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揭阳市2022年中考历史一模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3-03-09 类型:中考模拟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30小题,共60分)

  • 1. 中国原始文化星罗棋布,多姿多彩,先后经历了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划分这两个时代的主要依据是(   )
    A、房屋结构样式 B、农作物的种类 C、使用火的水平 D、石器制作技术
  • 2. 甲骨文包含着丰富的社会历史信息。下列商周时期的甲骨文共同呈现了当时的(   )

     

    (注:劓、刖均为古代的酷刑)

    A、政治状况 B、经济发展 C、科技进步 D、军队建设
  • 3. 杜维运在《史学方法论》中说:“所谓原始史料,为目击者的陈述、文献以及事实自身的遗存,数者皆与事件同时”。按照该标准,下列各项中属于研究秦朝的原始史料的是(   )
    A、秦始皇陵兵马俑 B、《资治通鉴》的记载 C、孟姜女哭长城的传说 D、电视剧《大秦帝国》
  • 4. 读图,古代货币的发展变化(   )

    A、呈现了小农经济的瓦解 B、佐证了抑商重政的合理 C、见证了古代商业的繁荣 D、表明了古代贸易额减少
  • 5. 东晋初期,大量避乱南迁的北方贵族定居浙东,他们主要参与制造业、商业和运输业等经济活动,很少涉足大土地农业经营。这表明北方贵族(   )
    A、缺乏生产工具和技术 B、可支配的劳动力不足 C、难以获得广阔的田地 D、排斥南方的本地贵族
  • 6. 汉唐盛世皆是帑藏丰实,充斥汉武太仓的是“陈陈相因”的粟,玄宗开元时的公私仓廪则是“稻米流脂粟米白”。引起政府储粮从“粟”到“稻米、粟”这一变化的主要条件是(   )
    A、经济上南强于北的局面形成 B、政府均田限田措施成效显著 C、洲际物种交流影响经济生活 D、交通运输网络日益发展完善
  • 7. 古代我国北方和南方行政分布密度不断变化,如表所示,影响分布密度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

    时期

    (政区名)

    汉武帝元封年间

    西晋前期

    唐贞观元年

    北宋元丰年间

    元(省)

    分布状况

    北9南4

    北12南7

    北5南5

    北9南14

    北5南6

    A、政治中心的转移 B、经济重心的转移   C、自然环境的改变 D、交通条件的改善
  • 8. “自古以来,人终不免一死!倘若能为国尽忠,死后仍可光照千秋,青史留名。”(摘自宋代文天祥的《过零丁洋》白话译文)1278年,文天祥在广东兵败被俘,被关押在船上,次年过零丁洋时作此诗。文天祥作此诗时(  )
    A、蒙古正和南宋结盟夹击金朝 B、南宋与元朝的对峙局面形成 C、忽必烈即将把都城定于大都 D、元军已经攻占南宋都城临安
  • 9. 《起居注》是由职业史官(记注官)记录皇帝言行的档案。汉时,皇帝不允许观看《起居注》,唐朝开启了观看《起居注》的先例。到宋朝,皇帝观阅成惯例。清康熙帝甚至以“记注官泄密”为由,停止编纂《起居注》。这最能说明(   )
    A、历代皇帝历史知识日益丰富 B、专制皇权不断加强的趋势 C、清代君主的权力不再受制约 D、《起居注》史料不够真实
  • 10. 《福州府志》记载,乾隆年间,在福建宁州“每处悬一碑曰:敢出界者斩!”当时清政府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
    A、避免海难发生 B、防止鸦片走私 C、杜绝西方思潮 D、严控对外联系
  • 11. 蒋廷黼在《中国近代史》中指出,在道光时代的人的眼中,协定关税是方便省事的办法,而且新的税则平均到5%,比旧日的自主关税还要略微高一点,所以他们扬扬得意,以为是他们外交的成功。材料实质上说明了(   )
    A、清政府尚缺少国家主权意识 B、道光时清政府外交成就颇丰 C、清政府更重视现实国家利益 D、协定关税比自主关税更合理
  • 12. 1906年至1911年4月,革命党人先后发动了萍浏醴起义、镇南关起义、黄花岗起义等10多次起义。这些起义(   )
    A、宣告清朝专制统治结束 B、结束了军阀割据混战局面 C、推翻了袁世凯独裁统治 D、推动了革命形势日益成熟
  • 13. 新文化运动开始后,在陈独秀、胡适等人的倡导下,白话文成为时尚。学校开始使用白话文和新式标点,学者们还编写了许多白话书信,用民众通行的语言讲述新时代的思想,白话文逐渐普及。这一过程反映出( )
    A、新道德战胜了旧的封建礼教 B、文学革命推动了思想启蒙 C、民主与科学改变了黑暗政治 D、新式教育取代了传统文化
  • 14. 1944年3月前,中国共产党领导的47万军队抗击了侵华日军的64.5%;国民党军队有几百万人,只抗击了侵华日军的35.5%.如果把全部日军和伪军合计起来,则共产党军队抗击了日、伪军总数134万中的110万,即84%,国民党军队只抗击了16%.材料说明(  )
    A、中共的抗战是抗日战争胜利的主要原因 B、国民党在抗战中发挥的作用微乎其微 C、敌后战场成为抗战的中流砥柱 D、抗战时期中共力量超过国民党力量
  • 15. 下面是20世纪初中国纱厂赢利指数示意图,造成指数上升的主要原因是(   )

