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渭南市华阴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3-03-17 类型:期末考试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

    屈原的《离骚》与苏轼的词,都展现出了鲜明的“自我形象”,这种“自我形象”的塑造无疑带有生活的真实印记,但更多融入了诗人的人生理想与追求,是其人格精神与艺术精神的外化。两人作品中的“自我形象”有诸多相通共鸣之处,但由于不同文化背景、不同性格品性的陶塑,二者又存在诸多差异。

    屈原作为楚国贵族,一心想振兴楚国,无奈的是,怀王并非知人善任之君,后来听信一些奸佞之臣的谗言,弃屈原而不用。到了顷襄王,则干脆把屈原放逐到江南。屈原具有强烈的自我意识,因此,政治上的失意对他来说,就不仅仅是地位与名利的丧失,而是整个人生理想、人生信念的崩塌,这给他带来了巨大的心灵创伤,这种创伤弥漫在《离骚》整个作品中。

    苏轼因诗获罪,被贬黄州之后便不在诗歌中放纵自我,这在他与朋友的往来书信中多有提及。而在当时多“绮罗香泽之态”与“闺门淫媒之语”的小词,恰好成了他寄寓情感、抒发自我的不二选择。苏词中也常常弥漫着失意的伤感、无助的寂寥,比如《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对于这首词的主旨,众人说法不一,但总体来看,诗中应有政治寄托,只是这种孤寂之情表达得更为含蓄蕴藉、空灵飞动。苏词中对时光流逝、人生无常也颇多感慨,但又希望在更深的根基处化解一切对立与冲突,将一切愁苦化作淡淡的轻烟随风而逝,从而达到一种物我两忘的澄明之境,而不似屈原那样苦苦挣扎和自我煎熬。

    《离骚》中的“自我形象”除了悲苦失意,更突出的是怨愤、不屈,乃至迷狂。刘小枫在《拯救与逍遥》中说:“屈原的伟大恰恰就在于他始终以社会的命运和历史的命运为自己的命运,就在他的价值自居的人格精神。”所谓价值自居就是把某种超越个体的更高的价值追求内化为自身的感性生命,把无限寓于有限,在这种价值担当中,个体完成了对自身的超越。所以屈原对楚王和奸臣充满了怨愤的情绪,这种怨愤不是个人政治失意的发泄,而是对人生价值的坚守,诗人与巫卜沟通,与神灵对话,几乎陷入了迷狂之境。

    苏轼满怀治世理想,入仕后却屡遭小人排挤,多次被贬。他词作中的“自我形象”也时时流露出隐隐的怨愤之气。但与屈原不同的是,苏轼没有选择剑拔弩张式的抗争,而是于当下的生活中寻求生命本真的意义,个人的宠辱、政治的得失全都在烟霞雾霭、清风明月的审美境界中化解于无形。苏词中的“自我形象”更多的其实是洒脱旷达,是面对风雨来袭的坦然淡定,如《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词人借冒雨徐行,表现了虽处逆境屡遭挫折而不畏惧、不颓丧的旷达胸怀。有此胸怀,自然“觉从前皆非今是”“我今忘我兼忘世”,在物我两忘中达到更高的境界。

    作为豪放词的开拓者,苏词中的“自我形象”自然也有一些雄豪的气息在,“且趁闲身未老,尽放我、些子疏狂。百年里, 浑教是醉,三万六千场。”一个“浑”字将悲愤之情化为磊落之气。苏轼之狂,更多的是一种意气风发。这种狂放不是纠结焦虑不知出路所在的迷狂,而是超越个人境遇的偃蹇困顿,跳出生活之外反观生活的淡定洒脱,这也正是宋王朝知识分子所热衷追求的古仁人之心——不以物喜,不以已悲。

