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2022年中考历史模拟试卷(4月份)

试卷更新日期:2023-03-09 类型:中考模拟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5小题,共50.0分)

  • 1. 春秋牺尊(如图)是春秋晚期的青铜器。这件牺尊的牛鼻上穿有一环,牛鼻环在当时称为“棬”。《吕氏春秋》记载:“使五尺竖子引其棬,而牛恣所以之,顺也。”以上材料可用于佐证当时(   )

    A、青铜工艺的诞生 B、原始农业的出现 C、游牧文化的盛行 D、牛耕技术的使用
  • 2. 某教师在课堂上介绍一位历史人物时说道:有些人对他评价不高,主要集中在他穷兵黩武、好大喜功、奢侈无度、不顾民生等方面。但我们评价一个人也要看到他的另一面。通过“尊崇儒术”、颁布“推恩令”、强化监察制度等一系列措施,他推进了大一统格局。材料中的“他”是(   )
    A、秦始皇 B、汉武帝 C、董仲舒 D、隋炀帝
  • 3. 因西汉末年外戚势力膨胀,侵夺皇权,导致王莽代汉,光武帝刘秀规定“后妃之家不得封侯与政”以防止外戚专权。但这一政策在东汉中后期并未一直实施,主要原因是(   )
    A、外戚集团治国有方 B、外戚专权威胁皇权 C、继位皇帝大多年幼 D、黄巾起义攻势强大
  • 4. 有学者在谈到对某历史时期的感受时,归纳了该时代的一些特征(见图)。据此判断,这个时期最有可能是(   )

    A、秦代 B、汉代 C、魏晋南北朝 D、唐朝
  • 5. 据学者研究,唐代诗人白居易因为诗名在民间受到了老百姓自发的尊重和爱戴,当时有的强盗打劫遇到久闻的诗人都转而弃财索诗,将其诗歌看得贵于黄金。这反映了当时(   )
    A、实行科举制度 B、文学空前繁荣 C、奉行重文轻武 D、社会治安良好
  • 6. 据《东京梦华录》记载,北宋汴京(今开封),“市井经纪之家,往往只于市店旋买饮食,不置家蔬”。《清明上河图》描绘了当时“饭店伙计出门送外卖”的画面。这体现了宋代(   )
    A、商业贸易繁荣 B、经济重心南移 C、享乐风气盛行 D、贫富差距悬殊
  • 7. 中国在17世纪30年代诞生了一本书。这本书传到西方后,令欧洲人惊奇不已,称它是“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这本书的书名是(   )
    A、《齐民要术》 B、《天工开物》 C、《农政全书》 D、《本草纲目》
  • 8. “今大皇帝准将香港一岛给予大英君主暨嗣后世袭主位者常远据守主掌,任便立法治理”该条款出自出自(   )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 9. 下表是作家叶圣陶(1894年生于苏州)年少时的经历,其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

    10月12日,阅读报纸,得知起义成功,欢欣异常。

    11月4日,江苏宣告独立。11月5日,苏州光复。闻之喜极。

    11月6日,找老师改名,原字“秉臣”,为去掉“臣”字,改为“圣陶”。

    11月8日,赴校剪辫。

    A、太平天国运动 B、维新变法 C、辛亥革命 D、南昌起义
  • 10. “中国共产党创始人和早期领导人之一。早年留学日本。1915年在上海创办《新青年》杂志,举起民主与科学的旗帜,是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之一。”这段话介绍的历史人物是(   )
    A、陈独秀 B、鲁迅 C、康有为 D、毛泽东
  • 11. 下面是杨至成上将(1903-1967)创作的一首诗,记述了发生于1928年的历史事件。下列选项中最适合作为第一句的是(   )

