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2023届高三下学期历史2月质量检测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3-03-09 类型:月考试卷

一、单选题

  • 1. 万历七年(1579年),明神宗向户部索求十万金,居正上疏据理力争,结果,不仅免除了这十万两银子的开支,连宫中的上元节灯火、花灯费也免除了。他还上书请求神宗节省“一切无益之费”。而后,明神宗“大柄悉以委居正”,张居正一时“权倾朝野”。材料意在说明(    )
    A、张居正可行使丞相权力 B、内阁首辅权力较大 C、内阁成为权力决策机构 D、君权相权矛盾激化
  • 2. 北宋时期,入仕者有的要“授官待阙一二年”,在此期间,无俸禄靠贷债苟活者很多,故到官后,往往“受赃”还贷。范仲淹建议“均公田”,使“外官职田,有不均者均之,有未给者给之”。由此可知,“均公田”(    )
    A、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 B、推动了统治阶层利益再分配 C、增加了国家的赋税收入 D、实现了地权与劳动者的结合
  • 3. 《欧阳修文集》中曾经描绘徽州地区:“民习律令,性喜讼。家家自为薄书,凡闻人之阴私毫发、坐起语言,日时皆记之,有讼则取以证。”朱熹也曾评价此地:“其俗难以力服,而易以理胜。”这反映了徽州地区(    )
    A、深受理学的影响 B、具有较完善的法律制度 C、社会秩序不稳定 D、民众具有诉讼证据意识
  • 4. 万历六年,知县王体升劝谕高淳百姓捐银修庙,“百姓喜悦,大家输财,小家效力”。康熙年间修城隍庙时,“绅士、耆老欢呼雀跃其事”,并组建一个专掌其事的群体,排班轮管,结果“不数载而工竣”。明清这一变化反映了(   )
    A、民间信仰活动已经具有组织化趋势 B、传统主流思想发生了异变 C、基层治理使政府处置农事能力提高 D、地方政府治理能力的提升
  • 5. 据考古发现,在新石器时代,黄河流域及其北部,发展起以种植粟、黍为主的旱地农业:长城以北和广大西部地区,狩猎经济较发达,出现游牧经济:长江流域的广大地区逐渐发展成以水稻种植为主的水田农业:南方和滨海地区,采集和渔猎仍占相当大的比重。这反映了(    )
    A、早期国家出现促进了农业进步 B、当时中国北方农耕文明较南方发达 C、人类的生产纯粹依赖自然资源 D、中国早期经济发展的区域特征明显
  • 6. 明代的田宅买卖契约文书中有“二意情愿,并无逼勒”“两相允洽,各无异言”之类的话语。“自愿非逼”是有效的契约不可缺少的条件,而立契人遵守自愿订立的契约被认为是理所当然的义务。这种契约订立形式(   )
    A、保障了农民的土地所有权 B、打击了土地兼并行为 C、杜绝了土地交易中的纠纷 D、适应了经济发展需要
  • 7. 1855年,黄河铜瓦厢决口后,运河早就基本不通漕船。1883年,清廷决定“其下游直隶、东光、南皮、沧州等处一律疏浚”,“勿任阻挠”。但是,各地府衙私利为重之风、资金不足之患等诸多因素,导致社会纠纷丛生,该区域水道治理问题终清一朝都悬而未决。这种结果表明( )
    A、满清中央政权的权威性自此丧失 B、晚清政府的国家治理能力有限 C、新式交通工具的优越性展露无遗 D、京畿地区的粮食作物大量外销
  • 8. 西周社会建立了以“亲亲、尊尊”为基本的行为原则,以“孝”“友”“礼”“和”为基本价值观的政治伦理秩序,这些不仅是西周社会的基本价值诉求,也成为后世传统社会的基本价值理念。这反映出(    )
    A、宗法观念利于中华文明的延续 B、儒家思想成为西周的统治思想 C、中华传统文明多元一体的格局 D、宗法制的建立维系了贵族特权
  • 9. 谭其骧先生指出:“中原人民南迁,其所由之途径,顾多可寻……时邗沟已凿,穿通江、淮,故沟南端之江都及其对岸之镇江、武进,遂为山东及苏北移民之集合地。淮域诸支流皆东南向,故河南人大都东南迁安徽,不由正南移湖北也。”材料说明(    )
    A、交通:影响人口迁徙的因素 B、集镇:古代交通发展的结果 C、战争:地域文化演变的推力 D、移民:江南地区开发的关键
  • 10. 抗日战争给中国现代化道路带来新的机遇。尤其是,中国民主力量在成长、新的社会集团兴起,除中国共产党坚持和平民主建国之外,各民主党派也积极要求召开政治协商会议,甚至被战争动员起来的社会各利益集团在战后也纷纷舆论议政、组织政党、干预国事。这(    )
    A、表明抗战胜利促进中国民主政治的建立 B、表明中共的和平建国纲领即将得到实施 C、表明抗战胜利促使国民党放弃了一党专政 D、反映了当时中国参政扩大化的历史趋势
  • 11. 希腊半岛上的水、土地和其他资源与大河流域的文明古国相比几乎不值一提,即使古代希腊人将当地的资源利用到极致,也不足以创造出对世界产生重大影响的文明。由此推知,古希腊文明的发展(   )
    A、吸收了文明古国的成果 B、未突破自然条件的限制 C、受益于海外贸易的开拓 D、改变了世界文明的走向
  • 12. 12世纪的西欧城市学校由市政府决定学费金额、选聘教师、支付工资、确定儿童人学资格等。从教学内容上看,城市学校注重读、写、算的基础知识和与商业、手工业活动有关的各科知识的学习。上述材料反映了(    )
    A、教育朝着精英化方向发展 B、王权加强促进教育的变革 C、近代科学知识得到社会重视 D、城市教育的世俗化趋势明显
  • 13. 1880年,加菲尔德当选美国总统,有人企图通过总统来为自己谋取满意官职。其中有一个叫吉特奥的律师要求任命他为驻巴黎的领事,遭拒后将加菲尔德刺杀。这反映了美国(    )
    A、两党制度存在弊端 B、选官制度亟需改革 C、联邦制度面临挑战 D、阶级矛盾异常尖锐
  • 14. 烧毁柏林,吊死对方每个将领,并索要莱茵河畔的大片土地。提出这一强烈要求的应是参加巴黎和会的哪国代表(    )
    A、英国 B、法国 C、美国 D、意大利
  • 15. 在法国经济计划的编制中,现代化委员会起着重要作用,而现代化委员会号称由各方面的人物所组成,如第六个计划期间的委员会,代表资本家的成员占37%,工人、农民代表占24%,其余专家学者都站在资产阶级一边。这表明( )
    A、法国经济计划化的实质是推动国有化 B、经济计划化消除了资本家与工农的矛盾 C、法国建立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模式 D、计划化是法国垄断资本主义的重要形式

