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五市九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语文开学摸底联合考试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3-03-13 类型:开学考试

一、现代文阅读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园林命名之最高标准,张岱已明言“无有一字入俗”,这也是园林命名同现代的“主题园”的区别。后者仅仅指出命名是表达景致的某一主题思想,而园林命名的关键却不只在于“主题”,更在于雅俗。有人认为使用古人典故就是“不俗”了,《红楼梦》第十七回中以两处题名指出了这一观念的问题,在“曲径通幽”,宝玉言之“编新不如述旧,刻古终胜雕今”,这自然是常说的“古雅”了;而在“沁芳桥”,宝玉又不喜欢别人那些“述古”的名字了。通观全篇,其所涉用典之俗的问题大抵有三:一曰陈旧,二曰犯忌,三曰“不中”。

    所谓陈旧,就是用典太过俗滥,了无新意。如众人到了潇湘馆时,论此处匾该题四字。有人说:“淇水遗风。”贾政道:“俗。”又一个道:“睢园遗迹。”贾政道:“也俗。”二者一处用《诗经·卫风·淇奥》“瞻彼淇奥,绿竹猗猗。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之典;另一处用睢园,即汉梁孝王“绿竹荫诸”的菟园之典,都同潇湘馆最点景的物“竹”有关,也算应题,为何被政老称“俗”呢?主要在于,这两个典故是文人看到“竹”最容易想到的典故,几乎已经是陈词滥调了,而由自我妙思所感知的此处景致之独特也自然不可见了。

    犯忌者,多是同政事人情相悖之意。这看似同雅俗无关,但所“雅”者,乃是寓于此间而得其遗世独立之精神;若不能意会禁忌之“度”,便是同时俗产生了冲突,难得独我之幽趣了。一犯在违制。如“蓼汀花淑”一景,有人拟出“秦人旧舍”,宝玉立即指出“背谬了”,桃花源之典故,本是讲“为避秦乱”而隐居的一村人,他们皆“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这无疑暗藏着对政治的不满。二犯在重名,“稻香村”最初有人题名“杏花村”获得众人赞赏,贾政却向众人道:“‘杏花村'固佳,只是犯了正名,村名直待请名方可。”三犯在“颓丧”。在蘅芜苑一处拟联,有人道:“麝兰芳霭科阳院,杜若香飘明月洲。”众人指出“斜阳”二字不妥,那人便引古诗“蘼芜满院泣斜阳”句,众人皆云:“颓丧,颓丧!”

    所谓“不中”,就是本来显然需要提及的点题景物,没有说准或者说满了,或者明明没有的景致,却在匾额和对联中生造出来。前者如怡虹院之处,有人提出“蕉鹤”,有人提“崇光泛彩”,宝玉就说“此处蕉棠两植,其意暗蓄‘红’‘绿’二字在内。若只说蕉,则棠无着落,若只说棠,蕉亦无着落”。后者如在蘅芜苑中清客们的“麝兰芳霭斜阳院,杜若香飘明月洲”“三程香风飘玉蕙,一庭明月照金兰”二联。说“不中”是“俗”,似乎也有些不妥,但是“俗”并不只针对文辞不美,还针对那些华美却不切景的辞藻。真正的“命名”乃是根据“此景”各种幽致深蕴而从生命经验中流露出来,而非为了炫耀自己的文学才华而生搬硬造出来的。

    从根本上讲,“不入俗”之难在于不能回到自我观照的世界中来,而只在“外部”的典故、概念和比拟中打转。在这一回中,尤其彰显宝玉才华的,或者说特别表露出“雅”的含义的,是连贾政也比较欣赏的“沁芳”桥之命名以及“蘅芷清芬”的对联。“沁芳”之名拟出后,贾政的态度是“拈须点头不语”,脂评“六字是严父大露悦容也”。宝玉在评价前人时已提出,“雅”虽要切景,但却不能太“实”,而是要“蕴藉含蓄”;而其“含蓄”处,却是一种真正的“实在”。之所以“含蓄”,乃在于命名不能是对眼前景致的一般描述或比拟,而要将自我的生命经验沉浸于作为整体的园中世界, 并前追古人之生命,将之也化入此刻自我的生命中来。

