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渭南市白水县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3-03-17 类型:期末考试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

    众所周知,唐诗是中华民族最珍贵的文化遗产, 也是世界文学宝库中一颗灿烂的明珠。唐诗继承了汉魏民歌、乐府传统,大大发展了歌行体样式,丰富了诗歌内容,把我国古典诗歌艺术推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成为不可逾越的高峰。唐朝是广为人知的诗歌天堂,“唐诗宋词元曲”之说,其中把诗归结于唐,由此可看出唐朝在诗歌历史上的地位之高与垄断之势。唐诗知名作者有2000多人,保存在《全唐诗》中的诗作40000多首。诗仙李白、诗圣杜甫、诗骨陈子昂、诗杰王勃、诗魔白居易等诗坛泰斗,如满天繁星,熠熠生辉,其脍炙人口的诗篇,千百年来广为流传。韩愈说:“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鲁迅先生感叹:“我以为一切好诗,到唐朝已被做完,此后倘非翻出如来掌心之‘齐天大圣’,大可不必再动手了。”

    唐诗之所以繁荣,不外乎经济、政治、文化、历史这四个方面的原因。具体说来,唐诗的空前繁荣,主要是因为前代的广泛积累,为唐诗奠定了坚实基础;经济的发展,为诗歌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科举要考诗歌,经诗赋取士的制度,造成了重视诗歌的社会风气。

    最关键的一条是,唐代政治开明,在发展中解除了诸多束缚,这对诗歌的繁荣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唐朝提倡儒家.道家、释家并存,允许外来宗教在国内传播。这对于开阔眼界、解放思想、促进文学艺术的交融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为诗歌创作提供了“源头活水”。作为统治这个朝代的王族,唐帝国一代雄主傲视群伦,胸襟眼界之开阔前所未有。更重要的,唐代是中国历史上一次空前规模的民族大融合。连太宗李世民也具有外族血统,因此唐王朝的民族政策具备了前所未有的开明。正因为有这样的政治背景,李姓王朝才能以前所未有的自信面对化外文明,此等自信,积弱之宋实难企及,明清两代,国势渐衰,也难望其项背。大唐朝奉行的国策是“中国既安,四夷自服”,讲究对待外族一视同仁。很多域外文化融入中华文化之中,呈现一片天朝大国的风尚。唐朝国力强大,统治者对自身充满信心,对存在的问题不避讳,人臣敢于进言,君主积极纳谏,诗人创作自由,反映社会问题迅速而尖锐,具备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胸襟和气度。各族文化更是百花齐放,万家争鸣。

    我们不难看到,唐诗题材广泛,其中揭露封建社会的丑恶与黑暗,矛头指向贪官污吏甚至皇帝老爷的诗也占很大比例。李白的《古风·秦王扫六合》讽刺唐玄宗信神求仙,杜甫的《三吏》《三别》揭露官吏的残暴和民间疾苦,白居易的《轻肥》抨击了官宦们的奢侈腐化。批评时政是唐诗的特色之一,比其艺术特色更加难能可贵。

    《容斋随笔》载,“唐诗无讳避”,“唐人诗歌,其于先世及当时事,直辞咏寄,略无避隐。至宫禁嬖昵,非外间所应知者,皆反复及言,而上之人亦不以为罪。”诚如作者洪迈所言,许多“讽谏诸章”,在唐朝诗人笔下“反复及言”,上面“不以为罪”,而“今人”、也包括很多古人皆“不敢尔也”。隋炀帝曰:“有谏我者,当时不杀,后必杀之”。“隋氏以主骄臣谄亡天下”,“秦以不闻其过亡天下”。明朝诗人高启因写《宫词》,为朱元璋猜忌而被腰斩。李白、杜甫等如生在隋朝或明朝,可能死无葬身之地。

    正是唐代的开放与自由,最大限度地拓宽了文学的创作空间,唐诗才能跃居文学之巅,成为诗歌之最。唐朝的强大催生了唐诗的繁荣,唐诗的繁荣折射了唐朝的伟大。带刺的唐诗不仅没有为唐朝抹黑,反而为唐朝的政治开明作了最好的注脚。带刺的唐诗告诉我们,强大的国家不惧怕批评,害怕批评的国家难以强大。批评不是洪水猛兽,谄媚的赞歌才是。

