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大理、丽江2023届高三下学期语文2月第二次复习统一检测试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3-03-06 类型:月考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们的社会结构格局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每个人在某一时间某一地点所动用的圈子是不一定相同的。
我们社会中最重要的亲属关系就是这种丢石头形成同心圆波纹的性质。亲属关系是根据生育和婚姻事实所发生的社会关系。从生育和婚姻所结成的网络,可以一直推出去包括无穷的人,过去的、现在的、和未来的人物。我们俗语里有“一表三千里”,就是这个意思,其实三千里也不过指其广袤的意思而已。这个网络像个蜘蛛的网,有一个中心,就是自己。我们每个人都有这么一个以亲属关系布出去的网,但是没有一个网所罩住的人是相同的。在一个社会里的人可以用同一个体系来记认他们的亲属,所同的只是这体系罢了。体系是抽象的格局,或是范畴性的有关概念。当我们用这体系来认取具体的亲亲戚戚时,各人所认的就不同了。我们在亲属体系里都有父母,可是我的父母却不是你的父母。再进一步说,天下没有两个人所认取的亲属可以完全相同的。兄弟两人固然有相同的父母了,但是各人有各人的妻子儿女。因之,以亲属关系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的网络来说,是个别的。每一个网络有个“己”作为中心,各个网络的中心都不同。
在我们乡土社会里,不但亲属关系如此,地缘关系也是如此。在传统结构中,每一家以自己的地位做中心,周围划出一个圈子,这个圈子是“街坊”。有喜事要请酒,生了孩子要送红蛋,有丧事要出来助殓、抬棺材,是生活上的互助机构。可是这不是一个固定的团体,而是一个范围。范围的大小也要依着中心的势力厚薄而定。有势力的人家的街坊可以遍及全村,穷苦人家的街坊只是比邻的两三家。这和我们的亲属圈子一般的。像贾家的大观园里,可以住着姑表林黛玉,姨表薛宝钗,后来更多了,什么宝琴、岫烟,凡是拉得上亲戚的,都包容得下。可是势力一变,树倒猢狲散,缩成一小团。到极端时,可以像苏秦潦倒归来,“妻不以为夫,嫂不以为叔”。中国传统结构中的差序格局具有这种伸缩能力。在乡下,家庭可以很小,而一到有钱的地主和官阶层,可大到像个小国。中国人也特别对世态炎凉有感触,正因为这富于伸缩的社会圈子会因中心势力的变化而大小。
以“己”为中心,像石子一般投入水中,和别人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像水的波纹一般,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在这里我们遇到了中国社会结构的基本特性了。我们儒家最考究的是人伦,伦是什么呢?我的解释就是从自己推出去的和自己发生社会关系的那一群人里所发生的一轮轮波纹的差序。
伦重在分别,在《礼记·祭统》里所讲的十伦,鬼神、君臣、父子、贵贱、亲疏、爵赏、夫妇、政事、长幼、上下,都是指差等。“不失其伦”是在别父子、远近、亲疏。伦是有差等的次序。在我们现在读来,鬼神、君臣、父子、夫妇等具体的社会关系,怎能和贵贱、亲疏、远近、上下等抽象的相对地位相提并论?其实在我们传统的社会结构里最基本的概念,这个人和人来往所构成的网络中的纲纪,就是一个差序,也就是伦。《礼记·大传》里说:“亲亲也,尊尊也,长长也,男女有别,此其不可得与民变革者也。”意思是这个社会结构的架格是不能变的,变的只是利用这架格所做的事。
在这种富于伸缩性的网络里,随时随地是有一个“己”作中心的。这并不是个人主义,而是自我主义。个人是对团体而说的,是分子对团体。在个人主义下,一方面是平等观念,指在同一团体中各分子的地位相等,个人不能侵犯大家的权利;一方面是宪法观念,指团体不能抹煞个人,只能在个人们所愿意交出的一份权利上控制个人。这些观念必须先假定了团体的存在。在我们中国传统思想里是没有这一套的,因为我们所有的是自我主义,一切价值是以“己”作为中心的主义。
自我主义并不限于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的杨朱,连儒家都该包括在内。杨朱和孔子不同的是杨朱忽略了自我主义的相对性和伸缩性,他太死心眼儿,一口咬了一个自己不放:孔子是会推己及人的,可是尽管放之于四海,中心还是在自己。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是所,而众星拱之。”这是很好的一个差序格局的譬喻,自己总是中心,像四季不移的北斗星,所有其他的人,随着他转动。