    所谓“无有一字入俗”,其实就是将自我作为存在者的“主人”去面对真实的世界,面对真实的此刻的显现。然而古今鲜有人可做到极致,又知这一“真实”是极难寻找的。这一回的叙事展现出,对真实的意义的寻找乃是基于对许多“不真”的表达的涤除与反省,在这种反省之后重新回归到本真的存在中来,回归到在此的自我中来,世界的“真”使从被遮蔽的俗套和成见中显露现身了。

    (摘编自李溪《以意造园,复以园造意:从<红楼梦>第十七回看文人园林》)

    材料二:

    中国古代园林是文人读书治学的场地、修身养性的乐土、结社雅集的处所和文学创作的基地。中国古代园林的文学书写种类多样,异彩纷呈。园林中的建筑题名、匾额、对联和刻石等或取材于著名诗文,或出自文人之手。文学史上众多美文意境与文学家的高雅情致,皆成为中国古代园林的造景依据。拙政园来源于陶渊明《归园田居》的“守拙归园田”;沧浪亭的“沧浪”二字取自屈原《渔父》中的典故,园中临水的“观鱼处”得名于《庄子》“观鱼于濠梁之上”;颐和园后山“看云起时”出自王维《终南别业》“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拙政园“留听阁”用李商隐《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兖》“留得枯荷听雨声”的诗意。园林中的对联、刻石对仗工整,寓意深远。留园五峰仙馆题有“雨后静观山意思,风前闲看月精神”,这与李白《独坐敬亭山》中“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有异曲同工之妙。园林散文、题园诗赋是古典文学与园林的另一种结合形式,如《阿房宫赋》《醉翁亭记》《岳阳楼记》等、都是流传千古的名篇。汤显祖笔下的“牡丹亭”和曹雪芹笔下“大观园”更是将中国园林的文学书写推向了高潮。

    (摘编自袁圆《<红楼梦>大观园看中国古代园林的文学书写》)

    材料三:

    说着,进入石洞来。只见佳木茏葱,奇花熌灼,一带清流,从花木深处曲折泻于石隙之下。再进数步,渐向北边,平坦宽豁,两边飞楼插空,雕甍绣槛,皆隐于山坳树杪之间。俯而视之,则清溪泻雪,石磴穿云,白石为栏,环抱池沿,石桥三港,兽面衔吐。桥上有亭。贾政与诸人上了亭子,倚栏坐了,因问:“诸公以何题此?”诸人都道:“当日欧阳公《醉翁亭记》有云:‘有亭翼然’,就名‘翼然’。”贾政笑道:“‘翼然’虽佳,但此亭压水而成,还须偏于水题方称。依我拙裁,欧阳公之‘泻出于两峰之间’,竟用他这一个‘泻’字。”有一客道:“是极,是极。‘泻玉’二字妙。”贾政拈髯寻思,因抬头见宝玉侍侧,便笑命他也拟一个来。

    宝玉听说,连忙回道:“老爷方才所议已是。但是如今追究了去,似乎当日欧阳公题酿泉用一‘泻’字,则妥,今日此泉若亦用‘泻’字,则觉不妥。况此处虽云省亲驻跸别墅,亦当入于应制之例,用此等字眼,亦觉粗陋不雅。求再拟较此蕴籍含蓄者。”贾政笑道:“诸公听此论若何?方才众人编新,你又说不如述古,如今我们述古,你又说粗陋不妥。你且说你的来我听。”宝玉道:“有用‘泻玉’二字,则莫若‘沁芳’二字,岂不新雅?”贾政拈髯点头不语。

