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2022-2023学年高一下册语文必修下第八单元16.2六国论 同步练习
试卷更新日期:2023-03-16 类型:同步测试
一、文言文阅读
- 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赢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1)、关于上述文段,下列各项说法中,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段选自苏轼的《六国论》,文章借古讽今,通过阐发六国破灭的缘由,反思北宋时期被周边国家蚕食侵割的处境。 B、“始速祸焉”一句是作者对燕国灭亡原因的总结:因为太子丹派遣荆轲去刺杀秦王,所以大大加速了灭国之祸的到来。 C、“刺客不行”和陶渊明《咏荆轲》“惜哉剑术疏,奇功遂不成”抒发的情感相同,皆叹息荆轲能力不够而导致刺秦失败。 D、本段内容讨论了齐、燕、赵三国最终灭亡的原因,从而呼应了《六国论》开头提出的“不赂者以赂者丧”这一观点。(2)、翻译下面两个句子,要求:准确、完整、流畅。①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②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㈠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节选自苏洵《六国论》
㈡
秦之用兵于燕、赵,秦之危事也。越韩过魏,而攻人之国都,燕、赵拒之于前,而韩、魏乘之于后,此危道也。而秦之攻燕、赵,未尝有韩、魏之忧,则韩、魏之附秦故也。夫韩、魏诸侯之障,而使秦人得出入于其间,此岂知天下之势邪!委区区之韩、魏,以当强虎狼之秦,彼安得不折而入于秦哉?韩、魏折而入于秦,然后秦人得通其兵于东诸侯,而使天下偏受其祸。
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场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
——节选自苏辙《六国论》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场/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 B、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场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 C、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场/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 D、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场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2)、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五国,指的是战国时期韩、赵、魏、楚、燕五个诸侯国,后来相继被秦国所灭。 B、嬴,中国上古八大姓之一,也是春秋战国时期秦国和赵国的国姓,文中特指秦国。 C、爱其地意思是爱护自己的土地,“爱”与《师说》中“爱其子”的“爱”含义相同。 D、因得以意思是于是能够,“因”与《过秦论》中“因河为池”的“因”含义不同。(3)、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洵指出,虽然齐国没有贿赂秦国,却不知道联合他国,只与秦国交好,以致最后孤掌难鸣。 B、苏洵借议论六国破灭的根本原因是放弃斗争,屈从暴秦的事实,表达他关怀时务的高尚情怀。 C、苏辙指出,韩、魏是诸侯各国的屏障。四国可以通过亲近韩、魏来抵御秦国,使秦国无所作为。 D、苏辙认为,四国只注重自己休养生息,并不能真正帮助韩、魏两国,最终导致六国先后灭亡。(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①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
②委区区之韩、魏,以当强虎狼之秦,彼安得不折而入于秦哉?
