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部分名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语文开学检测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3-03-10 类型:开学考试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材料一

    鲁迅在历史与未来之间执着于现在,主要体现为深刻的忧患意识和批判精神。这种忧患意识和批判精神继承了中国儒家思想流脉中的士大夫济世精神,这是毋庸置疑的事实。但是如果仅仅停留于这一层面的理解,就等于将鲁迅独异的思想与先锋的意识和传统精神混淆起来,如此鲁迅也就与传统士大夫并无二致,“鲁迅文化”也就不成其为“鲁迅文化”了。

    鲁迅的思想来源和思想属性是与传统迥异的,也是与众不同的。他不像晚明时期李贽及公安派诸人那样,凭借原儒思想及生命力量在传统中反传统,而是以一种个性主义与人道主义来批判封建传统文化及其营造的“庸众”。但是,这并不影响鲁迅对于中国思想文化和社会发展所做出的巨大贡献。相反,这种贡献是独一无二、极其宝贵的。推动社会前进的有两种力量:肯定的力量与否定的力量。肯定是对于社会善行的歌唱,否定是对社会恶行的批判,这两种力量都是正能量。我们都认为鲁迅终生的使命是破坏与批判,其实不破不立,这本身就是一种建设。对假恶丑的批判本身就表明对真善美理想的坚守。

    鲁迅的文化批判主要是来自于他对真善美的社会的追求,甚至表现出一种理想主义价值追求。最彻底的悲观主义者往往是最高的理想主义者,因为每遇一事一人便用这理想主义的标准去衡量,便每每大觉失望,于是便成为了悲观主义者。鲁迅的悲观和绝望的反抗就表明了这种最高的人生理想、政治理想、社会理想和文化理想。鲁迅的真实让恶人作恶变得困难,特别是让伪善者暴露出恶的本质。

    对于现实的认识程度决定着未来的正确程度,鲁迅的许多思想整整超前了一个世纪,其昔日所指正是今日所在。他一生中提出了许多攸关民族、社会和文化发展的重大命题,这些命题不只是指向当下的,也是指向未来的,成为了“中华民族新文化”的宝贵资源。有的命题我们理解了也实现了,有的命题我们理解了但是并没有实现,有的命题我们不仅没有实现甚至也没有理解。这不只是由于鲁迅思想的深刻与超前,也是由于我们与鲁迅思想存在的时差与异质。

    鲁迅是常读常新的,他已经成为一个世纪性和世界性的话题,我们花费了半个多世纪的时光阅读鲁迅,理解鲁迅。当我们如梦初醒理解了某个思想难题时,发现鲁迅早已站在那里,静静地接受我们的敬意。千年历史,百年风云,在跌宕起伏的文化演进中,我们庆幸有过鲁迅。鲁迅思想的超前和深刻作为中国文化发展的一种精神资源,应该值得我们百倍的珍惜,让鲁迅活在当下。

    (摘自张福贵《“五四”新文化方向与鲁迅思想的精神指向》)

    材料二

    “欧西”(西方)的哪些东西是不合中国国情的?当时鲁迅主要讲了两条,一是只追求物质文明,不重视精神境界的提高:“诸凡事物,无不质化,灵明日以亏损,旨趣流于中庸……物欲来蔽,社会憔悴,进步以停,于是一切诈伪罪恶,蔑弗乘之而萌,使灵性之光,愈益就于黯淡。”二是西方的选举政治。鲁迅认为那种民主并不高明,“见于西方者不得已,横取而施之中国则非也”;而所谓议会则无非是“将事权言议,悉归奔走干进之徒,或至愚屯之富人,否亦善垄断之市侩,特以自长营膰,当列其班,况复掩自利之恶名,以福群之令誉”。这些想法很能体现青年鲁迅对中国历史进程的深刻思考。

