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茂名市重点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历史期中考试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3-03-16 类型:期中考试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
1. 周成王时,周公分封的诸侯国数量很多,对这些被分封到地方的诸侯,周王称其中同姓的为伯父、叔父,称异姓的为伯舅、叔舅。相对来说,商朝所分封的附属国君长,与商王很少有血缘姻亲关系,因此他们时常反叛商王的统治。据此可知,西周时期( )A、宗法贵族的政治影响力削弱 B、统治方式发生改变,社会转型出现 C、地方势力膨胀威胁中央集权 D、分封宗法色彩浓厚,利于强化统治2. 元狩五年,汉武帝下诏,由中央统一发行五铢钱,并严格规定形制和重量。元鼎四年,汉武帝下诏停止郡国铸钱,非上林三官钱不得流通,违者严惩。这反映了( )A、汉朝商品经济繁荣 B、武帝时郡国经济实力强大 C、中央铸币技术先进 D、大一统思想深入金融领域3. 唐朝的妇女在婚姻生活中,可以嫉妒、挑剔、改嫁、再嫁、和异性交往可以不避嫌,妇女可以和男性一样从事商业活动;在政治领域中,她们也展现了毫不逊色于男性的领导才能。据此可知,唐代( )A、男女地位平等 B、受多元文化的影响 C、市民阶层兴起 D、出现儒学批判思想4. 宋时,西湖舟船,"无论四时,常有游玩人赁假,舟中所须器物,一一毕备,但朝出登舟而饮,暮则径归,不劳余力,惟支费钱"。东京"凡雇觅人力、干当人、酒食作匠之类,各有行老供雇"。这反映出,宋代( )A、商品经济的发展 B、雇佣关系的盛行 C、百姓生活的富足 D、手工产品的丰富5. 元世祖时,派姚天福为山北辽东道按察使,姚天福组织人兴修水利和教授农田种植方法。元仁宗时,派徐善卿为沙井路(在新疆天山北)总管府判官,徐善卿劝教居民力田耕稼,又设学校加以教育。这些举措( )A、平衡了边疆与内地的经济利益 B、有助于增强边疆与中央的联系 C、增强了地方上行省的经济实力 D、是对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6. 元朝航海家汪大渊曾两次出海远航,最远到达过今天的埃及、索马里、肯尼亚、坦桑尼亚等地,后将其航海见闻编写成《岛夷志》。明代郑和的随从马欢曾评价说:“(余)历涉诸邦……目击而身履之,然后知《岛夷志》所箸者不诬。”由此可知( )A、中非之间贸易繁盛 B、郑和航海沿袭汪大渊路线 C、元朝多次遣使非洲 D、《岛夷志》史料价值较高7. 嘉靖、万历时期,阁臣不仅,朝位班次,俱列六部之上”,且出现如严嵩、夏言等赫赫有名的首辅,他们虽无宰相职权,却行使宰相权利,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这一现象出现的根源在于( )A、内阁权倾朝野 B、君主专制制度 C、奸臣掌控朝政 D、皇帝软弱无能8. 1880年,直隶提督刘铭传力请修建铁路,但朝野议论多指斥他,直欲破坏列祖列宗之成法以乱天下也”。这反映了( )A、 洋务派与顽固派矛盾不可调和 B、实业救国思潮受抑制 C、修建铁路危害了清政府的统治 D、中国近代化步履维艰9. 1903年成立的清廷商部先后颁布了《商人通律》9条,《公司律》131条,以及《公司注册试办章程》《商标注册试办章程》《破产律》《铁路简明章程》《矿务暂行章程》和《试办银行章程》等。这些法令条例出台的主要原因是( )A、清政府统治危机的加深 B、列强强化对中国的控制 C、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D、民主革命运动持续高涨10. 1927年7月20日,中共中央发布通告指出,大革命失败的原因之一是,工农武装没有建设”,要求,各地党部应当用种种方法使农民接受军事训练,获得武装”。这反映了当时中共中央( )A、实现了工作重心的转移 B、坚持苏俄的革命模式 C、重视发展革命武装力量 D、注重对根据地的建设11. 1938年2月至1943年8月,日军对战时陪都重庆进行了长达五年半的战略轰炸和无差别轰炸。下列反映这方面的历史真相的证据中,可信度最高的是( )A、日本学校教科书的介绍 B、当时新闻报道中的照片 C、当年幸存者的口述材料 D、侵华日军老兵的回忆录12. 20世纪50年代,拖拉机是年画的重要题材,寄托着劳动人民的情感和憧憬。对下图(1955年创作的年画《拖拉机到咱社来代耕了》)理解正确的是( )A、反映新中国实现了农业生产机械化 B、展现了,大跃进”时期生产建设热潮 C、描绘了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巨大成就 D、反映我国农业生产力水平有所提高13. 《中国共产党简史》一书在评价某次会议时,指出这次会议,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这次会议是( )A、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B、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C、中共十四大 D、中共十五大14. 用“文明”指某个区域或人群、时代,大多因为它在生活方式、思考模式、观感上有显著的一贯性,与以外的区域、人群、时代不相同。下列项与表格中的序号对应正确的是( )
文明
实行制度
文明成就
①
君主专制制度
楔形文字
②
法老
象形文字
③
种姓制度
《摩诃婆罗多》
④
城邦制度
神话、喜剧、悲剧
A、①古埃及文明 ②古巴比伦文明 ③古印度文明 ④古希腊文明 B、①古埃及文明 ②古巴比伦文明 ③古希腊文明 ④古印度文明 C、①古巴比伦文明 ②古埃及文明 ③古印度文明 ④古希腊文明 D、①古巴比伦文明 ②古埃及文明 ③古希腊文明 ④古印度文明15. 中古西欧的教会学校教授数学、天文、音乐、文学等,虽以宗教为目的,但时刻不忘告诫人们须孝敬父母,不许偷盗、杀人等,这表明教会学校( )A、重视宗教伦理教化 B、强化思想文化控制 C、推动自然科学发展 D、促进理性思维形成16. 新航路开辟后,欧洲人把欧亚大陆的马、牛、猪等家禽,小麦、大麦等农作物引人美洲:美洲的特产如玉米、马铃薯、甘薯等也流向世界各地。这一现象说明( )A、全球贸易促进商品流动 B、殖民扩张打破多元文明格局 C、人口迁移促进物种交流 D、商业革命促使贸易中心转移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男共52分.