3. 阅读下面《六国论》中的文字,完成各题。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 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判:决定 B、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速:招致 C、向使三国各爱其地 向:以前 D、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当:当……时候(2)、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暴秦之欲无厌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B、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 举匏樽以相属 C、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 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D、赵尝五战于秦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B、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C、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D、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六国,指战国时代燕、赵、魏、韩、齐、楚等六个诸侯国,后来都被秦国统一。 B、祖父,文中指的是祖辈和父辈,而现在指父亲的父亲。 C、李牧,战国时期的齐国名将,与白起、王翦、廉颇并称“战国四大将”。 D、刺客,进行暗杀活动的人,刺客是历史中一种特殊职业,司马迁在《史记》中还专门为这些人立传。(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引用古人的话,以“抱薪救火”为证,说明以地事秦必然导致灭亡的严重后果。 B、文中以齐、燕、赵三国灭亡的进程,具体论证了“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的道理。 C、文中前两段文字体现了苏洵文风特点:行文纵横恣肆,气势逼人;语言朴素简劲,富有表现力。 D、文中前两段文字均采用对比论证及事实论证的方法,论证文章中心论点,发人深思,令人警醒。(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4.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甲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 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苏洵《六国论》,有删节)
乙
知有所甚爱,知有所不足爱,可以用兵矣。故夫善将者,以其所不足爱者,养其所甚爱者。
士之不能皆锐,马之不能皆良,器械之不能皆利,固也,处之而已矣。兵之有上、中、下也,是兵之有三权也。孙膑有言曰:“以君下驷与彼上驷,取君上驷与彼中驷,取君中驷与彼下驷。”此兵说也,非马说也。下之不足以与其上也,吾既知之矣,吾既弃之矣。中之不足以与吾上,下之不足以与吾中,吾不既再胜矣乎? 得之多于弃也,吾斯从之矣。彼其上之不得其中、下之援也,乃能独完耶?故曰:兵之有上中下也,是兵之有三权也。三权也者,以一致三者也。
管仲曰:“攻坚则瑕者,坚;攻瑕则坚者,瑕。”呜呼!不从其瑕而攻之,天下皆强敌也。汉高帝之忧在项籍耳虽然亲以其兵而与之角者盖无几也。随何取九江,韩信取魏、取代、取赵、取齐,然后高帝起而取项籍。夫不汲汲于其忧之所在,而彷徨乎其不足恤之地,彼盖所以孤项氏也。秦之忧在六国,蜀最僻,最小,最先取;楚最强,最后取,非其忧在蜀也。诸葛孔明一出其兵,乃与魏氏角,其亡宜也。取天下,取一国,取一阵,皆如是也。
后之庸将,既不能处其强弱以败,而又曰:吾兵有老弱杂其间,非举军精锐,以故不能胜。不知老弱之兵,兵家固亦不可无。无之是无以耗敌之强兵西全晋之锐佳,败可俟矣。故智者轻弃吾弱,而使敌轻用其强,忘其小丧,而志于大得,夫固要其终而已矣。
(苏洵《强弱》,有删节)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非兵不利 可以用兵矣 B、赂秦而力亏 不从其瑕而攻之 C、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下之不足以与其上也 D、后秦击赵者再 吾不既再胜矣乎(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汉高帝之忧/在项籍耳/虽然亲以其兵而与之角者/盖无几也 B、汉高帝之忧在项籍耳/虽然/亲以其兵/而与之角者盖无几也 C、汉高帝之忧在项籍耳/虽然/亲以其兵而与之角者/盖无几也 D、汉高帝之忧在项籍耳/虽然亲以其兵/而与之角者/盖无几也(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六国,指战国时的齐、楚、燕、韩、赵、魏等六国,与秦国并称为“战国七雄”。 B、郡,古代行政区域名,秦始皇将天下分为三十六郡县,“邯郸为郡”指赵国灭亡。 C、驷,古代同驾一辆车的四匹马或套着四匹马的车,如“驷马难追”;文中泛指马。 D、高帝,开国皇帝的庙号,是朝廷根据其生前事迹与德行所给的评价,文中指刘邦。(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开宗明义,指出六国灭亡的原因,是割让土地贿赂秦国;乙文着重阐述战争中如何恰当利用敌我的强弱之势取得最终胜利的战术。 B、甲文“向使”一句,采用假设论证,正面强调“不赂者以赂者丧”的道理;乙文举田忌赛马的故事,正面阐明排兵布阵方法的重要性。 C、甲文“苟以天下之大”一句,讽谏后世统治者切勿“从六国破亡之故事”;乙文“后之庸将”一段,批评后世庸将不懂由弱转强之法。 D、甲文句式整饬有度、长短相间,富有节奏感,史实论据典型、充分,逻辑性强;乙文议论酣畅淋漓,一意到底,举证丰富,论证严密。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六国论