    _____________,春花烂漫井冈前。

    南瓜红米味饶美,绿水青山气相连。

    万颗赤心何灼亮,两支劲旅胜钢坚。

    红军正是擎天柱,艰苦斗争不穿棉。

    A、八一义声贯日虹 B、朱毛会师湘赣边 C、万里长征历艰辛 D、日寇逞狂侵主权
  • 12. 大会总结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民主革命曲折发展的历史经验,特别是总结了抗日战争的丰富经验。这次大会是(   )
    A、中共一大 B、中共二大 C、遵义会议 D、中共七大
  • 13. 某历史教师为了让同学们感受人民解放战争波澜壮阔的历史场景,举行了影片观看活动。最适合他挑选的影片是(   )
    A、《血战台儿庄》 B、《百团大战》 C、《跨过鸭绿江》 D、《大决战》
  • 14. 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就明确指出:“中国必须独立,中国必须解放,中国的事情必须由中国人民自己作主张,自己来处理,不容许任何帝国主义的国家再有一丝一毫的干涉。”据此可知,中国奉行的外交政策是(   )
    A、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求同存异 D、全方位外交
  • 15. 1951年,我国政府试编了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粗略纲要。当时流传一句调侃语:“一年计划,计划一年”。后来,“一五计划”又经过五次编制,才在1955年经全国人大一届二次会议审议通过。这反映了当时(   )
    A、国民经济得到根本好转 B、我国工业化建设起点高 C、“一五计划”实施顺利 D、计划编制的难度非常大
  • 16. 有人写了一首诗,内容是:“农户包干不绕弯,工分弗计省麻烦。全心耕管抓时效,喜看连年谷似山。”这首诗描述的历史场景发生在(   )
    A、土地改革完成后 B、人民公社化运动期间 C、三大改造完成后 D、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 17. 1992年,海协会和海基会达成的重要共识是(   )
    A、“九二共识” B、“三不”政策 C、实行“三通” D、打破隔绝状态
  • 18. 10-11世纪的欧洲,随着手工业的发展,为了更方便地购买原料、组织生产和销售产品,手工业者和商人自发聚集到港湾、河口、城堡、寺院、交通枢纽和行政中心附近,随着人口的增长和城墙的矗立,这些地方逐渐演变为城市。据此可知,西欧中世纪的城市(   )
    A、产生于罗马帝国的废墟上 B、是工商业者的聚集地 C、是西欧中世纪社会的基础 D、是相对自治的共同体
  • 19. 在某一历史阶段,世界各地区相对孤立和相互隔绝状态被打破,人类逐渐步入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阶段,进而产生了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历史。这一阶段处于(   )
    A、公元7-8世纪 B、公元11-15世纪 C、16世纪前后至20世纪初 D、公元20世纪初以来
  • 20. 有学者认为,1688年的“光荣革命”没有流血,过程不像一场革命,结果却是地地道道的革命,更完成了1640年以来未完成的历史任务。材料中的“历史任务”指的是(   )
    A、废除君主制度 B、永久避免内战 C、制止强行征税 D、终结个人专权
  • 21. 19世纪中期,法国诗人波德莱尔在描写巴黎的诗中写道:“人们在工作间里忍受着痛苦,在卑微的渴望中呼出垂死的气息”;美国诗人惠特曼在描绘纽约的诗中写道:“一百万人口,自由和极好的礼仪,嘹亮的声音,热情好客,最勤劳和友好的年轻人。”上述材料说明(   )
    A、美国的发展赶超法国 B、诗歌脱离了社会现实 C、工业革命的双重影响 D、工业化造成阶级对立
  • 22. “1919年,当巴黎和会结束后,德国的工人表示他们期待着战争的结束,盼望着过上和平安定的生活,但是和约毁灭了他们的愿望,他们将为它工作。”这是因为(   )
    A、德国的殖民地被瓜分 B、德国面临巨额赔款 C、世界经济危机的到来 D、协约国要继续作战
  • 23. 通过法律形式,将国家保障经济稳定和发展的责任及援助贫困公民的责任固定下来,这是其显著特点,这与传统的自由放任思想相抵触。上述结论描述的是(    )
    A、罗斯福新政 B、实行新经济政策 C、农奴制改革 D、颁布《解放黑人奴隶宣言》
  • 24.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人类维护世界和平的意识和能力大大提高。能够佐证该观点的史实是(    )
    A、建立国际联盟 B、成立北约和华约   C、签署《联合国家宣言》 D、成立联合国
  • 25. 作为世界上首个发明并使用纸币的国家,中国正引领全球支付体系迈入新时代。无论是美国、日本还是欧洲,都没办法像中国这样,依靠手机和二维码完成近乎零现金的日常生活。这主要得益于(   )
    A、国际新秩序的建立 B、计算机网络的发展 C、生物科学不断突破 D、经济全球化的加强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40.0分)

