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毕节市2022年中考历史一模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3-03-14 类型:中考模拟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2小题,共24.0分)
-
1. “通过这条路,中国的丝绸、造纸、火药、印刷术等传到西方,佛教、伊斯兰教、阿拉伯的音乐舞蹈也来到中国。”这句话说明丝绸之路促进了( )A、经济重心的南移 B、民族融合的加强 C、大一统局面的形成 D、中外文明的交流2. “万国尽征戍,烽火被冈峦。积尸草木腥,流血川原丹。”这是杜甫《垂老别》中的诗句。该诗创作于唐朝由盛转衰的动乱时期。请问这场动乱是( )A、大泽乡起义 B、安史之乱 C、黄巢起义 D、黄巾起义3. 1662年,他率领军队收复台湾。他在台湾设置府县,加强管理,派人向高山族人民传播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加速了台湾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他一直受到海峡两岸中国人的崇敬,台湾同胞尊称他为“开台圣王”。材料中的“他”是( )A、关天培 B、陈化成 C、康熙 D、郑成功4. “它坚持斗争14年,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宏大的一次农民战争,沉重地打击了清朝的统治和外国侵略势力,最终以失败告终。”材料描绘的是( )A、虎门销烟 B、火烧圆明园 C、太平天国起义 D、义和团运动5. 辛亥革命被称为“20世纪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巨变”的主要原因是( )A、给予了人民充分地民主和自由权利 B、彻底废除了封建制度 C、宣告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D、掀起中国第一次近代化运动6.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将于2021年1月1日起施行,这是中国第一部以“典”命名的法律,使中国“民法典时代”正式到来。新中国成立后,颁布的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是( )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B、《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C、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D、《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7. 全面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开始后,全党全国人民同心同德,艰苦奋斗,克服了重重困难,取得了巨大成就,涌现出一大批时代楷模。其中,被誉为“铁人”的是( )A、邱少云 B、雷锋 C、王进喜 D、邓稼先8. 习近平主席在庆祝澳门回归20周年活动时指出,回归祖国以来的20年,是澳门历史上经济发展最快、民生改善最大的时期。澳门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得益于( )
①“一国两制”方针的成功实践
②中央政府和内地的大力支持
③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行
④澳门社会各界的团结奋斗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9. 12世纪西欧的教育与学术出现了新的气象。被认为是欧洲中世纪教育“最美好的花朵”是( )A、基督教的创立 B、庄园的兴起 C、大学的兴起 D、城市的兴起与发展10. 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国会与总统可以影响司法部门的组成,而最高法院可以宣布总统和国会的行为违宪。上述规定体现了( )A、中央集权原则 B、自由平等原则 C、联邦至上原则 D、三权分立原则11. 习近平同志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在人类思想史上,没有一种思想理论像马克思主义那样对人类产生了如此广泛而深刻的影响。”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是( )A、《莱茵报》的创办 B、《资本论》的发表 C、《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D、《国际歌》的诞生12. 表中的历史事件反映的时代主题是( )时间
历史事件
1955年
万隆会议召开
1960年
“非洲年”,非洲有17个国家获得独立
1990年
纳米比亚独立,标志着所有非洲国家都摆脱了殖民主义的枷锁
1999年
年底巴拿马收回运河区全部主权
A、亚非拉国家的独立与发展 B、两极格局的形成与演变 C、二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D、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36.0分)
-
13. 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古老的中国创造了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为人类的发展和进步作出了伟大贡献。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材料三:我们所知道的最早的考试制度,是中国所采用的选举制度,及其定期举行的考试。
——引自《英国大百科全书》
(1)、请指出图1青铜器和图2中国最早文字的名称。图3罗盘(指南针)对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了怎样的重要贡献?(2)、图6人物创立了什么学派?西汉初年,统治者运用图4人物的主张,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出现了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的局面,史称什么?汉武帝为加强中央集权,接受谁的什么建议,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3)、材料三中的“考试制度”具体指隋朝创立的什么制度?它的创立有何重要影响?(4)、在学习中华文明的过程中,你有何感悟?14. 中国共产党从诞生之日起,就是中国人民谋求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主心骨。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全国各族人民团结一心,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请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重大事件时间轴(局部)(见图)
材料二:中国共产党自参加共产国际后,对于共产国际的决议和共产国际代表的意见,往往照抄照搬。在红军被迫进行战略转移的过程中,共产国际派来的李德,因军事指挥上的错误,而在会议上遭遇批判,失去发号施令权。其直接结果是,中国共产党能够独立自主地根据实际情况决定自己的行动和主张。
——摘编自《中国红军长征记》
材料三:1936年12月17日,应张学良邀请,周恩来作为中共中央代表到达西安。在弄清情况后,中共中央以中华民族利益的大局为重,不计前嫌地确定了用和平方式解决西安事变的方针。根据这一方针,周恩来与张学良、杨虎城共同努力,经过谈判,迫使蒋介石作出了“停止剿共,联红抗日”的承诺。
——摘编自《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
材料四:抗战期间,中国军民“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进行了十四年奋战。期间,中国共产党最大限度地动员和团结全国军民共同抗战,开辟广大的敌后战场,对敌作战12.5万次,歼灭日军52万余人,歼灭大部分伪军。
——摘编自危兆盖《论抗战精神》
(1)、材料一时间轴中1919年与1921年发生的两个事件分别是什么?在1928年这一情景发生的地方,毛泽东找到了一条中国革命胜利的“出路”,这一条“出路”指的是什么?(2)、材料二中“战略转移”反映的是哪一历史事件?据材料二指出早期中国共产党对共产国际的态度,这一态度在哪次会议后得到了改变?(3)、据材料三指出,为解决西安事变,中国共产党提出了什么方针?提出这一方针的出发点是什么?(4)、材料四中“十四年奋战”的起点是什么事件?并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中国共产党有何认识?15. 世界近现代史上,国际关系不断变化、调整,影响着世界格局的发展、演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见图
材料二:见图
材料三:进入20世纪70年代,西欧和日本不可避免要导致与美国同盟国政治关系的变化,表现在西欧六国和日本在外交上的独立自主倾向日益发展……美国再也不能像战后初期和50年代那样,在西欧阵营里颐指气使,发号施令。
——摘自何春超主编的《国际关系史》
(1)、材料一中两幅图片反映了世界面临着怎样的危机形势?两次危机之后分别形成了怎样的世界格局?(2)、材料二中三幅图片反映的主题是什么?根据材料二概括这一主题的具体表现。(3)、材料三反映了世界格局呈现出怎样的发展趋势?这种趋势对世界历史的发展有何积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