苏洵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 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完:完整。 B、思厥先祖父 祖父:祖辈与父辈。 C、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速:招致。 D、当与秦相较 当:如果。(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不赂者以赂者丧 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 B、暴秦之欲无厌 奈何取之尽锱铢 C、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 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D、赵尝五战于秦 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中,作者开篇亮出观点:“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开宗明义,直截了当。 B、第二段运用比较的方法,指出秦受赂所得的疆土比战胜所得的要高百倍,诸侯赂秦失去的土地也比战败失去的多百倍。 C、第三段以齐、燕、赵三国灭亡的进程,具体论证了“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的道理。 D、本文体现了苏洵文风特点:行文纵横恣肆,气势逼人;语言朴素简劲,富有表现力。(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②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二、情景默写
- 6. 六国论(1)、在《六国论》中,“ , ”两句,说明了贿赂秦国而导致六国灭亡的原因。(2)、在《六国论》中,“”交代了不割地贿赂秦国的国家却因为割地贿赂秦国的国家而灭亡;“”则交代了六国向秦割地求和的结果。(3)、苏洵的《六国论》观点鲜明,论据充足,论证方法丰富多样,其中使用了比喻论证来指出赂秦的诸侯国的国君对于祖先打下的江山毫不珍惜的句子:“ , , 。”(4)、在《六国论》中,齐国不曾割地求和,却也随着五国灭亡的原因是“”;而燕国虽小却最后灭亡的原因是“”。(5)、在《六国论》中,先指出齐国因与秦交好却不帮助五国而灭亡,随后又说明燕国灭亡原因的句子:“ , , 。”(6)、在《六国论》中,苏洵对治理国家的人提出的建议是“”。(7)、在《六国论》中,苏洵以古鉴今,其中“ , , ”三句,告诫宋朝统治阶级不要以贿赂的方式谋得一时之安。
三、选择题
- 7. 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词类活用现象相同的一项是( )
①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②鼎铛玉石,金块珠砾 ③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④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⑤可怜焦土 ⑥朝歌夜弦
A、①②⑥ B、②④⑤ C、①③⑤ D、③④⑥8. 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亲近 B、蜀山兀 光秃 C、多于在庾之粟粒 谷仓 D、始速祸焉 快速9. 下列选项中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A、乃能衔哀致诚,使建中远具时羞之奠。(韩愈《祭十二郎文》)翻译:(我)才得以怀着悲哀(向死者)表达诚意,并派建中在远方准备好应时的鲜美食品作祭品。
B、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六国论》)翻译:有人问:六国互相灭亡,都是因为贿赂秦国吗?(回答)说:不贿赂秦国的国家因为贿赂秦国的而灭亡。
C、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伶官传序》)翻译:祸患常常是从微小的事物中积累起来的,智慧勇敢的人大多被所沉溺的事物困扰。难道仅仅是因为宠幸伶人吗?
D、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岂复有竹乎?(《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翻译:如今的画家却是一节一节地画出竹子,一叶一叶地堆起来,(这样做)哪里还有完整的竹子呢?