    A、清政府放宽民间设厂的限制 B、“实业救国”思想开始出现 C、国民政府颁布奖励实业法令 D、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推动
  • 16. 1952年,我国高校进行院系调整,如调整后的天津大学下设土木建筑、电信、机械等7个工程系,20个专业和13个专修科,从综合型大学转变为多科性工业大学。这种调整主要是为了(   )
    A、适应国家建设需要 B、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C、发展航空航天技术 D、贯彻落实双百方针
  • 17. 我国粮食生产的年增长率从1957~1978年间的2.1%提高到了1979~1984年间的4.9%。这一变化主要得益于(   )
    A、对外开放不断扩大 B、计划经济体制的废除 C、农业机械化的实现 D、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
  • 18. 2018年,我国研究与实验发展经费支出19657亿元,比2012年增长90.9%,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为2.18%,比2012年提高0.21个百分点。这表明我国(   )
    A、建成独立自主工业体系 B、脱贫攻坚战略取得突破 C、加大力度支持科技创新 D、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
  • 19. 如果为下列图片拟一个的共同主题,最准确的应是(   )

    A、民族实现独立 B、国家完成统一 C、人民生活改善 D、制度建设创新
  • 20. 区分历史事实和历史结论是历史学习的基本要求之一。下列属于历史结论的是(   )
    A、1957年底,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超额完成 B、1964年,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C、尼克松访华标志着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D、杨利伟乘坐神舟五号升入太空,并成功返回地面
  • 21. 阿拉伯人将古印度人的数字改造为阿拉伯数字,并传播到世界各地。这折射出阿拉伯人致力于(   )
    A、创新与交流 B、冒险与挑战 C、征服与重建 D、统一与扩张
  • 22. 如图所示内容反映了当时法国(   )

    A、自然简洁的服饰受到推崇 B、强化自由平等的人权理念 C、人们的审美观念发生变化 D、大革命引发社会生活变迁
  • 23. 改革是社会进步的动力。下列对各国改革评价正确的是(   )
    A、日本大化改新——使日本过渡到封建社会   B、中国戊戌变法——实现了富国强兵   C、俄国彼得一世改革——废除了农奴制   D、苏俄新经济政策——标志苏联模式的形成
  • 24. 如图立足于战争与革命的视角审视1917年发生在俄国的系列革命。从中可推知(   )

    A、战争是历史演进的决定因素 B、民心是统治兴亡的重要基础 C、反战是俄国革命的核心课题 D、革命是变革社会的唯一途径
  • 25. 20世纪20年代末期美国……的农产品堆积如山,难以找到市场。“猪肉三分一磅,牛肉五分一磅,一只肥羊卖不到一元钱。”对上述现象理解正确的是,当时美国(   )
    A、政府关注民生,干预经济发展 B、农业生产发达,产品供过于求 C、经济严重萧条,购买能力低下 D、对外交通发达,产品货源充足
  • 26. 如图是二战中一次登陆战的战役图解。这次登陆战对战争进程的影响是(   )

    A、导致二战不断扩大 B、二战达到最大规模 C、开辟欧洲第二战场 D、促成二战胜利结束
  • 27. 日本自1963年起成为世界最大钢铁出口国。同年,美国指责日本对美国进行钢铁倾销。日本随即减少对美国出口。1968年,美国迫使日本签署协定,日本再次大幅减少对美国钢铁出口。1980年,有美国人认为“日本的经济力量比苏联的军事力量对美国的安全更有威胁”。这些言行证实了(   )
    A、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 B、日本难以摆脱美国的经济控制 C、美国开始建立世界经济霸权 D、日本成为美国称霸道路上的主要障碍
  • 28. 1971年10月25日,第26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以下是投票情况(部分)。这表明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的背景是(   )

    大洲

    投赞成票的国家

    占赞成票总数比重

    亚洲

    缅甸等19个国家(其中二战后独立的国家12个)

    68.42%

    非洲

    加纳等26个国家(其中二战后独立的国家24个)

    拉丁美洲

    智利等7个国家(其中二战后独立的国家2个)

