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武威市天祝藏族自治县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语文开学考试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3-03-06 类型:开学考试

一、现代文阅读(37 分)

  • 1. 现代文阅读 I

    材料一: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 愠,不亦君子乎?” 作为《论语》首章,并不必具有深意。但由于首章突出的 “悦”、“乐”二字,似可借此简略谈论《今读》的一个基本看法:即与西方“罪感文化”、日本“耻感文化”相比较,以儒学为骨干的中国文化的精神是“乐感文化”。“乐感文化”的关键在于它的“一个世界”(即此世间)的设定。它具体呈现为“实用理性”(思维方式或理论习惯)和“情感本体”(以此为生活真谛或人生归宿,即道德之上的准宗教体验)。“乐感文化”“实用理性”乃华夏传统的精神核心。作为儒学根本,首章揭示的“悦”、“乐”,就是此世间的快乐:它不离人世、不离感性而又超出它们。学习“为人”以及学习知识技能而实践之,当有益于人、于世、于己,于是心中悦之,一种有所收获的成长快乐。有朋友从远方来相聚会,来相见面,来相饮酒,来相聊天,不也愉快?特别又从远方来,一定是很久没有见面了,在古代,这就更不容易,当然更加快乐。这“乐”完全是世间性的,却又是很精神性的,是“我与你”的快乐,而且此“乐”还在“悦”之上。“悦”仅关乎一己本人的实践,“乐”则是人世间也就是所谓“主体间性”的关系情感。那是真正友谊情感的快乐。

    (选自李泽厚《<论语>今读》)

    材料二:

    “乐感文化”不仅是对以儒家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特质的高度概括,更是一种深层的“文化——心理”结构,是对中国人诗性智慧的精审总结。

    《论语》作为儒家经典,不仅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而且在中华民族民族性格塑造过程中亦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孔颜乐处”所揭示的安贫乐道、豁达自信的处世理想和人生态度,“曾点气象”所描述的寓无限于有限、即自由而超自由的审美精神,无不体现着中国“乐感文化”的诗性智慧。 因此,笔者尝试从《论语》来看“乐感文化”的内涵并进行分析。

    第一,“乐生”的生命精神。《论语•乡党》云:“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马厩失火,孔子从朝廷回来之后首先问“伤人了没有”,没有问马,这可以看出夫子对个体生命价值的尊重,此其一。其二,《论语》中这种“乐生”的生命精神还体现为强调人们要自强不息、韧性奋斗。其三,《论语》 中这种“乐生”的生命精神,还体现为“慎终追远”的生命关怀。

    第二,“乐群”的生存智慧。中国“乐感文化”以“一个世界”的预设为立足点,不构想超出此岸世界的天堂或地狱的存在,因此没有上帝天国可以依赖,只得靠个人自己的奋斗、靠人与人彼此之间从物质上到精神上的相互扶持,这就决定了中国人对儒家所强调的忠、孝、礼、义、仁的重视,对人际和谐的强调。因此,《学而》中才会有曾子“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的言论。为什么《论语》要求我们这么做呢?这 是由于“乐感文化”影响下的中国人认为,我们人类走不若马、力不若牛,又没有外在的上帝可以依靠、没有一个“超人”帮助我们。怎么办呢?只能自己依靠自己,只能相互依靠,彼此团结。

