巧玲珑。

    前两天,北京的天突然降温了,萧瑟秋风今又是,红红黄黄的海棠果子纷纷在风中飘摇。举目寻找了半天,没有发现一丝棠开两三度的迹象,只好若有所失地往回走。“快看,这不是海棠开花了!”随着同事一声呼喊看去,发现路边的一棵西府海棠开满了一树的花儿,在午后的骄阳中显得分外的亮丽。

    白杨树一般地挺拔耸立,不会是别的,正是西府海棠,在深秋再次开放了,也许是二度,也许是三度。不管花开几度,开出的不是一枝两枝花儿,而是满满的一树海棠压秋风。

    这就是西府海棠,总是不忘初心,不改初衷,不论早来还是迟到,依旧艳香美神、正直刚毅,散发出满满的正能量,在雍容华彩之中洋溢着积极上进、意气风发,渗透出中华文化历经千年磨炼而成的独特气质与成熟之美。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西府海棠最早是西晋时期西府一带的人将海棠与梨树嫁接而成的,逐渐受到了上自帝王将相,下至平民百姓的喜爱。 B、在《群芳小记》中,梁实秋主要从色形、情等角度对海棠进行了描写,为我们描绘了西府海棠独特的美。 C、文章写在特定的年代西府海棠还是获得了人们的热爱,列举了无产阶级革命家宋庆龄、周恩来的例子,人与花互相映衬。 D、文章运用相当篇幅介绍了文人墨客对海棠的钟爱,这是为下文叙写“我”在萧瑟秋风中探寻海棠花开一事蓄势。
    (2)、如何理解文章的标题“海棠依旧最西府”的含义?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3)、文章运用了哪些手法来叙写海棠之美?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 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

    郑兴字少赣,河南开封人也。少学《公羊春秋》。晚善《左氏传》,通达其旨,同学者皆师之。更始立,兴为长史,奉迎迁都。更始诸将皆山东人,成劝留洛阳兴说更始日陛下起自荆楚权政未施一朝建号而山西雄杰争诛王莽开关郊迎者何也此天下同苦王氏而思高祖之旧德也今久不抚之,臣恐百姓离心,盗贼复起矣。今议者欲先定赤眉而后入关,是不识其本而争其末。恐国家之守转在函谷,虽卧洛阳,庸得安枕乎?”更始曰:“朕西决矣。”拜兴为谏议大夫。会天水有反者,攻杀郡守,兴坐免。时赤眉入关,东道不通,兴乃西归隗嚣。囂虚心礼请。而兴耻为之屈,称疾不起。囂矜已自饰,常以为西伯复作,乃与诸将议自立为王。兴闻而谓嚣曰:“《春秋传》云‘口不道忠信之言为嚣,耳不听五声之和为聋’。问者诸将集会,无乃不道忠信之言;大将军之听,无乃阿而不察乎?昔文王承积德之绪,加之以睿圣,尚服事殷。高祖征伐累年,犹以沛公行师。今令德虽明,世无宗周之祚;威略虽振,未有高祖之功,而欲举未可之事,昭速祸患,无乃不可乎?惟将军察之。”嚣竟不称王。嚣后遂广置职位,以自尊高。兴复止之曰:“夫中郎将、太中大夫皆王者之器,非人臣所当制也。孔子日:‘惟器与名,不可以假人。’不可以假人者,亦不可以假于人也。无益于实,有损于名,非尊上之意也。”囂病之而止。侍御史杜林荐之曰:“窃见河南郑兴,执义坚固,宜侍帷幄 , 典职机密。”乃征为太中大夫。兴好古学,尤明《左氏》《周官》。世言《左氏》者,多祖于兴。