二、材料题

  • 16.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现代化是世界历史发展的必然进程,是以工业化为核心的社会全面变革。

    ——罗荣渠:《现代化新论》

    材料二: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中国式现代化是……,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

    ——央视网2022年10月18日有关中共二十大报道

    (1)、“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现代化的当今形式。其实中国现代化起步并不算晚,并尝试过多种模式的探索。你是否认可中国的现代化起步于洋务运动?请简述理由。
    (2)、中共二十大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与之对应的西方国家的现代化大多以非和平方式伴随,请以美、英为例予以说明。
    (3)、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强调,中国共产党波澜壮阔的伟大历程雄辩证明:党的领导地位不是自封的,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中国共产党也无愧于历史和人民的选择。请就现代化进程中“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与“历史和人民的选择”的关系,谈谈你的理解。
  • 17. 食物研究是历史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饮食习惯和历史变化息息相关。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1999年,英国汉学家魏根深在北京做过一个实验,他让厨师按照《齐民要术》中的菜谱做菜。食材包括很多种草,比如宽叶、香蒲和各种麻,并且用发酵过的肉、鱼和大豆做的羹来调味,或者用豆豉来烹煮。他还说:“酱油、菜油、花生油、糖、辣椒、西红柿等食材的缺席,是一种令人愉快的休憩;而熬煮和烘烤则是对今天常用的油炒的解脱。然而,我的大多数中国客人都觉得他们吃的是外国菜,而不是中国菜。”