-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明清时期,茗茶倍出。如安徽庐州府霍山茶,“茶生最多,品亦振”;云南普洱茶,雍正时名扬全国..而在清代,茶叶成为中西贸易之重,“粤东岁运,番舶通之北夷”。此外,茶叶种植区域逐渐推广,除安徽、云南、广东外,江苏、浙江、湖南、湖北、四川、福建等都有专业种植区。如福建崇武县武夷地区,只有数百家居民,但“皆以种茶为业,岁产数十万斤”。
—摘自齐涛《中国古代经济史》
材料二:1866年,左宗棠奏称:“闽省产茶,多在荒僻之区,日久采植,菁华势必日歇。而行销又以外洋商贩为大宗,每年春间,新茶初到,省垣洋商昂价收买,以广招徕。”故闽茶专恃洋商,而洋商不恃闽茶。”1880年,福州的茶叶出口达到顶峰,此后呈下跌之势。1889年邵武等地的春茶因质量低劣无法销售,被迫降价35.3%。“茶商亏本之由,洋商压价之故,使因茶庄过多,每思侥幸朦混,制造粗率,烟熏水湿,气味不佳,兼以劣茶搀。”
—摘编自熊昌银《近代福州的茶叶出口与外国银元的流入》
(1)、根据材料一,指出明清时期茶产业的特点。(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福州茶市出现困境的原因。18. 近代化也叫现代化。在中国,近代化(现代化)也就是工业化和与工业化相伴随着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化。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四洲志》
《变法通议》
《海国图志》
江南制造总局
奕
张之洞
开平煤矿
《新学伪经考》
林则徐
《资政新篇》
李鸿章
《时务报》
材料二:中国的资本主义近代工业,1912至1919年8年间,建成厂矿470多个,投资近1亿元,加上原有企业的扩建,新增资本达一亿三千万元以上,8年超过了过去的半个世纪,1919年随着欧洲列强的卷土重来,民族工业走向萧条。
—《中国近代经济史》
材料三:从“一五”时期起到“四五”时期,我国逐步建成了一批门类比较齐全的基础工业项目,涉及冶金、汽车、机械、煤炭、石油、电力、通信、化工、国防等诸多领域,为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
—据国家统计局《建国以来国民经济发展的巨大成就》等整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中国近代化探索的某个侧面,从表格中选出3个相关的关键词,并提炼出一个主题。(2)、提取材料二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辛亥革命在推动中国近代化发展上的"成功与局限。(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改革开放前我国现代化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并分析这一成就在经济、政治和国防等方面的意义。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在四大文明古国及希腊、玛雅人民族的神话故事里,都有大洪水甚至洪水灭世的传说,只是原因和过程不尽相同。古代希伯来人和古代希腊人也有类似的洪水传说,其源头是苏美尔神话。在苏美尔人的泥版文书上,人们发现了故事的最早版本,后通过史诗《吉尔伽美什》被古代希伯来人继承,并传到古希腊人那里,于是就有了流传至今的洪水传说。中国古代也有"大禹治水"神话传说,但显然与上述神话差异较大。
—摘编自《世界文明探源》
材料二:从15世纪的最后几十年起,欧洲人开始拓展他们已知世界的前沿。向外拓展的理由是复杂的:寻找新的商业航线以及对冒险的追求..也是知性文化(它使文艺复兴显得非同寻常)变化的产物。阅读希腊文和学习古代科学及数学课本能力的恢复,激发了人们对宇宙和地球问题的新的大讨论。这些讨论使人意识到:不仅东方11中国、日本和盛产香料的岛国的财富可以通过西向航行而得到,而且其间的距离也可以被测算出来。最终,他们在大洋的另一边找到了无以计数的财富。
—摘编自【美】玛格丽特·金《欧洲文艺复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世界古代早期文明的特点。(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5世纪欧洲人“向外拓展”的理由。并分析新“商业航线”的开辟对文艺复兴时期“人”的价值观的积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