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名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3-03-14 类型:期末考试

一、现代文阅读(25分)

  • 1. 现代文阅读 I

    材料—:

    逻辑,是有效思维的判断标准。要进行有效的思维训练,必须讲逻辑。语文教学该如何讲逻辑?重要的是要让逻辑思维训练和学习任务紧密结合,向教学过程自然渗透。

    文本解读常常需要在语境中推断词义,这种方法运用得好,既是对语言文字的积累和运用,又是对逻辑推理的示范或训练。如《史记·刺客列传》中写荆轲竭力劝说燕太子丹允许他取樊於期的人头献给秦王时,有这样一句话:

    “诚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奉献秦王,秦王必说见臣,臣乃得有以报。”句中的“乃”翻译为“就”还是“才”?翻译为“才”在语意上是说得通的,但是,仔细推敲,就会发现不甚合理:“才”表示必要条件,即没有樊於期的人头和地图就肯定杀不了秦王,但有了樊於期的人头和地图也未必杀得了秦王;"就"表示充分条件(有了前面的条件就一定有后面的结果),即有了樊於期的人头和地图就一定杀得了秦王。荆轲面对“不忍”的太子,一定要勾画出杀秦王高度可能的愿景才行,从这一点来看,翻译成“就”要比“才”合理。在文本解读中抓住几个像这样的逻辑推理范例和学生探讨,不仅能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还会有助于他们养成好的阅读习惯和心态。

    一段话在字面的意思之外可能还隐藏着重要信息,想要捕捉到这些信息,往往需要细致的逻辑推理。例如:

    “(四叔)说我‘胖了’之后即大骂其新党。但我知道,这并非借题在骂我:因为他所骂的还是康有为。”(《祝福》)

    根据这段话,可以推理出关于“我”和四叔的重要信息。首先,“我”是新党或支持新党的人;其次,四叔不仅守旧而且消息闭塞。根据“所骂的还是康有为”的“还”字,可推知康有为等人在当时已算不得新党了。这点在《祝福》开头的第一句话“旧历的年底毕竟最像年底”中便可得到印证,有新历才谈得上“旧历”,而启用新历是辛亥革命之后的事情。也就是说,辛亥革命之后,四叔骂新党骂的却还是康有为,足见其消息闭塞。

    另外,逻辑对于写作也是有意义的。中学生写作时大多选择写议论文。在证明某个观点时,可指导学生想一个"虚拟论敌"。这位"论敌"可能会针对论点举出反例或从论点推出错误认知,也可能会质疑论据及隐合前提的可靠性,或是指出论证中存在的逻辑问题。面对这些,我们需要进一步考虑怎样使自己的论证免于受到攻击或能抵御攻击。例如,让学生构思“兼听则明”的论证提纲,可以先让他们找出反例,再让他们限定前提、构建框架。反例可以有“三人市虎”“父子骑驴”,表明听得越多越糊涂;《邹忌讽齐王纳谏》中齐王听“宫妇左右”“朝廷之臣”“四境之内”的评价还不能形成正确认知,可李世民有时只听魏征一个人的建议就够了。学生可在充分思考以上反例的基础上指出论证关键——“兼听”在“多”,更在“异”(听到不同观点),并由此限定前提——听者要有胸怀,善辨别,从而总结出"兼听则明"的原则——独立思考,为我所用。

    逻辑,说到底是对有效思维规则的概括,学生努力遵守逻辑来思考,就仿佛在聆听高于自己的声音,心灵会逐步走向作品的核心,甚至拓展出未曾有过的境界,生成未曾有过的观点。

    (摘编自徐飞《讲逻辑,把语文思维教育落到实处》)

    材料二:

    无数生动的例证足以说明,如果不具备起码的逻辑知识,人就容易被谬误和诡辩所期弄,就不能清晰、有条理地思考和说理,就容易做出错误的选择。先看几个简单的例子。

    例1:如果我想出国工作,我就必须学好外语;我不想出国工作,所以,我不必学好外语。

    这个推理是不正确的,因为“想出国工作”只是“必须学好外语”的充分条件,却不是必要条件。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也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有许多外国游客来中国旅游,有许多外国人来中国工作或经商,即使有些人不出国,也有很多机会与外国人打交道或做生意,因此,看可能的话,仍有必要学好某门外语。

    例2:你不能证明你没有患癌症,因此,你患了癌症。我这里有治疗癌症的特效药,你赶快掏钱买吧。你的命都快要没了,捂着那些钱有什么用?