    (摘编自许家祥《唐诗何以繁荣》)

    (1)、下面关于唐诗繁荣的原因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唐朝国力强大,经济政治、文化、历史等方面都极为适合诗歌创作,这种优越的社会背景为诗歌的蓬勃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B、唐朝诗人众多,知名的诗人就有2000多人,不知名的诗人更是不计其数,庞大的创作队伍为诗歌的繁荣提供了充分的前提条件。 C、唐朝重视诗歌,实行经诗赋取士制度科举要考诗歌,这种选拔人才的制度使读书人重视诗歌创作,营造了重视诗歌的社会风气。 D、唐代政治开明,实行宽松的政治政策,在自我发展中解除了许多束缚,统治者这种博大的襟怀为诗人自由创作搭建了宽广的平台。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唐诗浩如烟海,保存在《全唐诗》中的诗作40000多首,诗仙李白、诗圣杜甫、诗骨陈子昂等优秀的诗人如满天繁星,熠熠生辉。 B、唐诗源远流长,继承了汉魏民歌、乐府传统,有前代的广泛积累,诗歌创作久盛不衰,诗歌内容丰富多彩,歌行体样式极大发展。 C、唐诗成就辉煌,是我国古典诗歌艺术不可逾越的高峰,大唐帝国在诗歌历史上有极高的地位和垄断之势,是广为人知的诗歌天堂。 D、唐诗质量优异,鲁迅先生评价说:“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并感叹:一切好诗到唐朝已被做完,后世诗人大可不必再动手了。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白、杜甫、白居易等著名诗人都创作了大量的批评时政的诗歌,这说明唐代统治者对自身充满了信心,对存在的问题毫不避讳。 B、唐代诗人写诗尽可直辞咏寄,无需避隐。他们敢于揭露封建社会的丑恶与黑暗,甚至将矛头指向贪官污吏和皇帝。 C、《容斋随笔》的作者——南宋文学家洪迈认为,许多“讽谏诸章”,在唐朝诗人的笔下“反复及言”,当今和唐以前的人都不敢那么写。 D、隋炀帝对谏我者必杀之,秦不闻其过而亡天下,朱元璋将诗人高启腰斩,这些例子反衬了唐代的开放与自由,折射出唐朝的伟大。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

    材料一:

    气候变化是全人类的共同挑战。应对气候变化,事关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关乎人类前途命运。

    中国高度重视应对气候变化。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克服自身经济.社会等方面的困难,实施一系列战略、措施和行动,参与全球气候治理,应对气候变化取得了积极成效。

    中共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中国贯彻新发展理念,将应对气候变化摆在国家治理更加突出的位置。不断加大碳排放强度削减幅度。不断强化自主贡献目标,以最大努力提高应对气候变化力度,,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2020年9月22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郑重宣示: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中国正在为实现这一目标付出行动。

    (摘自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白皮书)

    材料二:

    一根根电线凌空飞架、一块块光伏板错落有致……能源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动力,也是贫困地区发展经济、改善民生不可或缺的基本条件。聚焦“三区三州”等深度贫困地区,能源扶贫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目前农村电气化率为18%左右,比2012年提高7个百分点,电气化水平显著提升。节能清洁化程度也在不断提高,2018年清洁能源占农村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为21.8%,比2012年提高8.6个百分点,秸秆和薪柴使用量减少了52.5%。

    “2017年以来,我们在北方农村地区因地制宜推进煤改气、煤改电和可再生能源供暖,目前清洁取暖率由9%提高到28%左右,重点地区的农村清洁取暖率已经达到了71%。”国家能源局电力司相关人员介绍。