    ——摘编自赵冬梅《人间烟火:掩埋在历史里的日常与人生》

    材料二:贾思勰自谦写作《齐民要术》的初衷是指导家童怎么工作,“鄙意晓示家童,未敢闻之有识”。在现代,《齐民要术》首先属于学术界,只有专家学者才读它。语言学家把《齐民要术》当语料库看,因为它的语言相当接近当时的口语,既可补现有辞书之不足,也反映出此时期汉语词汇的真实面貌。农业史家用《齐民要术》来研究中国农业技术的发展,比如种桑的密度。历史学家则通过《齐民要术》来研究贾思勰的生平、《齐民要术》的成书年代、版本流传等情况。

    ——摘编自赵冬梅《人间烟火:掩埋在历史里的日常与人生》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大多数中国客人都觉得他们吃的是外国菜,而不是中国菜”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齐民要术》的史料价值。

三、论述题

  • 18. 材料:1666年,英国议会通过法案,对伦敦城市的重建进行了规范。出于实用与美观的需求,房屋烟自的尺寸被大大地缩小,烟道变得狭小曲折。为防止堵塞,烟道需要定其打扫,于是英国人发明了用年幼儿童(尤其是男童)当“人体扫帚”来清理烟道的方法。在18世纪,各种力图废除儿童扫烟囱的努力都宣告失败。19世纪初,出现了能到代替儿童扫烟囱的机器,但因为购买机器的花费远高于雇佣男童,同时担心自己的生会被机器取代,多数扫烟自师傅纷纷对此抵制。1834.1840年议会先后通过两项改善扫烟囱儿童待遇的法案,但许多儿童的境遇并未得到根本改变。直到1875年,议会才通过立法终结了幼童扫烟囱的历史。

    ——摘编自施义慧《工业革命时期英国扫烟囱儿童的命运》

    综合材料中的历史信息,以英国扫烟囱儿童命运转变折射出的社会变迁为主题,自拟论题,并结合英国近代史的相关史实从整体视角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阐述充分,论据准确,逻辑清晰)

  •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据统计,1949年,全国70%以上的工业集中于东部沿海地带,西部边疆地区的工业产值仅占全国的9%;从钢铁工业来看,沿海地区的钢铁生产能力占八成以上,而钢铁资源丰富的西部等地区几乎没有相关工业产业。“一五”计划时期,党和国家提出,要在全国各地区适当分布工业生产力,要使工业基地接近原料和燃料产地,并逐步提高落后地区的经济水平。

    材料二:据1949年统计,在全国205所高校中,118所高校分布于沿海地区,西北地区仅有9所高校。1955年7月,高等教育部正式制定了《一九五五年至一九五七年调整方案》,高校西迁方案确定。参与此次西迁的沿海或大城市高校30余所。其中,为配合航空工业基地建设,华东航空学院师生坚决服从,教职工、家属、学生共5000余人如期抵达西安,为大西北贡献了第一所以航空为主从事国防科技高等教育的航空院校,即西安航空学院。西航先后研制出多种军事作战飞机,其首届毕业生也全部自觉服从分配,去到西北、西南、东北、中南等急需用人的航空单位。同时承担了多项国家级科研项目,其研制出歼7—E型飞机为国防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材料三:1955年与1957年各行政区高校数量比较

    政区

    1953年各行政区高校数

    1957年各行政区高校数

    数量

    比例

    数量

    比例

    华北区

    41

    22.65%

    49

    21.40%

    东北区

    25

    13.81%

    28

    12.23%

    华东区

    50

    27.62%

    57

    24.89%

    中南区

    34

    18.78%

    45

    19.65%

    西南区

    19

    10.50%

    28

    12.23%

    西北区

    12

    6.63%

    22

    9.61%

    总计

    181

    229

    阅读上述三则材料,结合所学,对1955—1957年高校西迁进行解读。(要求:表述成文,解读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