    例2犯有"诉诸无知"的错误。这是骗子的逻辑,是不正确的推理,就像下面这个不正确的推理一样:“你不能证明你没有犯案,因此,这件罪案就是你干的。”司法上有“无罪推定”原则:除非有确凿的证据证明一个人犯罪,否则那个人就是无罪的。

    下面看著名的“美诺悖论①”:

    ⑴ 或者你知道你要研究的东西,或者你不知道你要研究的东西。

    ⑵ 如果你知道你要研究的东西,研究是不必要的。

    ⑶ 如果你不知道你要研究的东西,研究是不可能的。

    ⑷ 所以,研究或者是不必要的,或者是不可能的。

    仅从字面看,(1)(2)(3)三个前提似乎都是正确的,但问题在于(1)中"你知道你要研究的东西"这个推定是有歧义的:

    (A) 你知道你要研究的那个问题。

    (B)你知道你要研究的那个问题的答案。

    在(A)的意义上,(3)是真的,但(2)却是假的;在(B)的意义上,(2)是真的,但(3)却是假的。故(2)(3)两个前提不在同一种意义上为真。从一对真的前提——(2B)和(3A)中,却推不出任何结论,因为它们说的不是一回事。

    (摘编自陈波《中学生应该学点逻辑》)

    【注】①美诺悖论:古希腊一位富家子弟美诺在与苏格拉底对话中提出的一个论证,记载于《柏拉图对话录·美诺篇》。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语文教学讲逻辑,重要的是让逻辑思维训练和学习任务紧密结合,要多安排逻辑思维学习任务。 B、材料一中使用《史记·刺客列传》的例子,是为了说明在语境中推断词义是解读文本的好办法。 C、如果一个人擅长诡辩,说明他不具备起码的逻辑知识,因此他不能清晰、有条理地思考和说理。 D、材料二例1错在把充分条件误认为必要条件,例2"诉诸无知"错在推断时故意将未知当依据。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通过对《祝福》中的“还”字进行语义挖掘,既可一窥当时政治形势,又可知鲁四老爷守旧闭塞。 B、在写作议论文时,想象一个攻击性的"虚拟论敌",可以帮助我们完善自己的论点、论据和论证。 C、根据材料对"美诺悖论"的阐释,可以判断中国古代"自相矛盾"故事的推理过程符合这一特征。 D、材料一、二都是以逻辑为论证话题,但前者重在从老师角度谈教法,后者重在从生活角度谈辨识。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能体现“虚拟论敌”对“玩物丧志”观点提出攻击的一项是(   )
    A、玩物一定丧志吗?不玩物就不丧志吗? B、宋代著名理学家程颢认为博闻强识是"玩物丧志"。 C、如果玩物会丧志,那人就不应该有喜好。 D、文学编辑马未都沉迷于收藏,后来成为著名的收藏家。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
  • 2. 现代文阅读Ⅱ

    白洋淀边的一次小斗争

    孙犁

    有一天,我送一封信到同口镇去。把信端在怀里,脱了鞋,卷起裤腿,在那漫天漫地的芦苇里穿过。芦苇正好一人多高,还没有秀穗,我用两手拨开一条小道,脚下的水也有半尺深。

    走了半天,才到了淀边,拨开芦苇向水淀里一望,太阳照在水面上,白茫茫一片,一个船影儿也没有。我吹起暗号,吹过之后,西边芦苇里就哗啦啦响着,钻出一只游击小艇来,撑船的还是那个爱说爱笑的老头儿。他一见是我,忙把船靠拢了岸。我跳上去,

    他说:“今天早啊。”我说:“道远。”

    他使竹篱用力一顶,小艇箭出弦一般,窜到淀里。四周没有一只船,只有我们这只小艇,像大海上飘着一片竹叶,目标很小。就又拉起闲话来。

    老头儿爱交朋友,干抗日的活儿很有瘾,充满胜利情绪,他好打比方,证明我们一定胜利,他常说:“别看那些大事,就只是看这些小事,前几年是怎样,这二年又是怎么样啊!”