    2012年以来,贫困地区重大能源项目累计投资超过2.7万亿元,有力带动了当地经济发展,增加了财政收入。“比如我们定点扶贫的甘肃清水县和通渭县,根据当地资源条件有序发展风电和光伏产业。目前两个县的风电装机规模49万千瓦,光伏扶贫电站建成26万千瓦,扶贫电站的收益惠及3.3万贫困户,实现收益2.7亿元。”国家能源局发展规划司负责人举例。

    2017年以来,采用先进的节能、储能技术和能源综合管理模式,应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建立了区域资源综合控制中心和服务平台,实现多种能源互联互济、源网荷储深度融合。

    (摘编自丁怡婷《贫困地区重大能源项目八年来投资超二点七万亿元》2020年10月20日)

    材料三:

    位于临空示范经济区的博世中国,多措并举,已于2020年在研发和生产制造端实现了“碳中和”的目标,成为首家在全球范围内实现碳中和的大型工业企业。

    这是如何做到的?经过多年的经验总结,博世中国提出“四管齐下”的措施,分别是扩大使用可再生能源、加大绿色电力购买力度、提升能效以及碳抵消。其中可再生能源方面,博世在南京、滁州、常州、苏州工厂以及上海总部已经建了屋顶和地面光伏系统;绿色电力购买方面,截至2020年底,博世集团绿色电力占比约为83% ;提升能效和碳抵消方面,博世携手具有经验的社会组织,共同资助碳抵消项目,例如资助四川麻咪泽自然保护区周围居住的彝族居民改造旧的三锅庄,提升燃烧效率,让1600户农户每户每年消耗薪柴节省了10吨.不仅提升了能效.也减少了周围的木材砍伐,保护了大熊猫栖息地。

    博世最具特色的节能方式是其自研的云端能源管理平台,在这个平台上,楼宇自控系统、设备传感器等收集的能耗数据让管理者清晰地了解不同机器所消耗的能源及其规律,从而协调厂房设备机器的使用时间。博世青岛工厂使用这个平台以后,2020年节约51万度电,其中将近四分之三,也就是大约38万度是通过能源管理平台来实现的。

    (摘编自澎湃新闻2021年11月4日)

    (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2011~2020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逐年递增,二氧化碳排放强度逐年递减,一增一减反映出我国在经济发展和碳减排上的巨大成就。 B、2011~2020年我国水电、风电、光电、核电累计装机量基本稳定递增,中国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做出了卓有成效的努力。 C、2011~2019年我国能耗强度呈逐年下降态势,中国为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目标而努力。 D、2011~2019年我国煤炭消费总量呈逐年下降态势,参与全球气候治理,应对气候变化,中国在持续不断地行动。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地方政府大力投资重大能源项目,清水县和通渭县发展风电和光伏产业,累计投资超过2.7万亿元。 B、提升能效必然会牺牲周围的自然生态环境,这是经济发展和绿色环保不可调和的矛盾。 C、博世中国于2020年在研发和生产制造端实现了“碳中和”的目标,达到碳排放的“峰值"。 D、能源管理平台的搭建可以使管理者清晰掌握能耗的各种数据,从而有的放矢地采取节能安排。
    (3)、在节能减排方面,贫困地区与博世中国有哪些相同的经验?请概括说明。
  • 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

    最后八小时

    童村

    他一定不会想到,在吕家菜园子,当那几个身背长枪的日伪军七手八脚把他抬到爬犁上的时候,他的时间还剩下最后的8小时。

    大雪覆盖的山路上,那匹紧拉着爬犁的老马,在马鞭的催促下,一边喷着浓重的雾气,一边吃力地向前奔跑着……他能够猜得出来,接下来到了分驻所敌人要对他做些什么。那些没完没了的严刑审讯,无非是让他带领抗联缴械投降。

    对于审讯,他是不怕的,他早已做好了赴死的准备。头年十月,他带着仍然愿意跟随他的最后5名战士,越过波浪滚滚的黑龙江,再次踏上祖国的土地。当他看到被日军铁蹄肆意践踏的这一片白山黑水,就已经暗暗在心中发誓,从此之后宁肯死在东北抗日的战场上,死在故乡的土地上,也坚决不再回头。