    第三,“乐观”的生活态度。以儒学为核心的“乐感文化”不提倡宗教信仰,认为没有上帝、 天主可以依赖,“人生一无所本,被偶然扔掷在此世间,无所凭依,无所依皈”。但我们并没有因此而对生活悲观失望,而是坚信“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卫灵公》),以人为本,依靠“乐群”的生存智慧,相信人自身的力量。这种坚信“人能弘道,非道弘人”的精神落实在日常生活之中,便体现为“乐观”的生活态度,体现为“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体现为“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第四,“乐感”的人性追寻。就人性完满的角度而言,“乐感文化”表现为“乐感”的人性追求。所谓人性完满,是通过“诗”“乐”等艺术形式的熏陶塑造一个完人,更是“乐生”的生命精神、“乐群”的生存智慧和“乐观”的生活态度的完满呈现。通读《论语》可以发现,在以儒家为代表的人生哲学中,很重视“诗”“乐”在君子人格培养中的重要作用。因之,当孔子问及曾点之志时,曾子不假思索地答出“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的“曾点气象”。由此可见,此一“乐感”的人性追寻,仅靠“诗”“乐”等艺术形式的熏陶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乐生”的生命精神、“乐群”的生存智慧和“乐观”的生活态度的相互配合,这 样才能最终培养出理想型的“君子”,最终将中国“乐感文化”这一“文化——心理”结构内在的诗性智慧完满呈现出来。

    总之,“乐感文化”包含“乐生”的生命精神、“乐群”的生存智慧、“乐观”的生活态度和“乐感”的人性追寻等多重内涵,蕴含着丰富的学术价值。

    对“乐感文化”的研究在坚持中华文化文化自信,增强中华民族文化软实力,应对异质文化之间的价值冲突,特别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理应引起我们的重视。

    (选自张鹏举《从〈论语〉看“乐感文化”的四重内涵》,有删节)

    (1)、关于“乐感文化”,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乐感文化”中,“乐”比“悦”层次更高,是超乎个人的关系情感。 B、西方有“罪恶文化”,日本有“耻感文化”,中国文化精神有“乐感文化”。 C、中国“乐感文化”的诗性智慧表现为“孔颜乐处”和“曾点气象”两种类型。 D、研究“乐感文化”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论语》在中华民族民族性格塑造过程中亦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B、在儒家的人生哲学中,很重视“诗”“乐”在君子人格培养中的重要作用。 C、坚信“人能弘道,非道弘人”的精神便体现为“乐观”的生活态度。 D、 “乐感文化”四重内涵应相互配合,才能将“乐感文化”的诗性智慧完满呈现出来。
    (3)、下列各项中,最能够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
    A、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 B、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C、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D、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4)、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概括“乐感文化”有怎样的特点。
    (5)、请结合下面三则材料,分别分析你对其中最能体现的“乐感文化”内涵的认识。

    ①1938 年抗战期间,战地摄影师罗伯特•卡帕在武汉街头拍下一张照片——民众纷纷举 起旗帜,其中一面醒目地写着:“不死!”

    ②2020 年,疫情暴发之时,寒风凛冽,江城封闭。但从千千万万的窗户,传来此起彼伏的呼喊:“武汉加油!”

    ③抗疫期间,有句话刷屏了:“劲头上来了,很多东西都能解决。”

  • 2. 现代文阅读 II

    初见玛丝洛娃受审

    列夫.托尔斯泰

    第三个被告是玛丝洛娃。

    玛丝洛娃一进来,法庭里的男人便都把目光转到她身上,久久地盯住她那张白嫩的脸、那双水汪汪的黑眼睛和高高的胸部。当她在人们面前走过时,就连那个宪兵也目不转睛地盯着她,直到她坐下。等她坐下了,宪兵这才仿佛觉得有失体统,慌忙转过脸去,振作精神,木然望着窗外。

    庭长等着被告坐好。玛丝洛娃坐了下来,庭长就转过脸去对书记官说话。

    例行的审讯程序开始了,一切都进行得很顺利,毫不耽搁,气氛十分庄严。

    这种有条不紊、一丝不苟的仪式使参加者都很满意,他们更加坚信自己是在参加一项严肃而重大的社会工作。

    庭长说,陪审员的权利是可以通过庭长审问被告,可以使用铅笔和纸,可以察看物证。庭长讲话完毕,就向几个被告转过身去。

    ......