    过去,他是放鱼鹰捉鱼的,他只养了两只鹰,和他那个干瘦得像柴禾棍一样的儿子,每天从早到晚在淀里捉鱼。刚一听这个职业,好像很有趣味,叫他一说却是很苦的事。那风吹雨洒不用说了,每天从早到晚在那船上号叫,敲打鱼鹰下船就是一种苦事。而且父子两个是全凭那两只鹰来养活的,那是心爱的东西,可是为了多打鱼多卖钱,就得用一种东西紧紧地卡住鱼鹰的嗓子,使它吞不下它费劲捉到的鱼去,这更是使人心酸可又没有办法的事。老头儿是最心疼那两只鹰的,他说,别人就是拿二十只也换不了去;他又说:“那一对鹰才合作哩,只要一个在水里一露头,叫一声,在船上的一个,立刻就跳进水里,帮它一手,两个抬出一条大鱼来。"

    老头儿说,这两只鹰,每年要给他抬上一千斤鱼。鬼子第一次进攻水淀,在淀里抢走了他那两只鱼鹰,带到端村,放在火堆上烧吃了。于是,儿子去参加了水上游击队,老头儿把小艇修理好,做交通员。

    老头儿乐观,好说话,可是总好扯到他那两只鹰上,这在老年人,也难怪他。这一天,又扯到这上面,他说:“要是这二年就好了,要在这个时候,我那两只水鹰一定钻到水里逃走了,不会叫他们捉活的去。”

    可是这一回,他一扯就又扯到鸡上去,他说:“你知道前几年,鬼子进村,常常在半夜里,人也不知道起床,鸡也不知道撤窠,叫鬼子捉了去杀了吃了。这二年就不同了,人不在家里睡觉,鸡也不在窠里宿。有一天,在我们镇上,鬼子一清早就进村了,一个人也不见,一只鸡也不见,鬼子和伪军们在街上,东走走西走走,一点食也找不到。后来有一个鬼子在一株槐树上发现一只大红公鸡,他高兴极了,就举枪瞄准。公鸡见他一举枪,就哇一声飞起来,跳墙过院,一直飞到村外。那鬼子不死心,一直跟着追,一直追到苇垛场里,那只鸡就钻进了一个大苇垛里。”

    没到过水淀的人,不知道那苇垛有多么大,有多么高。一到秋后霜降,几百顷的芦苇收割了,捆成捆,用船运到码头旁边的大场上,垛起来,就像有多少高大的楼房一样,白茫茫一片。

    老头儿说:“那公鸡一跳进苇垛里,那鬼子也跟上去,辈登上去。他忽然跳下来,大声叫着,笑着,往村里跑。一时他的伙伴们从街上跑过来,问他什么事,他叫着,笑着,说他追鸡,追到一个苇垛里,上去一看,里面藏着一个女的,长得很美丽,衣服是红色的。——这样鬼子们就高兴了,他们想这个好欺侮,一下就到手了。五六个鬼子饿了半夜找不到个人,找不到东西吃,早就气坏了,他们正要撤撤气,现在又找到了这样一个好欺侮的对象,他们向前跃进,又嚷又笑,跑到那个苇垛跟前。追鸡的那个鬼子先爬了上去,刚爬到苇垛顶上,刚要直起身来喊叫,那姑娘一伸手就把他推下来。鬼子仰面朝天从三丈高的苇垛上摔下来,别的鬼子还以为他失了脚,上前去救护他。这个时候,那姑娘从苇垛里钻出来,咬紧牙向下面投了一个头号手榴弹,火光起处炸死了三个鬼子。人们看见那姑娘直直地立在苇垛上,她才十六七岁,穿一件褪色的红布褂,长头发上挂着很多芦花。”

    我问:“那个追鸡的鬼子炸死了没有?”