    (节选自《后汉书.郑范陈贾张列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兴说/更始日/陛下起自荆楚/权政未施/一朝建号/而山西雄杰争诛王莽/开关郊迎者/何也/此天下同苦王氏而思高祖之旧德也/ B、兴说更始日/陛下起自荆楚/权政未施/一朝建号/而山西雄杰争诛王莽/开关郊迎者/何也/此天下同苦王氏/而思高祖之旧德也/ C、兴说更始日/陛下起自荆楚/权政未施/一朝建号/而山西雄杰争诛/王莽开关郊迎者/何也/此天下同苦王氏/而思高祖之旧德也/ D、兴说/更始曰/陛下起自荆楚权政/未施一朝/建号而山西雄杰争诛王莽/开关郊迎者/何也/此天下同苦王氏/而思高祖之旧德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公羊春秋》,即《公羊传》,相传为战国齐人公羊高所著,专门阐释《春秋》。 B、洛阳,因位于洛河之北而得名,古代以山南水北为阳,据此可知汾阳在汾河以北。 C、西伯,商王任命周文王为西伯,本文有“昔文王承积德之绪”印证,故西伯指周文王。 D、帷幄,是指军营的帐幕,这里代指军营,说明郑兴在军事指挥上能运筹帷幄之中。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郑兴喜好古文,精通经学典籍。郑兴能通晓《左氏传》的意旨,与他一起学习的人都以他为师,东汉研究《左氏传》的人许多都出自郑兴的流派。 B、郑兴富有卓见,劝说皇帝迁都。郑兴认为王莽暴政让百姓受苦,在这种背景下,朝廷亟需平定赤眉军来安抚百姓,然后迁都,皇上认可了这一观点。 C、郑兴归附隗嚣,却以此为耻辱。赤眉军入关致使东面道路不通,郑兴只好归附了隗嚣;虽然隗器对郑兴以礼相待,但郑兴却认为屈身于他是耻辱的。 D、郑兴品行端正,受到杜林举荐。郑兴因坚持道义的品行受到了侍御史杜林的推荐,杜林认为郑兴可以胜任机要部门,于是皇上任命郑兴为太中大夫。
    (4)、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会天水有反者,攻杀郡守,兴坐免。

    ②而欲举未可之事,昭速祸患,无乃不可乎?惟将军察之。

  • 5. 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各小题。

    即事

    王安石

    径暖草如积,山晴花更繁。

    纵横一川水,高下数家村。

    静憩鸡鸣午,荒寻犬吠昏。

    归来向人说,疑是武陵源。

    (1)、"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联用“暖”字来写小路,表现山村天气晴好,温暖和煦,写出了春天祥和的气息。 B、颔联中“纵横”“高下”两个词,写出了乡村山水高阔、错落有致的环境特点。 C、诗歌以山村花草、鸡狗等景物,勾勒出一幅人烟稀少、寥落荒芜的村舍图景。 D、本诗语言质朴清新,在描摹自然宜人之景时善于炼字炼句,意象鲜明,意境清幽。
    (2)、诗歌的颈联,与《归园田居》中“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两句在写景手法及所表达的情感上有何相似之处?请简要分析。
  • 6. 名篇名句默写,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诗经·氓》中的“”两句,女主人公自诉婚后早起晚睡、日日辛劳,与受到氓的“凶暴”形成对比,表达内心的不满。
    (2)、曹操在《短歌行》中引用《诗经·卫风·子衿》“”两句诗,表达了自己渴望得到人才的心情。
    (3)、魏晋名士崇尚虚无的思想倾向,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用了“”两句话来批评。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