    自然,那个时候,他还想了很多。此前,不知究竟多少次,他曾反复告诫战士们,在防奸反特这件事情上不得有半点马虎大意。但是他怎么能想到,虽然倍加小心,却还是跳进了他们的陷阱。

    尽管那个名叫刘德山的陌生人,曾经一度让他产生过怀疑。事到如今,也只能责怪自已求胜心切,没有早些识破袭击日军分驻所,原来从一开始就是一个大骗局。午夜时分,当那一记枪声从吕家菜园子猛然响起,一瞬间,他便一切都明白了。子弹从他的后腰穿进去,又从他的下腹蹿出来、在轰然倒下的一刹那,虽说是侧身拔枪,连连回击,那汉奸即刻毙命于雪野之中,但一切还是都晚了。

    当密探带着那队日伪军飞速赶到现场,并将吕家菜园子团团围住后,又经过整整15分钟的激烈交战,直到打光了枪里的子弹,他这才无力地坐在那里,面对着一拥而上的敌人,一边捂着血流不止的伤口,一边轻蔑地笑笑:“我是赵尚志,你们可以绑去请功了……“一句话没说完,便倒头昏迷过去。

    雪色无边。那匹老马,终于把雪爬犁拉到了目的地。

    紧接着,那几个背着长枪的日伪军,又七手八脚地把他抬到一间冰冷的囚室里。抬头望去,透过那一扇小小的窗口,他看到外面的世界又下雪了,好大的雪。

    审讯开始了。审讯官问他,你到底是不是抗联的赵尚志?你们有多少人?在什么地方活动?一阵剧痛袭来,下意识中,他皱了下眉头。

    审讯官说,只要你老实交代,皇军马上就可以给你治疗,保住你一条性命。

    他不屑地笑笑,摇摇头拒绝了,捂着枪伤骂道:“你们不同样是中国人吗?现在你们在卖国。我一个人死不要紧,现在我就要死了, 还有什么可问的!”

    这个曾经一度让日军头疼的“大匪首”,说完这话,不论再说什么,一概冷眼斜视。窗外的雪,仍在疯乱地飘着。

    陡然之间,他想起了1933年的那个春天。为了抗日,他只身从哈尔滨来到宾县,投奔了孙朝阳的义勇军。义勇军的人见他个子矮小、身体单薄,不想收留他。可他并不灰心,他说,别看我个子矮,可啥都能干,当兵打仗、挑水做饭,样样都行!

    在随后的一次战斗中,日军企图在宾县东山围歼孙部。危急时刻,他果断献策,先是率队攻城、猛打猛冲,迫使敌军放弃对义勇军的包围来增援宾县;继而杀出重围、化险为夷,取得大胜……

    多少次的林海周旋,多少次的雪原决战,无论日军如何铁壁合围,重兵讨伐,都以失败而告终。为了拔掉他这个“眼中钉”“肉中刺”,日伪当局曾经开价一万元通缉他,并多次派遣日本特务混入抗联内部,企图暗杀他。可是,在一次又一次的失手之后,他们对捉拿他的悬赏重磅加码,“一两肉一两银,一两骨头一两金”。

    今天,他们终于得手了……

    审讯一直没有停下来。于歇斯底里的叫嚣声中,他的耳畔还在一遍又一遍响起林海雪原上破碎的马蹄声、密集的枪声,还有那一首含仇咬恨的《调寄满江红·黑水白山》“血染山河尸遍野,贫困流离怨载天。想故国庄园无复见,泪潸然。争自由,誓抗战,效马援,裹尸还……”

    如果最初不是叛变的抗联某军师长陈绍滨从苏联带回的那个口信,让他越境共商抗日大计,也许作为北满抗联总司令的他就不会过江而去。一年多的时间,不明不白地被扣留在异国他乡。他终于获得了一次率队返回东北的机会。紧接着,在黑龙江岸的佛山一带,他们先是攻打了乌拉嘎金矿,后又袭击了日本武装测量队,但是随着战斗形势越来越残酷,部队的伤亡也越来越惨重,任务执行到最后,又不得不再次返苏。