  • 2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材料二:传统就是古板?传统文化就是老一套?错!关键是用什么表现形式才能紧跟时代步伐,被受众特别是互联网时代的年轻人接受。2021年河南春晚有一个叫《唐宫夜宴》的节目突然“出圈”,作品讲述的是一千三百多年前的一个晚上,唐高宗李治和武则天在洛阳上阳宫设宴,一群体态丰腴的小妮们赴宴表演途中发生的趣事。节目主创陈琳和团队成员每年都会到博物馆采风。当在河南博物院、洛阳博物馆看到唐三彩乐舞俑生动的舞蹈形象后,她开始思考:如果舞蹈能赋予唐乐舞俑灵魂,她们会带领现代人看到一个怎样的大唐?

    ——摘编自河北青年报:《是谁复活了这群“唐朝小胖妞”?》

    (1)、
    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中唐代文物所蕴含的历史信息。
    (2)、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你心目中的“大唐”具有什么样的风采,并结合史实予以说明。
    (3)、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如何“复活”中华传统文化的认识。
  • 2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新中国成立初期,主要以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和东欧为科技合作主体,特别是同苏联进行大规模的科技、经济合作。同时,按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同亚非国家也建立了科技合作交流关系。

    ——吴贻康《新中国60年的科技外交》(2010年)

    材料二:20世纪70年代,新中国一步步打开西方世界的封锁,为国家发展开拓了新的空间。1978年,中国开始与西方主要国家陆续签订政府间科技合作协定,尤以1979年中美科技协定为最大的框架协定,拉开了与西方进行官方合作的序幕。到80年代末,我国已在世界范围内基本形成了一个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全方位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的局面。

    ——摘编自历史文献纪录片《筑梦中国》等(2013年)

    材料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自主创新是我们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的必由之路”,他要求“坚持自主创新的战略基点”、“在更高起点上推进自主创新”。过去十几年,自主创新的方针经受住了考验,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和发展,自主创新已经成为一种民族精神。

    ——徐冠华《中国科技发展的回顾和几点建议》(2019年)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成立初期科技合作状况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七八十年代我国不断加强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的时代背景。
    (3)、根据材料三,结合新中国科技发展的史实论证“自主创新的方针经受住了考验”。
  • 28. 以下材料是不同时代的美国史学家对美国内战(1861-1865)的看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时代

    对内战的看法

    19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

    南北方的学者们都从本地区的立场出发,竭力为本地区的社会或政治集团进行辩护,指责对方应该为这场战争负责。

    从19世纪90年代到20世纪初

    认为内战是无法避免的,内战加速了美国工业化进程,使美国在19、20世纪之交成为世界大国。

    20世纪以后

    认为导致南北之间冲突的是经济基础,内战主要是南北之间彼此竞争的社会经济和阶级之间的斗争,堪称“第二次美国革命”。

    20世纪30年代

    认为内战是一个由狂热的废奴主义者和一代无能的政客所铸成的愚蠢的大错误,是没必要发生的。

    20世纪四五十年代

    认为内战通过战争的方式废除了奴隶制,维护了联邦的统一,促进了美国国家的整体发展。

    20世纪60年代

    人们一改此前对战争可能具有正义性的肯定,认为在热核战争的时代,战争只会带来更大的灾难,甚至是全人类的毁灭。

    20世纪70年代后

    认为在美国这样一个多元化的移民社会里,不同学者从不同的立场和知识背景出发,要达成一致几乎是不可能的。

    ——摘编自徐良:《从内战史研究看150年来美国史学思潮的变迁》

    (1)、任选一个时代,概括该时代美国学者对内战的看法,结合时代背景分析产生这种看法的原因。
    (2)、有学者认为美国内战“是无法避免的”,也有学者认为“是没必要发生的”。对此,你有什么看法?结合史实说明理由。
    (3)、谈谈你从不同时代的美国史学家对美国内战持不同看法中得到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