    (节选自《红楼梦》第十七回)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红楼梦》第十七回中对大观园各处命名的品评鉴赏,依据的一个重要原则是雅俗之辨。 B、“稻香村”拟题“杏花村”获赞赏,贾政却认为不宜用“杏花村”这类已有实指的名字。 C、“淇水遗风”“睢园遗迹”被认定为“俗”,这两个典故是文人看到竹最容易想到的。 D、因为认识到园林命名的关键因素,张岱提出了“无有一字入俗”的园林命名的最高标准。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蘅芜苑处宝玉化用旧联拟对“吟成豆蔻诗犹艳,睡足荼蘼梦亦香”是为了证明“编新不如述 旧”的观点。 B、园林中匾额和对联为了追求文辞华美,从而生造出此地没有的景致,这不应该归于“俗”的命名方式。 C、《红楼梦》第十七回中关于匾额和对联命名的记述,展现了园林命名是如何在一种细致的审思及 体悟中诞生的过程。 D、颐和园后山“看云起时”因为出自王维“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诗句,会引起游人“不 中”的感受。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属于“中国园林的文学书写”的一项是(   )
    A、古典园林中洞门有种“穿越”性,“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与古人造 园反复借用的“桃花源”意境有关。 B、未来的园林设计建造者,要想提高园林艺术的理论水平,必须广泛地阅读中国古典园林文学,站在更高层次上来鸟瞰园林艺术自身。 C、宋代司马光定制过一套古代衣冠,“人独乐园,则衣之”,表达对董仲舒、陶渊明、王子默,白居易等七位先贤的敬慕。 D、“园林文学”是园林类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掌握园林文学的基本知识对于培养园林类 专业学生的文学素养起着重要的作用。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第一自然段的论证思路。
    (5)、《红楼梦》第十七回中,桥上亭的拟名先是“翼然”,后改拟为“泻玉”,最后改拟为“沁芳”。 请结合材料观点,谈谈你对此的理解。
  • 2. 现代文阅读Ⅱ,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永别了,武器(节选)①

    美·海明威

    没人说话。大家只希望快点过桥,心里就是这么个念头。我们快过去了。木桥的那一头,两边站有一些军官和宪兵,打着手电筒。我看见他们被地平线衬托出的身影。我们走近他们时,我看见有个军官用手指指队伍中的一个人。一名宪兵走进行列,抓住那人的胳膊,拖了出去。宪兵强迫他离开大路。我们快走到军官们的正对面了。他们正仔细察看着行列中的每一个人,有时交谈一声, 跨前几步,打手电筒照照一个人的脸。我们刚要走到正对面时,他们又抓去了一个人。我看见那人。 是个中校。人家用手电筒照他时,我看见他袖管上有两颗星。他头发灰白,长得又矮又胖。宪兵把他拖到那一排检查行人的军官后面。当我走到那一排军官跟前时,我看到有一两个军官正盯着我。其中有一位指着我,对宪兵说了一声。我看见那宪兵跑过来,挤过队伍的边沿来找我,接着我感到 被他抓住了我的衣领。

    “你要干什么?”我说。一拳打到他脸上去。我看见那帽子底下的脸,上翘的小胡子,血从他面频上淌下来。又有一个宪兵朝我们俩冲过来。“你要干什么?”我说。他不回答。他正在寻找机会揪住我。我伸手到背后去解手枪。

    “你难道不懂不能碰军官的规矩吗?”

    另一个从我身后抓住我,把我的手臂朝上扭,扭得几乎脱了臼。我跟他一起转过身,第一个宪 兵狠狠抓住了我的脖子。我踢他的胫骨,用我的左膝撞他的胯部。

    “他再抵抗就开枪,”我听见有人在说。

    “你们是什么人?”