    但毕竟他乡非故乡。当机会再次来临,他终又回到了梦寐以求的东北战场上。可是这遍地的陷阱与雾障,让他最终没能逃过那一双双沾着鲜血的魔掌……

    审讯最终失败了。

    时间一分一秒地流逝。就在这间冰冷的囚室里,眼睛不大却灼灼逼人,个子只有一米六的赵尚志,紧咬牙关,闭口不言,直到流尽最后一滴血。这一年他34岁。

    生命停止的那一刻,尊严依然耸立。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倒叙的运用是这篇小说的特色,小说开头就交代“他"被俘以后生命只剩下八小时从而留下一个悬念,接着回忆自己抗战的曲折经历,引人入胜。 B、小说成功地运用心理描写,以主人公的回忆、幻觉等来展现其抗战经历和不平凡的一生,表现了“他”为国献身、坚贞不屈的爱国精神。 C、细节描写的运用也为小说添彩不少,比如通过“轻蔑地笑笑”“冷眼斜视"这些细节描写,表现了“他"视死如归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D、对比手法对表现人物性格也起到了很好的作用,比如审讯官的诱降与“他”的严词拒绝形成对比,以审讯官的卖国衬托出“他”的爱国。
    (2)、《水浒传·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多处描写大雪,或推动情节的发展,或暗示社会背景,或表现人物的心理,本文也多处描写大雪,有什么作用?请就文中画横线的两处分别作简要分析。
    (3)、有人认为,将小说标题“最后八小时”改为“赵尚志”更好,你的观点是什么?请结合小说内容说明理由。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 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

    燕昭王使乐毅为上将军。乐毅于是并护赵、楚、韩、魏、燕之兵以伐齐,破之济西。诸侯兵罢归,而燕军乐毅独追,至于临淄。齐王之败济西,亡走,保于莒。乐毅攻入临淄,尽取齐宝,财物祭器输之燕。燕昭王大说,亲至济上劳军,行赏飨士,封乐毅于昌国,号为昌国君。于是燕昭王收齐卤获以归,而使乐毅复以兵平齐城之不下者。乐毅下齐七十余城,皆为郡县以属燕,唯独莒、即墨未服。会燕昭王死,子立为燕王。惠王自为太子时尝不快于乐毅,及即位,齐之田单闻之,乃纵反间于燕,日“齐城不下者两城耳。然所以不早拔者,闻乐毅与燕新王有隙,欲连兵且留齐,南面而王齐。齐之所患,唯恐他将之来。”于是燕惠王固已疑乐毅,得齐反间,乃使骑劫代将,而召乐毅。乐毅知燕惠王之不善代之,畏诛,遂西降赵。齐田单后与骑劫战果设诈诳燕军遂破骑劫于即墨下而转战逐燕北至河上尽复得齐城而迎襄王于莒入于临淄。燕惠王后悔使骑劫代乐毅,以故破军亡将失齐;又怨乐毅之降赵,恐赵用乐毅而乘燕之弊以伐燕。燕惠王乃使人让乐毅,且谢之曰:“将军过听,以与寡人有隙,遂捐燕归赵。将军自为计则可矣,而亦何以报先王之所以遇将军之意乎?”乐毅报遗燕惠王书日:臣闻之,善作者不必善成,善始者不必善终。昔伍子胥说听于阖闾,而吴王远迹至郢;夫差弗是也,赐之鸱夷而浮之江。吴王不寤先论之可以立功,故沈子胥而不悔;子胥不蚤见主之不同量,是以至于入江而不化。臣闻古之君子,交绝不出恶声;忠臣去国,不洁其名。臣虽不佞 , 数奉教于君子矣。故敢献书以闻,唯君王之留意焉。于是燕王复以乐毅子乐间为昌国君;而乐毅往来复通燕、赵,燕、赵以为客卿。乐毅卒于赵。