在差序格局中,社会关系是逐渐从一个一个人推出去的,是私人联系的增加社会范围是一根根私人联系所构成的网络,因之,我们传统社会里所有的社会道德也只在私人联系中发生意义。
(摘编自费孝通《差序格局》)
(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我们的社会结构格局有其鲜明特征,其差序格局主要体现在个人的亲属关系上。 B、“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难来时各自飞”,体现差序格局中关系可伸可缩的特点。 C、人伦中也包括“男女有别”,是说男人与女人有区别,这是典型的男女不平等。 D、区别自我主义和个人主义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论述差序格局不具有团体的特点。(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须是( )A、“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样的推及在当代社会也是积极的。 B、“妻不以为夫,嫂不以为叔”,苏秦潦倒归来的遭遇体现了差序格局中势的作用。 C、“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孔子的言论表明了差序格局在小人身上不能体现。 D、“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以自我为中心的差序格局有其传统思想基础。(3)、结合原文内容,下列选项中最能支持差序格局观点的一项是( )A、“自家人”可以包罗任何拉入自己的圈子,表示亲热的人物。 B、“家庭”里成人之后住在家里就要给父母伙食费。 C、“团队”中的人员要服从公认的规章制度。 D、“朋友圈”人与人之间是等距离的。(4)、这篇文章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简要说明。(5)、请结合材料内容,给差序格局下一个简要定义。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黄河的颜色
王若冰
对于中国人来说,每个人生下来最先知道并让人心向往之的大江大河,大抵应该就是黄河和长江了吧?
这不仅因为在尚不能独自出门远游的童年时代,小学《语文》课本里“不尽长江滚滚来”和“黄河之水天上来”的诗句所激发起的无边幻想,让原本就心怀童稚的少年浮想联翩,还因为从那一刻起,每一位黄皮肤、黑眼睛的中国人都深深地明白了这样一个道理:我们是炎黄之后、黄河长江养育的儿女。
我第一次近距离看到黄河,是在三十多年前。
1984年大学毕业,我被分配到地区文教处教研室工作。这年冬天,教研室接到省教科所通知,要求派员到沈阳参加一个语文教学会议,当时,文教处要抽调我到办公室当秘书,我不愿去、就提出以让我去沈阳开会为交换条件。之所以以出差到沈阳为交换条件,我是有我的“小九九”的:一是可以趁转车机会逛逛北京;二是可以在陇海线河南境内从车窗看看黄河。
那时候,中国的火车不仅跑得慢,而且拥挤不堪。现在从天水到郑州,坐高铁仅四个小时,那次却跑了一天一夜。到了风陵渡,我就试图把自己挪到窗口,想瞅机会看一眼黄河的身影。可车厢里乘客挤得密不透风,脚下、头顶都是人,想挪动身子寸步难行,我一次又一次的努力都宣告失败,火车到了郑州,趁乘客上下车的机会,我在两排座位之间占据一个可以临窗眺望的位置,准备在火车过黄河的时候满足我已经贮藏了二十多年的愿望。
火车还没有出郑州城,一个大胖子一屁股挤到我前面,硕大的身体把整个窗户都占据了。就在我拼命挪动身子,寻找瞭望窗外的缝隙的时候,突然,车厢里有人惊呼:“黄河!”
伴随一声长鸣,火车驶上黄河铁桥,车厢里骤然骚动起来。站在过道里的、坐在座位上的、躺在行李架上的乘客,拥挤着、相互踩踏着,纷纷把头挤向车窗。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我才在胖子腋下双手扒开一堆脑袋,争取到一点可以眺望窗外的缝隙。更多人则踮起脚尖,扒着别人肩膀,伸长脖子,寻找眺望黄河的位置。其时正值夕阳西下,火车已经行驶到郑州黄河铁轿中间,轰隆隆呼啸而过的窗外,一片金黄的洪流自北向南涌来。夕阳映照下,一川黄金流水如刚出炉的钢水,闪射着金灿灿的光华在天地之间奔流。
“这就是黄河啊!”