    (摘编自李菲、韩伟《〈离骚〉与苏轼词中“自我形象”的比较》)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屈原的《离骚》与苏轼词中塑造的“自我形象”并非源自真实的生活,而是他们各自人生理想与美好追求的化身。 B、与屈原相比,苏轼的词也常常弥漫着伤感与寂寥,但却能摆脱一切烦扰羁绊,从而进人一种物我两忘的澄明之境。 C、屈原之迷狂源自以“价值自居”,完成了对自我的超越;苏轼之狂放则是一种意气风发,一种跳出生活外的淡定洒脱。 D、苏轼与屈原所处时代的文化背景不同,宋人所推崇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生活态度直接影响了苏轼的性格。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采用先总后分的论证结构,主体部分又分别从两个方面比较二者塑造的“自我形象”的同与异。 B、文章善用举例论证,如举苏轼《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一词说明苏轼抒写孤寂之情含蓄灵动。 C、文章引用刘小枫《拯救与逍遥》中的话,意在说明屈原的伟大之处就在于他的价值自居的人格精神。 D、《离骚》中的“自我形象”与苏词中“自我形象”同中有异,怨愤之中,前者不屈、迷狂,后者洒脱、旷达。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屈原强烈的“自我意识”导致其心灵上遭受了巨大的创伤,而这种巨大的心灵创伤也弥漫在《离骚》的整个作品之中。 B、屈原把社会的命运和历史的命运当作自己的命运,苏轼将政治得失化解于无形,两相比较作者并未厚此薄彼。 C、苏轼因诗获罪,被贬黄州后便多以小词寄寓情感、抒发自我,这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苏词的内容,拓展了意境。 D、面对相似的人生际遇,屈原大胆地批判、严厉地斥责,怨愤不屈;苏轼虽然没有放弃抗争,但却能够胸怀旷达。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

    材料一:

    “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等国家专项规划,都将中医药重大工程项目纳入其中,目前一些重大工程项目已经启动实施。

    与以往相比,“十四五”中医药重大工程项目有三方面显著特点:

    一是范围广。项目覆盖了中医药医疗、保健、教育、科研、产业、文化、对外交流合作等各个方面,同时涵盖了国家、省、地市、县各个层级。

    二是力度大。预计“十四五”期间中央财政对重大工程项目的投入会比“十三五”翻一番。“十三五”时期,为支持中医中药类项目建设,中央投资超过300亿元。

    三是起步早。今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目前中国已经启动实施了国家中医疫病防治基地等重大工程项目,同时还启动实施了中医药特色人才培养、康复服务能力提升、治未病等健康工程,还有中医药文化传播等有关项目。

    (摘编自熊建、王美华《用中医药的规律发展中医药》2021年04月06日)

    材料二:

    2015年12月,在瑞典卡罗琳医学院,中国首位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中国中医科学院教授屠呦呦发表了题为《青蒿素——传统中医给世界的一份礼物》的演讲。她说:“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藏,青蒿素正是从这一宝藏中发掘出来的。”

    12月18日,中国中医科学院召开第一次学部会议。屠呦呦等93名一流专家受聘担任首批学部委员。中国中医药界有了顶级“智囊团”。

    “首批学部委员代表着中医药行业及相关领域最高学术水平。”中国中医科学院党委书记查德忠说,学部将为做大做强中国中医科学院提供战略咨询、学术指导,并对中医药传承创新的重点领域、重大措施开展研究、提供决策依据。

    “坚定中医药文化自信,传承发展好中医中药,是提升国家软实力、建设文化强国的需要。”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中医科学院学部委员刘德培认为,“学部是知识界特有的一种组织形式,代表着该领域最高层次人才群体。成立学部,是影响未来中医药发展的一件大事。中国科学家要有推动中医药发展的使命担当。”

    (摘编自罗旭《让“中国处方”造福人类》,《光明日报》2020年12月23日)

    材料三:

    春节前后,“绘本草精华扬中医国粹——《清肺排毒汤组画》董希源创作展”在这里举行,让人们在欣赏国画的同时,对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立下大功的国医国药精粹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董希源是享有盛誉的中国画艺术家,同时也是中医药爱好者。去年2月4日,在新冠肺炎疫情初期,董希源就向全国政协提出建议,希望各地中医药管理机构尽快出台中医药防治方案,并尽早组织熬制药汤,作为返岗工作人员、公共场所服务和流动人员的预防药品。2月6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等发出通知,推荐在中西医结合救治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中使用“清肺排毒汤”。在此后的抗疫战中,该药方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一系列事实打动了艺术家的心灵,董希源由此产生灵感:把这一药方中的重要药材,用手中的画笔艺术地呈现出夹,实现中医和国画两种国粹的融合,用艺术的方式弘扬中医药文化。

    于是,董希源毅然拿起手中的笔,以“清肺排毒汤”为题材,历时半年,精心创作出42件国画作品,分别描绘了该剂药方中21味中药材的原生状态与成药状态。这也是中国首次由知名画家将在抗疫中发挥重要作用的传统中医药搬上画卷,以国画艺术的形式为传统中医药画像立传。去年国庆前夕,《清肺排毒汤组画》展览首次亮相北京中国政协文史馆,引起社会各界热烈反响。

    (摘编自高建进《让传统书画与中医药碰撞出夺目光亮》2021年03月03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十四五”期间,预计中央财政对中医药重大工程项目的投入会比“十三五”多一倍,中央投资将超过600亿元,这将极大促进中医药业的发展。 B、中国中医科学院将聘任93名-.流专家担任中国中医科学院学部委员,这些专家将组成中国中医药界顶级“智囊团”,促进中国中医科学院做大做强。 C、刘德培院士认为学部的成立对中医药发展意义重大,有利于坚定中医药文化自信,传承发展好中医中药,进而有利于提升国家软实力、建设文化强国。 D、董希源作为中医药爱好者,关心中医药的发展,在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初期,即建议出台中医药的防治方案,后来创作《清肺排毒汤组画》来宣传中医药。
    (2)、下列对中医药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医药曾长期受到冷落,现在获得了国家前所未有的重视,中医药重大工程项目被“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等国家专项规划纳入其中。 B、“十四五”中医药重大工程项目,包括国家中医疫病防治基地建设中医药特色人才培养、中医药文化传播等项目,涉及中医药的软硬件建设。 C、中医药对现代医学做出了巨大贡献,中国中医科学院教授屠呦呦利用中医药学研制出青蒿素,并凭此获得了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D、中医药不仅可以治病救人,也可以作为绘画的素材,中国画艺术家董希源将在抗疫中发挥重要作用的传统中医药搬上画卷,丰富了绘画的表现内容。
    (3)、中医药如何才能发展壮大?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 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

    微笑的蝉

    海雨佛

    ①一阵秋风吹过,我眼见着那只蝉从老树上跌落下来。它仰面朝天,一动不动。

    ②这时夕阳正在挣扎,但很快就化为西天一抹残红,这抹残红美得柔和而又庄严。

    ③我以为那只蝉一定是死了,没想到走到它跟前时它动了起来,莫非它刚才只是迷醉于夕阳那悲壮而又坦然的谢幕?它试图翻过身来,一次,一次,一次。又一阵秋风吹过,借着风力它终于翻了起来,尽管翻起时折了翅膀。真是落也秋风,起也秋风。仿佛一切都是宿命。

    ④它扇动了一下翅膀,确信自己再也飞不起了,便拖着断翼向前爬着。一片与其同时被秋风吹落的梧桐叶挡住了去路,这次它没有希冀秋风的帮助,想努力能过去。但它已没有足够的力气,只好艰难地退了下来。也许它认得这片叶子,甚至年轻时它们是朋友。它在这片叶下躲避阳光、雨和天敌,还曾用歌声来赞美它的清丽。如今叶子和它都已衰老落地,却成为它的障碍,再也越不过去。难道一切都是宿命?

