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科学八下3.7自然界中的氧循环和碳循环 同步练习

试卷更新日期:2023-03-07 类型:同步测试

一、单选题

  • 1. 如图是硫元素在自然界中的循环图。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大量使用化石燃料是形成酸雨的原因之一  B、循环过程中硫元素的化合价既有升高也有降低   C、除去化石燃料中的硫能减少SO2对大气的污染   D、酸雨的形成只与SO2的大量排放有关
  • 2. 遵循自然界中的物质循环规律是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基础。下列关于碳循环和氧循环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碳循环和氧循环过程中均发生了化学变化 B、碳循环和氧循环分别是指二氧化碳和氧气的循环 C、绿色植物的生长过程中只涉及碳循环 D、人类大量使用化石燃料不会破坏碳一氧平衡
  • 3. 下列有关生物圈中碳一氧平衡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绿色植物光合作用消耗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制造氧气 B、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制造的氧低于自身呼吸作用消耗的氧 C、绿色植物对维持大气中的碳一氧平衡作用很大 D、生物圈中的氧来自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 4. 下列关于碳循环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碳循环属于气体型循环 B、地球上最大量的碳存在于大气圈中 C、植物的光合作用和生物的死亡分解是碳循环的一部分 D、全球气候变暖和地球上碳的收支不平衡有关
  • 5. 辩论:空气中的氧气会耗尽吗?正方的观点是“空气中的氧气会减少直至耗尽”。下列论点不应成为正方论据的是( )
    A、汽车越来越多,消耗的氧气越来越多 B、有证据表明,在远古时代的原始空气中氧气含量高达30% C、太阳能、风能、核能等能源的开发利用将耗去空气中大量的氧气 D、随地球人口的增多,呼吸、燃料燃烧等耗氧也越来越多
  • 6. 如图是我国某森林生态系统的碳循环示意图。箭头表示碳元素传递方向,字母表示碳元素传递途径。下列各项叙述错误的是( )

    A、碳从植物体流入动物体主要是通过动物摄取食物中的有机物来实现的 B、自然界中存在着的氧、氮、磷等元素的循环也同样可以用此图表示 C、a途径是通过光合作用实现的,b、d、g途径是通过呼吸作用实现的 D、碳在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主要以二氧化碳的形式进行
  • 7. 下列关于自然界中氧循环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植物→呼吸作用→氧气→光合作用→氧气 B、植物→光合作用→氧气→呼吸作用→二氧化碳 C、植物→呼吸作用→氧气→光合作用→二氧化碳; D、植物→光合作用→二氧化碳→呼吸作用→氧气
  • 8. 自然界中的氧循环如图所示,在A处不参与该循环的是( )

    A、生物的呼吸作用 B、含碳燃料的燃烧 C、发展利用氢燃料 D、微生物氧化分解
  • 9. 关于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等活动维持了生物圈中的碳一氧平衡 B、栽种过多的植物会因其进行大量呼吸作用而破坏生物圈的碳-氧平衡 C、生物圈中的碳一氧平衡是指二氧化碳和氧气的相对平衡 D、人类活动的加剧导致二氧化碳过度排放,从而破坏了碳一氧平衡
  • 10. 如何减少温室气体二氧化碳的含量是科学家-直在探究的课题,最近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专家找到一种新型催化剂,可将二氧化碳转化为液体燃料甲酸(CH2O2)。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地球上二氧化碳含量上升的主要原因是植物的呼吸作用 B、二氧化碳能阻挡地面辐射,对地球有保温作用 C、二氧化碳转化为甲酸的过程属于化学变化 D、这种新型催化剂在反应前后质量不变
  • 11. 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加会引起温室效应,下列关于大气中二氧化碳主要来源的说法中,最合理的一种是( )
    A、完全来源于煤的燃烧 B、全球人口增多后呼出的二氧化碳 C、植物呼吸作用的结果 D、含碳燃料的大量使用
  • 12. 如图为自然界的碳循环示意图,下列有关该图的分析,正确的是(   )

    A、图示中“大气”的成分只是指氧气 B、生理过程②③④均表示生物的呼吸作用 C、图中的碳元素的流动方向是动物到植物、微生物到动物、微生物到植物 D、过程①②的意义在于维持生物圈的碳——氧平衡
  • 13. 如图所示是自然界中一个简单的碳循环过程,对于该过程理解正确的是(    )