    老头儿说:“手榴弹就摔在他的头顶上,他还不死?剩下来没有死的两三个鬼子爬起来就往回跑。街上的鬼子全来了,他们冲着苇垛架起了机关枪,扫射,扫射,苇垛着了火,一个连一个,漫天的浓烟,漫天的大火,烧起来了。火从早晨一直烧到天黑,照得远近十几里地方都像白天一般。"

    从水面上远远望过去,同口镇的码头就在前面,广场上已经看不见一堆苇垛,风在那里吹起来,卷着柴灰,凄凉得很。我想,这样大火,那姑娘一定牺牲了。

    老头儿又扯到那只鸡上,他说:“你看怪不怪,那样大火,那只大公鸡一看势头不好,它从苇子里钻出来,三飞两飞就飞到远处的苇地里去了。"

    我追问:“那么那个姑娘呢,她死了吗?”

    老人说:“她更没事。她们有三个女人躲在苇垛里,三个鬼子往回跑的时候,她们就从上面跳下来,穿过苇垛向淀里去了。到同口,你愿意认识认识她,我可以给你介绍、她会说得更仔细,我老了,舌头不灵了。"

    最后老头说:“同志,咱这里的人不能叫人欺侮,尤其是女人家,那是情愿死了也不让人的。可是以前没有经验,前几年有多少年轻女人忍着痛投井上吊?这二年就不同了啊!要不我说,假如是在这二年,我那两只水鹰也不会叫免崽子们捉了沽的去!"

    1945年(选自《孙犁集》花城出版社)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在老头的讲述中,反复提及他自己"心爱的东西"——鱼鹰,且在结尾,又再一次强调呼应,可见“鱼鹰”是本文的叙事线索。 B、老头反复在说"这二年",主要是因为"这二年"他转行做了交通员,干了很多抗日的工作,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C、作者写“鱼鹰被杀”事件,不仅由此交待了故事背景,反映普通民众的遭遇,揭示了以老头儿为代表的白洋淀人对敌人的仇恨。 D、小说中大红公鸡颇为重要,不仅引出红衣少女消灭鬼子的故事,使情节自然连贯,而且也侧面表现出女人们丰富的战斗经验。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所描写的"小艇,像大海上飘着一片竹叶",运用了比喻和反衬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白洋淀的宽广浩大。 B、文中所描写的敌人冲着苇垛扫射以及苇垛失火的文字,在长短错落的句式中,夸张地显现火势之大,又凸显了斗争形势十分严峻。 C、为了成功刻画红衣服姑娘这一形象,作者运用了动作、细节、白描、侧面等多种表现手法,让我们清晰地感受到了她的光辉形象。 D、文中多次对茂盛的芦苇进行描写,起到了渲染气氛、强化抒情韵味、烘托人物精神境界等作用,这也体现了孙犁小说的重要特点。
    (3)、孙犁的作品"塑造人物富有人性美,讲述故事充满诗意美",在革命战争文学中独树一帜。请结合本文具体内容对这一特色进行赏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42分)

  • 3. 文言文阅读

    卢象昇,宜兴人。少有大志,居官勤劳倍下吏,夜刻烛,鸡鸣盅栉,得一机要,披衣起,立行之。象昇娴将略,贼流入畿辅、据西山,象昇击却之。贼走还西山,围冷水村,象异设伏大砍之。象昇每临阵,身先士卒,与贼格斗,刃及鞍勿顾,失马即步战。逐贼崖,一贼自巅射中象昇额,象昇提刀战益疾。贼骇走,相戒曰:“卢廉使遇即死,不可犯。”

    (十年)九月,清兵驻于牛兰。召宣、大、山西三总兵杨国柱、王朴、虎大威入卫。赐象昇尚方剑,督天下援兵。象异麻衣草履,誓师及郊。当是时,嗣昌、起潜主和议。象昇闻之,顿足叹曰:“予受国恩,恨不得死所,有如万分一不幸,宁捐躯断脸耳。”决策议战,然事多为嗣昌、起潜挠。疏请分兵,则议宣、大、山西三帅象昇,关、宁诸路属起潜。象昇名督天下兵,实不及二万。次顺义。