    “战场宪兵,”另外一位军官说。

    “押他到后面那些人那儿去,”第一个军官说。他们押着我绕到这排军官的后边,走往公路下边临河的田野,那儿有一堆人。我们朝那堆人走去时,有人开了几枪。我看见步枪射击的闪光,然后是啪啪的枪声。我们走到那堆人旁边。那边站有四名军官,他们面前站着一个人,一边一个宪兵守着。有一小组人由宪兵看守着。审问者的旁边站着四名宪兵,人人挂着卡宾枪。这些宪兵都是那种戴宽边帽的家伙。押我去的那两个把我推进这等待审问的人群中。我看看那个正在受审问的人。他就是方才从撤退行列中给拖出来的那个灰头发的中校,胖胖的小个子。审问者冷静能干,威风凛凛,操人家生死大权的意大利人大致是这个模样,因为他们光枪毙人家,没有人家枪毙他们的危险。

    “你属于哪一旅的?”

    他告诉了他们。

    “哪一团?”

    他又说了。

    “为什么不跟你那一团人在一起?”

    他把原因说了出来。

    “你不知道军官必须和他的部队在一起的规矩吗?”

    他知道的。

    问话到此为止。另外一个军官开口了。

    “就是你们这种人,放野蛮人进来糟蹋祖国神圣的国土。”

    “对不起,我不懂你的话,”中校说。

    “就是因为有像你这样的叛逆行为,我们才丧失了胜利的果实。”

    “你们经历过撤退没有?”中校问。

    “意大利永远不撤退。”

    我们站在雨中,听着这番话。我们正面对着那些军官,犯人站在他们跟前,稍为靠近我们这边 一点。

    “要枪毙我的话,”中校说,“就请便吧,不必多问。这种问法是愚蠢的。”他划了一个十字。

    那些军官会商了一下。其中一个在一本拍纸簿上写了些什么。

    “擅离部队,明令枪决,”他宣读。

    两个宪兵押着中校到河岸边去。中校在雨中走着,是个没戴军帽的老头儿,一边一个宪兵。我没看他们枪毙他,但是我听见了枪声。现在他们在审问另外一个人了。也是一个与他原来的部队失散了的军官。他们不让他分辩。他们从拍纸簿上宣读判决词时,他哭了,他们把他带到河边去时,他一路大哭大喊,而当人家枪决他时,另外一个人又在受审问了。我不知道要怎样做,是等待人家来审问呢,还是趁早拔脚逃走。我显然是个披着意军军装的德国人。我看得出他们脑子里是怎样想的:不过还要先假定他们是有脑子,并且这脑子是管用的。他们都是些年轻小伙子,正在拯救祖国。第二军正在塔利亚门托河后边整编补充。他们在处决凡是跟原来部队离散了的少校和校以上的军官。 此外,他们对于披着意军的德国煽动者,也是从速就地枪决了事。他到这时,凡是他们问过话的都被枪决了。审问者们本身全没危险,所以处理起生死问题来利索超脱,坚持严峻的军法。他们现在 在审问一个在前线带一团兵的上校。他们又从撤退行列中抓来了三个军官。

    我瞧瞧宪兵们。他们正在打量那些新抓来的。其余的宪兵则在看着那个上校。我身子往下一蹲, 同时劈开左右两人,低着头往河边直跑。我在河沿上绊了一下,哗的一声掉进河里。河水很冷,我可竭力躲在水下不上来。虽然感觉到河里的急流在卷着我,我还是躲在下面,自以为再也不会上来了。我一冒出水面,便吸一口气,连忙又躲下去。潜伏在水里并不难,因为我有一身衣服和靴子。我第二次冒出水面时,看见前头有一根木头,就游过去,一手抓住它。我把头缩在木头后边,连看都不敢往上边看。我不想看岸上。我逃跑时和第一次冒出水面时,他们都开枪。我快冒出水面时就听见枪声。现在却没人打枪。那根木头顺着水流转,我用一只手握着它。我看看岸上。河岸好像在很快地溜过去。河中木头很多。河水很冷。我随波逐流,从一个小岛垂在水面上的枝条下淌过去。 我双手抱住那根木头,由它把我顺流漂去。现在已看不见河岸了。

    (本节选有删减)