    (节选自《史记·乐毅列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齐田单后与骑劫战/果设诈诳燕军/遂破骑劫于即墨下/而转战逐燕/北至河上/尽复得齐城/而迎襄王/于莒人于临淄/ B、齐田单后与骑劫战/果设诈诳燕军/遂破/骑劫于即墨下/而转战逐燕/北至河上/尽复得齐城/而迎襄王于莒/人于临淄/ C、齐田单后与骑劫战/果设诈诳燕军/遂破/骑劫于即墨下/而转战逐燕/北至河上/尽复得齐城/而迎襄王/于莒人于临淄/ D、齐田单后与骑劫战/果设诈诳燕军/遂破骑劫于即墨下/而转战逐燕/北至河上/尽复得齐城/而迎襄王于莒/人于临淄/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郡县,起源于春秋时期,后来作为地方管理两级行政单位,皆属中央管辖。 B、燕惠王的“惠"指仁慈爱民有惠于百姓,与齐滑王的“滑”同属“美谥”。 C、不佞,本意指无口才,不会巧言善说,也指没有才能,用来谦称自己。 D、客卿,官名,春秋战国时授予在本国做高级官员的非本国人,是一种尊称。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乐毅联合赵、楚、韩、魏、燕等国的军队讨伐齐国,齐国战败,但最后只有乐毅独自率兵追击齐兵。 B、燕惠王后悔用骑劫取代了乐毅,又埋怨乐毅投降赵国,使得赵国乘着燕国疲困之际任用乐毅攻打燕国。 C、燕惠王派人指责乐毅,说他只为自己考虑是可以的,但是没有考虑报答燕昭王对他的知遇之恩。 D、乐毅举伍子胥与吴王阖闾、夫差的例子,是为了证明两代国君认知不同,对待臣下的态度也不同。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将军过听,以与寡人有隙,遂捐燕归赵。

    ②故敢献书以闻,唯君王之留意焉。

  • 5.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各小题。

    临江仙·送钱穆父

    苏轼

    一别都门三改火 , 天涯踏尽红尘。依然一笑作春温。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尊前不用翠眉颦。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注]①元祐三年,钱穆父获罪出知越州,元祐五年徙知瀛州,于次年春启行,途经杭州,苏轼以此词赠行。②改火:古时钻木取火,因四季不同而改用不同的木材,称为“改火”。③秋筠:指的是秋天的竹子,代指为人气节高尚。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词人与钱穆父京城一别后,时隔三年再次重逢,今又将分别,令人慨叹。 B、钱穆父如春风般温暖的笑容,与他辗转天涯、踏尽红尘的辛劳形成对比。 C、词人以古井、秋竹作比,表达了他对友人品性的赞美和对其人格的赞赏。 D、“淡月微云”营造出凄清的氛围,情景交融,烘托出词人惆怅、感伤的心情。
    (2)、“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蕴含了词人怎样的情感态度?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 6. 名篇名句默写,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逍遥游》中,庄子认为宋荣子面对世人的称赞或非难能做到宠辱不惊,是因为他达到了“”的境界。
    (2)、在《阿房宫赋》中,杜牧用“ “告诫后世统治者如果不能汲取秦灭的教训就会重蹈覆辙。
    (3)、《蜀相》中将对诸葛亮的崇敬、仰慕和叹惋之情跟自己壮志难酬的苦痛熔铸成的千古名句是:“ “。

    第Ⅱ卷(表达题共80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

    弹幕评论成为一种新的观影形式和评论样态。人们使用它常态化,成为视觉中一股文化的新生力量,跨越时空限制,形成一幅全民参与的互联网文艺评论。传统文艺评论从业者用理论分析和文本对照的方式,对文化现象或者艺术作品进行评价,见解深刻,      。相较传统文 艺评论,弹幕评论用更加开放、多元和包容的姿态,来迎接观众的广泛参与和话语表达。弹幕评论的准入      , 吸纳了更多的普通受众,评论内容不再拘泥于学院派的理论批评和学理研究,高深的思想内涵被多元的情绪表达取代,深奥的专业词语被幽默的自说自话消解。弹幕评论      民间文化自娱自乐的特点,关注日常通俗趣味的自发性表达,在多元话语体系中寻找自己特有的评论方式。伴随视觉文化成长的一代,(    ),加上长久以来的碎片化阅读习惯和多屏互动的视觉审美行为,让他们能在视觉欣赏和话语表达中相互兼顾,既不会错失画面的关键情节和精彩内容,又能给出的即时感受和体验评价。