    当然鲁迅当时还没有来得及对他心目中的“新宗”和“人国”提出更具体的意见,因而不免有些空想的色彩,但他否定了“言非同西方之理弗道,事非合西方之术弗行”的流行思潮,是无比深刻的。中国历史后来的发展充分证明了鲁迅这一思想的预见性和深刻性。

    鲁迅强调中国应当走自己的路,要建立有中国特色的新社会,并且惟其如此,就要广泛吸收外来文化的营养。鲁迅翻译了大量的外国作品,又一向强调采用“硬译”的方法,严防思想走样,产生误解。鲁迅赞成将外国的可用的思想中国化,但这种“化”绝不是一个译者就能完成的,而应当在充分研究深入思考之后,在从事了大量的实践之后。洋为中用需要一个过程,不能指望立竿见影,译者只要译得准确、以供大家参考就好。这也正表现了一种文化自信,不管是什么东西,我们都能消化。

    (摘自顾农《鲁迅的文化自信——兼谈五四文学精神》)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鲁迅受中国儒家思想流脉中士大夫济世精神影响,因而在历史与未来之间执着于现在,具有深刻的忧患意识和批判精神。 B、鲁迅对中国思想文化和社会发展所做出的巨大贡献在于,终其一生对社会恶行进行批判,成为推动社会前进的正能量。 C、鲁迅提出了许多攸关民族、社会和文化发展的重大命题,有的命题我们没有实现也没有理解,一个原因是鲁迅思想超前。 D、鲁迅否定了言必称西方的流行思潮,认为西方有些东西不合中国国情,如西方对物质文明的追求和对选举政治的崇拜。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鲁迅与传统士大夫有着很大区别,我们应准确理解鲁迅独异的思想与先锋的意识,不能将其与传统精神混为一谈。 B、鲁迅屡屡对社会失望,但他对社会的悲观和绝望的反抗,让伪善者暴露出恶的本质,表现出理想主义价值追求。 C、鲁迅主张翻译外国作品应采用“硬译”的方法,因为外国作品是供大家参考的,要译得准确,防止思想走样。 D、鲁迅思想的超前和深刻是中国文化发展的一种精神资源,只要不断研读鲁迅,中国文化就能不断向前发展。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A、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故乡》) B、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拿来主义》) C、每一新的事物进来,起初虽然排斥,但看到有些可靠,就自然会改变。(《补白》) D、惟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惟有它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学界的三魂》)
    (4)、请对材料一的论证思路进行简要分析。
    (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请结合材料二,并联系此证实鲁迅思想的超前性。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王愿坚

    夜,漆黑。远处传来阵阵枪声。

    已经是3月末的天气了,可在这黔北山区,深夜里还是很凉的。冷风不停地钻进窗棂,灌到屋里来。

    勤务员小韦冷不丁打了个寒噤,醒了。他觉着肩上沉甸甸的,原来不知什么时候有人把那床旧夹被披在他的身上了。他紧握着夹被先向墙角瞥了一眼,看见那块用砖头支起的门板上,毯子还是整整齐齐地铺在那里。再向桌边望望,只见首长依然坐在那里,对着桌上的地图看着,不时抬起头凝神思索,然后用铅笔在图上画上点儿什么。

    小韦坐在竹凳上,双手托着下巴,静静地注视着首长。他看见,这张轮廓鲜明的脸上,眉毛还是那么浓,嘴唇和颔下的髭须还是那么密,可是两颊却明显地消瘦了,就连衣领也宽出了许多。在遵义开过会以后,发这件军衣的时候,本来穿着是正好的嘛。

    “嗯,嗯。”首长朝小韦微微一笑,又俯身看图了。

    “看,看,”小韦本来想好了话,要劝首长几句的,可话一出口,却变成了埋怨,“一张地图,老是看,也不睡会儿。”

    首长抬起头,看着小韦,亲切地说:“你来看,看那里。”他手向枪声响着的远处一指,“我们的红军战士们在干什么?”