    A、亚非拉国家民族解放运动发展 B、欧洲走上联合之路 C、巴拿马收回了运河区全部主权 D、世界贸易组织成立
  • 29. 二战后初期,美国为了遏制苏联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开始援助西欧,扶植日本。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西欧国家逐步实现了经济一体化;到1968年,日本一跃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第二经济大国。20世纪70年代,美国在经济上面临西欧和日本的强烈竞争。据此,这种“竞争”(    )
    A、推动了世界格局趋向多极化 B、使美国达到了控制西欧的目的 C、推动了世界和平与发展 D、使得苏联走向了解体
  • 30. 信息时代的受众不再是单一的接受、感知信息,依托于通讯技术、计算机技术,他们可以与信息的创制者产生互动,对信息作出自己的判断,并在网络上发布自己的观点,而这种能力是普通公民以前所无法具备的。对此理解正确的是,信息革命(   )
    A、拓宽了公民利益表达的渠道 B、促进国家治理模式发生巨变 C、使人才跨行业流动成为常态 D、实现了基础设施建设全球化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40分)

  • 31. 国家统一,是全体人民的希望;维护国家统一,反对国家分裂,是主权国家的神圣职责。处理好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是促进和巩固国家统一的重要因素。

    材料一  张骞通西域后,中国的丝织品源源不断地从长安运出,经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到达中亚、南亚和西亚,再转运到大秦,形成了著名的丝绸之路。通过丝绸之路,中国的凿井、冶铁等技术传到西方;中亚的葡萄、黄瓜、胡萝卜、大蒜等农作物,罗马的毛织品、玻璃等手工艺品和杂技,以及印度的佛教传入中国。

    材料二  魏主下诏,以为:“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诸功臣旧族自代(按:代,郡名,今山西省东北、河北省西北一带)来者,姓或重复,皆改之。”

    ——引自《资治通鉴》

    材料三  随着历史的进展……每一个阶段,中国都要面对别的人群及其缔造的文化,经过不断接触与交换,或迎或拒,终于改变了自己,也改变了那些族群的文化……使中国文化不断成长,也占有更大的地理空间。

    ——许倬云《万古江河》

    (1)、根据材料一,从传播内容传播方向、传播路线等方面概括这一时期东西方交往的特点。
    (2)、中国是“一带一路”的倡议国、主导者,如今重铸丝绸之路,有何现实价值?
    (3)、材料二中“魏主下诏”指的是我国古代哪次改革?它起到了什么作用?
    (4)、根据材料三,结合古代史相关史实说明中国“经过不断接触与交换,终于改变了自己,也改变了那些族群文化”的例子。(至少举两例)
    (5)、通过对中国古代民族关系的学习,你有何启示?
  • 3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前,太平天国的农民起义也好,“中体西用”的洋务活动也好,试图变法图强的戊戌维新运动也好,义和团运动也好,辛亥革命也好,一次又一次地失败……他们都没有改变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也没有完成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这个任务光荣地落到了先进生产力的代表中国工人阶级的肩上。

    ——摘编自《中国共产党简史》

    材料二: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思想武装起来的中国共产党,在中国人民中产生了新的工作作风,这主要的就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作风,和人民群众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作风以及自我批评的作风。

    ——毛泽东《论联合政府》

    材料三:“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正确处理中国和世界的关系,是事关党的事业成败的重大问题,……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这就是当时的世界大势,我们党在这个世界大势中产生,走在了时代前列,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也是顺应时代大潮的产物。……亚非拉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风起云涌,新中国就是沐浴着这个东风诞生,并站住了脚的。改革开放是怎么搞起来的?很关键的一条就是我们党正确判断世界大势……确立了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的认识,才有了党和国家工作中心的转移,才有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的开启。我们顺应经济全球化发展大势,积极争取加入世贸组织,打开了对外开放的新天地,我们顺应发展中国家加速发展,积极推动全球经济治理机制变革,提高了包括我国在内的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大国在国际经济治理机构中的代表性和发言权。

    ——摘编自《习近平论中国共产党历史》

    (1)、依据材料一,概述历史重任落在中国工人阶级肩上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取得的重要成果。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我党在百年光辉历程中顺应了哪些世界大势?
  • 33.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过渡,并以英国(或美国)为例说明“全球文明”在“政治文明”和“物质文明”两个方面的具体表现。

    材料三:

    求:题目自拟,史实正确,语句通顺,表述完整,体现两幅图片反映内容的联系和比较)

    材料四:当今世界已经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命运与共、休戚相关的命运共同体,国际力量对比在此消彼长中朝着相对均衡的方向发展,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个别国家的“背约”“退群”“筑墙”,并不能扭转国际经济社会文化联系日益频繁和密切的现实,并不能违背全世界人民对“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共同理想追求。割裂与国际社会的交流合作,只会削弱自身的“软实力”。

    ——摘编自邵长军《坚定文化自信的四个维度》

    (1)、道德教育体现先贤智慧。分别概括上面两位思想家的主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哪些因素推动了“区域文明”向“全球文明”的
    (3)、请对比如图片反映的历史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写一篇80-100字的小短文。(要

    (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的所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