    A、有树叶掉落会导致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明显增加 B、动植物的呼吸作用为地球大气提供了所有的二氧化碳 C、植物只能通过光合作用将大气中的碳元素转移到体内 D、植物体内的有机物只能通过自身的呼吸作用转化为二氧化碳
  • 14. 如图为大自然中的氧循环示意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氧循环过程中发生的是化学变化 B、物质燃烧说明氧气能支持燃烧,说明氧气具有可燃性 C、食物腐烂发生的是缓慢氧化反应 D、氧气能供给动植物呼吸,是一种重要的资源
  • 15. 关于碳循环和氧循环,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绿色植物的生长过程,既涉及碳循环,又涉及氧循环 B、碳循环和氧循环过程中均发生了化学变化 C、碳循环和氧循环分别是指二氧化碳和氧气的循环 D、碳循环和氧循环有利于维持大气中氧气和二氧化碳含量的相对稳定
  • 16. 自然界中,通过氧循环和碳循环保持大气中氧气和二氧化碳含量的相对恒定,维持生物圈碳氧平衡,下列过程与碳氧循环没有直接关系的是(    )
    A、动物呼吸作用消耗氧气 B、汽车燃烧汽油产生二氧化碳 C、植物蒸腾作用散失水分 D、植物光合作用消耗二氧化碳

二、填空题

  • 17. 如图是“生物圈碳—氧平衡”示意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 A 所代表的生理活动是
    (2)、以下叙述不符合事实的是       
    A、碳—氧平衡是指生物圈中二氧化碳和氧气的相对平衡 B、碳—氧平衡是指生物圈中二氧化碳和氧 C、人类生活和工业生产加剧了生物圈中二氧化碳的排放 D、植物的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有利于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
  • 18. 如图是自然界中碳循环、水循环的图解,请分析回答问题。

    (1)、图中①②代表各种生物参与碳循环的部分生理过程,其中过程①是作用,过程②(填“储存”或“释放”)能量。
    (2)、除了碳循环,自然界还时刻进行着水循环,如绿色植物的过程③是通过叶片表皮上的(填结构名称)向大气中散失水分,从而促进自然界的水循环。
    (3)、综上所述,绿色植物通过①②③三大生理过程把生物与非生物环境紧密联系起来,这三大作用从变化本质上看,有一种作用与另外两大作用有本质的区别,这种作用是 (填生理过程的名称)
  • 19. 如图是“生物圈碳一氧平衡”示意图,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推测图中A.B所代表的生理活动:A是作用,B是作用。
    (2)、A、B两个过程中,能够降低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是(填字母)。
    (3)、以下叙述不符合事实的是     (填字母)。
    A、碳一氧平衡是指生物圈中二氧化碳和氧气的相对平衡 B、碳一氧平衡是指生物圈中二氧化碳和氧气各占50% C、人类生活和工业生产加剧了生物圈中二氧化碳的排放 D、植物的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有利于生物圈中的碳一氧平衡
    (4)、在维持生物圈碳一氧平衡方面,人类可以做些什么?(答一点即可)。
  • 20. 氧气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并不断循环转化。请回答以下问题。
    (1)、PM2.5是用来监测空气中 的含量(填序号)。

    ①二氧化碳②一氧化碳③二氧化硫④可吸入颗粒物

    (2)、铁生锈、动植物的呼吸(填“是”或“不是")缓慢氧化。
    (3)、将沸点不同的气体分离开来,常采用液化分离法。如控制温度在-183℃时,可将空气中的氮气(N2)与氧气(O2)分离。工业上分离液态空气制氧气的过程属于 (填“物理”或“化学”)变化。
  • 21. 自然界中的碳循环
    (1)、植物经作用将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水合成碳水化合物(糖类),在中又生成二氧化碳返回大气中被植物再度利用。
    (2)、植物被捕食后,糖类被动物吸收,在其体内氧化成二氧化碳,并通过呼吸释放到大气中,又被植物利用。
    (3)、等燃烧时,生成二氧化碳,它返回大气中后重新进人生态系统和碳循环。
    (4)、枯枝落叶、动物的排泄物等经 , 将其中的有机物氧化分解,并释放二氧化碳等气体到大气中。
  • 22. 自然界中的氧循环

    产生氧气的途径是 , 消耗氧气的主要途径是等。

  • 23. 取A、B两个密闭的玻璃钟罩,在A、B钟罩内分别放入完全相同的蜡烛,且在B钟罩内再放入一盆植物,将两个钟罩放在阳光充足的地方,同时点燃钟罩内的蜡烛(如图),存在氧循环的是钟罩(选填“A”或“B")。为了让B钟罩内蜡烛能比A内的更长时间燃烧下去,可采取的措施是(写出一种方法)。