    清兵南下,三路出师……象昇提残卒,宿三宫野外。十二月十一日,进师至贾庄。起潜拥关、宁兵在鸡泽,距贾庄五十里,象昇遣廷麟往乞援,不应。师至蒿水桥,遇清兵。象昇将中军,大威帅左,国柱帅右,遂战。旦日,骑数万环之三匝。象昇麾兵疾战,呼声动天,自辰迄未,炮尽矢穷。奋身斗,后骑皆进,手击杀数十人,身中四矢三刃,遂。杨陆凯惧众之残其尸而伏其上,背负二十四矢以死。一军尽

    侯弘文,奇士也。散家财,募滇军随象昇讨贼。弘文率募兵至楚,巡抚王梦尹以扰驿闻。象昇上疏救,不得。弘文卒遣戍,天下由是惜弘文而多象昇

    赞曰:危乱之世未尝乏才顾往往不尽其用用矣或掣其肘而驱之必死若是者人实为之要之亦天意也

    (选自《明史·卢象传》,有删改)

    【注】①嗣昌、起潜:指杨嗣昌、高起潜。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危乱之世/未尝乏才/顾往往不尽其用/用矣或掣其肘/而驱之必死/若是者/人实为之/要之亦天意也 B、危乱之世/未尝乏才/顾往往不尽其用/用矣/或掣其肘而驱之必死/若是者/人实为之要之/亦天意也 C、危乱之世/未尝乏才/顾往往不尽其用/用矣/或掣其肘而驱之必死/若是者/人实为之/要之亦天意也 D、危乱之世/未尝乏才/顾往往不尽其用/用矣或掣其肘/而驱之必死/若是者/人实为之要之/亦天意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逐贼危崖”与“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谦太宗十思疏》)两句中的“危”字含义相同。 B、“则议宣、大、山西三帅属象异”与“举酒属客”(《赤壁赋》)两句中的“属”字含义不同。 C、“身中四矢三刃,遂仆”与“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鸿门宴)两句中的“仆”字含义相同。 D、“一军尽覆”与“虽覆一篑,进,吾往也”(《论语子罕》)两句中的“覆”字含义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卢象异作战勇猛,临危不惧。他追击贼寇时虽额头中箭,但是斗志不减,勇往直前,令贼寇闻风丧胆。 B、卢象旱忠于职守,为官勤勉。他勤于政事,日夜操劳,遇有机要之事,披衣起床立即办理,决不懈怠。 C、卢象异一片赤诚,忠心为国。杨嗣昌、高起潜主张和谈,卢象旱反对这种妥协行为,决心以死报效国家。 D、侯弘文散尽家财,追随象异。侯弘文追随象异讨伐贼寇,在驿站受到围攻,卢象旱赶去救援,但未成功。
    (4)、把选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象异娴将略,贼流入畿辅,据西山,象昇击却之。

    ②弘文卒遣戍,天下由是惜弘文而多象异。

    (5)、卢象异为什么会兵败?请根据文本分析。
  • 4. 古代诗歌阅读

    拟古(其七)

    陶渊明

    日暮天无云,春风扇微和。

    佳人美清夜,达曙酣且歌。

    歌竟长叹息,持此感人多。

    皎皎云间月,灼叶中华。

    岂无一时好,不久当如何?