    小韦向黑夜瞥了一眼:“打仗呗!”

    “你再看,”首长站起身,揽着小韦的肩膀,走向窗前,指着不远处一个窗口透出的灯光,“那是什么地方?”

    “我知道。”小韦答道。就是水塘边上那所泥墙草屋,他曾经摸黑去送过一趟信。“毛主席在那里工作呢。”

    “是啊!可你倒要我休息。”首长目不转睛地望着灯光,好一会儿,才深情地说道,“长征的路,有千里万里,我们要把每一步都走好,走出胜利来!”

    听着首长的话,小韦觉得心里一亮;可又觉得首长并没有回答他现在考虑的问题。于是又向那空空的床铺瞥了一眼,回到小竹凳上坐下,轻轻地抓起一把碎稻草,填进那床夹被里去。天这么凉,从江西带出来的那床旧毯子太薄了,又磨出了好几个窟窿;要是今晚首长能多少睡一会儿,那么,在毯子上边压上这么一床“草被”,就可以暖和点儿了。

    碎稻草填完了,小韦正兴冲冲地理着针线,忽听桌子上“吧嗒”响了一声。他扭头看去,只见首长依然端坐在那里,右手还是握笔的姿势,铅笔却掉到了桌子上;左手握着的蜡烛,不知什么时候倾斜了。

    “他睡着了……他,太累啦!”小韦眼眶子一阵发酸。自从长征开始,他被调到首长身边工作,这样的情景他见过不是一回了。

    他托着下巴,定睛看着首长。一分钟,又一分钟……首长——这个把自己的生命和精力一点一点挤出来,献给了革命战争,献给了共产主义事业的人,还是那样端端正正地坐着,但是小韦的心头却轻松多了。他高兴地想道:“睡吧,哪怕就这么坐着睡一会儿也好哇!”

    突然,门外传来了脚步声。小韦吃了一惊,慌忙扑向门边,可是已经迟了。门开了,军委卢参谋走进来。他急匆匆地敬过礼,走向桌边。

    首长一怔,抬起了头,问道:“你来啦?什么事?”

    卢参谋把一份电话记录递过去。首长接过了文件,默默地看了看,捏着文件的手慢慢地搁在地图上。

    为了不打扰首长思索,卢参谋来到小韦身边。他用铅笔敲了一下小勤务员的鼻子,奇怪地问:“你这孩子,怎么啦?看这嘴噘得能挂住个油瓶……”

    “这风……”小韦扭头擦了擦眼睛,声音哽咽,“你呀,来得真不是时候……我,我刚刚给他偷来了几分钟,又叫你给抢走了……”

    说话声惊动了首长。他轻轻咳嗽了一声。

    卢参谋走到桌边,俯身低叫道:“周副主席!”

    “嗯。”周副主席漫应着,转过脸来,招呼卢参谋坐下。

    卢参谋简要地报告了情况:先头部队根据军委的命令,利用这漆黑的夜,胜利突过了乌江。关于下一步的行动,部队有几个问题向军委、向周恩来副主席请示。

    周副主席伸开双手,重重地在脸上搓了两把。他把文件放在面前,读完了,略微想了想,然后向卢参谋说道:“部队过江以后,继续按照军委的部署,向东南方向前进!”他指着地图,“就在这一带,寻求新的时机!……”

    “是。”卢参谋转身要走。周副主席又叫住了他:“行军序列要安排好,尽量让暂时不行动的部队休息,多睡一会儿也是好的。”

    小韦送卢参谋走出门去。在门口,卢参谋低声嘱咐道:“看见了没有?首长眼睛都熬红了。你可要提醒他注意休息啊!”