就在我趴在人头缝隙,痴痴望着金光灿灿的黄河,心旌飞扬、不能自已时,火车一声长啸,驶过了黄河大桥。窗外的田野、村庄,又陷入冬日的肃杀、灰蒙。
第一次和期待已久的黄河相遇,竞仅如此短短的一瞬间。然而,就是这转瞬即逝的勿忙一瞥,郑州附近金光闪射的黄河水和车窗外黄河流经华北平原时的浩荡气势,便让我终生难忘。
《幼学琼林》有句话说“圣人出,黄河清”,意思是说经年浊浪排空的黄河是很难变清的。但20世纪90年代,我在兰州看到的黄河却青碧如洗。
那次到兰州天色已暮,我投宿的宾馆就在黄河铁桥之侧。第二天早上拉开窗帘,一条清粼粼的河流跃然窗外,河水清澈碧翠,舒缓东流。我有些纳闷:明明就住在黄河边上,眼前哪来这么一条纤尘不染的河流呢?室友指着窗外一河清流告诉我,眼前这条碧水清流就是黄河。他还告诉我,黄河在兰州以上,都清澈如许。后来到了青海贵德,面对从玛多黄河源头起步,在青藏高原蜿蜒奔流500多公里后依然青翠如玉的黄河水,我竞感动得双目湿润。
彼时彼刻,我的感动不仅来自黄河上源清澈见底的黄河水,更缘于此前我在壶口看到的泥沙俱下、跌宕奔突的黄河的膂力与气势。
那是2011年。这年秋天,为写作《渭河传》,我驾车开始了在渭河流域的孤身漫游,为了追寻渭河支流北洛河身影,我从陕西蒲城北上,直抵接近北洛河源头的志丹县,返回途中,偶然发现有条公路直通壶口,便情不自禁,一脚油门从陕北高原进入被滚滚南下的黄河劈开一道裂口的秦晋大峡谷。
从陕北黄土高原断裂带纵横交织的沟壑环绕而下,闪烁着金色波浪的黄河时隐时现,到了壶口镇,满河流水如凝结在一起的黄金粘液,闪射着耀眼金光在秦晋大峡谷深处舒缓南下。傍依只有零星细浪无声翻滚的黄河转过一个弯子,骤然间就有隆隆巨响迎面扑来。顺着震彻峡谷的喧响望去,茫茫水雾从峡谷中央升起。水雾升腾的地方,在西北高原奔走2000多公里的黄河带着已经与茫茫黄土地融为一体的颜色奔涌而来。一个巨大的石壶朝天敞开,因两岸层层叠叠的巨石阻拦冲击而顿时变得膂力震天的滚滚黄河,如身披黄金铠甲、冲锋陷阵的成武之师,愈是险要狭窄,就愈奋勇向前。手挽手、肩并肩,高举全光四射的团团巨浪,二排接一排,奋不顾身,朝嶂岩高筑的壶口奔泻而下,飞泻而下的巨浪跌落壶底,似沸汤开壶潋流翻滚,声震如雷。堆堆巨浪飞溅而起,如竞相绽放的黄金,全光四射,璀璨夺目。
那一刻,黄河两岸被一种令人心旌飞扬的金黄色映照着、笼罩着、拥抱着,犹如黄金锻造的宫殿、以至于此后多少年,只要一想起黄河,我耳际就回响起排排巨浪涌入壶口时排山倒海的隆隆巨响,眼前就浮现出壶口瀑布前赴后继、激情绽放的黄金浪花……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我”内心向往黄河,并不是因为要满足童年时代的无边幻想,而是因为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是炎黄之后、黄河长江养育的儿女”。 B、在“我”第一次即将看到黄河时,一个大胖子“硕大的身体把整个窗户都占据了”,遮挡了我的视线,“我”极度愤怒却又无可奈何 C、当“我”在兰州遇见黄河时,“我”看到的却是一条纤尘不染的河流,这与“我”印象中的黄河大相径庭,所以我觉得“有些纳闷”。 D、为了写作《渭河传》“我”孤身驾车漫游在渭河流域,在从志丹县返回的途中,“我”特意驱车前往秦晋大峡谷,再一次见到了黄河。(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A、“大抵应该就是黄河和长江了吧?”这一句采用设问的形式,在引起读者阅读兴趣的同时,也突出了黄河和长江在中国人心中的地位。 B、在描写第一次看黄河的经历时,作者用了大量的动作描写对火车上的乘客进行刻画,形象生动地写出了他们在看到黄河时内心的激动。 C、作者在文中引用《幼学琼林》的原句,强调了黄河很难变清的事实,既丰富了文章的内容,又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典雅性和文学性。 D、本文按照空间顺序,先后写了作者三次目睹黄河的经历,行文自由,语言晦涩,但主题却十分的突出,使本文形成了形散神聚的特点。(3)、葛剑雄在其著作《黄河与中华文明》中说:“我们应该全面地、辩证地认识黄河与中华文明的关系,用事实而不是想象来证明一一黄河孕育了中华文明,黄河是中国当之无愧的母亲!”请结合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具体分析黄河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哪些精神品质?(4)、本文内容主要在写作者三次看黄河的经历,但文章的标题却以“黄河的颜色”为题,请简要谈谈你的理解。二、文言文阅读
-