    (1)、下列对这首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二句写春天日暮时分的景象:天空万里无云,明净澄澈;春风轻柔吹拂,送来微微暖意。“扇”字运用通感修辞,写出春风的妙趣。 B、三、四句写出了一位富于青春活力的女子对春景的陶醉。自然激发了她的生活热情,激发了她对美好人生的热爱、对未来的憧憬。 C、五、六句的感情走向发生变化。春夜的美好引发了“佳人”的感怀,这就是“持此感人多"的种种复杂意绪,"此"指的是良辰美景。 D、七、八两句中,“月”前用“皎皎”修饰,又以云来烘托;“华(花)”用“灼灼"形容,又衬以绿叶。花月交辉,给人以无限美感。
    (2)、古诗中常有借“美人”抒怀之笔,请比较这首诗所表达情感与《赤壁赋》中“望美人兮天一方"一句是否相同,并简要分析。
  • 5. 名篇名句默写
    (1)、《沁园春·长沙》中,面对大千世界,诗人不禁发出慨叹“”,表现出满满的雄心壮志。
    (2)、曹操在《短歌行》中仿用《管子》中的话,用“山”“海”作比说明自己渴望多纳贤才的诗句是∶ 。
    (3)、《归园田居(其一)》中,诗人陶渊明用互文手法描写房前屋后美丽幽雅环境的诗句是∶
    (4)、李白善于描写想象的世界,他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描写云中仙人出场时穿着与出行工具的两句诗“”和“”引人遐想。
    (5)、杜甫一生潦倒失意,常常陷入病痛孤苦的境地。《登高》一诗对此进行直接描述的诗句是:
    (6)、李商隐的诗句“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表达了身不能共处,心却能相通的意思。白居易《琵琶行》中与之意思相近的两句是: 。
    (7)、《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苏轼经过对比,发出自嘲和感叹后,面对江月和现实,不免流露出消极情绪的诗句是∶  。  
    (8)、《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辛弃疾登高望远,却没能够寻觅到英雄遗迹,用“”两句表达了物是人非的伤感之情。
    (9)、李煜在《虞美人》中将抽象的情感形象化,写出愁思又多又深广,而且绵绵不绝的诗句是∶"。"
    (10)、孔子曰:“学而时习之”,又说:“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荀子在《劝学》中提出“”的观点,继承并发展了孔子对学习的认识。
    (11)、韩愈在《师说》中说明教师职责的句子是∶
    (12)、《赤壁赋》中“”两句,用听者的感受来侧面烘托出箫声的悲凉与幽怨。

三、语言文字运用(23分)

  • 6. 下列选项中,加点词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莫消长也(卒:终究)      山不高(厌:讨厌) B、木直绳(中:合乎)          舆马者(假:借助) C、圣,愚益愚(益:渐渐)    作《师说》以之(贻:赠送) D、采采苯莒(采采:采摘)        见云中白若樗蒲数十立者(稍:稍微)
  • 7. 下列选项中,加点字注音和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佛狸(fólí)祠下    如今有谁摘(堪:忍受)鸟恋旧林(羁:约束) B、周公吐(pǔ)    枉用相(存:问候、探望)烟涛微茫难求(信:确实) C、(hōng)然中开   坐促弦弦转急(却:退回)金砺则利(就:接近) D、绛皓(jiàng hào)驳色  越长城之(限:界限)采之欲谁(遗:遗留)
  • 8. 下列句中加点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是一项是(   )
    A、人,本长安倡女      皆出于此乎 B、君子博学而日参省己     浩浩如冯虚御风 C、君兮纷纷而来下       纵一苇所如 D、授之书习其句读者       蟹六跪二螯
  • 9. 下列对文言语法现象的判断,表述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①“蚓无爪牙之利”和“渺渺兮予怀”都是定语后置句。

    ②"吾道也"和"顺流而也"中加点字活用的用法不同。

    ③“虽槁暴”和“唤朝餐歇半霎”中的加点字都是通假字。

    ④“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和“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句式相同。

    ⑤“不拘于时”和“俟我于城隅”的句式并不相同。

    ⑥“上食埃土”和“及既上,苍山负雪”中的“上”字意义和用法不同。

    A、①②③ B、③④⑥ C、①②⑤ D、④⑤⑥
  • 10. 下列各项有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侯”是古代的一种爵位,古代通常有五种爵位,依次为公、侯、伯、子、男。“万户侯”,指食邑万户以上的侯爵,后泛指高爵显位,如“粪土当年万户侯”。 B、陶渊明是东晋著名诗人,自号“五柳先生”。代表作有《桃花源记》《归园田居》《饮酒》等。他和谢灵运合称为“陶谢”,为后世开辟了山水田园诗的园地。 C、吟,古诗的一种体式,形式活泼,不拘一格,如同散文中的随笔。与之相似的有“歌”“行”。比如《游子吟》《子夜吴歌》《琵琶行》等。 D、"唐宋八大家",又称为"唐宋散文八大家",是唐代和宋代八位散文家的合称,分别是唐代的韩愈、白居易和宋代的欧阳修、苏淘、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
  • 11. 下列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①因为临时有事,我未能去车站为他们送行,第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对朋友失约,至今一直耿耿于怀