  • 24. 全面开展“五星达标3A争创”的美丽乡村建设行动是浙江农村工作的重点。小敏根据所学知识对自家庭院中的碳循环绘制如图所示。

    (1)、碳循环指的是(选填“C元素”、“C单质”或“CO2”)的循环。
    (2)、在此图中,b、e是通过生物的实现。
  • 25. 氧气在自然界中存在非常广泛,并不断循环变化。请回答以下问题:
    (1)、如图是自然界中氧的部分循环示意图,从①~⑥中选择数字序号填空,整体上消耗氧气的有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填字母)。

    a.空气中的氧气含量永远不变

    b.空气中的氧处于动态平衡状态

    c.每个人都在参与自然界中的氧循环

    d.氧在自然界中既有单质,又有化合态

    e.空气中氧气的浓度越高越好

  • 26. 今年两会上,碳达峰、碳中和被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也成为代表委员们讨论的“热词”。碳中和是指企业、团体或个人测算在一定时间内直接或间接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然后通过植物造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抵消自身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实现二氧化碳“零排放”。如图是“生物圈中碳—氧平衡”示意图,请分析回答:

    (1)、碳中和目标中植物起到重要的作用,推测图中A、B所代表的生理活动A是 , 写出化学方程式;植物把无机的二氧化碳转变成在生物之间流动。
    (2)、为了达到碳中和目标我们可以怎么做(提出一条建议):

三、实验探究题

  • 27. 如图,把一盆番茄植株放在钟罩内,再把含放射性碳的二氧化碳依图中导管所示输入罩内,1天后把进气阀关闭。然后把番茄植株移出,洗去土壤,用仪器记下根系的放射性碳的剂量。再把这些根烘干,切成小块,放到养着饥饿金鱼的不带放射性物质的金鱼缸内,4天后,把金鱼从缸中取出,经检测发现鱼组织内放射性碳超过正常水平。请回答:

    (1)、该实验主要研究生态系统的    
    A、氧循环 B、碳循环 C、氮循环 D、水循环
    (2)、设置该实验的对照实验,正确措施应是    
    A、把番茄换成天竺葵 B、把金鱼换成蝌蚪 C、把土壤换成蒸馏水 D、把含放射性碳的CO2换成空气中CO2
    (3)、放射性碳首先必须进入叶片内经过光合作用转化成有机物,然后才能通过叶和茎的韧皮部中的运输到根部。
  • 28. 氧气在自然界中存在非常广泛,并不断循环转化。请回答以下问题。

    (1)、如图是自然界中氧的部分循环示意图,从①~⑥中选择数字序号填空,消耗氧气的有 , 产生氧气的有
    (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填字母,多选)。
    A、空气中的氧气含量永远不变 B、空气中的氧气处于动态平衡状态 C、每个人都在参与自然界中的氧循环 D、空气中氧气的浓度越高越好
    (3)、在地壳中存在氧元素的物质有二氧化硅、碳酸,钙等,而在空气中存在氧元素的物质有 (至少写出2种)等。人体内存在的化合物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最高的是 。
    (4)、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填字母)。
    A、任何情况下呼吸纯氧均有益于人体健康 B、氧元素在自然界中既以单质形式存在,又以化合物形式存在 C、含有氧元素的物质一定是氧化物 D、氧气有百利而无一害
  • 29. 探究CH4和CO2两种气体的温室效应:

    探究一:比较两种气体的温室效应。

    在相同条件下,用图甲所示装置测得500秒内CH4和CO2气体在太阳光照射下的温度变化情况如图乙所示。

    (1)、根据图乙中的曲线,关于CH4与CO2两种气体的温室效应情况,你的结论是 。
    (2)、本题中的“相同条件”具体是指(请举两例)。

    探究二:空气中CH4含量与温室效应的关系。将CH4含量不同的空气放入图甲装置中,实验结果如表:

    CH4的体积分数

    18%

    36%

    48%

    64%

    500秒后温度/℃

    28.4

    30.1

    31.7

    32.8

    (3)、分析表中数据,你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4)、若要在250 毫升的集气瓶中收集含CH418%的气体(已知甲烷气体密度比空气小,难溶于水)。你的操作方法是
  • 30. 有人曾做了如图所示的实验:把密闭的玻璃罩放在有光照的适宜环境中。


    图A是把一支蜡烛放在一个密闭的玻璃罩中燃烧,不一会,蜡烛熄灭了。

    图B是把一只小白鼠放在一个密闭的玻璃罩中,几个小时后小白鼠死了。

    图C是把一支蜡烛放在装有绿色植物的密闭玻璃罩中,蜡烛不熄灭。

    图D是把一只小白鼠放在装有绿色植物的密闭玻璃罩中,小白鼠仍然存活。

    请探究下列问题:

    (1)、图B中小白鼠死亡的原因是
    (2)、图D中小白鼠能够存活的原因是
    (3)、图A对于图C来说起作用。
    (4)、上述实验说明了
  • 31.