    ⑤它休息了一会儿,改变了方向,边爬边张望着。我想它一定是在寻找什么。

    ⑥它在寻找什么?是居高声自远的过去,还是雨花显灵姿的青春?秋季里本已困顿的我又增添了几分困惑。不管怎样,它的寻找引起了我的兴趣。我想在它的目光中寻找到它想寻找的东西,因为那可能正是我想寻找的东西。

    ⑦终于,我和它的目光相遇,立即被它目光中那复杂到极致的单纯和接近于绝望的坚毅所震撼!那一刻我明白,它是在寻找死亡,并且不仅是死亡本身还包括死亡的方式。或许它是从夕阳那悲壮而又坦然的谢幕中得到启示:一种合适的死亡方式代表着对生命的尊重!

    ⑧我知道它要死在树上。它无疑是幸运的,因为在它苦求而不能得时邂逅了两道知心的目光。它也知道我读懂了它的目光,并且会帮助它完成这个愿望,于是不再犹豫地向我爬来。我不忍再让它消耗过多的精力,伸手把它捏起来放在另一只手上,刚一松手它又奋力向前爬起来,像是要完成生命中的最后一次表演。它越过了我的感情线又冲向了我的智慧线,突破了我的智慧线又奔向我的生命线。生动的在我手上演示,一个仁者——智者——悟者的升华过程。 然后它停下来,冲我微笑了。

    ⑨我居然遇到了一只会微笑的蝉!我分明看到它在冲我微笑,并且不仅冲我,还冲着那黄昏和世间。我也对着它微笑,并且不仅对它微笑,还对着这暮色和炊烟。

    ⑩这实在是奇妙的机缘,让我感受到了难言的禅悦。古人将“蝉”与“禅”造得音同形近,莫非其意在此?

    ⑪我踮起脚尖,尽力把它放在树的高处。它又向上爬了几下,再也爬不动了,就用爪子紧紧抓住树干,静静默默的死去。它不怕秋风再将它吹落,那只能吹落它的躯壳,它的灵魂依然在树上。因为临死前,它完成了最彻底的一次蜕变。

    ⑫痴立树下的我也开始了静静默默的思索。

    ⑬蝉,在西方人的眼中是“害虫”,这是一种偏颇的人本位意识使然。在中国人的眼中,蝉可爱得多。众所周知玉有五德:仁、义、智、勇、洁,而在中国文人眼中蝉亦有五德:寄藏、候时,顺数、应节、合机。汉代时人们常用玉雕的蝉放在亡者口中,称之日:含。其理在于中国人视死若生,喻亡者具十全之德。

    ⑭其实玉德也就是君子德,自不必多说。蝉德也可解为乾龙德。我们用《易经》中的乾卦来表述蝉的一生再合适不过了:最早时它在地下做隐者,遁世无闷,如潜龙;经雨露滋润,不断成长和积累力量,如见龙;寻找可以依存的根本,不断地向上,警惕地躲过险境,如渊龙;居合适之位,不畏苦痛的蜕变,长出美丽透明的翅膀,如飞龙;自鸣得意,大唱“知了”,心怀不足,居高而傲,如亢龙。亢龙必有悔,方知自己飞不过数丈,命不过一秋,翅膀透明也并非天使,食风餐露亦难成神仙。于是大多在迷失与悔恨中死去。正所谓知进而不知退,知存而不知亡,知得而不知失者也。

    ⑮所以说不是所有的蝉都会微笑,不是所有的蝉都能悔而有悟,成为蝉中的禅者。用坦然死亡来赢取生命的尊严,用抛弃躯壳来获得灵魂的自由。遇到它,我无疑是幸运的!也许每个人都会遇到自己生命中的那只蝉,却常常会忽略。没有忽略它,我更是幸运的!