    ②露卡在美国算是穷人,经常得到政府机构的接济和帮助,但她并不总是拾人牙慧 , 而是主动为社会做些好事。

    ③在第55届博洛尼亚国际儿童书展上,中国插画展现场的观众不绝如缕 , 显示出各界对中国插画现状与发展的关切。

    ④中华文化的精神品格与价值追求,支撑了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和薪火相传 , 今天仍然是而且未来必将还是我们发展壮大的强大精神力量。

    ⑤过去,学校的劳动教育课程非常少,而且多是纸上谈兵 , 很难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也不容易真正提升学生的劳动技能。

    ⑥最早的太空餐是让人望尘莫及的“牙膏”:宇航员从管子里面挤出半流体的食物,不需要咀嚼便直接咽下去,没有咀嚼的快感没有多样的选择。

    A、①③⑤ B、①④⑤ C、②③⑥ D、④⑤⑥
  • 12. 下列组合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①根据相关部门的统计数据,2021年我国成年国民图书阅读率为59.7%,较2020 年的59.5%增长了0.2个百分点。

    ②桃花乡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按照建成生态环境和谐优美、资源集约节约利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生态乡,制订了五年发展建设规划。

    ③运用互联网思维有助于优化治理,比如“最多跑一次”改革,办事程序能删繁就简就在于政务数据的互联互通和办事流程的全面再造的原因。

    ④在人体免疫力大幅受损的情况下,"超级真菌"会乘虚而入,使病情雪上加霜,加速病人死亡,因此它被贴上了“高致死率”的标签,使人闻之色变。

    ⑤新冠肺炎疫情来势汹汹,严重威胁全人类的健康与福祉,也暴露了全球公共卫生治理上的短板,凸显了推进全球公共卫生治理体系改革的必要性。

    ⑥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台台长大卫·雷茨说:“在银河系内发现的70倍太阳质量的黑洞,天文学家将被迫改写恒星级黑洞的形成过程。"

    A、①④⑤ B、①④⑥ C、②③⑤ D、②③⑥
  • 13. 下列选项中,没有逻辑错误的一项是(   )
    A、阅读名著不一定能让我们的语文成绩在短时间内有明显提高,但一定会对我们语文学科素养的提升有积极的作用。 B、据调查,尼泊尔有60%以上的男人抽烟,30%以上的女人抽烟。因此,尼泊尔是世界上抽烟人数最多的国家。 C、沟通是没有必要的,因为理解你的人不需要沟通,不理解你的人不愿意沟通。 D、这件事儿我没有过问,只是侧面了解了一下情况,提点意见,仅供参考。
  • 14. 下列语段中存在两处逻辑错误,请指出并进行修改。

    ①狭义的上呼吸道感染又称普通感冒(简称“感冒”),是常见的急性呼吸道感染性疾病,②多呈自限性,但发生率较高。③男性每年发生2~4次,儿童发生率更高,每年6~8次。④全年皆可发病,冬春季较多。⑤所有感冒均可自愈,患病者不需要过于紧张。

    错误句序号∶ ,应改为

    错误句序号∶ , 应改为

四、写作(60分)

  • 15.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马克思深刻洞察历史发展的规律,从纷纭复杂的社会现象中抽丝剥茧,发现了资本主义的深刻矛盾和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并自觉承担起创建革命理论、领导革命实践的重任;林觉民矢志拯救国家民族,"为天下人谋永福",不惜牺牲个人幸福,舍生忘死,视死如归;国家的危亡和民族的灾难,让钱伟长认识到,要改变国家的落后面貌,不受别国的欺负,就必须有强大的科技,他毅然决定弃文从理,最终成为"中国近代力学之父";"大山的女儿"黄文秀放弃了进入央企工作的机会,投身基层扶贫第一线,"同人民一起梦想,青春才能无悔",她将生命绽放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

    一代人有一人的使命。马克思等人将个人抱负与时代要求相结合,做出了自己的人生选择。这对你思考“抱负与使命”这一命题有怎样的启发?联系当下社会生活,以《我们的使命》为题,写一篇演讲稿,在主题班会上与同学们进行交流。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