    文本二

    “隐秀”是我国南北朝著名文学评论家刘勰在《文心雕龙》里提出的一条重要的贯穿我国古代文学作品的创作规律,反映了文学作品的一种美学追求。“隐也者,文外之重旨者也;秀也者,篇中之独拔者也。”从创作构思和表现手法上看,尽可能做到“辞约而旨丰”。在文学作品中,“隐”与“秀”是相辅相成的,一个求诸文外(大量的潜台词),一个求诸文内(讲究遣词造句的功力),它们共同塑造了作品的美学效果,产生耐人寻味的艺术意境。1932年,海明威在短篇小说《死在午后》中,第一次把文学创作比作漂浮在大洋上的冰山:“冰山运动之所以雄伟壮观,是因为它只有 八分之一露在水面上。”海明威解释道:如果一个散文家对于他想写的东西心里很有数,那他可能省略他所知道的东西,而读者呢,只要作家写得真实,会强烈地感觉到他所省略的地方,好像作者写出来了似的。海明威所谓的“省略”,其实就是一种“隐”的手法,主张水面下的“八分之七”应该留给读者去想像。对海明威而言,“隐”就是潜伏在水里的“秘响傍通”的八分之七,“秀” 则是露出水面的精警别透的“八分之一”。

    注:①《永别了,武器》讲述美国青年弗瑞德里克·亨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期志愿参加红十字会驾驶救护车,在意大利北部战线抢救伤员。在一次执行任务时,亨利被炮弹击中受伤,在米兰医院养伤期间得到了英国籍护士凯瑟琳的悉心护理,两人陷入了热恋。亨利伤愈后重返前线,随意大利部队撤退时目睹战争的种种残酷景象,毅然脱离部队,和凯瑟琳会合后逃往瑞士。结果凯瑟琳在难产中死去。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主题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就请便吧,不必多问。这种问法是愚蠢的。”表明士兵们早已厌倦了战争。 B、亨利本人目睹了战争的恐怖、混乱和残酷无情,被战争击垮,所以跳河逃跑了。在战争面前,他是胆小懦弱的,不想为战争事业和荣誉做出牺牲,是对这个充满血腥的荒诞世界的无声反抗:他也是勇敢的,在受到死亡威胁的时刻,他挣脱出来了,从此告别战争。 C、本文整体基调为忧伤低沉,其中多描写了雨,且多为阴雨,不断重复出现的“雨天”是灾难、 不幸的象征,成为一种不祥的阴云笼罩全篇。 D、主人公亨利呈现出一种迷惘的精神境遇与彷徨无助的心理状态。作者通过描述人物的悲惨经 历、痛苦与孤独,表达了对战争的谴责与反思。
    (2)、下列对小说相关艺术手法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永别了,武器》原名为A Farewell to Arms,“ams”一词一语双关:它既有“武器”的意思,意指“战争”;又有怀抱的意思,意指“爱情”。汉语中找不到一个对应的双关语,现在人们倾向于译成《永别了,武器》,虽意犹未尽,却突出了反战的主题。 B、本文运用第一人称叙述方式,属于“当事人”类型。文中的“我”既是作品的聚焦者,又是作品的主人公、故事的中心人物,所描写的主要对象是“我”,所着意刻画的人物形象也是“我”。 C、作者创作风格独特。摒弃繁词丽句,表现人物情绪只用简练含蓄的“电文式”对话描写和简 短而真切的内心独白,托讽于有意无意之间。 D、本文运用了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亨利的成功逃脱离不开河流的掩护,正是因为河流的涤荡作用,使得跳入水中的亨利彻底清醒,“河流”暗示着罪孽的结束,象征洗去一身征尘的重生。
    (3)、请简述本文使用第一人称的叙述手法的作用。
    (4)、从美学效果看,海明威的“冰山”原则与刘勰的“隐秀”观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请结合文本举例 分析《永别了,武器》的“隐秀”之表现及其美学效果。