10. 下列对有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杜牧,晚唐杰出的诗人、文学家,号樊川,为有别于杜甫,人称“小杜”,他与同时代另一大诗人李贺并称“小李杜”。 B、苏洵,北宋著名散文家,自号老泉,眉州眉山人,苏洵与儿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均列入唐宋散文八大家。 C、赋是一种介于诗和散文之间的特殊文体,源于《诗经》和《楚辞》,在表达方式上一般总是先极力铺陈描写,最后在篇末画龙点睛,揭示主旨。 D、“论”是中国古代一种论文文体。《昭明文选》里将“论”分为两类:一是史论,二是政论。政论即“学士大夫议论古今时世人物或评经史之言”,如《六国论》。11. 下列各句的句式与“明星荧荧,开妆镜也”不同的一项是( )A、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B、戍卒叫,函谷举 C、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 D、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12.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骊山(lì) 赂秦(luò) 日削月割(xuē) 廊腰缦回(màn) B、逦迤(lǐ) 草芥(jiè) 胜负之数(shǔ) 倚叠如山(dié) C、仓庾(yǔ) 下咽(yàn) 奉之弥繁(mí) 鼎铛玉石(chēnɡ) D、辇车(niǎn) 殆尽(dài) 抱薪救火(xīn) 朝歌夜弦(xuán)13. 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古今意义一致的一项是( )A、思厥先祖父, 暴霜露,斩荆棘 B、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C、弃掷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 D、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14. 下列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A、真可悲啊!有这样的局势,却为了秦人积下的威势胁迫,一天天地割让,而趋于灭亡。 B、真悲观啊!有如此的形势,却被秦国的一贯暴力所挟制,一天天地割让,而趋于灭亡。 C、可悲啊!有这样的形势,却被秦国积久而成的威势所胁迫,一天天地割让(土地),而趋于灭亡。 D、可悲啊!有这样的形势,却因为秦国的暴力威胁,一天天地割让(土地),而趋于灭亡。15. 从文言句式看,与例句相同的一句是( )例句: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
A、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B、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C、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D、苟以天下之大16.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完全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破灭之道也(规律) ②率赂秦耶(全都)
③固不在战矣(所以) ④思厥先祖父(他的,他们的)
⑤诸侯之所亡(灭亡) ⑥以有尺寸之地(才,从而)
A、①③⑤ B、①②⑤ C、③④⑤ D、②④⑥四、语言表达
- 17. 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
高考之后,我们将面临大学专业的选择问题,如果有机会,我们要选择工科方面的专业,因为只有学了工科才能激发强烈的好奇心,培养探索未知事物的兴趣,而有了浓厚的兴趣,必将取得好成绩,毕业后也就一定能很好地适应社会需要。
①不是只有学了工科才能激发好奇心。
②。
③。
18.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字。在人类文明的进程里,城市的产生和发展是关键的一步。一般而言,城的发展往往早于市。① , 城墙、堡垒、护城河构成防御设施,封闭是其主要特征;市的功能主要是流通,交易场所、街道是主要设施,②。③ , 反映了由军事和政治意义的城镇向现代以经济、文化为主的城市的发展走向。
19. 下列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杜牧诗歌中虚实的运用和处理微妙复杂,变化无穷。______,善于给读者创造驰骋想象和联想的广阔天地,正是古代诗歌既能“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又能“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的奥秘之所在。
A、善于在人生和自然的千变万化中发现虚与实的辩证关系,善于把握虚实之间相互沟通、交融和转化的契机 B、善于在人生和自然的千变万化中把握虚实之间相互沟通、交融和转化的契机,善于发现虚与实的辩证关系 C、善于把握虚实之间相互沟通交融和转化的契机,善于在人生和自然的千变万化中发现虚与实的辩证关系 D、善于发现虚与实的辩证关系,善于在人生和自然的千变万化中把握虚实之间相互沟通交融和转化的契机20. 请用一句话概括下面一段文字的主要观点。在中国历史上,战国是群雄割据的时代。《六国论》中的“六国”,就是指战国七雄中除秦国以外的齐、楚、燕、韩、赵、魏六个国家。秦国本来是个弱小落后的国家,经过商鞅变法的彻底改革,经济和军事实力都强大起来;而原本强盛的六国却因宗法势力的强大,因循守旧,经济和军事实力日益衰落。秦强盛起来后,积极向东方发展,夺取六国的土地。六国也曾联合起来对抗秦国,这就是所谓“合纵”。但他们又各有自己的打算,所以这种联合并不巩固。秦国采取“远交近攻”的军事战略,韩、魏、楚三国都紧靠秦国,因此直接受到秦国的威胁和侵略,在秦国强大的军事和外交攻势下,纷纷割地求和,并最早被消灭,齐、燕、赵三国随之相继灭亡。六国灭亡,“非兵不利,战不善”,其原因是多方面的,绝不仅仅是因为割地赂秦。苏洵不从其他方面去论证,而抓住六国破灭“弊在赂秦”这一点来论证,是为其针砭现实服务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