    “你叫什么名字啊!”好色的庭长特别亲切地问第三个被告。

    “你得站起来。”他发现玛丝洛娃坐着不动,和颜悦色地说。

    玛丝洛娃身姿矫捷地站起来,现出唯命是从的神气,挺起高耸的胸部。用她那双笑盈盈而略微斜睨的黑眼睛直盯住庭长的脸,什么也没回答。

    “你叫什么名字?”

    “柳波芙。”她迅速地说。

    聂赫留朵夫这时已戴上夹鼻眼镜,随着庭长审问,挨个儿瞧着被告。他眼睛没有离开第三个被告的脸,想:“这不可能,她怎么会叫柳波芙呢?”他听见她的回答,心里琢磨着。

    庭长还想问下去,但那个戴眼镜的法官怒气冲冲地嘀咕了一句,把他拦住了。庭长点点头,又对被告说:“怎么叫柳波芙呢?”他说,“你登记的不是这个名字。”

    被告不作声。

    “我问你,你的真名字叫什么?”

    “你的教名叫什么?”那个怒容满面的法官问。

    “以前叫卡吉琳娜。”

    “这不可能。”聂赫留朵夫嘴里仍这样自言自语,但心里已毫不怀疑,断定她就是那个他一度热恋过,确确实实是热恋过的姑娘,姑妈家的养女兼侍女。

    当年他糟蹋了她又抛弃了她,从那以后,他再也不去想地,因为想到这事实在太痛苦了,这事使他原形毕露,表明他这个以正派人自居的人不仅一点也不正

    派,对那个女人的行为简直是十分下流。

    对,这就是她。这会儿他看出了她脸上那种独一无二的神秘特点。这种特点使整张脸都别具一格,与其他人不同。尽管她的脸苍白和丰满得有点异样,她的特点,与众不同的可爱特点,还是表现在脸上,嘴唇上,表现在略微斜睨的眼睛里,尤其是表现在她那天真烂漫、笑盈盈的目光中,表现在脸上和全身流露出来的唯命是从的神态上。

    “你早就该这么说了。”庭长又特别和颜悦色地说。“你的父名叫什么?”

    “我是个私生子。”玛丝洛娃说。“那么按照你教父的名字该怎么称呼你呢?”

    “米哈依洛娃。”

    “她会做什么坏事呢?”聂赫留朵夫心里仍在琢磨,他的呼吸有点急促了。

    “你姓什么,通常人家叫你什么?”庭长继续问。“通常用母亲的姓玛丝洛娃。”“身份呢?”“小市民。”“职业呢?你做什么工作?”玛丝洛娃不

    作声。“你做什么工作?”庭长又问。“在院里。”她说。“什么院?”戴眼镜的法官严厉地问。“什么院您自己知道。”玛丝洛娃说。她扑哧一笑,接着迅速地向周围扫了一眼,又盯住庭长。

    她脸上现出一种异乎寻常的神情,她的话、她的微笑和她迅速扫视法庭的目光是那么可怕和可怜,让庭长不禁垂下了头。庭上刹那间变得鸦雀无声。接着,这种寂静被一个旁听者的笑声打破了。庭长抬起头,继续问她:“你以前没有受过审判和侦审吗?”“没有。”玛丝洛娃叹了一口气,低声说。“起诉书副本收到了吗?”“收到了。”“你坐下。”庭长说。

    被告就像盛装的贵妇人提起拖地长裙那样提了提裙子,然后坐下来,一双白净的不大的手拢在囚袍袖子里,眼睛一直盯住庭长。

    接着传证人,再把那些用不着的证人带下去,又推定法医,请他出庭。然后书记官起立,宣读起诉书。他念得很响很清楚,但因为念得太快,以致发出来的声音成了一片连续不断的嗡嗡声,令人昏昏欲睡。法官们一会儿把身子靠在椅子的这边扶手上,一会儿靠在那边扶手上,一会儿搁在桌上,一会儿靠在椅背上,一会儿闭上眼睛,一会儿睁开眼睛,交头接耳。有一个宪兵好几次要