二、古代诗文阅读

  • 3. 文言文阅读,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孝文皇帝初立,闻河南守吴公治平为天下第一,故与李斯同邑而尝学事焉,乃征为廷尉。廷尉乃.言贾生年少,颇通诸子百家之书。文帝召以为博士。是时贾生年二十余,最为少。每诏令议下,诸老先生不能言,贾生尽为之对,人人各如其意所欲出。诸生于是乃以为能不及也。孝文帝说.之,超迁,一岁中至太中大夫。

    贾生以为汉兴至孝文二十余年,天下和洽,而固当改正朔,易服色,法制度,定官名,兴礼乐,乃悉草具其事仪法,色尚黄,数用五,为官名,悉更秦之法。孝文帝初即位,谦让未遑也。诸律令所更定,及列侯悉就国,其说皆自贾生发之。于是天子议以为贾生任公卿之位。绛、灌、东阳侯、冯敬之.属尽害之,乃短贾生曰:“洛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于是天子后亦疏.之,不用其议,乃以贾生为长沙王太傅。

    贾生既辞往行,及渡湘水,为赋以吊.屈原。为长沙王太傅三年,后岁余,贾生征见。孝文帝方

     
    受釐 , 坐宣室。上因.感鬼神事,而问鬼神之本。贾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状。至夜半,文帝前席。既罢,曰:“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居顷之,拜贾生为梁怀王太傅。梁怀王,文帝之少子,爱,而好书,故令贾生傅之。

    文帝复封淮南厉王子四人皆为列侯。贾生谏,以为患.之兴自此起矣。贾生数上疏,言诸侯或连数郡,非古之制,可稍削之。文帝不听。居数年,怀王骑,堕马而死,无后。贾生自伤为傅无状,哭泣岁余,亦死。贾生之死时年三十三矣。

    (节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有删改)

    注释:①汉制祭天地五畤,皇帝派人祭祀或郡国祭祀后,皆以祭馀之肉归致皇帝,以示受福,叫受厘。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 B、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 C、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 D、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
    (2)、下列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于是天子后亦疏.之:疏远。 B、孝文帝说.之:劝说。 C、为赋以吊.屈原:凭吊。 D、以为患.之兴自此起矣:祸患。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贾谊答复询问,重新得到重用。文帝询问鬼神之事,对贾谊的回答很满意,于是任命他为自 己钟爱的小儿子梁怀王的太傅,又表示自己也比不上贾谊。 B、贾谊热心政事,遭到权要忌恨。他认为汉朝建立二十余年,政通人和,应当全盘改变秦朝法令,因此触及权贵利益,受到诋毁,文帝后来也疏远了他。 C、贾谊初入仕途,展现非凡才能。他受到廷尉推荐而入仕,当时年仅二十余岁,却让诸生自觉不如,不久得到文帝越级提拔,一年之间就当上太中大夫。 D、贾谊劝止封侯,文帝未予采纳。文帝封淮南厉王四个儿子为侯,贾谊认为祸患将自此兴起;数年之后,梁怀王堕马死,贾谊觉得未能尽责,悲泣而死。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乃短贾生曰:“洛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

    ②贾生数上疏,言诸侯或连数郡,非古之制,可稍削之。

    (5)、刘向认为贾谊“为庸臣所害,甚可悼痛”,班固认为贾谊“亦天年早终,虽不至公卿,未为不遇也”。两人的看法都有一定的道刘向的合理之处是,贾谊受到了绛侯、灌婴等权臣的理,请你根据材料说说他们看法的合理之处。
  • 4. 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柴侍御 送高三之桂林

    王昌龄 王昌龄

    沅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 留君夜饮对潇湘,从此归舟客梦长。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岭上梅花侵雪暗,归时还拂桂花香。