    小韦委屈地点了点头:“谁说不是呢!他还是在过赤水河的时候,站在河边靠着马鞍子打了个盹,到现在,整整三天三夜没合眼啦……”

    听到背后的脚步声,小韦把话停住了。他望着向门边走来的首长,看出了什么,慌忙指着门外,提醒地说:“看,天这么黑……”

    “黑夜?好哇!”周副主席也看出了小韦的意思,笑着把话接过来,“我们就是要在这样的黑夜里,行军,打仗。走好了,打赢了,胜利的明天就是我们的啦!”他亲切地抚摩小韦,却又略带责备地说,“你这个同志呀,刚才卢参谋来了,怎么不叫我一声?”

    小韦噘起了嘴:“你,你老是不肯休息……”他说不下去了,泪水忽地涌了出来。

    “嘿,看你……”周副主席扬起衣袖,给小韦揩着眼睛,“这孩子!你今年才十五岁,对不对?”

    这跟年龄有什么关系?小韦点点头,不解地望着首长。

    “等你再长大一些,你就会了解我们了;你就会明白:应该这样做!”周副主席把话略停了停,像是让这年轻人嚼一嚼话的味道,然后,又指着门外,充满感情地说:“想一想,在全中国,还有全世界,有多少劳苦的人,有多少像你这样的孩子,他们的生活还像这黑夜一样黑、一样冷啊!我们共产党,我们红军就是要加倍地工作,工作,让他们看到太阳,得到解放。”

    小韦深情地看着周副主席。他觉得,这个极度疲劳又浑身是劲的人,仿佛全身都发着光。这光,照暖了,也照亮了他这个少年红军战士。

    就在这一瞬间,一个巨大的问题,一下子闯进了这个小红军的心:每个人都有同样多的时间,每个人都有醒着和睡着的时候,可是,一个红军战士究竟应该怎样利用这一切,去正确地对待生活和坚持战斗?

    他长了十五岁,想到这个人生的大问题,还是第一次。

    他霍地转过身,摘下墙上的驳壳枪,一下子背到了身上,大步来到周副主席身边。

    周副主席满意地点了点头,又扬起手掌,在脸上搓了搓,随即拍了拍小韦的肩膀:“走吧,到前边看看去!”小韦没有再说什么。他扭回头,又看了看墙角里那张门板,伸手抓起那床“草被”,用劲一抖,把里面的碎草倒掉,把夹被轻轻地披到周副主席的肩上。然后,紧跟在首长后面,一弓身,钻进黑暗里去了。夜,漆黑。枪声更紧了。

    (选自《王愿坚文集》,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遵义会议后,红军的条件仍然艰苦,但是在毛主席、周副主席等领导的指挥下,红军先头部队利用黑夜,胜利突过了乌江。 B、勤务员小韦虽然只有十五岁,但是服务很尽心,这天晚上他最大的愿望是希望周副主席好好睡一觉,为此他甚至有埋怨。 C、小韦从开始劝周副主席休息到最后“没有再说什么”,说明他已理解周副主席的精神世界,成长为一个思想成熟的革命战士。 D、卢参谋的到来,说明这个夜晚的不平静;卢参谋临走时对小韦的低声嘱咐,有对周副主席的关心,也反映出小韦的委屈。
    (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在人物称谓上有瑕疵,先称“首长”,后称“周副主席”,小说中不同人物对某人的称谓可以不同,作者叙述时则不宜变动。 B、“看这嘴噘得能挂住个油瓶”运用比喻手法,既反映出卢参谋说活风趣,也表现了小韦对首长因卢参谋的到来而没有睡好的忧虑。 C、小说结尾的“枪声更紧了”照应开头“远处传来阵阵枪声”,既渲染了战斗的紧张氛围,也使结构严谨,增强了小说的艺术感染力。 D、小说不重细节描写,而是着力表现红军长征途中条件的艰苦,环境的恶劣,红军指挥员、战斗员、勤务员的精神状态及革命精神。
    (3)、小说中的周副主席这一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4)、小说多处写到“夜”“黑夜”,有哪些作用?请谈谈你的理解。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 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子贡曰:“夫子之文章,可得闻也。夫子言天道与性命,弗可得闻也已。”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竭我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蔑由也已。”达巷党人曰:“大哉孔子,博学而无所成名。”子闻之曰:“我何执?执御乎?执射乎?我执矣。”牢曰:“子云‘不试,故艺’。”