    将一盆天竺葵和一只小白鼠一起放在一个密闭的玻璃罩中,如图所示,根据如下实验回答问题;

    (1)、将此装置放在黑暗环境中,小白鼠将 ,原因是 ;

    (2)、将此装置分钟在阳光下,小白鼠将 ,在此过程中,小白鼠为天竺葵进行光合作用提供了 ,请写出天竺葵光合作用的反应式: ;

    (3)、小白鼠和天竺葵体细胞中都具有的能量转换器是 ,这两种生物的体细胞在结构上的区别是 ;

    (4)、上述装置中,若取出天竺葵,小白鼠将 ,由此可见,绿色植物在维持生物圈中的 平衡起着重要的作用.

四、解答题

  • 32. 2022年两会上“碳达峰”“碳中和”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碳中和”已经成为影响中国未来发展的重要国家战略。实现碳中和,一是 要减排即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二是要发展增汇技术即二氧化碳的吸收技术。

    资料一:浙江大学研发了“二氧化碳烟气微藻减排技术”,用微型藻类吸收二氧化碳实现固碳。

    资料二: 2020年1月,李灿院士领先的全球首套千吨级“液态太阳燃料合成示范项目”在兰州试车成功。

    (1)、微型藻类吸收二氧化碳该技术,本质是利用微藻的作用实现固碳。自然界中的淀粉一般也是通过绿色植物的该生理活动合成,请写出该生理活动的文字表达式
    (2)、“液态太阳燃料合成示范项目”简单流程如图,甲醇(CH3OH)等液体燃料被形象地称为“液态阳光”。据图分析,甲醇合成时,利用氢能合成甲醇的反应物为;若碳元素全部来自于二氧化碳,则3.2吨甲醇(CH3OH)与吨二氧化碳含碳量相当。

    (3)、碳中和需要每一个人的努力,请你例举一条生产、生活中减少碳排放的措施 。
  • 33. 如图为自然界中CO2的循环图,图中箭头指向表示产生(排放)或消耗CO2的途径,回答下列问题:

    (1)、途径①需要消耗空气中的
    (2)、途径⑥中发生的主要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3)、为达成“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的目标,下列措施可行的是    
    A、大力植树造林 B、禁止使用化石燃料 C、发展公共交通,提倡绿色出行 D、用新能源电动车逐渐取代传统燃油车
  • 34. 温室效应加剧引起的气候异常变化是人类面临的全球性问题。我国由此提出“碳达峰” 和“碳中和”目标,体现了中国的大国责任与担当。
    (1)、“碳达峰”与“碳中和”中的“碳”指的物质是
    (2)、植树造林是完成“碳中和”目标的重要途径,其原理是利用绿色植物的作用。
    (3)、生活中,良好的行为习惯也有助于完成目标。下列做法合理的是       (填字母) 。
    A、外出时多步行或骑自行车 B、产生纸质垃圾时焚烧处理 C、使用可循环的布袋购物 D、植树造林,美化环境
  • 35.   2022年2月20日北京冬奥会正式闭幕。它成为迄今为止第一个“碳中和”的冬奥会。为了兑现“绿色办奥”庄严承诺,北京人民和企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1)、北京首钢是以燃烧大量化石燃料进行工业生产的,为改善北京空气质量进行了整体搬迁,目的是减少排放。
    (2)、如图是自然界碳的循环示意图,任何物质都有两面性,二氧化碳对人类的正面影响是等,而不利影响有(任写一点)。
    (3)、“氧循环”和“碳循环”是自然界存在的二大重要循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填字母序号)。
    A、变化观:每个人都在参与碳、氧循环 B、守恒观:碳、氧循环过程中各元素守恒,其质量不变 C、平衡观:碳、氧循环有利于维持大气中氧气、二氧化碳含量的相对稳定 D、微粒观:绿色植物的作用是使自然界中的氧原子总数增加
    (4)、人类降低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研究有两个方向:一减少二氧化碳排放,二是增加二氧化碳消耗。请写出一条你能做到的消耗二氧化碳的方式或途径 。
  • 36. 如下图所示是自然界中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循环简图,请仔细读图回答有关问题。

    (1)、二氧化碳含量过高是造成温室效应的主要原因,请你根据循环图说出一条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加的原因是:

    能造成温室效应的气体除二氧化碳外,还包括水蒸气、臭氧、氧化亚氮(N2O)等,其中氧化亚氮(N2O)中氮元素的化合价为

    (2)、自然界中消耗二氧化碳的途径有二种:

    ①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发生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

    ②二氧化碳消耗的另一个途径是被地球上的海水吸收。化学方程式为

五、综合说理题

  • 37. 取A、B两个密闭的玻璃钟罩,在A、B钟罩内分别放入完全相同的蜡烛,且在B钟罩内再放入一盆植物,将两个钟罩放在阳光充足的地方,同时点燃钟罩内的蜡烛(如图)。试判断  ▲   钟罩内的蜡烛燃烧时间更长,并用所学知识加以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