    (1)、下面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昌龄的这两首诗有一些共同特点,比如从体裁看都是七绝,从题材看都是送别诗。 B、唐诗善用意象来寓含情感,如前诗“明月”和后诗“归舟”均为写离别的常用意象。 C、后诗中,诗人因内心伤感,所以面对眼前亮丽的“梅花”和“雪”,也觉得黯淡无光。 D、前诗“沅水通波”和“青山一道”之语,写离别时的环境,给人以山长水远的感受。
    (2)、这两首诗抒发的感情有何不同?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 5. 名篇名句默写,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唐太宗李世民曾说“以人为鉴,以明得失”,由此可以想到《论语·里仁》

    。”

    (2)、李白在《将进酒》中用“”和“”分别表达了对荣华富贵的蔑视和对怀才不遇的感伤。
    (3)、贾谊《过秦论》中“”和“”两 句,概括了秦始皇派遣大将蒙恬北逐匈奴获胜后,匈奴长时间不敢南下进击中原之事。

三、语言文字运用

  • 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微型小说大都篇幅短小,但要求结构完整,有一气呵成之感。一部作品开头和中段精彩,如果结尾贫弱,就成了  , 令人扼腕。莫伯桑的《项链》的结尾,就有着  的艺术效果。当那个为图一时虚荣,弄丢了项链而付出10年劳苦的玛蒂尔德,听到项链的主人说:“哎哟,我可怜的玛蒂尔德!我那串是假的呀,顶多也就值上500法郎……”读者无须沿着故事再往下联想,只要掉过头来回味整个故事,去体会可怜的玛蒂尔德种种偿还债务的艰辛,而对每一个细节的回味都会加深对故事结尾的深入感受。这样,小说在最后一刻把读者放到故事和思想的核心中去,读者才能感到意蕴无穷,余味不已。虽然不是所有好的小说都必定有一个精彩的结尾,但长着一个令  的尾巴的小说,必定是一篇好小说。

    (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3)、三段论是人类最基本的逻辑推理方法,包括大前提、小前提和结论三个部分的推理。

    例如:大前提:凡绿色植物都含有叶绿素。

    小前提:菠菜是绿色植物。

    结论:菠菜含有叶绿素。

    请参照以上示例,根据语段内容,补写下面三段论的大前提和小前提。

    大前提:

    小前提:

    结论:所以《项链》是篇好小说。

  • 7. 语言文字运用Ⅱ,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槟榔是我国四大南药之一,传统医学认为,槟榔具有“杀虫,破积,降气行滞,行水化湿”的功效。汉武帝曾指定南越将槟榔作为贡品进贡。唐代著名诗人李白也写下了“何时黄金盘.,一斛荐槟榔”的诗句。但槟榔在作为药用和零食被一些人喜爱的同时,_______________。具体内容如下:

    一是损害牙齿:槟榔比较坚硬,质地较韧,咀嚼槟榔一般会磨耗牙齿,严重时可能会导致牙齿 提前掉落。

    二是_______________:槟榔中含有一定的槟榔素,这种物质具有潜在的致癌性,严重时可能会导致口腔癌。

    三是_______________。槟榔中含有槟榔碱,可能会对人体的味觉神经造成损伤,并且咀嚼槟 榔容易导致唾液分泌减少,影响消化功能,槟榔渣容易刺激胃壁,严重时可能会导致胃穿孔。

    (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8个字。
    (2)、下列选项中,加点的词语和文中“黄金盘”所用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B、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C、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D、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四、写作

  • 8.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今年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说,“70后、80后、90后、00后,它们走出去看世界之前,中国已经可以平视这个世界了,也不像我们当年那么‘土’了”,这一席话,引起了广泛的共鸣,为什么国人会一下子被“平视世界”四个字打动呢?

    材料二:无独有偶,作家杨绛也曾对“平视”二字有过一段趣谈,她说:“无论人生上到哪一层台阶,阶下有人在仰望你,阶上亦有人在俯视你。你抬头自卑,低头自得,唯有平视,才能看见真正的自己。”

    阅读以上两段材料,你有什么感悟与思考呢?作为新时代的青少年,你应如何审视自己、看待世界呢?请结合材料,展开思考,联系现实,写一篇800字作文。要求:开篇规范,观点鲜明,论证支点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