    ⑯恕我贪得了,若我足够幸运,我会成为那只蝉会微笑的蝉。虽然在我面对死亡时会不会像它一样有所追求又静默坦然,我还不能确定。虽然死亡究竟是生命的终结还是延续,亦或只是生命的另一种形态,我还没想明白,但我依然会感激那只蝉。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写夕阳残红柔和又庄严,营造了一种凄美的意境,为下文写折翼之蝉奔赴死亡奠定了情感基调。 B、文章第⑫段“痴立树下的我也开始了静静默默的思索”起承上启下的作用,由写蝉转人抒发感悟和思考。 C、文章第⑭段用乾龙德来解释蝉德,运用排比,拟人、夸张、借喻等手法,形象生动地写了蝉一生的蜕变过程。 D、本文写作思路清晰,先引出写作对象“微笑的蝉”,再由“蝉”引发议论,最后抒情言志,极具哲理色彩。
    (2)、面对蝉,作者有怎样的心理变化过程?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3)、文章题为“微笑的蝉",开头几段却用了大量文字描写蝉的挣扎前行,这样写有何作用?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 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

    刘向字子政,本名更生。年十二,以父德任为辇郎。既冠,以行修饬擢为谏大夫。是时,宣帝循武帝故事,招选名儒俊材置左右。更生以通达能属文辞,与王褒、张子侨等并进对,献赋颂凡数十篇。会初立《谷梁春秋》,征更生受《谷梁》,讲论《五经》于石渠。元帝初即位,太傅萧望之为前将军,少傅周堪为诸吏光禄大夫,皆领尚书事,甚见尊任。更生年少于望之、堪,然二人重之,荐更生宗室忠直,明经有行,擢为散骑宗正给事中,与侍中金敞拾遗于左右。四人同心辅政,患苦外戚许、史在位放纵,而中书宦官弘恭、石显弄权。望之、堪、更生议,欲白罢退之。未白而语泄,遂为许、史及恭、显所谮诉,堪、更生下狱,及望之皆免官。成帝即位,显等伏辜,更生乃复进用,更名向。是时帝元舅阳平侯王凤为大将军秉政,倚太后,专国权,兄弟七人皆封为列侯。向睹俗弥奢淫,而赵、卫之属起微贱,逾礼制。向以为王教由内及外,自近者始。故采取《诗》《书》所载贤妃贞妇,兴国显家可法则,及孽嬖乱亡者,序次为《列女传》,凡八篇,以戒天子。及采传记行事,著《新序》《说苑》凡五十篇奏之。数上疏言得失陈法戒书数十上以助观览补遗阙上虽不能尽用然内嘉其言常嗟叹之天子召见向叹息悲伤其意谓曰:“君且休矣,吾将思之。”向为人简易无威仪,廉靖乐道,不交接世俗,专积思于经术,昼诵书传,夜观星宿,或不寐达旦。向自见得信于上,故常显讼宗室,讥刺王氏及在位大臣,其言发于至诚。上数欲用向为九卿 , 辄不为王氏居位者及丞相御史所持,故终不迁,居列大夫官前后三十余年,年七十二卒。