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人有恶苏秦于燕王者,曰:“武安君,天下不信人也,王以万乘下之尊之于廷示天下与小人群也”武安君从齐来,而燕王不馆也。谓燕王曰:“臣东周之鄙人也,见足下身无咫尺之功、而足下迎臣于郊,显臣于廷。今臣为足下使,利得十城,功存危燕,足下不听臣者,人必有言臣不信,伤臣于王者。臣之不信,是足下之福也。使臣信如尾生,廉如伯夷,孝如曾参,三者天下之高行,而以事足下,不可乎?”燕王曰:“可。”曰:“有此,臣亦不事足下矣”苏秦曰:“且夫孝如曾参,义不离亲一夕宿于外,足下安得使之之齐?廉如伯夷,不取素准,污武王之义而不臣焉,辞孤竹之君,饿而死于首阳之山,廉如此者,何肯步行数千里,而事弱燕之危主乎?信如尾生,期而不来,抱梁柱而死。信至如此,何肯扬燕、秦之威于齐而取大功哉?且夫信行者,所以自为也,非所以为人也。皆自覆之术,非进取之道也。且夫三王代兴,五霸迭盛,皆不自覆也。君以自覆为可乎?则齐不益于营丘,足下不逾楚境,不窥于边城之外,且臣有老母于周,离老母而事足下,去自覆之术,而谋进取之道、臣之趣固不与足下合者。足下皆自覆之君也,仆者进取之臣也,所谓以忠信得罪于君者也,且臣之事足下,亢义益国,今乃得罪,臣恐天下后事足下者,莫敢自必也,且臣之说齐,曾不欺之也,使之说齐者,莫如臣之言也,虽尧、舜之智,不敢取也”
(节选自《战国策•燕一》)
(1)、文中画框的部分有两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2)、下列对文中加粗部分的相关解说,不正确的项是( )A、迎臣于郊,状语后置。与《赤壁赋》中“月出于东山之上”文言句式一致。 B、曾参,孔子弟手,我们熟知的“杀彘教子”“曾母投杼”等成语与之相关。 C、焉。代词,他,指武王。与荀子《劝学》中“风雨兴焉”中的“焉”相同。 D、盛,意思为国家兴盛。与《伶官传序》中“盛衰之理”的“盛”含义相同。(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人在燕王面前诋毁苏秦,燕王相信了这样的言论,于是当苏秦从齐国出使回来时,燕王没有给他准备居住的地方。 B、苏秦认为,人们讲信义道德是用来自我完善的,不是用来帮助他人的,是满足现状的办法,不是谋求进取的途径。 C、在苏秦看来,如果满足现状,那么齐国就不会进兵营丘,燕王也就不可能越过楚国边境,也不可能窥探边城之外。 D、苏秦在劝说齐王时虽然使用了欺诈的手段,但是相较于其他游说齐国的使者,并没有谁能比得上苏秦,做得更好。(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今臣为足下使,利得十城,功存危燕。
②臣之趣固不与足下合者。
(5)、曾参、尾生和伯夷都具有高尚的操行,但苏秦却能辩证地看待三人,请你仿照例句的句式,概括苏秦如何借助尾生和伯夷巧妙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例:如果苏秦如曾参般孝顺,那他就不会离开燕国出使齐国。
三、诗歌鉴赏
-
4.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上湖南崔中丞
戎昱
山上青松陌上尘,云泥岂合得相亲。
举世尽嫌良马瘦,唯君不弃卧龙贫。
千金未必能移性,一诺从来许杀身
莫道书生无感激,寸心还是报恩人。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诗人把崔中丞比作“陌上尘”,还用“云泥”二字,比喻彼此地位的高下悬殊。 B、颔联采用对比的手法,世人都嫌弃好马长得瘦弱,唯独崔中丞不嫌弃人才出身贫苦。 C、颈联作者直抒胸臆,丝毫没有隐晦和曲折言辞,彰显出诗人的铮铮铁骨和耿直秉性。 D、这首诗技法高妙,情感真挚,在采用多种艺术技巧的同时也能真实地表达内心情感。(2)、从这首诗中,你能读出哪些做人的道理?5. 默写题。(1)、西方在道德层面有一个“黄金准则":doon to others what you would have them doon to you(你希望别人怎么对待你,你就怎么对待别人)表达相似理念的中国版本是《论语•卫灭公》中的“ , ”两句。(2)、青年人的很多困惑大抵都是行动太少而又想得太多,其实就如《劝学》“ , ”所说的一样,思虑万千,不及一次实干。(3)、先秦屈原、唐朝杜甫、近代鲁迅、当代钱学森,无论时代如何变化,对每一个中国人来说,爱国始终是心之所系、情之所归。爱国热情至死不渝的诸葛亮也经常被古代诗人所赞颂,如“ , 。”四、语言表达
-