    古人类主要运用形象进行思维。这种特点反映在古诗歌中,即人们喜欢用比兴来说明某种道理;反映在原始神话中,即人们通过具体的故事来说明某个道理。形象思维曾是人类最       的思维方式。抽象思维是在影象思维的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的。从文字的创造过程看,绘画文字是最早的文字。这种文字的主要特点是象形。中国的古文字不仅用象形来表示,古巴比伦人、古玛雅人、古埃及人等无一不是从形象开始来创造古文字的。创造文字的时代,人们抽象思维的能力还比较       , 人们进行抽象思维还很难脱离具体形象来进行,往往要       于对形象的类比、比较、联想来进行。表现在文字的创建上,形与义密切结合在一起,人们是从形象来了解符号的意义的。( ),另一方面,象形文字又标志着人类抽象思维能力还不发达,       人类能在这种情况下创造太抽象的符号。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游刃有余  脆弱  依附  难以想象 B、得心应手  薄弱  依赖  难以想象 C、得心应手  脆弱  依附  不可思议 D、游刃有余  薄弱  依赖  不可思议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中国的古文字不仅用象形来表示,古巴比伦人、古玛雅人、古埃及人等无一不是从象形开始来创造古文字的。 B、不仅中国的古文字用象形来表示,古巴比伦人、古玛雅人、古埃及人等无一不是从形象开始来创造古文字的。 C、中国的古文字不仅用形象来表示,古巴比伦人、古玛雅人、古埃及人等无一不是从形象开始来创造古文字的。 D、不仅中国的古文字用形象来表示,古巴比伦人、古玛雅人、古埃及人等无一不是从象形开始来创造古文字的。
    (3)、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一方面文字的产生是以人类抽象思维的能力达到一定水平为基础的 B、一方面人类抽象思维的能力达到一定水平,就能使得文字产生 C、人类一方面抽象思维的能力达到一定水平,就成为文字的产生的基础 D、文字的产生一方面是以人类抽象思维的能力达到一定水平为基础的
  • 8.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继欧阳修之后,领导宋代古文运动取得完全胜利的是苏轼,他的创作代表了宋代散文的最高成就。苏轼的散文豪放自然,多姿多彩。他的议论文吸收《战国策》《孟子》《庄子》以及贾谊等人的长处。但他更为精美的是游记、杂记、随笔、文赋等类文章,做到了涉笔成趣,姿态横生。 , 把抒情、 状物、写景、说理、叙事等多种写作手法糅合起来,随着自己的情感思绪信笔写去。 , 却于漫不经心中贯穿了意脉。如《文与可画贫笞谷偃记》似乎全无结构,实际上每一层都围绕对文与可的追怀展开,有其内在的联系。《石钟山记》先是就命名缘由提出怀疑,而后自然转入游览探察过程,最后引发出“事不目见耳闻”则不可“臆断其有无”的言论,文章的气势、结构、脉络在叙事、写景、言论之间, , 不见人工安排的痕迹。

  • 9. 请仿照前美国总统奥巴马给曼德拉的悼词,从所给人物中选择一位,为他写--段简短的悼词。要求:概括评价符合人物特点,语言有感染力,字数在120字左右。

    他把自己的国家推向公义,也唤醒了世界数十亿人;他把囚犯解救出来,也把关囚犯的人解救出来;他控制了愤怒,让人们获得和解,重寻人的尊严。他说:“我是我自己命运的主人,我是我灵魂的掌舵者。”没有这样的激励,我无法设想我生命的走向会如何。我们无法再见到曼德拉了,但我想告诉所有的年轻人,你可以使他的人生变成你的。他不再属于我们,他属于一个时代。——奥巴马

    备选人物:蔡元培  马丁·路德·金

    人物:

四、写作(60分)

  • 10.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文章。

    司马迁面临飞来横祸,忍辱负重,专注著书,被众人敬仰。孟晚舟身处逆境却依旧优雅,魅力十足,将每次出行都走成“T台”,展现了东方女人的美丽,诠释了真正的坚强。

    《长津湖》战役里的中国志愿军,在极度严酷的环境下坚守阵地,奋勇杀敌,书写了惊天地、泣鬼神的雄壮史诗,创造了世界战争史上的奇迹。

    他们都是英雄,是能主动打破逆境的人。沈从文说:“逆境也是生活的恩赐。”

    在你的成长历程中,也少不了吃苦头、遭遇挫折甚至失败。这些经历在你的成长中产生过怎样的影响?请你围绕“逆境”与“成长”两个关键词,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①自定立意,题目自拟;②不得套作,不得抄袭;③不得泄露个人信息;④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