    (节选自《汉书·刘向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数上疏言得失/陈法戒/书数十上/以助观览/补遗阙/上虽不能尽用/然内嘉/其言常嗟叹之/天子召见向/叹息悲伤其意/ B、数上疏言得失/陈法戒/书数十上/以助观览/补遗阙/上虽不能尽用/然内嘉其言/常嗟叹之/天子召见向/叹息悲伤其意/ C、数上疏言得失/陈法戒书/数十上/以助观览/补遗阙/.上虽不能尽用/然内嘉其言/常嗟叹之/天子召见向/叹息悲伤其意/ D、数上疏言得失/陈法戒书/数十上/以助观览/补遗阙/.上虽不能尽用/然内嘉/其言常嗟叹之/天子召见向/叹息悲伤其意/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谷梁春秋》,与《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合称“春秋三传”。 B、拾遗,职官名。武则天时始置左右拾遗,掌供奉讽谏。在文中指以补救人主过失。 C、外戚,指帝王的母族妻族。历史上,帝王年幼时,外戚可能干政擅权。 D、九卿,是中国古代中央部分行政长官的总称,历代均有,且分别由九位臣子担任。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刘向年少得志,颇受皇上推重。他十二岁即任辇郎,成年后任谏大夫,被汉宣帝招募选到身边,并且很受汉元帝的尊重与信任。 B、刘向尽心辅政,敢于触犯权贵。他与萧望之等人一心辅佐政事,憎恶两个放纵的外戚和两个弄权的宦官,希望皇上罢免他们。 C、刘向维护礼制,反对奢侈风气。他看到风气奢侈淫逸,而赵、卫之流出身低微卑贱,却逾越礼法制度,便编书告诫皇上。 D、刘向著述颇丰,喜好圣贤之道。他编次《列女传》八篇,写成《新序》《说苑》共五十篇,专心研究经术,不与世俗接触。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未白而语泄,遂为许、史及恭、 显所谮诉,堪、 更生下狱,及望之皆免官。

    ②向自见得信于上,故常显讼宗室,讥刺王氏及在位大臣,其言发于至诚。

  • 5. 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各小题。

    阴雨

    白居易

    岚雾今朝重,江山此地深。

    滩声秋更急,峡气晓多阴。

    望阙云遮眼,思乡雨滴心。

    将何慰幽独,赖此北窗琴。

    [注]①元和十四年(819年),白居易由江州司马诏授忠州(今重庆忠县)刺史。本诗即作于赴任途中。②北窗琴:晋陶渊明曾置无弦琴一张,又喜卧北窗下。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描写此时此地景象:清晨,山岚雾霭十分浓重;江山辽阔,此地却非常偏僻遥远。 B、颔联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突出峡中滩急声响秋意扑面,雾气弥漫、多阴少晴的特点。 C、诗歌前四句寓情于景,在描写沿途所见美丽而险峻的景色中蕴含了诗人的复杂心情。 D、尾联运用典故,流露出诗人欲立即效法陶渊明归隐田园而享受幽独而自由的生活的愿望。
    (2)、颈联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 6. 名篇名句默写,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古代婚俗礼仪“六礼”中的“亲迎”环节,就是今天的迎亲,场面热烈隆重。《诗经·氓》中的“”两句正是婚礼“六礼”中的亲迎之礼。
    (2)、《短歌行》一诗化用典故,既表明诗人热切地接待贤才,又委婉地流露出其吞吐天下的雄心壮志的两句是:“ “。
    (3)、《赤壁赋》中告诉我们别人的东西虽小也不能占有的两句是:“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

    读徐志摩的《再别康桥》,真正领教了新诗的美妙韵味和意境,特别陶醉那一句“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金柳”,该是垂柳吧,只是夕阳中的垂柳,才堪比“新娘”;( )艳影倒映在康河的波光中,教人生出热烈纯真的爱恋。徐志摩爱恋康桥,就像爱恋自己梦里的新娘,情意缱绻。而康桥什么最像新娘呢?只有河畔夕阳下的垂柳。垂柳     , 枝条细长,一律下垂,迎风摆荡,顺光看去犹如新娘     的长发,逆光看则如新娘头上那块柔美的红盖头,这不就是传统中新娘出嫁的情景吗?如此天才的想象,只属于徐志摩。未名湖畔的垂柳,其实也     , 风情万种,不知哪位诗人能像徐志摩写得那样美。

    我的家乡有一条清亮如练的淦河穿城而过,河畔的垂柳总是让人“相看两不厌”。虽然广场上有     的花草,身形妖娆的名木,但都不及河边的那些垂柳富有韵致。疏浚河道后,河水比以前更加清澈明亮,站在桥上,可以清楚地看到河底的水草在悠悠地飘荡,一如徐志摩笔下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岸边的垂柳美慕起河里的水草了,也探着身子,和水亲近。走在淦河边,垂柳枝乖巧地拂过脸面,柔柔的、嫩嫩的,像婴孩的手,但又不忍伸手去撩开它。

