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2022-2023学年九年级下册语文 《鱼我所欲也》练习二

试卷更新日期:2023-03-16 类型:同步测试

一、 阅读

  • 1. 达标训练一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下列对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故患有所不也(同“避”,躲避) B、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假如,假使) C、尔而与之(踩踏) D、万钟则不礼义而受之(辩解)
  • 2. 下列句子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呼尔而与之。(呼唤他过来一起吃。) B、所识穷乏者得我与?(所认识的贫困的人感激我吗?) C、乡为身死而不受。[先前(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接受施舍。] D、贤者能勿丧耳。[(只不过)贤者能不丧失它罢了。]
  • 3. 在本文中,作者强调了一种人生价值观,下列诗句与本文强调的观点一致的是(  )
    A、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诸葛亮) B、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李白) C、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范仲淹) D、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陶渊明)
  • 4. 下列对原文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孟子用“舍生而取义”来表现他的人生追求。 B、作者在文中赞扬的是舍生取义的人(精神水存),批评的是见利忘义的人(无生命价值)。 C、本文使用了比喻论证、对比论证、举例论证、道理论证等论证方式。 D、写“鱼”和“熊掌”“不可兼得”时,取“熊掌”的用意是在两者不可兼得的情况下,人们会选取“利”,舍去“义”。

二、达标训练二

  • 5.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辟,同“避”,躲避) B、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丧;丧失) C、跟尔面与之,乞人不屑也(微:踩睛) D、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得,得到)
  • 6. 第一段运用的论证方法是(  )
    A、设喻论证 分析论证 层进论证 B、举例论证 分析论证 层进论证 C、设喻论证 分析论证 引用论证 D、分析论证 举例论证 引用论证
  • 7. 下列可以概括第一段文字的旨意的一项是(  )
    A、舍生取义。 B、可以避患何不为。 C、鱼和熊掌二者不可得兼。 D、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 8. 下列对课文《 鱼我所欲也  》有关内容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课文第一段中所说的“甚于生者”就是指“义”,“甚于死者”就是指“不义”,于是,为了“义”,可以“舍生”;即使死掉,也不做“不义”的事。 B、“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这两句话具有警醒人心的作用 C、《三字经》中的“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即人们生来本性相近且善,而后天因素使人的“性”差距变大,有人变“恶”。这与选文中“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的观点相近。 D、课文把“鱼”比作“生”,“熊掌”比作“义”,自然地引出在“生”和“义”无法同时兼顾的情况下应该“舍生而取义”的结论。

三、达标训练三

  • 9. 下面各句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乡为身死而不受 B、万钟于我何加焉 C、二者不可得兼 D、是亦不可以已乎
  • 10.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在文中赞扬的是舍生取义的人,批评的是见利忘义的人。 B、作者以“鱼”与“熊掌”设喻,其目的是引出“舍生取义”的问题,同时暗示“生”与“义”孰轻装重的关系 C、概括全篇大意的句子是“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D、“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中的“是心”是指贪生怕死的心。
  • 11. 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作者将“鱼”与“熊掌”进行对比,提出了他的主张:当二者不能兼得时,应舍生取义 B、作者运用了比喻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和道理论证来证明自己的观点 C、纵使路途再漫长,屈原也要上下求索,但他终遭奸臣毁谤,为了证明自己的清白,他怀着悲愤投入妇罗江用自己的行动实践了孟子“舍生取义”这一主张。 D、本文第一段文字主要侧重于讲道理,第二段文字则侧重于列举事例。
  •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孟子从“鱼”与“熊掌”的选择联系到“生”与“义”的选择,自然通俗。 B、孟子认为,人们可以忍受别人的羞辱去接受那些关乎性命的东西,合乎人性 C、孟子通过举例,告诫那些接受优厚禄的人也应该讲求“礼仪”,观点明确 D、孟子告诉人们,在面临各种各样的抉择时,应把正义放在首位,发人深思。

四、达标训练四

  • 13. 下列句子能体现本文主旨的一项是(  )
    A、此之谓失其本心 B、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C、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D、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 14. 下列对画线句子“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
    A、生与义都是后天培养的。贤者之所以称为贤者,是因为他们两者对立的时候,化解了矛盾,形成了一个统一体。 B、生与义都是与生俱来的,贤者之所以称为贤者,是因为他们两者对立的时候,保持了义的本性。 C、作为世俗之人,求生也求义,但在两者对立的时候,常常达不到贤者的境界。 D、作为贤者,在生与义不对立的情况下,也希望两者保全。
  • 15. 对选文第二段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运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生动形象,通俗易懂。 B、拿对一箪食、一豆羹与万钟的不同态度作对比,运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 C、“是亦不可以已乎”,采用了设问的手法,表达了作者对“万钟则不辩礼仪而受之”的疑问。 D、在结构上,此段末句“本心”与上段末句的“是心”相呼应,含义相同。
  • 16. 下列人物中能体现贤者境界的一项是(  )
    A、夏完淳:无限山河泪,谁言天地宽? B、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C、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D、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五、真题演练

  • 17. 阅读

    ①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②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③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④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⑤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⑥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⑦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⑧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⑨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⑩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1)、下列句子的朗读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B、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C、此之谓/失其本心 D、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2)、对文章第一段的层次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A、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 B、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 C、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 D、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
    (3)、对第一段画线句子运用的论证方法及作用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比喻论证,形象生动地提出了“舍生取义”的观点。 B、举例论证,用“鱼”和“熊掌”的例子来说明“义”最重要。 C、比喻论证,用“熊掌”和“鱼”生动地说明选择之难。 D、对比论证,通过对比指出“熊掌”比“鱼”要珍贵得多。
    (4)、对选文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为什么贤者不怕死?因为他们把“义”看得比生命都宝贵。 B、“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都是动摇“本心”的力量。 C、普通人虽然没有“义”,但可以通过向贤者学习而获得。 D、乞人不屑“蹴尔而与之”的救命食物,是没有丧失“本心”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