    打哈欠,都勉强忍住。

    几个被告中,卡尔津金颊上的肌肉不断抖动。包奇科娃挺直腰板坐在那里,镇定自若,偶尔用一只手指伸到头巾里搔搔头皮。

    玛丝洛娃时而一动不动地望着书记官,听他宣读,时而全身抖动,脸涨得通红,似乎想进行反驳,然后又沉重地叹着气,双手换一种姿势,往四下里看了看,又盯住书记官。

    聂赫留朵夫坐在第一排靠边第二座的高背椅上,摘下夹鼻眼镜,望着玛丝洛娃,他的内心展开了一场复杂而痛苦的活动。

    (节选自长篇小说《复活》,有改动)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宪兵“目不转睛地盯着她”,直到玛丝洛娃坐下,这才回过神来,“慌忙转过脸 去”,这样的细节描写,侧面表现了玛丝洛娃迷人的魅力。 B、小说刻画玛丝洛娃,着重突出了她的眼睛之美,修饰语“水汪汪”“天真烂漫” 各用了一次,“黑”“笑盈盈”“略微斜睨”都是用了两次。 C、作者很注意局部细节的前后照应,如前面写聂赫留朵夫“戴上夹鼻眼镜”,最后 又写他“摘下夹鼻眼镜”,内容前后勾连,结构也显得严谨。 D、小说写庭长“特别亲切”“和颜悦色”,又写戴眼镜的法官“怒气冲冲”“严厉地问”,旨在让两者形成鲜明对比,从而表现人们个性的不同。
    (2)、关于以“她脸上现出一种......”领起的两段,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庭长不禁垂下了头”的动作,是说玛丝洛娃表现出的可怜样子引起了庭长的深切同情。 B、小说写旁听者发出笑声有承上启下的作用:照应前文“鸦雀无声”,引出庭长的 问话。 C、玛丝洛娃“一直盯住庭长”的细节照应前文两处“盯住庭长”,使情节结构显得紧密。 D、像贵妇人一样提提裙子然后再坐的细节,形象地写出了玛丝洛娃在法庭上的从容 淡定。
    (3)、小说名为《复活》,指的是聂赫留朵夫与玛丝洛娃精神的复活。本节选部分什么内容 可以暗示他们将能复活?请简要分析。
    (4)、庭长、法官等组成了极其丑恶的官僚集团群像,小说是怎样表现他们的丑恶的?请举例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8 分)

  • 3. 文言文阅读

    秦兴师临周而求九鼎,周君患.之,以告颜率。颜率曰:“大王勿忧,臣请东借救于齐。”颜率至齐,谓齐王曰:“夫秦之为无道也,欲兴兵临周而求九鼎,周之君臣,内自画计,与. 秦,不若归之大国。夫存危国,美名也;得九鼎,厚宝也。愿大王图之。”齐王大悦,发师五万人,使陈臣思将以救周,而秦兵罢。齐将求九鼎,周君又患之。颜率曰:“大王勿忧,臣请东解之。”颜率至齐,谓齐王曰周赖大国之义得君臣父子相保也愿献九鼎不识大国何途之从而致之齐齐王曰:“寡人将寄径于.梁。”颜率曰:“不可。夫梁之君臣欲得九鼎,谋之晖台之下,少海之上,其日久矣。鼎入梁,必不出。”齐王曰:“寡人将寄径于楚。”对曰: “不可,楚之君臣欲得九鼎,谋之于叶庭之中,其日久矣。若入楚,鼎必不出。”王曰:“寡人终何途之从而致之齐?”颜率曰:“弊邑固窃为大王患之。夫鼎者,非效醢壶酱甄耳,可怀挟挈以至齐者;非效鸟集乌飞,兔兴马逝,漓然止于齐者。昔周之伐殷,得九鼎,凡一鼎而九万人挽之,九九八十一万人,士卒师徒,器械被具所以备者称此。今大王纵有其人,何途之从而出?臣窃为大王私忧之。”齐王曰:“子之数来者,犹无与耳。”颜率曰:“不敢欺大国,疾.定所从出,弊邑迁鼎以待命。”齐王乃止。