    (1)、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读徐志摩的《再别康桥》,真正领会了新诗的美妙韵味和意境,特别陶醉那一句“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 B、读徐志摩的《再别康桥》,真正领略了新诗的美妙韵味和意境,特别陶醉于那一句“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 C、读徐志摩的《再别康桥》,真正领教了美妙韵味的新诗和意境,特别陶醉于那一句“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 D、读徐志摩的《再别康桥》,真正领略了美妙韵味的新诗和意境,特别陶醉那一句“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河畔的垂柳,像身着盛装的新娘,被夕阳染成金色。 B、河畔的新娘,被夕阳染成金色,像身着盛装的新娘。 C、河畔的新娘,像身着垂柳的盛装,被夕阳染成金色。 D、河畔的垂柳,被夕阳染成金色,像身着盛装的新娘。
    (3)、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蓊蓊郁郁  飘逸秀美  风姿绰约  数不胜数 B、蓊蓊郁郁  飘逸春秋  蒲柳之姿  数不胜数 C、葱郁浓密  飘逸秀美  风姿绰约  美不胜收 D、葱郁浓密  飘逸春秋  蒲柳之姿  美不胜收
  • 8.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恩格斯曾说,劳动创造了人本身。对这句话的第一种理解是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转变过程中发挥了巨大作用,这是几百万年前已经完成的完成式。但是,对这句话的第二种理解则不是完成式, , 是指动手动脑、出力流汗的劳动一直在持续促进个体的手和脑的协调发展。这意味着,如果小朋友长期坐在那里动脑筋思考数学题、背英语单词而没有动手劳动, 。……劳动如此重要,家长需要认识到劳动对于孩子的重要意义,多让孩子参与劳动。

  • 9. 近两年,新型冠状病毒在全球肆虐,疫情严峻。对此,全国上下万众一心,众志成城,采取了最有效的防控措施,基本遏制了疫情蔓延扩散的势头,充分展现了中国力量、中国精神,彰显了负责任的大国形象。无数医护人员奋战在抗击疫情的第一线,正是他们不避险,不畏难,激励着人们共同战胜疫情的斗志。请根据所给的对象及对联的上联,拟出下联。要求:内容贴切,语意连贯,符合对联的特点。

    (对国家)

    上联:运筹帷幄举国战疫待云开雾散

    下联:

    (对医护人员)

    上联:心忧华夏大地呕心沥血定驱瘟魔凭妙手

    下联:

四、写作(60分)

  • 10.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文章。

    目前,在太空运行着两个空间站,一个是将于2022年完全建成的中国“天宫”空间站,一个是计划于2024年退役停营的国际空间站。

    上世纪90年代国际空间站初建,中国申请加入,被拒之门外; 2011年,美国通过“沃尔夫条款”,全面禁止中美两国太空领域的合作。1992 年,中国制定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发展战略;2003年,中国成功实现第一次载人航天飞行;2011年,天宫一号空间实验室发射升空;2021年6月17日,航天员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乘坐神舟十二号首次入住中国人自己的空间站,中国载人航天空间站时代的大门从此打开。10月16日,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进驻天和核心舱,中国空间站开启有人长期驻留时代。

    30年弹指一挥间,中国空间站是中国人打破国外长期封锁,自力更生、自主创新、锲而不舍的又一辉煌成果,再一次让世人见证了中国智慧和创造。孔子说:“所谓君子者,言必忠信,而心不怨,仁义在身,而色无伐,思虑通明,而辞不专,笃行信道,自强不息,油然若将可越,而终不可及者,君子也。”

    请结合材料,以“自强与笃行”为主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