    鲁哀公十四年春,狩大野。叔孙氏车子鉏商获兽,以为不祥。仲尼视之,曰:“麟也。”取之。曰:“河不出图,洛不出书,吾已矣夫!”颜渊死,孔子曰:“天丧予!”及西狩见麟,曰:“吾道穷矣!”喟然叹曰:“莫知我夫!”子贡曰:“何为莫知子?”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

    “不降其志,不辱其身,伯夷、叔齐乎!”谓“柳下惠、少连降志辱身矣”。谓“虞仲、夷逸隐居放言,行中清,废中权”。“我则异于是,无可无不可。”

    子曰弗乎弗乎君子病没世而名不称焉吾道不行矣吾何以自见于后世哉乃因史记作春秋上至隐公下讫哀公十四年十二公据鲁,亲周,故殷,运之三代。约其文辞而指博。故吴楚之君自称王,而《春秋》贬之曰“子”;践土之会实召周天子,而《春秋》讳之曰“天王狩于河阳”:推此类以当世。贬损之义,后有王者而开之。《春秋》之义行,则天下乱臣贼子惧焉。

    孔子在位听讼,文辞有可与人共者,弗独有也。至于为《春秋》,笔则笔,削则削,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辞。弟子受《春秋》,孔子曰:“后世知丘者以《春秋》,而罪丘者亦以《春秋》。”

    (节选自《史记·孔子世家》)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子曰/弗乎弗乎/君子病/没世而名不称焉/吾道不行矣/吾何以自见于后世哉/乃因史记作春秋/上至隐公/下讫哀公十四年/十二公/ B、子曰/弗乎弗乎/君子病没世而名不称焉/吾道不行矣/吾何以自见于后世哉/乃因史记作春秋/上至隐公下讫哀公/十四年/十二公/ C、子曰/弗乎弗乎/君子病没世而名不称焉/吾道不行矣/吾何以自见于后世哉/乃因史记作春秋/上至隐公/下讫哀公十四年/十二公/ D、子曰/弗乎弗乎/君子病/没世而名不称焉/吾道不行矣/吾何以自见于后世哉/乃因史记作春秋/上至隐公下讫哀公/十四年/十二公/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既竭我才”与“既克,公问其故”(《曹刿论战》)两句中的“既”字含义相同。 B、“我执御矣”与“振长策而御宇内”(《过秦论》)两句中的“御”字含义相同。 C、“推此类以绳当世”与“木受绳则直”(《劝学》)两句中的“绳”字含义不同。 D、“王者举而开之”与“杀人如不能举”《鸿门宴》)两句中的“举”字含义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对当时的礼乐制度和天道性命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不仅受到子贡、颜渊等学生的敬仰,也被达巷地方的人称道。 B、孔子学识渊博,有人获得一只野兽,认为不吉祥,孔子一看就知道是瑞兽麒麟,并由见到麒麟发出“吾道穷矣”的感叹。 C、孔子臧否人物,观点鲜明,他赞扬伯夷、叔齐,批评柳下惠、少连,认为虞仲、夷逸清高纯洁,能够灵活弃官应变。 D、孔子根据史官的记载编写了《春秋》,尊奉周王室为正统,贬斥了自行称王的吴国、楚国的国君,因此受到后人批评。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

    ②至于为《春秋》,笔则笔,削则削,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辞。

    (5)、孔子编写《春秋》的目的是什么?请根据文意简要概括。
  • 4.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关山月