    (选自《战国策·东周策》)

    【注】①弊邑:古代对本国的谦称。②醢壶酱甄:醋瓶子或酱罐子。③漓然:流动的样

    子。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谓齐王曰/周赖大国之义得君臣/父子相保也/愿献九鼎/不识大国何途之从而致之齐/ B、谓齐王曰/周赖大国之义/得君臣父子相保/也愿献九鼎/不识大国何途之从而致之齐/ C、谓齐王曰/周赖大国之义/得君臣父子相保也/愿献九鼎/不识大国何途之从而致之齐/ D、谓齐王曰/周赖大国之义得君臣/父子相保也/愿献九鼎/不识大国何途之从而致之齐/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周君患.之”与“无敌国外患.,国恒亡”(《孟子》)两句中的“患”字含义不同。 B、“与.秦,不若归之大国”与“失其所与.,不知”(《烛之武退秦师》)两句中的“与” 字含义相同。 C、“寡人将寄径于.楚”与“而耻学于.师”(韩愈《师说》两句中的“于”字含义相同。 D、“疾.定所从出”与“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劝学》)两句中的“疾” 字含义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面对秦国兵临城下索要九鼎的无理要求,周君忧心忡忡,将这件事告诉了颜率,颜率主动请求为周君去齐国借兵求救。 B、颜率以齐国发兵救援东周为条件,承诺将九鼎送给齐国,齐王权衡再三后,派遣五万大军救助东周,秦兵果然撤退。 C、当齐王准备向周君要九鼎,以兑现颜率的诺言时,周君又忧心忡忡,颜率再次请求出使齐国,并为周君解除了忧患。 D、颜率见到齐王后,先表示东周甘愿把九鼎献给齐王,然后又极力陈说运送九鼎之难,最终打消了齐王索要九鼎的念头。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夫存危国,美名也;得九鼎,厚宝也。愿大王图之。

    ②今大王纵有其人,何途之从而出?臣窃为大王私忧之。

  • 4. 古代诗歌阅读

    老马行

    陆游

    老马虺隤依晚照,自计岂堪三品料?

    玉鞭金络付梦想,瘦稗枯萁空咀噍。

    中原蝗旱胡运衰,王师北伐方传诏。

    一闻战鼓意气生,犹能为国平燕赵。

    (注)①虺隤:疲病的样子。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的第一句粗笔勾勒落日余晖下老马疲病不堪的样子,恰与题目老马行走的意思相合。 B、“玉鞭金络”指华贵的装饰,“瘦稗枯萁”指粗劣的草料。三四句表意形象,引人联想。 C、五六句转而写胡人遭受蝗灾旱灾导致国运衰败,正好传来了南宋军队要北伐的好消息。 D、本诗运用多种表达方式,道尽了爱国诗人陆放翁一生渴望征战沙场、收复失地的志向。
    (2)、这首诗的最后两句有什么含意?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 5. 名篇名句默写
    (1)、《论语.雍也》中探讨文与质的关系的句子是:
    (2)、在《老子〉四章》中,表达了“有”能给人便利,是因为“无”发挥了它的作用的句

    子是:

    (3)、在《春江花月夜》中,写了游子和思妇通过望月来表达思念之情,和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诗中“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是: ,
    (4)、高适的《燕歌行》中揭露“汉军”中将军和士兵苦乐不均、生死迥异的地位和待遇,暗示了必败的原因的句子是: ,
    (5)、李白《将进酒》中: ,。两句,写筵席盛况,夸张饮酒之多,展示筵宴中的痛快气氛。
    (6)、《 锦 瑟 》 中 以 锦 瑟 起 兴 , 引 起 对 华 年 往 事 的 追 忆 的 句是: ,

三、语言文字运用(共 15 分)