    (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人们对它的使用常态化,它成为一股视觉文化中的新生力量,跨越时空限制,形成一幅全民参与的互联网文艺评论的新图景。 B、它被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使用,成为视觉文化中的一股新生力量,跨越时空限制,形成一幅全民参与的互联网文艺评论。 C、人们对它的使用常态化,成为视觉文化中的一股新生力量,跨越时空限制,形成一幅全民参与的互联网文艺评论的新图景。 D、它被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使用,成为视觉文化中的一股新生力量,跨越时空限制,形成一幅全民参与的互联网文艺评论的新图景。
    (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出神入化  机制  沿用  适可而止 B、高屋建瓴  机制  沿袭  恰到好处 C、高屋建瓴  体制  沿用  恰到好处 D、出神入化  体制  沿袭  适可而止
    (3)、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早已熟悉影像艺术的表现形式,也深谙画面背后的文化内涵 B、早已深谙画面背后的文化内涵,也熟悉影像艺术的表现形式 C、影像艺术的表现形式早已熟悉,也深谙画面背后的文化内涵 D、背后的文化内涵和影像艺术的表现形式都已熟悉
  • 8.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

    “立了秋,凉飕飕。”这句谚语说出了人们对凉爽秋天的期盼。不过,      。所谓“秋后一伏”,意思就是立秋后还有一段时间的酷热天气。立秋其实是根据地球围绕太阳运行的位置而确定的秋季起始日,所以,      , 但并不表示气温会立即下降。末伏往往在立秋节气之后,人们有时难免会感受到“秋老虎”的余威。从这个角度看,      。人们真正感觉到秋天的凉爽,一般要到白露节气之后,说白露是酷热与凉爽的分水岭似乎更为恰当。在古代,二十四节气对农事有很重要的意义。除种种习俗之外,大多民谚都与农事活动有关,比如“立夏栽茄子,立秋吃茄子”。而如今,二十四节气作为把握作物生长的一种文化技术,涉及日常饮食生活的季节调节与身体保健等,依然可以指导现代人的生活。比如,民间流行在立秋时以悬秤称人,对比立夏时的体重。这是因为人们经历“苦夏”后很容易变瘦,所以要在立秋时进补,这叫作“贴秋膘”。对每个现代人来说,顺应自然,依循自然时序,才更合乎科学。

    (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8个字。
    (2)、文中画横线处使用了引用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四、写作(60分)

  • 9.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文章。

    材料一:杜甫《后出塞五首》:古人重守边,今人重高勋。岂知英雄主,出师亘长云。六合已一家,四夷且孤军。遂使貔虎士.奋身勇所闻。拔剑击大荒,日收胡马群;誓开玄冥北,持以奉吾君!

    材料二:电视剧《功勋》用单元剧的叙述方式,展现新中国成立70周年期间获得“共和国勋章”的8位功勋人物忠诚、执着、朴实的鲜明品格,矢志不渝、顽强拼搏、无私奉献的模范精神。《功勋》的片头,由不同演员饰演的李延年、于敏、申纪兰、孙家栋、张富清、袁隆平、黄旭华、屠呦呦,分别向观众走近。每个人短短几步,几秒钟的镜头,仿佛浓缩了他们的一生,他们从风华正茂到垂垂老矣,将一生献给祖国。

    材料三:电影《长津湖》中,七连连长谈子为似乎不太喜欢别人叫他“打不死的英雄”,他问伍万里:如果打不死就是英雄,那么那些阵亡的战士,那些离敌人不到十米才引爆手榴弹的战士,那些被冻死的、活活饿死的战士,他们算什么?他们是不是英雄?

    读了上述材料,你有哪些认识与感悟呢?请将你的认识与感情写一篇作文。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