    李白

    明月出天山 , 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色,思归多苦颜。

    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注释】①关山月:乐府《横吹曲》调名。《乐府古题要解》:“关山月,伤离别也。”②天山:指甘肃西北部的今祁连山。③白登,山名,在今山西大同县东,匈奴曾围困刘邦于此。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四句紧扣诗歌的标题,通过关、山、月、风等典型意象,描绘了一幅长风万里、云海苍茫的辽阔的边塞图景。 B、中间四句描写的对象由边塞过渡到战争,由战争过渡到征戍者,承上启下,化用白登山的典故,表现战争的残酷。 C、后四句写征人望边地而思念家乡。“望边色”三字把上面那幅万里边塞图和征战的景象,跟“戍客”紧紧联系起来了。 D、本诗如同一幅边塞图长卷,由虚到实,色调统一,浑然一体,气象雄浑,风格自然,反映了战争带给广大民众的痛苦。
    (2)、本诗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而王之涣的《凉州词》却说“春风不度玉门关”,两者表达的感情是否相同?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
  • 5.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礼记·大学之道》中,以学习者为主语,明确了各条目的先后次序,其中指出“修身”前提的句子

    是“ , ”指出“诚意”前提的句子是“”。

    (2)、《史记·屈原列传》中评价《离骚》说“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反映“之”所指代内容的两句是“”。
    (3)、李白的《将进酒》中,诗人并不消沉,用乐观好强的口吻肯定人生、肯定自我的两句是“”。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这次到杭州,虽然不免随处是劫后的创痕,然而到底是胜利了,湖上总算已经没有什么禁地,可以让游人自由行动。因为时间可贵,我们把游程排得____①____,几乎一点空隙都没有。旅行最重要的是悠闲,这种“鞠躬尽瘁”的玩法未免落于下乘,可是也没有办法。许多被封锁了八年的所在,我们____②____地都到了;还寻访了几处一般游客不大涉足的古迹。最使我喜欢的却是我从来没有欣赏过的这样的情景灵隐道上漫天遍野,绵延不绝,像点一地的胭脂的桃林。苏堤原是我所喜爱的地方,去夏到杭州想去走走,却顶头碰着个直眉瞪眼的日本兵,只好____③____退回来,这次总算痛痛快快地流连了一清早。雾还没有消散,整个西湖是浅蓝带乳白,远山像涂了几笔石青。如果西湖的好处是清和秀,这时候可算清逸秀丽到了极处。堤上静得出奇,偶尔有鸟语一声两声;一个少女骑了自行车,穿过夹道的垂杨,在如雾如烟的绿色中逝去,留下的还是一堤空寂。堤边的几树临水的桃花,正当盛开,这几点嫣红似乎就饱孕着满湖的春色。这才是西湖,才是春天!谢谢胜利,我们总算度过一次春天了。

    (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改成几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一个少女骑了自行车,穿过夹道的垂杨,消失在绿色中,堤上又归于寂静。”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
  • 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李时珍非常重视药食同源的研究,从某种意义上说,《本草纲目》既是一部本草学大著,也是一部食疗养生学大著。____①____,首先要让受众了解‘四气五味’的概念及其与身体健康和疾病发生的关系,掌握按照体质和疾病的性质选取食物的基本原则。但现状是, ____②____,不管什么寒热温凉,只知以口感、味道、爱好来选择饮食,或一味求补,使得饮食的健康营养和防治疾病的效果削弱,甚至适得其反。”温长路说,普及药食同源知识,还要让受众解决好“药食两用”中药与食的关系。凡是符合药食两用标准的材料,虽然____③____,但放在不同的位置其用途是不同的。因此,普及药食同源知识,正是正常生活开始对受众普及养生科学的必修课,也是促进健康产业发展、推进中医传统药膳进步的一个切入点和突破口 , 应当积极倡行和组织实施。

    (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四、写作(60分)

  • 8.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青年人,

    珍重的描写罢,

    时间正翻着书页,

    请你着笔!

    ——冰心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和思考。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