  • 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有人喜欢牡丹,说她_______________。我却喜欢梅花,喜欢她“凌寒独自开”的自信。客居海南,常听朋友说海南也有梅花,觉得有些诧异。朋友说,东山岭脚下的溪边村,是海南著名的三角梅风景旅游区,我便专程去看。

    三角梅有鲜红色、橙黄色、紫红色、乳白色等不同颜色,三朵小花聚生于 三片红苞中。倘徉在三角梅基地,我发现竟有紫、红、橙、白、黄五种颜色集成一株,艳丽异常,是专门嫁接出来的特色。小鸟叽叽喳喳在三角梅上欢快地跳来飞去,人就沉浸在一片_______________之中。在花团锦簇的三角梅花海中,还有一座书香四溢的书屋,经常有一些书法家、画家聚集于此,_______________,尽展才情。离基地不远处有一座溪边客厅。这是一座颇具古风的凉亭式建筑,走进亭内,可见桌椅摆件都是古物。墙上、吧台旁,挂着斗笠、簸箕等传统农家工具,素旧拙朴,充溢着乡韵,勾起游人的乡愁。

    一座花香四溢的美丽乡村,一处凉风习习的古亭式客厅,一派静谧朴拙的宜人氛围,让人清心、净心。三角梅的美,可谓秀美艳丽甚至婀娜动人,她只属于自己,也在我心中真真地美丽起来。

    (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我发现竟由紫、红、橙、白、黄五种颜色集成一株,艳丽异常,是专门嫁接出来的特色。 B、我发现竟有紫、红、橙、白、黄五种颜色于一株,艳丽异常,专门嫁接出来的三角梅。 C、我竟发现一株紫、红、橙、白、黄五种颜色集合而成,艳丽异常,是专门嫁接的。 D、我竟发现一株有紫、红、橙、白、黄五种颜色,艳丽异常,专门嫁接出来的有特色的三角梅。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排比修辞,请分析其表达效果。
  • 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

    近年来,网上流传一种理论:要想皮肤好,抗糖少不了。不少女明星也表示,正因常年戒糖才得以有效抗衰,保持肌肤年轻态。  ?这个问题引发了热烈讨论。实际上,糖化反应分为酶促糖化反应和非酶促糖化反应:   , 食物消化后产生的葡萄糖与蛋白质游离氨基结合,生成对人体有益的糖蛋白;后者则是指不经过酶的作用,过量糖分直接与蛋白质结合,生成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AGEs。AGEs会使蛋白肽链纠缠在一起,从而使肌肤变黄变硬失去弹性,出现皱纹,因而 

    那么是不是只要不吃糖就可以解决糖化导致的肌肤老化问题呢?并非如此。虽然避免食用高糖、高脂肪食物确实可以稍微减少一点点糖化对皮肤的伤害,但远远不够。AGEs会导致肌肤衰老,我们竭力想通过戒糖避免产生它,但是食用过度烹调或深加工的食物会导致它在人体内生成,经常日晒也会如此,吸入污染的空气亦然。可以说,糖化反应是时刻都在发生的正常生化反应,和吃不吃糖、吃多少糖关系并不是很大。盲目戒糖不仅对皮肤美容无益,还有可能有损身体健康。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2 个字。

四、写作(共 60 分)

  • 8.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曾获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十月文学奖等国内外数十种文学奖项的著名诗人陈先发在儿子 16岁要去美国读书时,曾写过一段告诫之语,劝儿子在生活中要积蓄起人生“四力”。

    ①眼力:世界无限而你唯一,你须积累起一种强悍的辨别能力,剔除芜杂而后知道什么是你所应坚持的。

    ②思力:习得一种方法,形成一种眼光,而后才有你自己的世界。

    ③定力:不为他人的判断与观点所摆布,不为世界的复杂而乱了方寸之心。

    ④抗压之力:不因挫败而弃,不因重负而失去对生命的激情。

    请结合你的生活经历或感悟,从以上“四力”中任选两种,谈清两者之间的关系,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 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