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近年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大力推进,一批青年科研人员①____持续创新,把我国环境科学与工程研究不断推向更高水平,温宗国便是其中的佼佼者,他主要从事城市固废处置与资源化、行业碳减排系统工程研究。在科研中他始终认为,科研人员要把科学研究与国家需求真正结合到一起,环境科学与工程是典型的问题导向学科,研究就是要奔着解决问题去。
厘清塑料包装代谢机理,识别材料回收替代路径,是推动绿色低碳包装、提升环境泄漏率的一个科学问题,为了解决“塑料废物管理”这个当前世界面临的重要环境问题,他曾经尝试从3500万份外卖订单中,分析外卖包装的材料组成和对环境的影响;他针对10多种细分包装材料,建立本地化环境影响科学数据,进行支撑绿色低碳包装的生态设计;他开展万余次实证检测,精准刻画城市级500米网格化废弃规律;他应用高清摄像和光谱图像识别算法,开发塑料包装废物智能化分选技术……小小的外卖包装废弃物,就这样被温宗国“吃干榨净”,变成极具研究价值的课题方向。
“做科研,坚持比天赋更重要”温宗国②____“搞科研需要坚守,③____自己有兴趣,相信自己做的方向是正确的,每天就会保持着对研究的热情投入”正是依靠长期的坚持和积累,他收获了丰富的研究成果。
(1)、请从下列词语中选择恰当的填入文中画横线的空白处,每处选填一个词语即可。只要|只有|尽管|坦诚|坦陈|坦白|墨守成规|矢志不渝|沆瀣一气
(2)、文中画框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3)、文中第二段画横线部分突出了温宗国对研究的热情投入,这一表达效果是怎么取得的?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根据“新十条”精神、感染新冠病毒后,对于无症状感染者和轻症患者,根据患者意愿,可进行①____居家隔离期间,在用药方面,我们进行自我治疗需要注意什么?首先,没有症状不要吃药。退热药、感冒药、止咳药、化痰药都不能预防疾病,只能缓解症状。在没有症状时,切不可盲目服药、虽然很多药品都是非处方药(OTC),②____造成肝肾功能损伤。具体用药建议,请务必按药品说明书服用或咨询医生,其次,退烧药与复方感冒药不要一起吃,退烧药不可与常见的感冒药同时使用,也不可与部分成感冒药同时使用。很多复方感冒药、中成药中也含有对乙酰氨基酚,随意混用会增加药物过量的风险,再者,③____新冠肺炎是病毒性感染,消炎药(阿莫西林、头孢等)通常是针对细菌感染。特别注意的是,婴儿、孕妇、老年人等特殊人群要谨慎用药,吃退烧药一定要认真阅读说明书或咨询医生。
(1)、下列句子中的“精神”和文中画框处的“精神”,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作为译者,他并没有体会到原著的精神。 B、即使碰到困难也要振作精神,不要灰心。 C、贫寒人家的孩子大都有吃苦耐劳的精神。 D、优质的睡眠能提高我们白天的精神状态。(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五、材料作文
-
8.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
“我现在能脱口而出引用古诗典籍,很多都是小的时候背诵的,终身受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民族的文明进步,一个国家的发展壮大,需要一代又一代人接力努力。中华民族要继续前进,就必须根据时代条件,继承和弘扬我们的民族精神和民族优秀文化。
材料二:
自2019年秋季开始,全国各地中小学全部使用教育部统缟的语文教材,小学阶段12册语文课本中共有古诗文129篇,与原有人教版教材相比增幅达87%,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古诗文增加了51%,高中语文教材古诗文占比达到49.3%。
材料三:
在你背过那么多古诗词以后,你可能会发现你曾和庄子一起坐大鹏之背,扶摇九天;和司马迁看了江山无常,繁华落尽人世间;和曹操横过槊;和李白醉过酒;和陶渊明采过菊;和白居易折过柳,那样的文字才算是真真正正的不朽。
针对高考语文试卷中六分的古诗文默写,有些同学认为,“6分而已,却要背诵几十篇古诗文,花那么多时间,不值得,不如多朝着数学或是其他科目努力些,一个选择题就弥补了!”
读了上述材料,你对古诗文背诵有何思考?请你结合自己的学习体验,写一篇文章来反驳这些同学的观点。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切合身份: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